用 “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_第1页
用 “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_第2页
用 “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 “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 2011 年 3 月 17 日 10 点 48 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柏晶伟 相关标签:人力资源反哺论 三农难题 访“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解安 从表象上看,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科技贫困、信息贫困、金融贫困、公共服务贫困 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从深层次看,则是人才贫困、素质贫困造成的。因此,统筹城乡 发展,贯彻“多予”的方针,既要在科技、资金、政策上“多予”,更要注重人的“多予”。人 的“多予”是贯彻“多予”方针的核心。 在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农村发展遭遇新的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量涌入城市,农村社会结构日益“空心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一些地区起 步艰难。特别在日益加深的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农业与工业、资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 业小部门化的特征已经显现,农业的小规模生产与国际市场分割严重。为了打破城乡“二元” 分割,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国家从战略高度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目 标。实现“两个反哺”的路径在哪里?“三农”问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解安在接受中国经济 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人力资源反哺论”。 中国经济时报:“十二五”期间,中国必然会加快推进城市化,农村要素迅速向城市转 移,农村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您认为呢? 解安:从农业属性来看,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对农业的反哺不会自 动到来。如果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生产要素必然从农村流向城市。其实,城镇化与农业 现代化是一车两轮,一鸟两翼,二者不可偏废。 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农业及城乡发展 有一些公认的量化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一个国家人均达到美元的 水平时,通常工业化进入到中期阶段,这一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及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几乎成了一条通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后来又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和发展。党中央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及政策目标是十分 正确的。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避免农村被边缘化的危险。 中国经济时报:这些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持(反哺)的力度是在不断加大,有一组 数据:年为亿元,比年增长;年为 亿元,增长;年是亿元,增长 ;年是亿元;到年是亿元;年是 亿元。同时又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扶持作用。 解安:是的,这些年,中央用于“三农”支出的总量和增量的确都有所增加。但是有一 个事实切莫忽略: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每年财政总支出的增幅都是两位数;而用于“三 农”所占的比例有时是下降的,如,年是,年则是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提高比例,但财 政部预算显示增加幅度并不高: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例为 ,比上年的,其幅度只增加了个百分点。这种支出结构难 以体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的要求。 中央提出“两个反哺”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可遗憾的是“按农村经济占总量的比重平等地 安排财政支出”还有没有落实(如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乡镇企业增加值为,合计为) ,所以,实现“反哺”、 “支持” 与“倾斜”任重道远。在我看来,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出发,以“人力资源反哺”来带动资 金、科技、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优化配置到农村去,发挥“放大”“倍乘”效应,可以开辟 “两个反哺”的新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这么说? 解安:这是我们调研得出的结论。福建省南平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南平市委、市政府 在广泛而又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年开始了下派干部到农村的试验,效果 明显。我认为,这一试验可视同以“人力资本反哺”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从年开始,南平市委、市政府直面农村普遍存在的环环相扣的“五个结”(滞 后的科技服务、乏力的农业投入、难以适应市场的农民、断层的领导体系、农民对民主法 制的期盼与实现的差距) ,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以下派干部(科技特派员、村支书、企业 助理、流通助理、金融助理)为载体,迁移党政工作重心,整合资源(科技、人才、 金融、 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导入农村、农业,形成“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 作”的新机制。每个下派的人员都明确对应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其结果是, 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得到了全 方位发展。 其实,从表象上看,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是科技贫困、信息贫困、金融贫困、公 共服务贫困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从深层次看,则是人才贫困、素质贫困造成的。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的方针,既要在科技、资金、政策上“多予”,更要注重人的“多 予”。人的“多予”是贯彻“多予”方针的核心。 中国经济时报: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 非农资源要素配置到农村十分困难,人力资源则更为艰难。城乡人力资本流动的单向性、 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对称性,使城乡差距扩大得不到有效遏制。南平这一创新,的确有启示。 请问国外有类似案例吗? 解安:从国外来看,欠发达国家在起步阶段,基本也是实行人力资源反哺战略, 如韩国年开展新农村运动时,对全国万个村,每个村都派名“新村指 导者”,手把手教农民致富,一直到整个村子富裕起来, “新村指导者”才会撤出;印度 年第二次绿色革命增加了一项内容:每年政府派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 政府为他们建立“农业门诊部”、 “呼叫中心”,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知识传播,并免费接受 农民的咨询等,用他们的知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中国经济时报:“人力资源反哺论”成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解安:主要谈两个:一是人力资本理论。一般人都认为马克思没有人力资本思想。 的确,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但在资本 论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人与物质资 料在劳动生产过程的结合,这启示人们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依附特征,避免人力资本闲 置与浪费。人力资本概念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才 能,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对农户进行改造,在 农业中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包括先进品种、机械以及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生产要素 的人;他还认为,通过劳动力的国内流动,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 长的矛盾,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等等。这为南平下派干部(即“人力资源反哺”)有效地 解决了机关人才闲置和农村人才匮乏的矛盾,下派干部在农村找到了人生坐标,找到了施 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区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类 型。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群体;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部门。用什么样 的路径去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两个反哺”的目标 农业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定位, 决定了实行人力资源的反哺必须发挥政府的强势作用。南平机制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强制性 制度变迁与内生型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