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_第1页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_第2页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_第3页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_第4页
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彭立彭立 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 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 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 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 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 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1 大众传媒中大众传媒中“丑女丑女”现象之美学探析现象之美学探析 美学 专业 研究生研究生:李德尚玉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彭立 摘要 2008 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 中以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 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 传统电视剧里女主角温、良、恭、俭、让 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 笨拙、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 “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 搏的故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 “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 。 纵观各大媒体中频频出现的 “芙蓉姐姐” 、罗玉凤等倍受关注的异类女性形 象,不难发现“丑女”现象以其独特的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 一席之地。林语堂曾说:“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 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打破传统审美定 势的“丑女”现象,是女性追求审美自由的尝试,是媒介延伸的阶段性探索,是 大众文化后现代转向的产物。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在传媒中产生的原因,引出“丑女”现象; 纵观现代媒介由文字传播为主向视觉传播为主的发展,仔细梳理“丑女”现象在 大众传媒中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立论于美学理论基础上,回顾中西方女性审美观 念,阐释“丑”与“丑女”的观念流变;最后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传 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发现“丑女”现象的审丑娱乐价值以及其后现代美学 特征。大众传媒中“丑女”现象的审美研究妙趣横生。 关键词:审美, “丑女” ,大众传媒,大众文化 2 ExploreExplore “Ugly“Ugly Girl“Girl“ PhenomenonPhenomenon inin MassMass MediaMedia byby AestheticsAesthetics Major:Aesthetics M.A.candidate:lideshangyu Adviser:Peng Li Summary : 2008, the television series “Ugly Girl Wudi“, broadcasted by Hunan TV exclusively, defeated all of its rivals and become the year of champion with a very high audience rating even received lots of negative comments. Through this drama, however with ugly look, awkward feature, “Ugly Girl“ Lins natural, optimistic, cheerful image has been remembered by the mass audience. Look throughout on those frequently appears in major media and draws much atten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being a alien woman, such as “Sister Lotus “, Luo Yufeng, we had to admit that this unique aesthetic landscape occupies an irreplaceable place in the mass media.“Ugly Girl“ phenomenon has obviously become an aesthetic and cultural one in the media consumption. I believ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Ugly“ phenomenon and its receiving of extensive media attention were not accidental. This article draws on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other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together, trying to explore both from the publics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ntertainment consumer psychology the deeper reason of the come into being of the “ugly“ phenomenon and its evolution.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easy-changes of the woman image in the mass media, analyses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gly-Appreciation culture, and intend to find out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Ugly girl” in the mass media, thinking the practical reasons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the ugly image, to look at it in a new way. This phenomenon stems from the aesthetic self-consciousness of women, that is, eager to break free of the shackles of male aesthetic perspective, seek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freely. “Ugly Girl“ is a phased attempt to meet the needs of female self- expression, but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also the trends of 3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Aesthetic, Ugly, Female, Mass Media, I 目目 录录 导论.1 第一章 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4 第一节、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的产生背景.4 第二节、多元化女性审美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呈现.7 一、中性的女性审美形象.8 二、知性的女性审美形象.9 三、特立独行的“丑女”形象.10 第二章“丑女”现象在大众传媒中的产生与演变.12 第一节、大众传媒中女性的自传播.13 一、不胫而走的自传播.13 二、 “木子美现象”与博客日志.14 第二节、应运而生的“丑女”现象.15 一、 “芙蓉姐姐现象”的传播过程.16 二、 “芙蓉姐姐”引发“丑女”现象.17 第三节、跨媒体全传播的“丑女”现象.19 一、 “丑女”现象的跨媒体传播.19 二、 “罗玉凤现象”与网络推客.20 第三章 “丑女”形象的美学审视.23 第一节、中国女性审美形象的传播历程.23 一、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审美形象的传播.23 二、中国近代女性审美形象的发展与传播.24 第二节、 “丑”与“丑女”的审美观念流变.25 一、中国传统审丑文化观念.29 二、西方美丑观的演变.31 第四章 大众文化传播与“丑女”现象的美学意义.36 第一节、 “丑女”在传媒中的娱乐功能.37 一、 “丑女”与丑角.38 二、大众传媒与审丑娱乐.39 II 第二节、 “丑女”现象与大众文化传播.39 一、 “丑女”现象与大众文化现象.40 二、 “丑女”现象的后现代特征.41 第三节、 “丑女”现象的现代美学意义.42 综述.43 参考文献.45 1 导论导论 1 1、课题的研究意义、课题的研究意义 2008 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 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 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 电视剧里女主角外形漂亮、性情温柔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 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 “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故 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 “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 “丑女” 这个概念也成为争议的对象。事实上,“丑女”形象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出现 并不罕见。纵观各类传媒,女性审美形象已不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刻板印象, 甚至许多女性形象已经远远偏离 传统的审美标准,展示出独特的自我审美方式。 不得不承认,由偏离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构成的独特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 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传媒消费中的 “丑女”现象俨然成为一种大 众审美文化。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它不但起到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投射作用,同时也反过来重新构建了我 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普通工具,传媒为我 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进一步了解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电影、网络无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大众传播媒介发展, 伴随着女性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这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的状态,同时也是 2 渐变而有趣味性的过程。梳理大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的产生演变,加深了对 大众传播媒介方式的演变的认识,也是对传播中女性审美观念流变的一窥,这赋 予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审美文化非凡意义。 “丑”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大众传媒中的视阈下与在传统文化的认识逐 渐产生分歧,传媒文化中的丑女现象是基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却又在高速发展 的信息传播技术推动下发生演变,反过来又刺激着社会审美观念。20 世纪末, 审美活动的核心范畴从现代主义的丑到后现代主义的荒诞,美学的发展进入瓶 颈期。本文试图探析大众传媒中的 “丑女”现象与后现代 “丑”的关系,又 是女性在自我审美探索过程中寻求的突破。 2 2、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外现状分析 丑的研究发展历程丑的研究发展历程: : (1) 西方对丑范畴的研究: 西方思想上,美学的“丑”作为明确的美学范畴最先从西方美学发展开始。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由古典和谐、近代崇高而进入现代丑美学丑艺术挤入主流 的阶段, “丑”越来越在西方美学风格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后现代艺术中发展 为“荒诞” 。 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滑稽是丑的一个分支,在某种程度上 肯定了丑可以作为审美对象出现。莱辛对“丑”在艺术表现中的位置作出判断, 3 认为“丑”可以入诗,造型艺术也可以表现“丑” 。西方古代对“丑”的认识仅 停留在伴随审美体验出现的论述中,并没有单独将“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 畴提出。 西方对丑的范畴最早从 19 世纪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开启, 丑的美学 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丑范畴的专著。罗森克兰兹在书中对丑的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 他认为“丑是一种轮廓鲜明的对象材料,不在美的范围以内,因而需要另外加以 论述,但又始终决定于对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于美学理论范围。 ”全书观点: 认为丑与美是对立而并列的范畴。表现丑是完整表现艺术的重要部分。并认为丑 不是美的陪衬物而是独立存在于艺术范畴中的。 丑的美学标志着丑从美的阴 影和依附状态中走出来,独立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至此,西方美学史对丑的认识 进入新的时期。 鲍桑葵的美学史 、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史评述等专著,以及前苏 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等著作也对丑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当代艺术涉及 丑的内容很多但丑在美学范畴的研究却很难见到。 丑在现代美学上地位突出,由边缘走向了中心。现代社会艺术中出现大量表 现丑的作品,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该书中内容涉 及大量丑恶的描写,歌颂的是恶和丑,甚至引起法庭的干预。哲学家里,叔本华、 尼采均对丑感有重要的论述。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生哲学美学的语言转向,否 认了语言之外超验所指的存在,语言本身成为世界与美的本原,意义借语言符号 而存在。美丑判断标准逐渐模糊,丑也开始走向荒诞。现代主义美学向后现代主 4 义美学转型。罗吉.福勒在现代西方批评术语词典里收纳了加缪关于荒诞的 定义“人类决心在世界上发现目的和秩序,然而这世界却不提供这两者的例证。 ”与丑一样,荒诞是一个否定性的美学范畴,它是意识到的生命的空虚和无聊。 荒诞是丑的极端表现,特点表现为不可名状,难以用逻辑推理。 (2)国内对丑范畴的研究: 80 年代刘东的西方丑学是一本比较系统的梳理丑在西方美学和艺术中发 展状况的书,但是理论视野较为狭窄。90 年代关于丑的著作,有李兴武的丑陋 论一书,但它偏重与日常现象的经验型描述。而栾栋的感性学发微美学 与丑学的合题一书,论述了丑范畴、丑现象在中国和西方美学中的地位和表现, 并预言美学即感性学的未来,是走向美学与丑学的合题;这是一部对美学研究颇 具启发性的著作。除此之外,周来祥在西方美学主潮中,杨成寅在美学范 畴概论中,藤守尧在艺术社会学描述中,章建刚、聂振斌在艺术化生存 中,吴炫在否定主义美学中,以及潘知常在反美学中都以不同角度涉及 到对丑问题的探讨。从不同的美学观点出发,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对丑的内涵、 成因和意义都得出不同的看法。王庆卫丑的轨迹理性视阈中的非理性变奏 详细梳理了丑在西方美学的由边缘地位逐渐在美学范畴中确立中心地位直到向荒 诞流变的过程及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丑观念最后将丑未来的演变和本意详尽论 述,对丑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女性主义美学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现状女性主义美学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现状: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但并 5 未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了女性主 义研究与传播学的结合。随后,全国妇联女研究所进行了“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的研究”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人们开始用新的 眼光审视和分析大众传媒。女性与媒介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新闻学者、传播 学者和女性研究者开始撰写性别与媒介传播的相关文章。以“世妇会”为契机, 国内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许多妇女问题研究机构,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他许多妇 女问题研究机构,女性主义思想也与其他许多学科相融合,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 至此,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称“女性与传播研究” )横空出世。 媒体一直是女性主义者关注的对象之一。实际上,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传播研 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它还包括对媒介制作、媒介内容、 媒介受众等方面进行研究。它们构成了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主要领域。 对媒介制作的研究:女性主义者对媒介制作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新闻媒体里 女性工作者的状况。单纯的培训和就业人数的曾接并吧能表明媒介内部性别歧视 的减少,女性工作者所在的部门、所从事的报道领域、与男性同等条件下所能得 到的发展机会、女性自身所持的性别观念等等,都影响着媒介制作环节中性别不 平等的程度。 对媒介内容的研究: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 编码的性别涵义,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针对媒 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塔其曼提出了“贬抑” (annihilettion) (1978)的概念, 她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 6 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当女性涉及某种行为而跨出其传统角色时,媒 介通常予以扭曲嘲笑;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取向”与新闻搜集中的“路线结构” 使得女性很少被报道,即使被报道,也被媒介以“琐碎化”或扭曲的方式报道。 对媒介受众的研究:即分析媒介对于女性潜在的教育功能,包括探讨媒介对 女性观念的影响和媒介对女性行为的影响。女性主义者借助各种理论流派研究媒 介对人的观念、行为发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如认为媒介影响与接触媒介程度 成正相关的涵化理论;认为性别不会随时间和外部的变迁而产生变化的社会性别 持久理论等。研究者通过这些理论监视媒介与性别角色的相互作用和考察媒介对 女性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女性自我意识不断的提高,女性主义艺术开始出现并茁壮发展。 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创作,女性艺术家对传统作品进行了新的发展、发现和再创作。 姿嘉歌(J.Chicago)和如奥姬芙(G.Okeeffe)等女性艺术家逐渐在她们的作品 中建立了以女性思维为中心以女性形象为对象的艺术语言。女性主义艺术下诞生 的艺术作品具有大胆的原创性和独立性,就这样,女性主义美学也应运而生了。 实际上,19 世纪 70 年代女性主义美学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文学、绘画和电影。 典型代表人物如莎庇洛(M.Shapiro) 、莉柏特(L.Lippard)和米勒蒂 (K.Millett)等女性艺术家。这些女性艺术家在作品中多致力于批判以男性审 美的艺术标准,她们希望倚仗她们的立论基础去建立新的美学。女性学者的队伍 逐渐壮大,她们包括来自美国的海茵(H.Heri) ,来自法国的姬斯蒂娃 (Kristeva)艾维嘉惠(Irigaray)和施素(Cixous)等。而今,越来越多的女 7 哲学家加入了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女性主义美学的发展得益于这些优秀的女性学 者的研究和对传统美学的批判。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解决问题三、课题研究目标和解决问题 本文借鉴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思考,从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娱乐消 费心理中探究“丑女”现象在传媒中产生和演变的深层原因。笔者从美学的视角 出发,通过传统媒体中女性形象与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论述了大 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嬗变,详细分析大众传媒中的审丑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受 众审美心理,以求探析媒介中“丑女”现象的美学意义,思考“丑女”形象在传 媒中的现实原因与存在意义。最后站在美学理论基础上,重新审视大众传媒中的 “丑女”现象。该现象源于女性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希翼挣脱男性审美视角的 束缚,以寻求自由表达的探索。“丑女”现象是大众传媒满足女性自我表达的需 求的一种阶段性尝试,而自由表达和传播也是传媒未来发展目标和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在传媒中产生的原因,引出“丑女”现象; 纵观现代媒介由文字传播为主向视觉传播为主的发展,仔细梳理“丑女”现象在 大众传媒中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立论于美学理论基础上,回顾中西方女性审美观 念,阐释“丑”与“丑女”的观念流变;最后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传 媒消费中的“丑女”现象,发现“丑女”现象的审丑娱乐价值以及其后现代美学 特征。 8 导论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008 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 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 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 电视剧里女主角外形漂亮、性情温柔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 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 “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故 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 “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 , “丑女” 这个概念也成为争议的对象 。事实上, “丑女”形象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出现 并不罕见。纵观各类传媒,女性审美形象已不再拘泥于以往单一的刻板印象, 甚至许多女性形象已经远远偏离 传统的审美标准,展示出独特的自我审美方式。 不得不承认,由偏离传统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构成的独特审美景观在大众传媒 中占据了不可替代 的一席之地,传媒消费中的 “丑女”现象俨然成为一种大 众审美文化。 2、研究现状和背景 中国知网描写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相关论文 207 篇,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它不但起到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投射作用,同时也反过来重新构建了我 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普通工具,传媒为我 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进一步了解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网络无 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 时代汹涌而至, “丑女”现象在网络媒介中犹如异军突起。一批女性通过日益便 利和低成本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异于传统审美标准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她们 通常选择反常规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与我们传统上已经形成的对于中国 传统女性形象的心理认知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可以说她们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女 性形象的审美心理期待。她们表现自我的独特方式大多备受争议,典型代表人物 多涌现于网络,如:木子美、 “芙蓉姐姐” 、罗玉凤、 “后宫优雅” 、小月月、 “非 诚勿扰女嘉宾”马诺、征婚女郎甘露露、裸体模特苏紫紫的热炒现象等均在网络 中被放大和追捧。这些新兴的女性代表人物的公众形象,或装扮奇特,或语出惊 9 座,或举动异常,打破了传统中国女性温良恭俭让的审美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 审丑倾向,已经在大众传媒中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3、研究内容和创新方法与思路 这些在大众传媒文化中掀起欣然大波的女性敢于表达敢于突破,她们努力表 达的是什么,不惜与公众舆论对抗,她们在寻求自由表达的同时,更深层面的原 因值得挖掘。另外,媒体中的审丑倾向在影视美学中的意义也是本文探究追索的。 关于女性与媒介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之一。 “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是指媒介对于社会中的女性形象的建构与呈现。一方面,它是指社会对于女性这 一形象的主观认知;另一方面,也是与女性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这一认知对 象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认为“丑女”现象出现并获得广泛媒体关注不是偶然的。从社会性别理 论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往往在大众传媒中很难 获得彰显。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女性主体意识往往会被男 性的主体意识所代替。而这个时候,一部分女性借助网络这个有别于传统媒介的 新渠道,将自我形象中“丑”的一面加以放大,我们很难说这是否会是女性在通 过传统媒介已无法表达自我意识的时候的一种曲线表达自我意识的方式。同样我 们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理解为是部分女性通过这一渠道进行的一种自我宣泄,一种 无意识状态下对于男权社会淹没女性主体意识的无声反抗。大众传媒作为“话语 生产和斗争的场域” ,其自身是开放包容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也起到了传 承文化的作用。如果大众传媒能够提高性别意识的敏感度,淡化其中男权意识, 那么女性的主体意识将可以通过传统的大众传媒得以表达,而不是需要女性借助 非常规的渠道来表达自我的主体意识,彰显自我存在。将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体意 识这个问题放到一个互动的过程来分析,或许更能看清时代审美多元化形成,传 统审美文化受到挑战并非没有渊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揭开传媒中的种种迷思, 这为探究大众传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也给大众传媒利用性 别暗示盲目追求“眼球”的热现象一剂醒神的清凉散。 综上,作者力求能够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理论,在 美学这个宏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审丑文化发展趋势,女性审美形象嬗变过 程,探究“丑”形象在媒体中的现实意义,深刻剖析媒介中“丑女”现象的美学 意义,及传媒中“丑女”现象背后深层原因。 10 4、 “丑女”概念的界定 张玉能先生主编的美学教程中提及:“丑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 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 本文认为,这些在大众传媒中表现夸张,违背常情的女性,异化和扭曲了传 统的女性审美形象,强烈凸显了审美范畴的“丑” ,故本文用美学范畴“丑”的 原理来对此类异于传统审美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是符合美学原理的。 “丑”不仅存在于美学或是艺术领域,它还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 方方面面,可以说生活中丑是无处不在的。 “丑”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它带给人 们的是与“美”截然相反的审美体验,它更多体现出一种否定性的感觉。 “丑” 在人类审美文明里源远流长,是一个无法被忽略,无法从主观上去回避的审美对 象。在古希腊时期曾有过这样的规定:不准表现丑,而现如今, “丑”已作为一 个美学范畴被学术届所认同,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 “丑”李斯托威尔 在近代美学史评述提及:“与美不同,在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所引起的 是一种不安的甚至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和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 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它主要是近代 精神的一种产物。在浪漫的现实主义的气氛中它更得其所。 ”刘东在 西方的丑学 提及:“不论哪一位艺术家是否像雨果那样采取强烈的挑战姿 态,但他只要严肃的对待人生,对待艺术,他就不可能不对丑抱有突出的感受。 ”正是如此,大众媒体中频频亮相的”丑女”现象长时间备受瞩目,各种反叛的 女性形象层出不迭,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在21世纪的中国大众传媒女性审美形象中 占据不可忽视的位置,并且,尚无学者从美学角度系统地审视当今传媒中的”丑 女”现象,本文认为这一问题是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的。 11 第一章第一章 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不断填补新的元素,给受 众赋予了新的审美取向,不断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传统审美文化随之 产生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女性在大众传媒中的审美形象也丰富起来。长期 以来,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停留在“刻板印象”中(将在第三章详细论述) ,这与女性在传统文化传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有关。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别 的审美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当今社会众多的信息媒 介、娱乐形式与传播渠道令受众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并具有更多参与互动的可 能。 这丰富了一直以来传统媒介单一而刻板的审美类型,与受到主流意识形成 制约的娱乐形式有了明显的不同。人们的审美心理随之产生了变化,不同审美取 向的人群期待独特、丰富的视觉刺激和审美内容。近十年来,女性在传媒中的审 美形象随之产生变化,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审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也呈现出多元 化发展趋势。 第一节第一节 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女性审美形象多元化产生的背景 一、消费社会的驱动一、消费社会的驱动 经济水平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化加剧,信息全球化已实现, 技术为信息共享提供可能,经济的发达成为传播媒介发展的殷实后盾。大众传播 媒介的发展由最初的结绳、烟火到纸媒、电视,如今网络数字信息技术又给人们 提供了更为便捷、宽广自由的传播途径,中国女性也享受到这种宽广途径的好处。 当今的社会经济以消费为动力,在消费的刺激下,经济得以迅猛增长。经济 增长的同时又反过来带动消费。在经济领域中,人们总是被设定为“欲望者” , 经济营销以打开消费者欲望之门为己任,并认为只有不断生产制造各种商品才能 满足人们的不断增长的“欲望”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书中提及,人们在 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是内心的满足,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 作为事先被设定的去满足消费者“欲望”的功能。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内容 可看成是某种商品,实际上担当了满足受众“欲望”即审美需求的责任。大众传 播媒介在输出形式上享受科技发达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模式变化带来的好处同时, 在内容上越来越倾向于关注受众审美心理需求,在传播模式中同时也致力于满足 具有表达需求的受众。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正是媒介满足受众审美 12 需求的具体发展结果。 二、大众传媒的造势二、大众传媒的造势 大众传媒对象是受众,目的是将信息以受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去,满足 受众获知和审美的需求。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传统的审美内容已不能满足受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 从受众的审美心理出发,人们总是对普遍见到的审美对象“熟视无睹” ,而是容 易被新奇独特的非传统形式的审美对象吸引,即使是丑的,不符合一贯传统审美 定式的事物也不例外。人类社会文明越是向前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就越丰富和 自由。所以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的多元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女性 自由表达的突破。 中国女性作为在传统文化传播的劣势群体,通过便捷的传播媒介得以实现其 自我表达的愿望,彰显自我审美能力的机会,这种审美不再以男性审美为全部指 导,给受众展现出女性自身对美的追求与趣味。女性同时作为传媒受众,也呼吁 媒体在传播中给予女性自我展示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生动、活跃,传统 媒体中刻板、单一的女性形象不能全面反映当代女性的审美趣味。于是,女性话 语在传媒中活跃起来,大众传媒中女性审美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一定程度引领着大众文化的方向,同时, 大众文化作为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又影响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女性在传媒 中自我展示的多样化内容以及建立的各种非类型化形象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自 成为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景观。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其定义为指传播者使用一定的工具,包括 机械的、电子的等,广泛、大量、迅速地传播信息。其目的是要是传播的接受者 引起关注并能够接受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 过程,产生过 4 种传播方式:原始的口耳传播、文字传播、复制性传播、现代立 体式传播。传播不是毫无条件的,它受相应的时空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 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交往、组织和管理活动对传播活动的需求产生了相应 增长与变化,于是文字、印刷物、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以至网络等传播媒介 应运而生。大众传媒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步,也可以说,大众传媒随 着社会的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大众传媒的嬗变、革新,既对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 各种艺术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的进步与发 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13 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 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 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 代文化消费形态。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 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 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 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 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 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文化事件。 ”1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正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同时也在重建我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知。 甚至有学者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其实是通过传媒这一工具来实现的,传媒为 我们构建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影像,二我们往往就是通过这些影像和知识来了解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电影、网络无一不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媒体认为的社会影像。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 介文化 ,或曰媒介化的文化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 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 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薪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 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 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 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景。 ”2 生活在这样的“媒介化的文化”社会中,借助网络媒体实现个人抒发内心的 愿望已经不那么困难。正是在这样的媒介文化中,大众传媒逐渐渗透着平易近人 的言语和观点,也为一些希望引人注目的个人提供便利渠道。本文所要论述的大 众传媒中的“丑女”现象是大众文化在大众传媒中体现。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传 播的载体, “丑女”现象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自然需要大众传媒这 1 百度百科 /view/460449.htm 2 尼克.史蒂文森 著 周宪 许钧 主编 认识媒介文化总序第 3 页 14 个天然的载体,而大众传媒自身也在产生着变化。大众传媒给予了 “丑女”现 象培育的空间, “丑女”现象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衍生品,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而不断演变的。 第二节第二节 多元化女性审美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呈现多元化女性审美形象在大众传媒中的呈现 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让各种面向女性的商业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女性 在生活中的角色与内容逐渐丰富。女性与生俱来的审美情怀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得 淋漓尽致,为女性美丽外形服务的行业自成一道风景:美容、健身、养生馆、职 业女性培训班,无不为当今女性在审美自信中增添砝码。 随着网络时代汹涌而至,媒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我国媒体女性形象呈现出 审美多元化趋势。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拘泥于温良恭俭让、贤良淑德的传统形 象,个性鲜明、力求彰显自身特质的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大众传媒中。近年来, 一批女性通过日益便利和低成本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异于传统审美标准的形象呈 现在大众面前,显示了新时代女性的审美自信。女性审美形象的多样化给大众文 化带来的是丰富的审美趣味,其具体体现本文试以概括。 一、一、 中性的女性审美形象中性的女性审美形象 近年来中性扮相在我国女性中忽然兴盛起来,尤以年轻女性为甚,国内挂起 一阵中性风潮。 “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等,完全颠覆了 传统观念中男性需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女性则应该带有娴淑、 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时装风潮大趋势转向中性优雅的女性形象,散发出一种 前所未有的女性魅力,超级妩媚的女性化元素结合帅气洒脱的中性设计款式,让 女性刚柔并济,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迷人气质。 ”1女孩子们不穿裙子,喜欢穿宽松 的 T 恤,言谈举止模仿男生的样子,性格也像男生一样直爽、洒脱,爱开玩笑, 容易和男生打成一片,甚至能称兄道弟,她们有自信,善于抓住机遇,心理抗挫 折力强,心胸开阔,富于冒险精神。中性美带着挑战世俗的精神一路走来,至 今不衰。如今,中性装扮已经演变成女性硬朗有主见的表征。随着人文主义的 复兴,人们追求自由和个性化,反抗权威专制和世俗束缚,这种思想在时尚上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性美的流行 。 2005 年,由湖南卫视举办的大型全国女性歌唱比赛真人秀,李宇春获得年度 1 /view/4428788.html#sub4428788 15 冠军。李宇春外形俊秀,一头俏丽的短发,歌喉低沉,穿着打扮并无明显女性特 征,最初其中性的外表倍受争议。李宇春成名后,她的穿衣打扮风格、嗓音和 演唱方式、对待人与事的行为态度无不被一一放大,并被大众效仿和议论, 很多社会、政经学家甚至对她进行专门研究,把她的出现誉为“李宇春风潮 ” 、 “李宇春现象” 、 “中国文化艺术新革命 ”等。李宇春的中性扮相很快引领起 中性风潮,青少年竞相模仿这种性别模糊的扮相,甚至戏称李宇春为“春哥” 。 在中国传媒史上没有哪一位中性扮相的女性青年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和追捧,李 宇春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偶像。李宇春甚至被登上美国时 代周刊的杂志封面,在外国媒体中享此殊荣的中国歌手为数不多。 大众的审美和消费倾向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在女色和男色轮番较量的夹 缝中,衍生出一个大行其道的中性美,让人不得不感叹现代人包罗万象的审美 观。以李宇春为中性风潮引领人, 以及周笔畅、曾轶可等为代表,中性美在 电视、杂志、报纸乃至网络中都倍受关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女性审美 风尚。中性审美风潮受到数量不小的人群追捧。 女性将自己妆以无性别特征 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吸引的对象自然不再是男性为主,人们第一眼关注的 恰恰不是其作为女性身份应有的美貌或女性特质,这种可以模糊性别特征的扮 相,凸显了李宇春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体现的个人魅力和价值。这颠覆了传统女 性“以色示人”的一贯定式,意将女性作为社会个体平等的展现在公众面前。 给大众传达出 “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才能,而不单单是美貌去获得社 会的肯定”这样的信息。这是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 较大的转变。 二二、知知性性的的女女性性审审美美形形象象 女性在现今社会中,在经济独立和事业有成的,其自信、智慧的知性美逐渐 显现出来。这有别于传统女性柔弱、羞涩的审美标准,将女性生动、鲜活的一面 展示出来。女性越来越独立、坚强,脱离了附庸于男性的“贤内助”形象,享受 着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快乐。 国内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女士正是知性女性的代表人物。她多年来 运用自己聪慧、独立精神将新闻节目主持做得十分出色。她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 力的电视台担任电视栏目主持,以极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获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 爱。曾主持正大综艺、杨澜访谈录等电视栏目;曾被评选为“亚洲二十 位社会与文化领袖”、“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 “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她节目主持工作 完成得漂亮,还创办了电子杂志 16 澜 ,散发出浓浓的审美自信。这种独立、知性的审美情怀逐渐在大众传 媒中荡漾。杨澜女士智慧、知性的女性形象得到公众普遍肯定和赞扬,是新时 代女性的榜样。 2010 年某女性手机的一个广告同样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审美情怀,和追求自 由的探索精神。广告中,女主角处在公务缠身、迷茫困惑的境地中,某天她终 于选择抛开工作事务的繁扰独自外出旅行,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在与自然拥 抱的自由中她仿佛找回了旧日自信美丽的自我。此时,她通过手机打电话给从 前那个因迷茫而失去光彩的自己,告知: “做你想要的! ”广告展示了新时 代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具有自我决策权,享有自我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 女性形象。通过彰显具有自我审美情怀的女性形象,该广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该手机畅销全国。 可见,审美独立和审美自信的主题呼应了当代中国女性内心的审美需求, 在社会上也得到普遍的 肯定。女性审美不再拘泥于刻意与男性社会能力一比 高下,不再盲目以证明女性自身条件不亚于男性,而转向关注女性内心。女性 自我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在社会上开始探索并尝试建立以自我审美为基础的公 众形象。这种自我审美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社会其他群体的自我行为,而是基 于社会认可的基础上的。 三、特立独行的三、特立独行的“丑女丑女”形象形象 2008 年由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丑女无敌在倍受争议之中以 极高的收视成绩战胜了所有对手成为当年 收视率的冠军。该电视剧一改传统 电视剧里女主角外形漂亮、性情温柔的类型化造型,讲述的是一名外表笨拙、 相貌丑陋的年轻女性 “林无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职场中努力拼 搏的故 事。通这部电视剧,女主角 “林无敌”的“丑女”形象深入人心并 逐渐为大 众认识和接受。 如果说“丑女”林无敌只是在丑陋的相貌上没有 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 那么某些女性在传媒中展示的形象普遍为受 众难以接受, 无论是外形还是言 行上都挑战了受众的审美极限 。她们的公众形象 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欣赏美、 表现美的心理定式,呈现出强烈的审丑特征。 典型的代表如: 北大 BBS 论坛 中的芙蓉姐姐,江苏卫视里的罗玉凤,以及风靡天涯论坛的小月月等等。这些 女性在传媒中展现的形象特征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张扬自我、个性独立而 坚强,外貌不符合传统审美标准。 她们以文字、图片和有声视频作为表现自我 17 的平台,或装扮奇特,或语出惊座,或举动异常,她们不为大众肯定甚至遭致诸 多骂名,却在传媒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这独特的审美景观不得不引起关注。本文 试以沿用湖南卫视丑女无敌中的“丑女”一词汇概念对这些异类女性加以特 指。 1、 “丑女”形象的理解 现代“丑女”的概念是否可以加以概括? 首先分析词源,丑在 说文解 字中,丑释为“可恶也。从鬼,酉声”1。恶和丑,在中国古代文字同训。从 字源上分析,丑通“鬼”字,这反映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丑源自我们的生活,丑 即恶,在传统文化中丑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事实上,丑是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的一个美学范畴,是美学思维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张玉能在美学教程中对丑 的范畴作了规定:“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按照 实践美学的解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则丑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 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如果说美对人而言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 它在情感上使人振奋、愉悦、欢快、幸福,那么丑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否定性的价 值,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鄙弃、反感、痛苦。 ”王庆卫在丑的轨迹理性 视阈中的非理性变奏开篇即示:“丑只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它并非对某个 对象的形式特征的具体描述,而是依据一定审美观念,对审美对象做出的否定性 价值评判。 ”2可见,丑并不是一个具体对象,丑存在于某个审美对象中的特征中, 并且这种特征是令人在审美体验中不悦的,在审美价值里被否定的。在传统文化 中, “丑女”区别于传统的美女,犹指相貌丑陋的女性。但“丑女”一词在现代 文化发展中已逐步偏离原本涵义。湖南卫视丑女无敌的“丑女”称谓特指有 悖于传统审美标准、不为多数人审美肯定的女性形象。如此看来, “丑女”这个 概念在现代文化中指那些有悖于传统审美的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