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_第1页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_第2页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_第3页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_第4页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 一一.选择题:选择题:(基础题基础题) 1.从 16 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西学东渐”之风,到了中国近代“西学 东渐”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学东渐有得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B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D西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 ,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 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 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 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 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3.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说:“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反抗侵略 B.政治改良 C.中体西用 D.全盘西化 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 世纪)60 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 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 过程。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6.孙中山在回忆 19 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 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 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7.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 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适用于:(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 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中国“向西方 学习”进人哪个阶段? :( )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 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 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批判儒家思想 B宣扬经学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10. 新文化运动获得新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 治 C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维护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直接影 响 11. 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 ) 是中国近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 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A B C D 12.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 - 2 - 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 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 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13.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 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B. 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D. 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14.陈独秀指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 不有彻底之觉悟,猛通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这句话说明:( )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目标直指孔教 儒家思想束缚了民主和科学的传 播 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完全对立 全盘否定了儒家文化 A B C D 15.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评论。你认为 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D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6.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 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D 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 17.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思想相比较,新文化运动主要 “新”在:( ) A、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和平等思想 C、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D、传播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1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 父) ,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 中国文化,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 象:( )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二二.选择题:选择题:(高考模拟试题高考模拟试题) 19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 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 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 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20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味时代当以科学 与人权并重。 ”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B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C达尔文实地考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D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211912 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 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 日所不能不采者也 ”。 “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 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 的是 A倡导军国主义 B维护军人政权 C鼓吹军人革命 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 22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 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3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 动 23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 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 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24 1902 年 4 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 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 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三民主义 B主张维新变法 C赞成民主共和 D倾向民主革命 25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 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26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 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 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 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 的是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 B C D 27 1919 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 19 世纪 总箅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 20 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 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兰大自由权完全 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这表明他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D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28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 19 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29上海某县在 1912 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 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 、 个人自治说 、 说社会教育之必 要 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 ,全县有 70%的学生参加。下列对这 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 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3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 诉求是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启蒙与救亡并重 31 1897 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 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 ”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32 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 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 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 所以爱国家也。 ”这段话 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33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谜底为“议 员”;“颈上污尘”,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 - 4 - 役”,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C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D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 34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 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 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 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分析书籍的内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书籍的知识缺陷 A. B. C. D. 3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 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 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理解,“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36二十世纪初, 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 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 拒的入侵使中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 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 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8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主之君,立宪公之民;家全国,立宪公全国”“中华(民国)立国,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 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 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AB、CD 39 光明日报记载“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 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康南海自编年谱 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的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 直没有看到”。这体现出 A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B两部文献属于第二手史料,需要甄别、辨伪 C清政府方面的解释更接近历史真相 D两部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会影响历史真实 40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康有为标榜孔子和陈独秀 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论D经世致用说 4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 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A推动丁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 B引发了 19 世纪 40 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抱持文化优越感 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42戊戌变法后,清廷命各省学政广为刊印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理由 是该书“卫人心大有裨益”。清廷此举的目的是 A宣传“中体西用” B为洋务运动张目 C改良科举制度 D抵制维新变法思想 43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 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 种现状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者 44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 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 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5 - 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三、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 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 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 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 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 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 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 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以上材料摘 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 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3)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4)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5)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6)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 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 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 可以萌发的。 ” 材料 2: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 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 材料 3: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 1840 年以来中 - 6 - 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 1,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的表现。 (2)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