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禹州市二高禹州市二高 2013-2014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 高二历史高二历史 2013 10 28 命题:禹州市二高:侯丙锋 审核校对:牛青 本试卷共分为第卷(选择题)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选择题请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请做在答题卷上。 第第卷(卷(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5656 分分) 一 选择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 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原创) A君主意志 B礼乐规范 C内心自省 D“爱人”之心 2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的确有效用的同时, 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 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C “民贵君轻” ,实行“仁政” D以德治民 3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 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 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4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尊爵,弱则尊官,贫 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5.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孝经 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 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6. 从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 “独尊儒术”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 A B C D 7.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8 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其目的是否定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人伦即天理 9.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 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 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 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10.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 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 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A.孔子 B.王夫之 C.李贽 D.陆九渊 11.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 17、18 世纪也产生 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关于二者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 B.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C.二者都形成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 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2.“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 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 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 证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生而平等” 13. 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 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 文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 束缚中解放出来。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表述不正确 的是 A批判神权统治 B鼓吹人性解放 C倡导思想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15卢梭认为:“自从人类觉察到一个人具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 失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 梭认识到 A财产私有制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B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C卢梭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 D奴役和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16. 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是指 A. 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C. 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D.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1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 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 以为纸。 ” (后汉书蔡伦传 )下列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降低造纸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古代造纸术进步的原因 D人们的需求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18 “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 1300 多年前,在 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 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A 梦溪笔谈B 齐民要术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9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 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 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 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20.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 , 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 、 卫 (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 情之响”的是 A汉赋 B楚辞 C 诗经 D唐诗 21.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下列 诗句中,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D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22.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 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23.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 是 A B C D 24. “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讲究借物抒 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下列各幅绘画中,与该材料表述属于同一类的是 A B C D 25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是,中国戏曲 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比其他两者晚了很长时间。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 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 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 A B C D 26. 下图同(治)光(绪)十三绝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家传之宝。此图主要体现了 A. 京剧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 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 C. 京剧在同光年间曾中断 D. 梅兰芳被列入“同光十三绝” 27.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 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 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28图二的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却代表传统科技和近 代科学的不同发展趋势,形成这种强烈反差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不同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的不同影响 D东西方文化没有相同之处 第第卷(卷(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4444 分分) 二 非选择题(共 2 小题,第 29 题 22 分,第 30 题 22 分。 ) 29.(2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 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 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 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 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 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 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 (2 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 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 舍?并说明其理由。 (4 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 分)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 分) 30.(2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 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 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 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 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 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 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 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 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规律和法, 在包括法文在内的主要西方语言中本来就是同一个词)。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 激励下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马克盎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 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 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 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 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 善来实现。 材料四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 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 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 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 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4 分)这些主张体 现了什么精神?(2 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牛顿的物理学成就及对法国思想界的影响。 (6 分) (3)据材料一、三,比较苏格拉底与康德思想的异同。 (6 分) (4)据材料四,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4 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禹州市二高禹州市二高 2013-2014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卷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卷 高二历史高二历史 一 选择题(共 56 分) 二 非选择题(共 44 分) 29.(22 分) (1) (2) (3) (4) 座号 二总分 题号 一 2930 得分 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 答案 题号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答案 (5) 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