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究竟该不该让座 名校学生居然不让座,漠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旁的事件,此事被放到了网 上,再一次刺激到了大众的神经,于是纷纷拿起道德大棒猛打,于是上纲上线,将“抛弃传 统、漠视美德、极端自私”的帽子扣在这群 90 后、00 后的头上。这种横加指责在天朝司 空见惯,就是有人喜欢充当道德楷模,奋不顾身地抢占道德沙发,恨不得随时谴责别 人其实,我倒是觉得在这点上他们正在对道德践踏。 百度一下:我国老年人口达到 1.67 亿。中国跑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一个有力佐证就是在 公交车见到老人或给老人让座的几率陡增,有关让座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有老人因为姑 娘不让座就坐上她大腿;有老人因为小伙子没让座就拍摄照片扬言要传到网上;有某高校 学生看着老教授站在公交车上几十分钟不让座“让座”已经超越道德层面演变成纷扰不 断的社会问题,其中夹杂着有关道德与缺德;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争论。学生没有给老人 让座的义务,国家也没有关于让座法律法规,让座是一种美德,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你让 座是你品德高尚,但不让座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旁人无权干涉剥夺。 本人在没有买车之前几年基本尝到了关于让座的酸甜苦辣,也经历了从开始的积极、 主动、热情的让座到后来的“能不让就不让”的尴尬脱变,原因除了自己本身没有很强的道 德优越感外,还有就是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年人“倚老卖老”的现象让我几近愤怒。 上学的时候经常坐一趟 210 路公交车,这趟车是我让座梦魇的开始,这趟车上老人出 奇的多,每次坐车十有八九都会遇到让座的情况,我的记录是从上车到下车共让座 5 次, 几乎崩溃!说实话有时候真的很累,这点上对于上述事件中中学生发出“我们也很累”的辩 解很感同身受。那些“坐的说话不腰疼”的人就别装伪善了。 一开始我毫不犹豫的让座,可慢慢我发现,让座成了我应该的,很多老人坐下后都不 正眼看我,连声“谢谢”都没有,坐下去就好像是理所应当,更让人郁闷的是他们下车后都 不示意我坐回去,站起来就走了,座位又让别人坐了,时常窝火。 很多人说老人更容易摔倒,自我保护能力差云云,可仅就我看到的情况是那些老年人 的力气和冲撞能力丝毫不比年轻人差,我总是能看到有些老人在公交车上横冲直撞,毫不 顾忌旁人感受。五。一那天,在水进沟通站,一对母女和一对年轻夫妇,车门一开人们就 往车里冲,上年纪的母亲拉着自己的女儿横冲直撞,奋勇向前,年轻妇人先坐下了,可那 老人一屁股就坐到了年轻妇人的腿上,并不断的推挤年轻夫人,于是两人争论起来,没说 两句老年人就开口大骂,并不断推搡年轻妇人,终于上演全武行,过程中老年人一点不吃 亏,打的年轻妇人节节败退,众人不得不将两人拉开,最终以老人女儿的一句话“她是老人, 你也好意思和老人争座位”结束。这是我亲眼所见。 “他是老年人”成了类似事情的盾牌,无 论谁对谁错,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 必须承认,老年人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理应得到更多的爱戴和尊重, 可这不能成为“倚老卖老”的缘由,一句话说的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上 述事件学生的行为确实不对,可我们更应该考虑事件背后的诱因。 这个事例正是中国教育最合适的反讽图,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减负,到头来学生们 的书包却越来越重,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养了考试的草,荒了道德的田。 “我们 也很累”着实能反映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加,传统美德应得到大力弘扬,让座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学生或上班族越来越辛苦,压力同样不小,怎样处理“坐位问题”已然不是道德 调控范畴,这考验政府的调节能力,养老敬老不仅是年轻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其实 不防开设老人专车,如果能利用好每年公款吃喝的 3700 多亿元,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但 是也应该考虑老人们的感受,是否会加重他们孤独悲凉感?是否会有被社会排挤的心态, 这些看不见的问题可能对老人们的影响更大,毕竟现在很多老人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他们仍然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争取发挥余热。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一次坐公交车,一位乘客下车后留下一个空座位,我和另 一名身躯佝偻,满脸皱纹,衣衫褴褛的老农民工面对这个坐位相互推让,在我的坚持下, 他勉强的坐了下去,他朝着我微笑,对我说:“干了一天的活,这是今天第一次坐下。 ”听了 他的话,我眼泪夺眶,恨不得抱住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现实的情况是否会在 我们的身上重演?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让座不难,关键是如何达到一种心里的微妙平衡, 老人的一个微笑,一句谢谢足矣。 突然想起了端午节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和图片,说的是武汉市汉阳区有一个居民小 区,物业管理公司接到居民投诉,说小区门口广场上的集体舞噪声扰民(主要是高考临近, 有考生家长希望不要影响孩子学习) ,便出面要求舞群暂歇或者另外选址,却遭到对方的拒 绝,无奈之下只好在广场上拉起了百余米长的铁丝网;但仅仅过了两天,舞迷们就剪断并 挪走了铁丝网,再次“占领”了广场。 “广场舞”迷们为什么这么强悍? 这些人年纪在 50 岁以上,虽然生活在城镇里,她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整个中国仍是 农业社会,或者说有强烈的农业社会生活气息。 农业时代、乡村社会, “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联络基本靠吼”,粗声大嗓门那 是很自然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求爱的“山歌”(包括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 “酸曲”,青海的“花儿” 等等民歌) ,无不是扯着嗓子喊,以高亢、辽阔为能为美。不就是因为非如此不能传达吗? 到了“文革”年代,到处是高音喇叭,家家有广播,动不动就有大分贝的乐声歌声响起, 或有“最新指示”或通知要反复播送,管你是睡着了还是生病了要静养? 根本就不考虑他人的情境、需要和感受,在乡土社会本来就不重视个人的权利,而对个 人私生活进行窥伺乃至进行道德与礼教干预,则被认为是正常的;从政治管理角度,集体 主义一直被认为高于个人主义, “高音喇叭”所代表的政治权威高高在上,完全可以无视任何 “小我”的利益。这种“集体”的旁若无人的傲慢,会不自觉地植于人心,成为行为模式。 分清公域与私域,尊重个体的权利,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 本要求。所以,城市有噪声管理法规,什么时候施工队不能打桩,商店不能用高分贝喇叭 在门前促销,汽车不准在城区鸣喇叭,等等。 可是,跳广场舞的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用高分贝的音乐声制造噪音扰人呢?除了不分公 域与私域,还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倚仗吧? 事实上,城市管理的执法者,在这种情况下,接到“扰民”投诉,一般也是劝阻一下罢了, 极少会像美国的警察把在公园里扭腰歌不听劝阻的华裔妇女铐走。 由大妈们的“广场舞”说到“时代病”(社会后遗症) ,可以归结为,中国尚在由农业(乡 土)社会、 “政治(或礼教)挂帅”而无视个体权利的社会、 “法不责众”的人情社会,向公域 私域分明、尊重个体与他人权利、法治严明的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 如果完成了这些转型, “广场舞”也可能是好东西。据 5 月 27 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澳 大利亚悉尼市长到访广州“花城广场”,对“广场舞”很欣赏,表示要“引进”它丰富市民的生 活。可以肯定,人家引进的“广场舞”,会把音乐声响严格控制在法定噪声标准之内,对可 以跳舞的区域和时间也会有严格的规定。若能如此,各得其乐,有什么不好呢? 我很乐意看到广场上、公园里有人跳集体舞,却也实在讨厌她们搞得我到公园里找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写作比赛试题及答案
- 文秘专业试题及答案
- 化水专业试题及答案
- 新闻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幼儿文学专业试题及答案
-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英语试卷(解析版)
- 电路专业笔试题目及答案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六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客厅吊顶平顶施工方案
- 2024年药品监管业务知识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试油hse管理制度
- 疼痛科质量控制管理
- 市(县)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清单报告模板
- 《出境旅游领队实务》课件项目一
- 低空经济八大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解析方案
- 养殖水产日常管理制度
- 门窗定制安装合同范本
- l临床医生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呼吸管路处理规范与操作要点
- 《奇异空间》课件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