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一 段开诚 本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 1911-1960)针 对当时盛行的逻辑实证主义语言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 为,语言不仅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的工具,而且本身就是一种行 为,即言语行为。由于仅用真实与谬误的概念很难对言语行为作出 圆满的判断,奥斯汀又进一步论证了逻辑实证主义以真值条件为基 础的语义理论的局限性。奥斯汀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他的理论在 前期和后期往往不一致,缺乏系统性。言语行为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John R. Searle)。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 语行为学说,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言语 行为分类的原则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并探讨了言语 行为的形式化,即言外示力逻辑问题。经舍尔的努力,言语行为理 论已成为当代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语言哲学基础 语言哲学不是试图通过研究具体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而是要对人类语 言的一般特征作出哲学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舍尔与乔姆斯基是一致 的。他们都认为,语言由复杂的规则控制,本族语者的语言知识可以用 作描写该语言的依据。不同的是,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研究是心理学的一 部分,研究语言是为了揭示人们头脑中的语言机制,进而了解人们 的思维;而舍尔贝。把语言看做一种受规则控制的行为,认为 语言研究应属于行为科学。语言是一种受复杂规则控制的行为, 这一命题是一种假设,言语行为理论不是试图去证明它,而是 解释用言语行为来描述语言的可能性。 为什么要研究言语行为?为什么要用言语行为来描述语言?舍尔的回 答是,因为所有的语言交流都牵涉到言语行为。语言交流的基本的或最 小的单位是言语行为,即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语句标志(token)。言语行 为理论的假设是:讲一句话就是执行某种言语行为,如陈述、命令、提 问、允诺等;这些言语行为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且正是这些规则使得言 语行为成为可能。言语行为理论即旨在解释这类语言运用的规则。这类 规则不同于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的转换生成规则,但是,对这两类不同规 则的研究可以相互补充。舍尔还认为,语句的语义研究和言语行为研究 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角度。语义学家关心的是各句子成分的意义, 如何确定整个句子的意义,言语行为研究者考虑的是发话者发出一系列 表达式时执行着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任何可意指之物都可以表达出来” (Whatever can be meant can be said),这就是所谓“表达原则”,它是舍 尔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基本理论 言语行为作为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暗含着一系列的分析性关系, 如言语行为的概念,发话者的意指、发出话语(或其它语言成分) 的意指、发话者的意图、受话者的理解,以及控制语言成分的规则 和控制言语行为的规则。舍尔首先区分了有关言语行为的几个基本 概念:话语行为讲出词(语句);命题行为所指与所述:言 外示力行为即陈述、请求、允诺等;言后之果行为言外示力行 为对受话者的行为、思想、信念等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言外示力行 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言外示力行为是由言外之力与命题内容 两部分构成的,而命题通常包括所指和所述两部分。但不是所有的 言外示力行为都有命题内容,如“Hurrah“, “Ouch“, “Hi”等就没有 明确的命题内容。 为了解释控制言外示力行为的规则,舍尔区分出谐调规则与组 成规则。前一种规则对业已存在的活动进行调整,这种活动在逻辑 上独立于谐调规则而存在,如礼仪、交通规则;后一种规则不仅调 整而且创造或定义新的行为形式,这些行为或活动在逻辑上是依赖 于规则而存在的,如球类比赛的规则。所以,在描述行为或活动时 可以不涉及它的谐调规则,但必须描述它的组成规则。舍尔的这一 区分旨在说明言语行为由规则界定,控制言语行为的规则是组成规 则。 为了成功地执行言外示力行为,需要有一组必需和充足的条件。 舍尔认为,通过对这些条件的研究可以得出控制言外示力行为的组 成规则。他以允诺为例,举出了四条主要规则: 1命题内容条件:表示允诺的言语行为必须断言或表达发话 者的未来行为。 2准备条件:受话者愿意发话者执行此行为,发话者相信受话 者愿意他执行此行为;另外,双方都不清楚在正常情况下发话者本 来是否会执行这一行为。 3真诚条件:发话者有执行此行为的意图。 4本质条件:表达允诺的话语承担了执行此行为的义务。 这四项条件是分析言外示力行为的重要依据。在执行言外示力行为 中,发话者暗示了准备条件,陈述了本质条件,表达了真诚条件。 三、言外示力行为的分类 舍尔的分类以奥斯汀的分类为基础,但舍尔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根据 和标准。为了对言外示力行为进行分类,舍尔研究了言外示力行为 之间所能存在的差异。 1言外示力目的的不同,如命令、请求、劝告的目的是使受话者做 某事,而允诺、威胁、发誓的目的是发话者将要做某事。即使目的相 同,力度也会有差异,如暗示和坚持都是要使受话者做某事,但坚持 强于暗示。 2适合方向上的差异,即话语的命题内容与客观世界的联系途径 的差异。语言中有四种可能的适合方向:1)话语服从客观世界,即言 外示力行为的命题内容适合客观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状态,如表述性言 外示力行为;2)客观世界服从话语,即改变客观世界来适合命题内容, 如以发话者为基础的承诺性言外示力行为和以受话者为基础的指令性 言外示力行为;3)双向适合,即改变客观世界来适合命题内容,并对 改变了的客观世界加以描述,如宣告性言外示力行为;4不存在命题 内容与客观世界适合与否的问题,如表情性言外示力行为。 3表达的心理状态不同,如陈述、断言、解释表达的是信 念;允诺、威胁、保证表达的是意图;命令、请求表达的是 愿望,等等。 以上三点,是舍尔对言外示力行为进行分类的主要标准。与奥斯 汀一样,舍尔也把言外示力行为分为五大类: 1表述性言外示力行为:目的是使发话者对言外示力行为的命题 内容的真实性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因此这类言外示力行为都可以用 真实或谬误来加以判断;它们的适合方向都是话语服从客观世界。如 陈述、断言、结论等。 2指令性言外示力行为:发话者(在不同程度上)支使受话者做 某事,可能是很缓和的建议,也可能是很强硬的命令;适合方向都是 客观世界服从话语。如请求、乞求、命令等。 3承诺性言外示力行为:发话者(在不同程度上)承担某种义务 去做某事;适合方向是客观世界服从话语。如允诺、威胁、保证等。 4表情性言外示力行为:表达某种心理状态;没有适合方向的 问题;命题内容的真实性是它、:的前提条件。口祝,、道歉、 欢迎等。一 5宣告性言外示力行为:话语与客观世界双向适合;没有真 诚 条件或不表达任何心理状态。但是,成功地执行这类行为能够导致 命题内容与现实的一致性,例如,如果我成功地执行了任命你为主 席的宣告性言外示力行为,那么你就是主席。一般说来,这类行为 的执行要求有相应的非语言性规约,要求发话人有执行行为的一定 权力和地位。如任命、提名、辞职等。 此外,还可以分出两种混合性的言外示力行为。其一为表述一宣 告性言外示力行为,典型的例子是法官的宣判(“你犯有罪”) 和裁判的裁决(“你犯规了”)。由于此类言外示力行为有真诚条件, 所以与宣告性言外示力行为不同。法官和裁判有可能说谎,而宣战或 任命却无所谓真实与谎言之分。其二为承诺一指令性言外示力行为, 目的既是使受话者做某事,也是使发话者承诺做某事,如我请你喝酒, 我不仅要使你喝酒,而且我也受制约于为你提供酒。此类言外示力行 为有邀请、提供等。在舍尔分类的基础上,其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 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一步提出了补充和修改的意见(如 BachHarnish,1979;Fraser,1983;Hancher, 1979; Stiles, 1981)0 四、间接言语行为 舍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外示力行为类型。 他的出发点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 疑问句和祈使句(命令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的言外之力, 即陈述、疑问和命令。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 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 关于字面言外之力的概念是否得当,语言学家们持有不同意见。 笔者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利大于弊,因为它解决了一些特殊言语行 为的归属问题,使得言语行为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语句意义最简单的情况是:发语者讲出一个语句,他想借此表达的 意思与该语句的字面意义完全吻合。但也有较复杂的情况:发话者的 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的意义不相吻合,或者说除了语句的字面言外之 力外,还有一种非罕面的言外之力。例如: Can you pass the salt? 字面意义是询问受话者是否有递盐的能力,但这个句子往往用来表达 请求即请求受话者递盐。这一请求是以询问形式发出的,或者,说, 一种言外示力行为通过另一言外示力行为而间接得到实现。 间接言语行为又可以分为规约性的与非规约性的两种。规约性间接 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 语言形式之中,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在使用中,发话者和受话者可能 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字面言外之力。例如,发话者为了对受话者表示礼 貌、客气或尊重,或是为了缓和语气,需要用这种行为: Could you be a little more quiet?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 两句在字面上分别表达询问和陈述,但它们与请求这一间接言外之 力相联系。一旦加上“please“,它们就不再是间接言外示力行为, 因为“please”已明确地标示出间接言外之力,如: Could you please be a little more quiet? Id rather you didnt do it any more, please 非规约性间接言外示力行为更复杂、更不确定、更依赖于背景知 识和语境,如下例: 甲:Lets go to the movies tonight.乙: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 甲的言外之力可以是提议或邀请,但乙的言外之力或间接言 外之力却不明确,因为其字面意义似乎并不涉及对提议或邀 请的回答。如果乙遵循合作会话原则,他的言外之力须与提议或 邀请有关,即必须是接受、谢绝等。舍尔通过十步推理(Searle,1975 : 63),断定乙的间接言外之力可能是谢绝。 五、言外示力逻辑理论提出言外示力的逻辑理论,主要目的 是使言外之力的逻辑特性形式化。言外之力以各种方式在自然语 言中实现,如施为动词、语态、词序、语调,重音等等,语言学 家的任务是研究这些言外之力的实I现方式在具体语言中的具体作用。 而言外示力的逻辑理论要研究人1类语言所有可能实现的言外之力: 不论言外之力如何实现,它总有某种决定它成功的条件以及与其 它言外之力相互联系的逻辑形式。这种研究涉及逻辑学、语言学 和语言哲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1言外之力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成功地执行言外示力行为的 必要和充分条件是什么? 2所有言外之力的集合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此集合有无递归 定义,即能否以一种言外之力为基础,推演出所有言外之力? 3各种类型的言外之力互相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制约关系? 舍尔区分了言外之力的七个主要成分:言外示力目的、目的的力 度、完成方式、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以及真诚条 件力度。他认为,确定了言外之力的这七个成分,也就确定了言 外之力。 舍尔用F(P)来表示简单言外示力行为,其中F指言外之力,P 指命题内容。复杂的言外示力行为,如两个以上简单言外示力行 为的组合,表示为(F 1(P 1)&F 2(P 2);言外示力否定形式表示 为F(P);条件言外示力行为则表示为:“如果P,则F(Q) “o 舍尔进一步提出了言外之力的构建假设:所有言外之力可以从几 种基本的言外之力推导出来。该假设的依据是:言外示力目的是 有限的(舍尔区分出表述、承诺、指令、表情、宣告五种言外示 力目的),每一目的都有一种相应的基本言外之力,它没有特殊 的完成方式,各种力度均为零,它的各种条件都是最基本、最一 般的;通过对这些基本言外之力的完成方式、各种力度、各种条 件进行调整或修改,可以构建出所有其它言外之力。调整或修改 的具体操作如: 1增加命题内容条件有些言外之力具有相同的言外示力目的, 但在命题内容条件上存在差异,如报道之所以不同于断言,是因为 它比后者多一个命题内容条件,即报道必须基于过去或现在的话语 时间。在一定条件下,添加新的命题内容条件就会产生新的言外之 力。 2增加准备条件具有相同言外示力目的的言外之力在准备条 件上可能会有差异,例如接受(建设、邀请等)比允诺多一个准备 条件:发话者可以拒绝指令性的言外示力行为。大多数准备条件都 有语言意义,如作证的准备条件是发话者的特定身份;告知的准备 条件是发话者的知识。 3增加真诚条件有些言外之力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的真 诚条件,例如,对一命题表示惋惜就是对该命题进行断言,同时 又可以表示不满或悲哀。 4限制言外示力目的的完成方式言外示力目的的完成方式在 某种程度上限制着达到目的的条件。有时,完成方式的差异就在于 增加对这些条件的限制。如command要比order有更多的限制:发 话者达到order的言外示力目的是借助于他的势力或权力,而要达 到command的言外示力目的,就必须有公认的指挥权。 5改变言外示力目的和真诚条件的力度达到言外示力目的的力度 与表达心理状态的力度的提高或降低,都会导致形成新的言外之力。 例如,建议或指令某人做某事,差别在于前者在两种力度上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ODDI术前评估脑胶质瘤分级及其瘤周浸润的应用研究
- 调磨抛光方法对氧化锆陶瓷粗糙度和弯曲强度影响的研究
- 护士骑行活动方案
- 教师舞台活动方案
- 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对PVDF膜蒸馏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
- 拍摄学校活动方案
-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产氨性能研究
- 支部书香悦读活动方案
- 收费服务提升月活动方案
- 教师开放行活动方案
- 2025年江苏盐城市城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答案
- 全套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考试题库(50题+答案)
- 【MOOC】环境资源法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2 消化内科专业 药物临床试验GCP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设计规范应急预案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
- 整流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
- 初级美发师题库
- 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正式版)
- 博奥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操作指南
- 2024年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