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_第1页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_第2页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_第3页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_第4页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物种分布区:物种分布区: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核心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 区。该区域需要严格保护与管理。 缓冲区: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的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干扰的区域。 实验区:实验区:为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中区划出来的一 个区域,适度集中建设和安排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经营项目与必要的办公、生 产生活基础设施。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 小区、生活办公小区、教学实习小区等。 生物廊道:生物廊道:也叫生境廊道,是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其主要 功能为栖息地功能和通道功能。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根据保护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特点以及管理需要,将自然保护区划分 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 自然保护区体系自然保护区体系:某一区域内,为了使保护对象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而规划和建设的自然保护 区系统。一般由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廊道组成。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与开发 利用现状以及潜在可能性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 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 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的过程。 (内涵与外延:以了 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 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规划范围: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 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 。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够吸引人们前往进行 旅游活动的自然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古今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包括各种历史 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俗等。 最小可存活种群(最小可存活种群(MVPMVP):):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本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 以 99%的概率存活 1000 年的最小种群。 植物区系: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群:自然保护区群:在某一区域内,为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的联合体。 自然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域:在一个地理单元内,为有效保护相同的对象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多个自然保 护区。 生物资源(自然资源):生物资源(自然资源):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 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 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 设施: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 工构筑和场所。 标识:标识:对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工设施进行标示、说明或导引的特定文字、图形和符号。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类型划分: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 常见旅游项目类型:常见旅游项目类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要求有较好的基础服务设施条件,旅游资源可 能不一定是游客关心的重点,但自然环境要好; 观光类旅游项目要求有较好的自然 风景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较好的交通条件。 体验类旅游项目主要野外探险 项目,野餐野营项目,拓展训练项目等,一般不要求太多的人工服务设施,对旅游资源要求 不高。 科教类旅游项目此类项目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求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 一些人工辅助设施,开展认识自然、保护环境的旅游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应该重 点推广的。和宣教可以一并考虑。 民俗类旅游项目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区或者宗教信 仰地区适宜开展此类项目。 自然保护区单体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自然保护区单体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动植物的情况(种类、数量 等) 、植被的情况(类型、分布等) 、社会经济情况(居民、产业、收入等) 、可持续发展的情 况(资源类型、开发方式等) ; 确定自然保护区类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易识别、查 找,三大类九个类型; 功能区划分三区面积和位置的确定依据、方法,三区边界的确 定; 工程设施的规划布局保护管理规划、科研监测规划、宣传教育规划、基础设施 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多种经营规划、社区共管规划; 建设投资预算基础建设费用、 仪器设备费用、管理费用; 人员安排要多少人、具体负责什么工作。 标识系统的分类:按管理目的划分:标识系统的分类:按管理目的划分:保护管理设施标识 、科研宣教设施标识、生态旅游设施 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保护管理设施标识、科研宣教设施标识、生态旅游设施标识、公 共服务设施标识。 按设施类型划分:按设施类型划分: 建筑设施标识: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检查 站、监测站、防火塔、道路、桥梁、厕所等。 非建筑设施标识:围栏、界碑、界桩、各 种宣传牌、指示牌(动植物、喷泉、矿石)等。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般条件: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般条件: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或者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 系统区域,如森林、草原、荒漠、海域、海岸、岛屿、内陆水域等;珍稀、濒危或者有特 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或者重要遗传资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 化价值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如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 等;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保护工程规划与设计、基础设 施规划与设计、防火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工程规划与设计、科研与宣教工程规划与 设计、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设计、生物廊道的规划与设计 科研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科研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资源状况确定科研项目的类型与 开展方式。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应选择自然保护区内特有,或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物种、生 态系统等。研究对象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便于调查和样品采集;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确 定研究内容和方式。科研项目应适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研究难度不应太大。一 般来讲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开展的研究应服务于保护,是应用研 究而不是基础研究。 可以作为基础研究的基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研究。 便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环境 容量分析;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出入口与售票中心、游览道路、游憩服务设施、停车场、 厕所、旅游标识与解说等设施) 。 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步骤: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步骤: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空间数据(植被图、高程图、土 地利用图、地形图、保护区分布图、生物地理分区图、行政区划图等) 、生态系统数据(植被 类型结构、功能、分布、受威胁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等) 、物种数据(动植物分布、数量、受 威胁状况、栖息地现状等) ; 规划单元划分和评估(地理、生态、生物)地形地貌、 水系、植被、行政区划、人工设施(道路、建筑等) ; 确定准则和标准,筛选优先保护目 标生态系统评价准则(a.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b.反应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 特征;c.只在中国分布;d. 物种丰富度高;e.特殊生境;f.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服务功能地区) 、物种评价标准(a.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物种;b.地区特有物种;c.地区罕见或数量极为 稀少的珍稀种类;d.国际上较为关注的物种(如 IUCN 红皮书物种、CITES 附录物种) ;e. 其他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物种或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物种;f.具有环境指示作用的种类) ;分 析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找出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新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保护空缺分析步骤:保护空缺分析步骤:植被类型图:是 GAP 分析的基础数据层,可通过已有植被图或遥感影 像图解译或数字化图象资料得到。 物种分布图:野外调查。地理单元,物种出没数据库, 植被类型图,物种适宜生境类型。物种丰富度图:GIS,空间叠加。土地所有权和管理状 态图: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集体、私有等。 寻找空白地区: 每一物种或生态系统 应被保护。比较。 计分法:计分法:根据一个或一组指标计算各单元的得分,把这些单元依得分大小排序,然后根据保 护要求取位于前 m 位的单元,作为保护区网络的备选地点。 一般常用的指标包括:物种多 样性、分类多样性、稀有性、斑块面积。 计分法分析步骤:计分法分析步骤:首先要把研究区域划分为 若干个单元,单元可以是规则的栅格,或不规则的栅格如生境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要 提出一个或一组指标。量化各单元保护价值的相对重要性,得分高的单元表明其保护价值 也高。根据保护目标选定备选单元。 迭代法:迭代法:首先要确定自然保护区体系设汁的目标,如以最少的单元数或总面积使所有物种至 少出现次;然后把研究区域分成若干单元,制定筛选单元的算法(一组规则),每一步往备选 地点集添加的单元最大程度地补充备选地点集中单元的属性,即每次添加的单元对整个保护 区网络的代表件贡献最大,直到达到预定目标。 迭代法的步骤:迭代法的步骤:这一步是可选的,根据 要求,在选择开始前就包括某些单元,如已建的保护区,或已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单元; 选择包含唯一物种的单元;确定次一级最稀有的物种,选择那些单元、它们使增加的其 它物种数达到或超过既定的代表性要求;如有选择可能,选择离己选中单元最近的单元; 如果仍有选择可能,选择那些对物种代表性贡献最大的单元;如仍有选择可能,选择面 积最小的单元。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原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原则:科学性以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社会环境以及建 设和管理实际情况的详细调查为基础,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功能区的位置和 范围。针对性明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存在的干扰及其来源,自然保护区功能 区划应着眼于排除和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干扰,有利于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生存环境的稳 定。完整性为维护保护对象的长期存在和生境的持久稳定,因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地形 地貌、面积、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及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确保功能区的完整性。协调 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 护对象安全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 生产生活的关系。 科普教育项目规划的原则:科普教育项目规划的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类型与分布设定宣教项目;宣教项目 应主题明确; 宣教项目应考虑参观对象的不同; 保护区内宣教项目宜结合生态旅游 项目规划进行。 旅游项目的开发原则:旅游项目的开发原则: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生态旅游小区的位置应位于试验区内,旅 游项目与基础设施应统筹安排,旅游区内旅游人数、旅游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资源整合、 合理分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现状条件, 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应把景观资源类似的地段集中开发。 主题鲜明, 突出特色 每一个景区或者旅游线路段内应具有明显的主题。突出这一景区内景观资源特色。 因地制宜,体现自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景区、景点的资源状况进行,避免过多 的人工雕刻加工。 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 保护区条例等; 自然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自然保护区的保 护对象、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科学知识。 自然保护区中常见的保护工程设施:自然保护区中常见的保护工程设施:界桩界碑在自然保护区的一般出入口处、保护区 居民点和人为活动频繁处必须树立区牌;自然保护区区界与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道路相交 处必须树立界碑;自然保护区区界及核心区界、缓冲区与实验区之间的区界上必须树立界桩/ 功能区桩; 保护管理站(点)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管护能力、外界的干扰 程度(村庄位置、数量) 、保护区类型、交通状况(一般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等因素确 定,其设置应对相关的气象、水位、科研监测设施统筹安排; 检查站(哨卡)设在 人和车辆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上。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口设检查站; 在人员进出频繁地段或岔路口设检查哨卡; 巡护路包括衔接保护管理站与保护管 理点的摩托车道和野外巡护步道,巡护摩托车道路宽宜 1.5-2.0m,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12, 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 8m;野外巡扩步道路宽宜 0.81.5m。 围栏在人为活动较频 繁、易对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地区以及需要隔离动物种群的地方设置网围栏。 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救护站(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距公路 1-1.5km。没有污染 水源,远离畜禽饲养场、农药、化肥污染源及居民区,与之相距 lkm 以上。电力水源充足, 水质优良;应建在干燥处,土质渗透性良好,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北方的应背风向阳) 、 笼(棚)舍、围网、人工洞穴、鹰墩、巢箱、食物/饮水补充点等; 野生植物及生境保护 天然林资源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植被恢复工程、珍稀濒危植物园(有充足的 水源、较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地貌特征、多种类的土壤条件、不同的小气候条件) 。 防火瞭望塔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1)瞭望塔选址原则:瞭望塔选址原则:瞭望台(塔)应避免设在核心区、 缓冲区; 地势较高,在突起的山顶或高地; 视野宽阔,通视条件好; 不受其它 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危害。 (2)瞭望塔的结构:瞭望塔的结构:瞭望台(塔)可选择钢结构或砖混结构。 钢结构的瞭望台(塔)由台(塔)基、台(塔)座、台(塔)架、瞭望室、升降系统(阶梯或升降机)、 配重系统、安全系统、避雷系统等部分组成; 砖混结构的由台(塔)基、台(塔)身、瞭望室、 上下系统(阶梯、阶梯平台、阶梯栏杆等)、安全系统(扩拦、扶手等)、避雷系统等部分组成。 (3)瞭望塔的高度:瞭望塔的高度:应根据地势和周围物体(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定。平缓 地区,台(塔)上瞭望室必须高出周围的最高树冠,高出部分不得小于 2m。丘陵山区台(塔)的 高度宜为 10-26m。 突起的高山顶端,无视线障碍的地方,可不设塔架或塔身,只建瞭望室。 瞭望台(塔)还应设有食宿室、仓库。食宿室、仓库与台(塔)分建时相距不宜超过 100m。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有效性(社会性);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整体性) ; 有限性;利用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 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 依据。 ) 植物资源的利用类型:植物资源的利用类型:药用植物指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医疗保健用途,可以作为植物性药 物开发利用的植物,天然药物是当今世界药物发展的趋势,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发展高科技 产业的重点之一,野生药用资源是该产业的物质基础。 食用植物是指植物的某些部位如 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可以被人类食用的植物。食用植物主要可分为野菜类植物和 野果类植物。 观赏植物是指可供庭园栽培观赏、或用作草皮绿篱、或作为切花、干花材 料的植物种类。包括园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绿化植物。根据植物形态特性,又可分为观花、 观果、观叶、干姿、工艺、常绿等观赏类型。 芳香植物是指植物体器官中含有芳香油的 一类植物,芳香植物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饮料及医药行业中。 饲用植物是指直接或间 接作为家畜、家禽或饲养动物、昆虫饲料的野生植物种类。 材用植物是指可以利用木材 的乔木和灌木树种。材用植物可作为建筑、家具、工具柄和其它方面的用材。 油脂植 物是指植物体果实、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油脂的植物,油脂是人类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也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淀粉植物,淀粉广泛分布于植物果实、种子、根、茎等部位,其 用途也极为广泛,在食品、粘接剂、造纸、纤维和其它工业领域广为利用。 蜜源植物 是指为饲养蜜蜂提供花蜜的植物。 除上述外,还有染料植物,造纸植物,有毒植物, 10 饮料植物,栲胶植物,纤维植物,杀虫植物,编织植物,绿篱、绿坪植物,雕刻植物,砧木 植物,培育食用菌植物等多种类型的植物,几乎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资源植物的 开发前景广阔。 动物资源的利用类型:药用动物,一些动物的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麝香,鹿茸 等。 观赏动物,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大熊猫,大象等。可食用动物, 肉质鲜 美,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口感。 材料动物,动物的毛皮等是重要的工农业、生活生产 材料。 标识的功能:标识的功能:解说:标识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介绍客观存在事物的性质、用途等,如 保护站、管理局的标识牌等。 教育:自然保护区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介绍自然知识、 环保告诫等内容的标识,具有教育功能。 服务: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小区,指引到 达景点的路标,一些宾馆饭店的标牌等。这些标识具有服务功能。 解说、教育、服务 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多数情况下是融为一体的。 标识的内容设计:标识的内容设计:标识内容的构成:文字、图形、图片。 文字:文字是主要信息传递 途径,文字的选择、设计和排版都直接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与效率。标识构图时应处理好文 字与图形、图片主次关系。一般来讲应遵循下列原则:文字要有好的可读性,给予文字鲜明 的个性,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图形:点是一个最基本图形,一般用来标示位置,没有面 积的概念。但在构图中应考虑其在整个标识图形中所代表的实物大小,使构图比例协调。线 是图形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位置、长度宽度和方向等属性,不同的线型表达不同的设计意念, 给人不同的感受。面是线运动的轨迹,具有位置、长度、宽度和方向等属性,能够完成点、 线所不能表达的内容。 图片:图片是标识的重要组成,可以加强标识的视觉效果,提高 宣教效果。 构图。 三、论述题三、论述题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自然保护区没有总体规划(主要是一些省级及以下级别 的自然保护区,更没有工程设计方案) ;“纸上保护区规划”现象严重(上报审批时有文本 的自然保护区材料,材料齐全,但是不能够落到实处。而在自然保护区实地既没有功能区的 划分,也没有基础设施,没有管理机构,边界不清。甚至连自然保护区的牌子都没有) ;一 些自然保护区规划不合理(规划表现为“大、空、可操作性差”等。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部分 自然保护区出于发展的需要,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要求调整功能区。开发活动强烈, 严重违背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贪多图大,只能是规划,无法实现) ;工 程设计不实用、不协调(为工程设计过于宏大,成为摆设,与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不协调。 工程不能给自然保护工作带来帮助,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如不合理的道路建设,严重阻碍了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迁移扩散等) 。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生境都可看作是 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有些陆地生境也可以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 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断化也是产生生境 岛屿的重要原因。物种平衡理论:MacArthur 和 Wilson 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 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 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面积效应: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 降和上升趋势。就不同的岛屿而言,物种的迁入率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面 积效应。距离效应:距离是衡量岛屿隔离程度的重要指标。即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 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对于陆地岛屿来说绝对距离并非是决定岛屿隔离程度的唯一因素, 这是因为动物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迁移的距离不同;不同的物种迁移能力不同, 不同物种对 于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和忍耐程度不同; 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生境质量也影响物种的迁入。 岛屿生物学理论的应用:岛屿生物学理论的应用: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 丰富物种的地方“岛”作为保护区。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上。在选择保护区时,保护区内应有足够复杂的生境类型保证关键种的生存。 确定保护 区的面积:保护区的面积应根据要保护物种的丰富度及其对生境多样性的要求,遗传上的要 求以及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不同的物种需要不同的领地范围。此外保护区周围的生态 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性也是保护区面积确定时所要考虑的,如果保护区被相似的生态系统包 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的面积。 保护区的形状:Wi1son 和 Willis 认为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应该避免狭长形的保护区。虽然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不能直接 预测什么形状的岛屿最好,但当我们考虑边缘效应时狭长的保护区不如圆形的好因为圆形可 以减少边缘效应,另外狭长的保护区受人为的影响也大。如果狭长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 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 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大多数的 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岛屿含有更多的物种。一般来说, 那些完全依赖于当地植被需要大的领地和种群密度较低的物种很容易在小的保护区内灭绝。 但是反对者认为小保护区虽然容易发生物种的局部灭绝,但却使物种能在相对大的范围内得 到保护。因为如果将一个大保护区分成许多面积较小的保护区后,有利于提高生物避免灾难 性突发事件的能力。 保护区之间的廊道建设: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 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 这是因为物种可以廊道为踏脚石岛不断地进入保护区内,从而 补充局部的物种灭绝。 特别是那些需要领地较大的物种,在单个小的保护区内不能维持其存 活种群时,廊道为扩大这些物种的领地面积提供了条件。廊道还可以避免近交衰退, 但是廊 道有助于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火灾的扩散以及捕食动物的引入等。 种群生存力分析(种群生存力分析(PVAPVA)与最小可存活种群()与最小可存活种群(MVPMVP)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 物种的救护通过计算种群生存力与最小可存活种群判断一个物种能否长期安全的存在 于各然保护区内。 自然保护区面积的确定确定目标种和关键种、确定这些种的最小可 存活种群、根据种群密度和最小可存活种群确定最小面积。 廊道规划与设计的关键因素:廊道规划与设计的关键因素:数量、位置、宽度、连接度、构成。 (1) 数目 :生物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 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 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 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 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需要来确定。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生物廊道的数目通常被 认为越多越好。 (2) 位置 :确定廊道的位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弄清动物 的活动规律、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类型和隔离方式等。 (3) 宽度 :廊道的宽度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 和穿越廊道的迁移效率。 一般认为廊道越宽越好,窄带廊道易对敏感生物种的迁移产生 影响,并影响廊道对有害物种和污染物的过滤。随宽度增加,多数物种可沿廊道迁移,并且 宽度越大,环境异质性也会增加,边缘种和内部种都会随之增加。 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 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 边缘针对于不同 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 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 但是却 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针对不同物种,廊道的宽度设计也不尽相同。 ewbold 等认为廊道宽度在 912 m 可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Brinson 等认为 30 m 宽度的廊道 适合于保护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Rohling 在研究廊道宽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关系中指出廊道的宽度应在 46152 m 较为合适。 确定生物廊道宽度时应该注意的 问题: a.应使生物廊道足够的宽以减少边缘效应的影响, 同时应该使内部生境尽可能的宽; b.根 据可能使用生物廊道的最敏感物种的需求来设置廊道宽度; c.尽量将最高质量的生境包括在 生物廊道的边界内; d.对于较窄且缺少内部生境的廊道来说, 应该促进和维持植被的复杂性 以增加覆盖度及廊道的质量;e.除非廊道足够的宽(比如超过 1km ) , 否则廊道应该每隔一段 距离都有一个节点性的生境斑块出现; f.廊道应该联系和覆盖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 也 即生境的多样性。 (4) 连接度与连通性: 连接度 是指生物廊道上各点的联接程度,连接度所界定的是功能指 标。它对于物种迁移十分重要。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 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 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