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教案(1)_第1页
肝炎病毒教案(1)_第2页
肝炎病毒教案(1)_第3页
肝炎病毒教案(1)_第4页
肝炎病毒教案(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第第 次课次课20授课学时授课学时2授课教师授课教师陈小燕陈小燕 课程名称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授课班级06 药剂药剂理论理论2实验实验 授课课题授课课题 第第 6 章常见病毒章常见病毒 第第 3 节肝炎病毒节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熟悉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预防。 2、掌握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 3、掌握乙肝免疫学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复习旧课:复习旧课: 2 分钟 授课内容:授课内容: 第三节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3 分钟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20 分钟 (一)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2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三)防治原则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50 分钟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HBV 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3抵抗力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HBV-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2HBV-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3HBV 微生物学检查 4HBV-防治原则 小结 5 分钟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1988 年上海因食用毛蚶而感染甲型肝炎引出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形态结构(RNA 小球形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为重点内容,由传播途径启发讲解其致病机制,从仅一个血型, 则抗原不易变异讨论免疫性。 2、结合日常生活以提问方式问同学是否了解乙肝的“大三阳”或“小三阳”?乙肝二对半检查 是什么?检验单会看吗?如果某人有“大三阳” ,容易转阴吗?让同学带着一系列疑问学习乙肝 病毒, 由此引出乙肝的形态结构特点(有三种形态,DNA 病毒,大球形颗粒为具有感染性的 HBV 完整颗粒) ,HBA 的标志物及临床意义先单项详说再总结,可将微生物检查的内容提前来 讲。致病性传播途径为重点。 3、从“大三阳”的妇女能否受孕讨论检查乙肝二对半的临床意义。 教具挂图:教具挂图: 1、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杨岸 潘运珍主编,科学出版社 2、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教学、PPT、教案等。 复习旧课:复习旧课: 1、脊髓灰质炎病毒是经什么途径传播?引起什么病? 考核提问:考核提问: 、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治原则。 、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构造,传播途径,防治原则。 教学重点:肝炎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与防治原则教学重点:肝炎病毒的种类、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教学难点: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 解决措施:解决措施: 1、从 1988 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讲解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形态结构(RNA 小球形病 毒,仅一个血清型) ,由传播途径启发讲解其致病机制,从仅一个血型,则抗原不易变异讨论免 疫性。 2、结合生活实例引出临床检查的乙肝二对半, 由此引出乙肝的形态及抗原结构特点。 3、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可引用病毒总论的复制内容以图示方式启发讲解,强调 DNA 病毒的复 制部位,病毒复制增殖的结果,从而解决为何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功损害,抗原变异,肝癌等 问题。 课外作业课外作业 或复习题:或复习题: 1 甲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与注射 B、飞沫 C、粪口途径 D、胎盘传播 2、下列哪种成分常规方法于血中检不出来 A、HBsAg B、HBcAg C、HBeAg D、抗 HBc 3、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与注射 B、飞沫 C、粪口途径 D、胎盘传播 4、对乙肝病毒再感染有主要保护作用的成分是 A、抗HBe B、HBeAg C、抗HBc D、抗HBs 本课小结本课小结 改进措施:改进措施: 讲稿用纸讲稿用纸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复习旧课 2 2 分钟分钟 展示课堂目标展示课堂目标 第三节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分类: 3 分钟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HFV、HGV、TTV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2020 分钟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 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特点:多为隐性、亚临床感染、 预后好、不转为慢性肝炎、死亡率低、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结构: 球形,无包膜 ,RNA 病毒,直径 27nm,单一血清型 2.抵抗力:较强 耐受:乙醚、氯仿,酸 pH3 以上, 601h 敏感: 100 5min, 甲醛, 氯, 漂白粉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 2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致病性: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增殖(不伴有细胞病变)而致病,患者有全身 不适、乏力、厌食、发热、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等表现 。 所致疾病:甲型肝炎,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 免疫性: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刺激机体产生抗 HAV- IgM 和 IgG (三)防治原则 加强粪便管理,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隔离病人,对其排泄物、食具、物品和床单衣物 ,进行消毒处理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 人工自动免疫:注射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5050 分钟分钟 人类乙肝病毒属于嗜肝 DNA 病毒科,正嗜肝病毒属。 主要经输血、注射、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引起乙型肝炎。 HBV 的广泛传播,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形态有 3 种:(1)大球形颗粒 Dane 颗粒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体 (2)小球形颗粒 最多,HBsAg 临床肝炎病人 引入新课 讲授 病例引入 1988 年上海因 食入毛蚶引起 肝炎大暴发, 罪魁祸首是 HA V 导入 HAV 板图 启发性教学 1988 年上海因 食入毛蚶引起 甲型肝炎大暴 发,感染人数 之多,讨论特 异性防治措施 。 结合同学实验 检查的二对半, 提问同学是否 知道什么原因, 由此引出乙肝 的形态及抗原 结构特点。 (3)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聚合 HBsAg 2HBV 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表面抗原(HBsAg)及抗体(抗 HBs) 1) HBsAg 存在于三种颗粒表面;大量存在与感染者血清中;是制备疫 苗重要成分;是 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 2) 抗-HBs 中和抗体,可清除细胞外的 HBV 核心抗原(HBcAg)及抗体(抗-HBc) 3) HBcAg 存在于肝细胞内,外周血中不易检出 4)抗-HBc 为非保护性抗体 抗-HBc+ 表示 HBV 在体内复制的重要指标 e 抗原(HBeAg)及抗体(抗-HBe) 5) HBeAg HBeAg(+):表示体内有 HBV 复制及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6)抗-HBe 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P121 表表 63)分析结果。)分析结果。 3抵抗力 较强 高压灭菌、100 10 分钟、环氧乙烷、0.5%过氧乙酸、 3%漂白粉液可 灭活之,但可保持其抗原性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HBV-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染源: 乙肝患者、乙肝抗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输血、血制品、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 纹身等。 母婴传播:宫内、产道或哺乳。 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 2HBV-致病机制与免疫性 病毒增殖,一般不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 免疫病理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 免疫反应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和转归密切相关 强烈的细胞免疫 爆发型肝炎(重症肝炎) (大面积肝细胞损伤) 免疫功能正常 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免疫耐受 无症状携带者 HBV 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 3HBV 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测、HBV-DNA 测定 4HBV-防治原则 一般防治:对献血者进行 HBV 感染筛查,防止医源性感染 人工自动免疫:注射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