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 古诗歌押题练 28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送别李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注醑(x):美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解析:选C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江行寄远注李白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注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解析:选CC项,“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说法错误,应为“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一个“片”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轻舟进入坦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参考答案:“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轻”之“快”,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题组二杜甫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西 阁 夜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解析:选C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6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参考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筿(xio):小竹,细竹。裛(y):通“浥”,沾湿。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解析:选DD项,“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错误,“自笑狂夫老更狂”一句是作者自嘲,而不是世俗人耻笑他。8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应当立足原诗内容,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疏放”“自笑”等内容考虑;第二问要理解原诗内容,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作者写的是自然界的优美景物,人却是穷困潦倒之人,两者反差极大,因此手法可以确定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1)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2)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题组三苏轼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注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C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羡慕归隐之意。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解析:选AA项,“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不当,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10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的思想感情。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自己又像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战旗、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只见京口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B头巾歪斜,扇子坠落,藤床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巾偏扇坠藤床滑”七字描写词人醉酒熟睡后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C上片“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句中“歌”与“归”、“西南”与“东南”分别形成对比。D这首词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描述了词人离别京口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解析:选BA项,“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分析错误,这里的“孤城”与“苍烟”共同营造意境,景物的特点烘托出了词人醉醒后的心理状态。C项,“对比”分析不确切,应为“对应”。D项,“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分析错误,应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1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答“景物烘托”或“渲染”也可),上片中“轻云微月”“孤城回望苍烟合”营造了一种朦胧、空阔的意境,烘托出词人旅途漂泊的寂寞、孤寂之情。直抒胸臆,下片中“此生飘荡何时歇”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题组四辛弃疾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宋高宗赵构驾崩。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整整:词人家中婢女。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B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C“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D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解析:选DD项,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高宗驾崩,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注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酒杯秋吸露:运用典故,“河东项曼斯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曰:去时有数仙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止。居月之旁,其寒凄怆。口饥欲食,辄饮我流霞一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形容一个人秋来饮美酒的惬意。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C下片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D作者在下片运用虚写、设问、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族弟辛祐之的深厚情意。解析:选AA项,“钟鼎”“山林”运用的是借代修辞。16这首送别词结尾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答: 解析:赏析诗词一般从诗词本身的修辞手法入手,进而理解词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注意题干中提示的“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写景,其中使用了设问和比喻。这些景色属于虚写,词人想象族弟一路上看到的美景,既可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也包含着词人对族弟前程美好的祝愿。参考答案:本词结尾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题组五欧阳修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玉 楼 春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注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尊:通“樽”。17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姹紫嫣红相继开放,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解析:选B第二句表达的感触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你放眼欣赏。18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主要用对举(对偶)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北与南、高与低、红(白)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出整个天地间皆是蓬勃绚烂的春色。(若答“拟人”“比喻”,分析合理,酌情给分)这两句融情于景、景中含情,那“犯寒开”的梅花,“如酒绿”的波纹,充溢天地的生机,触目皆是的春色,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送杨君之任永康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为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解析:选B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20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答: 解析: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分析。通过诗句中的“悬”“泻”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和听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通过“登天”“无地”可以看出夸张的手法;“鸟道”“江声”可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参考答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无地”。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发抖,“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题组六白居易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悰:欢乐,乐趣。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2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B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C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解析:选BB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2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答: 参考答案: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池上早秋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解析:选D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格调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24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 参考答案: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题组七陆游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闻雨注陆游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邈远。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解析:选CC项,颈联中“不悟”是不能理解,选项中“作者做不到”分析不当。26“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答: 解析:本题需要分别分析本诗首联和陆游秋夜闻雨中诗句的情感。“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结合注释内容“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结合关键词语“心犹壮”“鬓已秋”等内容分析,志士暮年,心有余力不足,厌看了官场的阴暗,心有无奈的感慨,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结合关键词语“惊”“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秋夜闻雨中的诗句和本诗首联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参考答案: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秋夜闻雨中的诗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本诗首联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岁月流逝、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与邻翁登山亭陆游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B“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C“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D“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解析:选B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应是体现了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28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应抓住“无乐”“忧患”等词;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应紧扣“散怀”一词。参考答案: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题组八其他名家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早秋山中作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注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女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蛩:蟋蟀。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B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C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解析:选DD项,没有运用比喻手法。3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欲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注本诗为诗人及第后出关而作,时年59岁。诗人公元883年流落江南,公元894年擢第,其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比喻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同病相怜。B韦庄此时虽已科举及第,但在外漂泊多年,已是垂暮之年,白发苍苍,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C颔联表现了内心的酸楚,虽然暂时欢聚,观花饮酒,但流离失所,衰老麻木,再无赏花的逸兴,乱世颠沛,只好借酒浇愁。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贫”与“贵”、“陋巷”与“豪家”相对,写出了世态炎凉,同时也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B项,“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分析不当,这里“泪满缨”表现的是故人相逢的悲喜交加。C项,“暂时欢聚,观花饮酒”说法不恰当,这是作者回想当年大家在一起的时光。D项,“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无中生有,理解不当。32这首诗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对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与东吴生相见的悲喜交加。对战乱(或“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对天下太平的期盼。(分析:略)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昼居池上亭独吟刘禹锡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注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政治抱负,但长期遭贬,备受打击。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3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日午”交代时间,“树阴正”描写环境,落笔展现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烘托诗人孤独不平的情韵。B颔联“蜂教诲”表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鹤仪形”是君子的仪形,这一形态表达出诗人的人格特点。C颈联“调”“入”二字紧承上联,表明诗人饮酒是为了调节精神,抚弄清琴是为了强压不平之火,进入冷静状态。D本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视觉来描写景物,通过“法酒”“清琴”展示心迹,通过对“几杖”的叩问来抒发思想感情。解析:选BA项,“孤独不平”分析不当,应为“孤独闲适”。C项,“强压不平之火,进入冷静状态”分析不当,应为“陶冶性灵,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D项,“叩问”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当今为几杖作铭,毫无意义”,而不是对几杖发出叩问。34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备受打击,心中不平。他长期遭贬,备受打击,浩气被息,心境难平。志趣高洁,勤劳勇敢。他想保持蜜蜂和仙鹤的气节,借“法酒”“清琴”抒发自己的心志。头脑冷静,积极进取。面对严酷现实,他依然调正神气,继续前行。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定风波注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35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解析:选CA项,“且与词的内容相关”错误,词牌一开始与词的内容相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错误,诗歌没有运用反衬手法。D项,“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错误,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蝴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予它们的本能。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36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对比鉴赏的能力。这里侧重古代作品的比较阅读,首先要了解比较的对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分别考虑两个作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归纳相同点与不同点即可。本词要答出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及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岳阳楼记要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语句答出旷达情怀、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方面占主导,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十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指伤于刀锋。3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当年的繁盛景象与而今的“风尘恶”对比;同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回忆为虚,眼前景象为实。B“万岁山前珠翠绕”中,“珠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珠翠绕”又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宫女多,歌舞升平。C“何日请缨提锐旅”中的“何日”之问,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的发问,都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D词上片描绘的景象秀丽绮靡,下片的景与情悲壮豪迈,整体的风格不能简单归为豪放或婉约。解析:选AB项,“珠翠”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以宫女头上的饰品代指宫女。C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的发问,不是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而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D项,“词上片描绘的景象秀丽绮靡”不准确,由“想当年”引领的回忆的内容可以称为“秀丽绮靡”。38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如此应了解词人笔下的“风尘恶”指的是国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歌舞升平到现在的国破家亡、兵连祸结。如此反映战争的内容即为答案。如“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等。第二问了解词人的情感,应注意词人在字里行间选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词人遥望中原,看到的是城郭荒废,不复当年。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外敌践踏。回想当年的歌舞升平,统治者只知道享乐,导致了眼下的兵荒马乱。词人意识到,战争之中,最无辜的是百姓和士兵。作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将士,词人心中升起一股豪壮之气,要率领士兵将侵略者赶跑,换一个太平盛世。参考答案:(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2)表达了作者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兵士、百姓身处困境的同情,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河 北 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二边:指北宋与辽国、西夏接壤的地区。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无虞,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的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C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D诗歌的最后一联,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解析:选BB项,“长苦辛”的原因不仅是战乱,主要还是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40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正侧结合(虚实相生)。“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虚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实写)。通过正侧结合(虚实相生),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具体形象,典型生动。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社燕:于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故称。瀚海:大海。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B上片“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D上片“凭栏久”句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解析:选BB项,“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不妥,只是反衬作者“心情苦闷”。42下片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答: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要求结合“措辞婉转”这一特征分析。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情感,然后分析词人为表达这一情感在措辞上的特点。参考答案:下片情感曲折多变,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流,无处寄身的愁苦;“且 ”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闻管弦丝竹引起的伤感;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情感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凝 香 斋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注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香炉:香炉峰。4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如白云一样纯洁的湖水,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解析:选B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属误读,“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44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览胜。其二,湖水清幽,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其三,悠游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