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宋前记体文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记体文的内容、题材及 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记体文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记体文在 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以后则蔚为大观,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 “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内容上。记体文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是古代以应用为主散文中文 学性较高的作品。在宋代散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入对于“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为引人注目,成为文学散 文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部分,论述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相比较而言,在曾巩的散文中记体文的成就最高。大致 说来,曾巩的记体文文风经历了由奔放到徐缓,由粗囊至缜密的演变轨迹。文章在这一部分对曾巩风格转变期的记体 文和曾巩 JxL 格成熟期的记体文分别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从曾巩记体文中的思想内容探究曾巩文风形成的原因。 曾巩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当时的学风、文风以及师承有关外,还与当时的文学潮流以及作者的个 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点说,曾巩在这类文章中,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控制言行举止,让处世和为文始终限定在 自己所设定的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来说,曾巩把唐代文人与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区别演绎到了最大值。他用记体文 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他藏锋不露、温文尔雅的个性,温和婉曲、周密细致的思维方式,恪尽职守、温柔 敦厚的态度。总之,曾巩的记体文经世济民的意识很强,几乎没有为记事而记事的篇章。 引言 曾巩(1019 一 1083)字予固,自号“南丰先生” ,宋代江西建昌军南丰人。曾巩生活的时代,币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 而向衰落转化的十一世纪中叶。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中国政治舞台上,充满着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交织着沉沦与 奋起的对抗。同一大批文坛新人一样,曾巩在这动荡的背景中崛起,成为位卓有建树的大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深为后世人所称道,并且自宋以来就有过许多学者的关注与评论。到了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 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但建国以后的大约半个世纪中,曾巩 的散文却因其儒家本色遭到了异乎寻常的冷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将关注的眼光又重新投放在了曾巩研究上。 大体说来,建国后的学术界论及曾巩的散文时多数是就事论事,就文章谈文章:或总结艺术特色,或总结思想内容。 大都论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尤其是对曾巩文风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成因方面涉及较少。本文试图解决这种缺憾。我们 认为,曾巩把用世热情与个人心性和谐地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个性与文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曾巩的文章以 “畜道德而能文章”回为出发点,他赞同孔盂的哲学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心修身就能认识 世界和主宰世界纵观他的一生,逆境多于顺境,但即便是在最艰难的仕途生涯中,他仍克己尽职,小心谨慎,从不 嗟卑叹老、怨天尤人,更不会去投机钻营。他安贫乐贱的人生状态得益于精神上的强者感觉,并进而促使他为人、为 政、为文从不走极端。曾巩的记体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且又生动,最能代表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因而本文选择他的记体文作为研究对象,在与唐宋其他几位大家同类作品的对比考察中,来阐释、说明曾巩文风的特 点及其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北宋记体文的开拓 11 宋前记体文发展概况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记体文” 。明人吴讷在其文章辨体序说 中说:“窃尝考之:记之名,始于戴记 、 学记等篇”回。按潘昂霄金石例 的说法是:“记者,纪事之文也”o,并特意强调“其文以叙事为主”o。由此可知, 古人把记体文看作记事的应用文。 按照学术界通行的看法,唐前“记体文”已经存在,但由于文体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范式,因而影响不大。直到唐代元 结,才大量创作并奠定了记体文的雏形。 全 唐文录元结记体文八篇,既有偏于实用性质的厅壁记、亭阁记,也有相对较富于 文学色彩的山水记。稍后的权德舆、梁肃等作者,所作“记”的数量不亚于元结, 但仍以实用为主。韩愈、柳宗元登上文坛后,记体文的创作才大有起色。韩愈集中 “记”虽只九篇,但题材多样,艺术上富于变化;柳宗元更是以三十四篇的创作数 量雄居唐代各家记体文之首,其山水游记更可垂范后世。从此,记体文“后之作者, 固以韩退之画记 、柳子厚游山诸记为体之正。 ”固然而,韩、柳之后的作家却没有 将记体文的创作发扬光大,后继者李翱、皇甫浞、孙樵等人都很少有记体文作品。 记体文的大量创作是在宋代,正如今入所评价的那样:“在唐代方成为一种样式 的记体文,入宋以后则蔚为大观,不仅数量多,题材上涉及的领域广,而且在立意、 格局、视角、语言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创新。 ”西宋初即涌现了像王禹偶黄州新建竹 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传世名篇。而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 是极大地拓宽了“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 12 记体文的内容与体式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就称“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在刘勰看来,所有形诸文字而难以 归属的杂品文字,都可置于“书记”类,这比后世记体文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所包含的文体也驳杂得多。后人在对文 体分类时,一般将书(即书信 )单列立类,称书牍类,其它杂项文字,如状、牒、令、疏等,也都分别归属他类,只留 下以“记”名篇的文字,称记体文。即便如此,记体文的内容仍然十分庞杂,后世所谓的记体文,常常也包括那些不 易归属的文章。吴讷的文。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F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4l 页徐师曾 文 体明辨序说M:“而记之名,则 I 疗于戴记 、 学记请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628:145 页 。潘昂霄, 金石例M文渊阁四库全 fSI 集部四:一诗文评类 1482-362 页,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补, 19628:145 页 ”吴讷 文节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l 页 。赵义山卒修生 中国分体文学史M(散文卷)上海:上海占籍出版杜,20017:167 页 。支趣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l:278 页 2 章辨体序说中曾说:“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 ”国可见,其概念仍然很宽泛。从 现存的记体文来看,有的记人,有的记事,有的记物,有的记山水风景;有的尚叙 述,有的尚议论,有的尚抒情,有的尚描写,真可谓五花八门、复杂多样。褚斌杰 先生根据前人的意见,并结合记体文的内容和特点。将记体文分为四类:即台阁名 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 。可谓简约而严明,本文即采用褚先生的 观点。 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宋元至于明清,在传统的文学观念摹,散文作品是用 来“载道”的,或句话说,散文大多属应用文体的范畴,这正如朱熹所说,作文“大 率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囝,所以,本文所谈的记体散文,实际是指古代应用散文 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 由中唐元结奠定的记体文的基本格式,要求记体文必须交代清楚何时、何地、 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现以元结右溪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和曾巩墨池记 ,这三篇为例,此三篇记体文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 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踢作记缘由。文体格式是大体确定的,如下表 所示: 篇目右溪记 醉翁亭记 墨池记_ 主题记叙修筑右溪记述亭名“醉翁”用意记述古迹墨池主题思想批评埋没材用: 发挥与民同乐思想, 批评虚夸作风, 呼吁发挥材用抒发乐而无逸情怀倡导踏实学风首段(所在) 点出右溪无名点出取名用意直接说明所在次段(景观) 重在 泉石幽概写四时景观指出古迹不实三段(功用) 感慨无人赏爱可供官民同乐强调不由天成未段(缘由) 作记以示来人点 出醒时作记讽谕宣扬不当以上三篇记体文,文体相同,但由于表现主旨不同,在结构安排、材料取舍上便有了差别。 具体点说,它们一在突出山水内在素质的优美,一在侧重写出游之人的乐趣,而另一篇则在借端说理、阐明道理。但 无论是元结、欧阳修还是曾巩,其文章的结构既符合记体文的基本格式,更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力量,因而恰到好处 地表现了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2 页 。褚斌杰 中国占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6:332 页 。朱熹 朱子语类M卷一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3:3320 页 3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古代的记体文,内容与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韩、 柳之记体文与元结一样多以记事为主,被后人目为“记”之“正体”:自宋之欧阳修、 苏轼以后,记体文则多掺杂议论而产生所谓的“变体” 。所谓“正体” ,是指以纪录 人事时地物的经历、发生脉络为主,在写景或记事之后适当缀以画龙点睛的抒情或 议论,如元结的右溪记 、柳宗元的始褥西山宴游记 ;所谓“变体” ,则是指在 叙事、写景之后加上更多的议论,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 13 记体文在北宋发展的原因 如前所述, “记”这一文体是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宋代 处于散文体裁的变化开拓期,上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加之宋代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文环境,为散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 散文家们在努力利用前代已有体裁的同时,积极创造新式样,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 要,从而促进了宋代散文的繁荣。 在宋代散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人对于“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引人 注目。南宋叶适说“记虽愈及宗元,犹未能擅所长也。至欧曾王苏,始尽其变 态”,正指出了此体入宋后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这样说一句:始盛于唐代 的记体文创作在宋代进入了全面繁盛,无论在题材或者体式等方面部有了新的开拓, 其中的学记、藏书记更是属宋人的首创。 从内容上来看,记体散文在唐代是以亭堂记与山水记为主,兼有记述书、画艺 术和杂事杂物者。虽呈方兴初起之势,但作品数量和题材内容都不够丰富。入宋后 记体散文得到长足发展,宋人不仅在题材方面开辟出不少新领域,而且在写法上也 有所创变。其中“以论为记”是宋代杂记文发展的重要趋势。明人吴讷在谈到这个 问题时说:“观韩之燕喜亭记 ,亦微载议论于中,至柳之记新堂、铁炉步,则议 论之辞多矣。迨至欧、苏而后,始专有以议论为记者。 ”。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散文 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宋代散文浅议之二一文中也说:“唐代韩、柳以后, 记 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或借以议论感慨,或工于景物刻划。到了宋代, 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 要形式。 ”o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M卷四九北京:中华书局。 197710:733 页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2 页 o 王水照 唐宋文学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47:158 页 4 宋代散文各种新体式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拿记体文来说: 亭台堂阁记的大量创作,正是经济上升,建筑业发达的直接表现:学记、藏书记的 涌现,说明了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山水记、书画记的发展则反 映了宋人审美意识的提高。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文人士子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 理,反映了文化的相对普及和朝通俗化发展的大趋势。 就“以论为记”而言,不单记体文,宋代各体散文都表现出明显的议论化倾向, 举凡序文、碑志、题跋、书简、笔记、诗词文话,乃至诗、赋、词等韵文体裁,都 是如此。而这种倾向的形成,不仅与他们所处时代时势危急,国运堪优,从而激起 人们论道议政的热情有关,而且与以策论为中心的科举文体的选用、理学的发达, 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宋代记体文整体看,纯粹记事的已不多见,央叙央议 的作品明显增多,甚至有专事议论的文章。立意的高远、议论的警策,将叙事、状 物、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融为一体,则更是宋代记体文代表作的共同特点。 二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历史上任何一位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反映着作家独特的秉性气质和审美情趣,曾巩当然也不例外。对曾巩散 文的艺术风格,自宋以来即有过各种评论:与他同时代的王震,在曾巩诗文首次成 集时就指出过,说他早期是“傺鸷奔放,雄浑环伟,若三军之朝气,猛兽之抉怒。 江河之波涛,烟云之姿状,一何奇也”回。元代王构则引前人语,说他是“纤余委曲, 说尽事情” 。 。而袁枚却认为曾文过于“平钝” ,如“大轩骈骨,连缀不得断”不足 与欧、王相提并论。这些说法各抒己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他们所论及的,只是曾 巩散文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特征。这中间,既反映出评论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代文坛风尚的影响。 作为一代大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逐渐变化而最终走向成熟的漫长过程。 大致说来,曾巩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初步取得胜利时进入文坛,而风格变化发生在 庆历至嘉祜年间。如果以庆历元年他初次拜识欧阳修作为这种新变的开始,那么, 他后期风格的浙趋成型阶段则当在他任馆阁前后,直到熙宁仞年,他才算真正完成 了这种转化。 。王震 南丰先生文集序 曾巩集EM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Il:810 页 。王构 修辞鉴衡M童蒙训 “曾子同文章纡余委曲说尽事情,加文宁宁有法度无遗恨矣。 ”文渊 阁四侔仝忆集部四一诗文评类148228I 页 。袁枚 5 茅氏(八家文选) 小仓山房文集卷二三十 袁枚全集EM第册南京:江苏占籍出 版社,19939:536 页 521曾巩风格转变期的记体文 庆历元年,曾巩曾“稿其文数十万言”以游于太学。欧阳修初识其文,便“满目骇然”。他在送吴生南归一诗中, 回忆曾巩那个时候的文章时说:我始见曾子,文章初亦然。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决疏以导之,渐敛收横澜。东 溟知所归,识路到不难。这时的曾巩,志存高远、意气风发,散文创作也呈现出慷慨任气、放任不羁的特点。王震 后来说他“异时齿发壮,志气锐”,夸赞他的文章是“僳鸷奔放,雄浑环伟”,正是指他此时的风格。大体上说,曾 巩早期的记体文便表现出“以论为记”的变体特点,这些作品语言与说理都很率直,在布局上,往往是开门见山地提 出观点,然后用对比的方法展。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居士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13:107页 7 开议论;或者开篇就树立一个与主旨相关的对立面,然后正反对比说明道理。这种 写法虽然使文章干净利落,但是结构上显得单调少层次。此类文章最有代表性的莫 过于鹅湖院佛殿记国。这是一篇因事生议的说理小品。文章按作记惯例先叙述了作记缘由之后,突然笔锋一转, 展现出一篇与鹅湖院佛殿落成全然无关的文字,指出西方用兵,国用耗竭,天子臣民无不劳心劳力、劳于赋敛,而独 有佛徒不为所苦,反倒寝食自安, “资其宫之侈,非国则民力焉”,“而天下皆以为当然”,至此,才回到批佛的 正题,说到鹅湖院殿的修建费用“或累累而千万之不可知”,在正反相形之中,表示出对这种用国家之财、树无用之 事的社会风气的厌恶,全篇行文之中隐含着一股势不可挡的盛气。又如他在仙都观三门记。对道教的批评,主要 是从观门制度违背春秋、礼、易大义的角度展开的,“以礼、春秋之义告之,天下之公也”, 书生气还很足。这其间早期风格的痕迹是比较明显的。其实,在当时诗文革新运动时期中正在崛起的一代青年作家中, 像曾巩这样文风的作家为数不少,曾巩之类的文坛新秀在反对唐末五代的轻靡、西昆体的雕琢与太学体的艰涩文风中, 取法前人并过于追求“尚奇”与“任气”。这大概是受当时文坛上整体风气的影响。曾巩曾对王安石说:“欧公更欲 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 语及模拟前入。”事实上欧阳修对王安石的评语同样适用于曾巩,这种情形在前入评论中多有论及。如曾巩二十五 岁时写的兜率院记。被何焯批评说:“此篇有过于造语之病,必其少作也”西,何焯的话可谓切中肯綮,如文中 在叙述佛教盛行和佛教徒奢侈的生活所带来的后果时,曾巩写到: “今地方百里,过封君者累百十,飞奇钩货以病 民,民往往嗍呻而为涂中瘠者”,“有司常锢百货之利,细若蓬芒,一无所漏失,4t41“然其劳也。而至于浮图,人 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岂不识其非古之制邪?抑识不可然且固存之耶?愚不能释也。”诸如此类, 表现了曾巩早期散文在语言上的某种缺陷。 欧阳修看出了曾巩、王安石等这一批文坛新秀在艺术功力和学术修养方面的不足,认识到这样写固然可以使文章有气 势,但另一方面,过于注重以“气”胜,却使文章缺乏一种内在的深厚的底蕴,反而造成底气不足。必须予以疏导, 方法就是“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要求“慎思”,以引导他们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去认 。曾巩曾巩集M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1l:287 页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1l:274 页 o 曾巩与下介甫第一书曾巩集M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1I:255 页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八北京:中华一5 局,19841l:289290 页 o 何焯义门读伟记M,卷四十-j北京:巾华 f5 局,19876:781 页 o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灯序欧阳修全集M居士集卷四十四北京:巾华5 局,2001:632 页 识和阐述道理,从而使叙事说理更加缜密、浑厚,更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曾巩是位勤奋而严谨的作家,他对欧阳修 的指点身体力行。在学舍记回中,可以看出他的努力。他在躬耕垄亩时期,“专力尽思,琢雕文章”。这一时期 也是他的德行操守自我磨炼的时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 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所好慕, 为之有不暇也。”这样,他杂取百家扩大了见闻,而且得以修身养性,增强了写文章的底蕴。曾巩这一时期的记体文 也表现出了依人门户的特点,在格式与气象上均有所模 仿。这尤其表现在其“正体”的“记”上,如拟岘台记中,他描写的是抚州东南风景胜地拟岘台的景观,文章不 可谓不生动,但其取景与临摹的手法取自于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及始得西山宴游记诸篇。现将 拟岘台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对比如下: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没有正面实写山势高峻而多从侧面下 笔,x 着力描绘山顶极目远眺之所见,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若垤若穴”、“四望如一”的高远 扩大的境界。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 Z 翁 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十壤,皆在衽席之 F。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 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向,外与天际,四璧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墙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毒曾巩在拟岘台记中记拟砚台所见,从水、山到村落、行人、 以及景物的变化,同属虚写,与柳宗元的作品可谓形似。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 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舻,沙禽水兽,F 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 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闪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睫暧,游人行旅。 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烟云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嘶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 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曾巩曾巩集M卷 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1l:284 页。柳宗元柳宗元集M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 197910:762-763 页 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茅坤评拟岘台记:“此记大略本柳宗元訾家洲(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欧阳公醉翁亭等记来。”。公正点说,曾巩的景物描写无疑是成功的。张伯行评 论此文时说:“景象历历如画,而归宿在民康物阜,上下同乐,有典有则之文。”说 明曾巩的这种依傍模仿并非全是消极的,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在形成自己的风格 之前,学习前人是不可避免的。孙琮说得好:“写台之景,能集诸家之胜,已自不同 凡响。入后,将抚之士风,与裴之治行,发出同乐议论,遂觉从前诸景都非虚设。 是能从小题中出大手笔者。”。 在多方取法的过程中,曾巩不仅在形式上效法先人,在风格上有时也易与他人 相混,体现了风格定型前的不稳定性。曾巩在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滁州作的醒心 亭记。被张伯行拿来与欧阳修作比:“丰乐亭记,欧公之自道其乐也, 醒心 亭记,子固能道欧公之乐也,然皆所谓后天下之乐而乐者。结处尤一往情深。” 能道欧阳修之乐,说明曾巩对欧阳修的模仿简直可以以假乱真,然而正如茅坤的评 语:“未尽子固之长,然亦有典刑处。”模仿是成功的,但作家的创作个性被压抑 了,没有显现出自身的特点。 曾巩有些文章不仅与老师欧阳修风格相仿,而且与挚友王安石的风格也接近。 如王安石君子斋记。,开篇便以一半篇幅先论说何为“君子”,然后才刀=始涉及 “君子堂”,但用语极简:“河南裴君主簿于洛阳,治斋于其官而命之日。君子。”又 紧接着论说“裴君之为君子”的缘由。曾巩思政堂记言思政掌之“思”:“用其 臼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由“思政”二字生发开来,转为议论:先议“行”之难, 次议“思”之易,一“难”一“易”,强调一个“思”字。介绍“思政”亦占一半篇 幅。末段,介绍王君,先言其学问渊博、精深,“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 接着叙述王君为政勤慎,“施用素学,以修其政”,也可谓言简意赅。君子斋记与 思政堂记两篇结构类似,而具体风格都表现为雄健峭拔,而这是王安石的特色。 如具体论证“君子”的一部分:“天子、诸侯谓之君,卿大夫谓之子。古之为此名也,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八北京:中华节局,198411:291-292 页 。茅坤,府术八大家文钞M巷筇一百打四库仝 h 集部二:总集类,l 38428l 页 o 张伯行唐采八大家文钞M卷第十五杭州:浙江占籍出版社199410:397 页 。孙琮山晓阁南丰文选卷第一转引自李震曾巩年谱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12:181 页 o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M卷十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10:396 页 o 茅坤唐来八大家文钞M第一百五四库全书集部三二二总集类1384-281 页 o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卷第八十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5:864 页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1l:288 页 10 二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 所以命天下之有德。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位而无其德,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位也; 有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德而无其位,可以谓之君子,盖称其德也”,与曾巩论证“思政”的一部分:“夫接于人无 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 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面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 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己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对应来看, 二者风格相近可见一斑。“东溟知所归,识路到不难。”曾巩雍容典雅、古奥精密的艺术风格,在这种 不确定的状态中渐趋形成。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探索与磨炼中,被认为是奠定了他后期风格基础的,是庆历八年他那篇 脍炙人 121 的墨池记。文章本于六经之学,蕴藉尤为深厚。这恰恰正是曾巩后期风格特点的一种重要表现。这 篇文章可以谚是一篇委婉有致、言近旨远的劝学短论,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使得王羲之的墨池因此 文而声名远扬。本文在写作上有几个特色:第一,以小见大,因事说理:作者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后,便把笔锋转 伺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然而文章的主旨并 非仅仅如此,作者又进一步引申、推论,学习书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 说明两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此外,又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入庄士之遗风 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书法家推及仁入庄士,这个推论极为自然,并非外加,却表现出文 思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因此也更有说服力。第二,结构整饬,前呼后应:尽管议多于记,但叙议交替,脉络清晰, 绝无断线风筝、前后不搭之弊,读来觉得自然天成,意味深长。第三,就事设问,委婉有致:全文多处使用疑问句和 感叹句,其中疑问旬就有六句之多,如“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等;最后又以一感叹句结尾:“况仁 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疑 问旬,兼有停顿舒缓的作用,因而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前人对这篇小记也赞赏有加,茅坤评语:“看他小小题雨结构却远而正。”o 高梅亭评语:“临池二句,伏勉学 之缘,揭出学舍。就学书而推广言之,用意或在题中,或在题外,寄想甚高,结构亦紧。”o 孙琮评语:“右军之书, 以精力自致,此题中所有也。因右军学书,而勉人以深造道德,此题中所无也。既废本题所有,又补本题所无。尺幅 之间,云霞百交。熟此可无窘笔。”。张伯行则总结为:“小中见大,得此意者,随处皆可以悟学。”回以小见大, 因事说理,是宋代记体文的共同特色,而就曾巩束况这种特点对他后期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后期风格 的一些具体表现,如从容幽深、委曲纡徐、蕴藉深厚等等,便正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22 曾巩风格成熟期的记体文 一个作家成熟的艺术风格,集中地反映着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使他得以区别于 前代圣贤、也区别于同辈的文化巨人。 宋以来关于曾巩散文风格的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组:第一组:“纡余曲折”囝。 第二组:“淳古明洁”、深醇雅淡”。第三组:“谨严”o、峻洁。第四组:“平正好” 、“文字确实”,等等。可以总的概括为雍容典雅、古奥精密。在文中则具体表现 为:纡徐婉曲、儒雅博厚、峻洁爽净、平易精确。 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评论说:“文字到欧、曾、苏,道理到二程,方是畅。 荆公文暗。”“在“文畅”的基础上,仍有高下之分,“东坡文字明快,老苏文雄浑, 尽有好处。如欧公、曾南丰、韩昌黎之文,岂可不看?”“东坡文说得透,南丰文亦 说得透,如人会相论底,一齐指摘说尽了。欧公不尽说,含蓄无尽,意又好。”又说 “欧公文字敷腴温润,曾南丰文字又更峻沽,虽议论有浅近处,然却平正好. 到得东坡,便伤于巧, 议论有不正当处。后来到中原,见欧公诸人了,文字方稍平。老 苏尤甚,大抵已前文字都平正,人亦不会大段巧说。自三苏文出,学者始日趋于巧 (荆公)却似南丰文,但比南丰文亦巧。”固这些评论,虽然反映着道学家的思想, 但朱熹确实也道明了宋代古文大家们在风格上的差异。 在这种横向比较中,最能衬托出曾巩风格特点的,还是王安石与欧阳修。宋史 曾巩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 家,可谓难矣。”o 宋文六大家中,三苏为蜀人,而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出自人 文荟萃的江西。作为门生、晚辈,曾巩与王安石都受过欧阳修的教诲与提携,为其 道德文章所熏陶。他们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儒学与文学的修养。这种修养, 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而相近的影响。 第一纡徐婉曲。 姚鼐曾评价:“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刘熙载亦云: “欧、曾来得柔婉。”的确,就散文的柔婉、纡徐而言,欧、曾颇为相近。_般来 说,气势奔放的文章,往往不易显出婉曲的韵味,只有迂回曲折的结构才能“藏锋 不露”,行文从容不迫,舒展自如,给人美感,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就体现 了这一点,当时的情形在宋史赵抹传中有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多。寸卞尽 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o 曾巩也曾出任越州 通判,从事过救灾工作,因此写作此文得心应手,详悉明了。全文分为三部分 l 首 叙赵公备荒之先见之明,“谨其备”三字突出了赵的远见卓识;次写救灾的具体作 法一“救饥”和“救疫”,二者有详有略,既使文章简明扼要,又使文章重点突 出、严密周详;最后是号召救灾经验宜加推广和作者的议论;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 始终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 其法足以传后。”这里,曾巩一方面称颂赵公救灾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以及救 灾效果,另一方面又强调其救灾措施委曲周备,值得推广。曾巩此文所记之事虽较琐碎,但写得有条 不紊,茅坤称赞道:“赵公之救灾,丝理发栉,无一遗漏:而曾公之记其事,亦丝理发栉,而无一不 入于机杼,及其髻绝。救灾者熟读此文,则于地方之流亡如掌股间矣”。,孙琮亦赞日:“前幅叙饥 叙疫,条列井井,笔力直可作史。入后忽发议论,一气数折,波澜不穷,又是论家高手。一篇之中, 兼有二美,赵公之仁政传,此文当与之俱传”,。很能体现纡徐婉曲的风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回是纡徐婉曲的代表作,全文共分四段:首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命名由来。第二段描绘 醉翁亭所在山的朝暮变化与四季不同景象。第三段描写滁州当地人民游山玩水之乐,以及众多宾客追 随太守的宴酣之乐。 末段刻划宴游结束之情景,并抒发作者所感受之情怀。 本文开头交代醉翁亭的环境位置,一直到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似乎信笔所至、 散漫无章。实际上,以“乐”为全篇之眼,游山水之乐而及滁人游山之乐,推进到 作者的乐民之乐,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全文句句记山水,又句句写亭,句 句归结到自身,点染穿插,布置呼应,极为自然巧妙。表现手法的灵活多变,是欧 文曲折婉曲的原因之一。 本文在句法上也很有特色:用了很多“也”、“而”,写法别具一格、风格独特。 全文使用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又用二十四个“而”字作为句子之阳 J 的连接, 形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风格和艺术效果:“也”字句使得文气舒缓,它的反复出现, 尽情抒发了作者自得其乐的情致;“而”字则使文句舒缓从容,它的一再使用,充分 表现出作者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悠闲自适。“也”和“而”或分或合, 反复运用,则使文章增加了纡徐婉曲的情致。 由此可以看出,同是纡徐婉曲,曾巩的记体文无论总写分写,都是挥洒自如, 井井有条,结构的回环往复形成了文章的柔美之气,而欧阳修则是采用灵活多变的 表现手法以及多用虚字达成了这一效果。因而,曾巩的散文显得有章可循,反映了 他在艺术上的完全成熟。J 下如刘壤所言:“先儒言欧公之文纡余曲折,说尽事情,南 丰继以加之谨严,字字有法度,此朱文公评文专以南丰为法者。” 第二儒雅博厚。 结构是表现内容的,有了丰厚的底蕴才能彰显于外。元代刘壤在隐居通议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M。卷第一百四四库全书集部三二二总集类1384279 页 。孙琮山晓阁南丰文选卷第一转引自李震曾巩年塔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 199712:390 页 o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居十集卷三十九北京 t 中华书局,20013:576 一 s77 页 o 刘埔隐居通议rM卷十四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一七二三866 一 129 页 14 二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 中说:“公(曾巩)之文自经出,深醇雅淡,故非静心探玩,不得其味。”。茅坤在 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曾文引中说:“其议论必本于六经,而其鼓铸剪裁,必折 衷之于古作者之旨”。清人恽敬也说:“曾子固、苏子由自儒家、杂家入,故其言温 而定”o。可见,曾巩具备极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反映出他散文的成熟,也反映出他 “温柔敦厚”的正统儒家思想。 曾巩的散文使人感受到的是侃侃论理,循循善诱,没有愤慨激怨之情,没有苛 斥严训之意,如宜黄县县学记o,这篇是为宜黄县(今属江西)县令李详修成县 学所作的一篇记,也是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所写的一篇学记。兴学的目的本在于倡 导教化,为社会培养人才,所以作学记便应极力阐明这一宗旨,作这类文字,最易 看出作者的儒学修养。所以姚鼐说:“宜黄、筠州二记,论学之旨皆精甚, 然宜黄随笔曲注,而浑雄博厚之气郁然纸上,故最为曾文之盛者”。究其因, 主要在于文中隐藏着极深厚的儒学底蕴,这又特别表现在宜黄县县学记的起首 一节中。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学有诗 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 虹 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以习其从事.塌 曾巩在这中间详细列举了古代学校的教学内容、各自的作用及相辅相成的关系、以 及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等等,最后归结到立学的重要作用上,指出“盖凡人之起居、 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他很惋叹后人不知立学的意义“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 力也哉?”倘若不是对儒学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想要将前代学制介绍得如此具体 细致,分析得这样透彻详明,对其作用阐发得如此深刻,显然是不可能的。 曾巩常常因此显示出他深厚的儒学修养和作为古文家艺术功力,后世的古文家 们也是据此而将他与其余古文大家区分开来。茅坤评语:“子固记学,所论之制,与 其所以成就人材处,非深于经术者不能,韩、欧、三苏所不及处。”。张伯行评语:“论 学制详备处,有源有委。至言士之所以成材,则在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真 鹿门所谓深于经术者”西。他们都从中看出了曾巩散文深于六经典则的鲜明倾向。 。刘墁隐居通议EM卷十四四库仝 15子部杂家类一七一三866 一 129 页 o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第一三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 社19806:556 页 o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曾巩集M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41I:28t_283 页 o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M卷第一百三四库全书集部三二总集类1384-263 页 o 张伯行唐朱八大家文钞M卷十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10:380 页 15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的“流别论”一节中说:“学记一体,最不易为,王临 川曾子固极长此种”。对比而言,二人的学记都有长篇大论考证学校制度,历史变 迁的内容,而王安石的学记中除了儒家政教观外,还有如“性命之理”类的言论。 如虔州学记: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 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卜之库、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 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 能循丽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丁 f 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 使我舍已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o 王安石认为,诗、书作为教化人的经典,无非是能够对于人心“循而达之”, 而并非是高高在上地把某种思想强加于人,这也就是说是人心的动力,才使先圣的 道德法度能光大于世。 可见,曾巩的学记更加“迸于教化道德经术”,因此孙琮甚至认为:“八家中, 子固独长于学记。”圆 第三。峻洁爽净 作为古文文法的重要内容,简洁是古文家们的一种共同追求。但对曾巩这样一 种风格的作家来说,这一点有着独特的意义。一般来说,文章在追求纡徐婉曲、典 雅平 J 下的同时,往往容易显得松散与繁杂,因此追求“雅而洁”一直为史学家与文 学家们所重视。宋人中,欧阳修在理论上对此提出了一贵“语简”,二必“举其要” o,曾巩赞同这种主张并予以实现。他的散文以竣洁著称。 这种峻洁首先得力于“语简”。如齐州北水门记、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 等只有两百多字,无不简言峻洁。且以齐州北水门记为例: 济南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其酾而为渠,布道路民庐官寺,无所不至,灞灞分 流,如深山长谷之间。其汇而为渠。环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为门以溲之。若岁水 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则常取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坚完,又劳 且费。至是始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因其故门,累石为两涯,其深八十尺,广三十 尺,中置石楗,析为二门,扃皆用木,视水之高+F 而闭纵之。于是内外之水,禁障宣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卷第八十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杜。19965:863 页 。孙琮山晓阁南丰文选卷第一转引自李震曾巩年谱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712:144 页 o 欧阳修论尹师鲁慕志欧阳修全集M居七集卷二十八“用意特深而语简”“其事不可 遍举, 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北京:中华-t,N20013:432 页 16 二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 通,皆得其节,人无后虞。劳费以熄。o 篇末缀建造年月及人名。这篇小记,语言洁净,虽记的是一项很小的水利工程,却 纵横叙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先以极精炼的四十余字,描写济南泉流的景 貌,交代了城门渠水之来源,这是横的方面;接着又以三十余字叙述疏水的历史, 指出每年只用芦柴堵门以防水入城,其结果是劳民伤财,这是纵的方面,至此这项 工程的缘由已完全明了。概述之后,转而写新开的两条涵道的深宽和木闸门的妙用, 也仅用四、五十字。最后一句平淡的感慨十分得体,因为这项工程的规模不宜多用 笔墨阐扬其功。从这篇小记,我们可以窥见曾巩驾驭文字的能力。 曾巩的“简”不仅是单纯的字句上的简洁。其中带有“峻”的因素。他不像王 安石的过于峻峭,王安石行文简洁,与曾巩有相通之处,王安石笔力劲健而曾巩则 是典雅基础上的洁净。“瘦硬通神”。是王文独具的特点。例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 记中,在叙过探洞的经历后总结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这段笔墨简洁而深寓哲理的议论,使文章顿然生色,颇显劲健之态。曾巩在 结束全篇时,往往和王安石一样“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如墨池记 中“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回这种“竣”便成为了曾巩散文免流于拖沓平庸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则要”。曾巩在风格转化期就表现出了这种特点。以抚州颜鲁公祠 堂记。为例,茅坤评语:“鲁公之临大节而不可夺处凡四五,而曾公之文亦足以画 一而点缀之,令人读之而泫然涕演不能自已。”在颜真卿的生平事迹中,有两件大 事是十分突出的:一是在安史之乱中,他以平原这一区区之地牵制叛军,属于大智 大勇的人物;另一件便是由于不肯阿谀权贵,因而屡遭贬谪。这二者中,曾巩着力 写其“忤奸”。这是因为作为封建官吏,“忤奸”比“捍贼”往往更不容易做到,而 颜真卿谪官抚州与此也有直接的关系。曾巩这样剪裁使文章重心突出、峻沽爽净。 与曾巩的整体语言简洁,注重剪裁相比,苏轼的记体文则是详处大段笔墨,略 处惜墨如金,在语言上则在无涉中心的问题上充分体现简洁。而且苏轼的文章有庄 。曾巩曾巩集EM卷十九|E 京:中华书局19841l:309 页 o 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7812:33 页 o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卷第八十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5:872873 页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七北京;中华节局,19841l:279 页 o 曾巩曾巩集M卷十八|E 京:中华传局。19841l:293-294 页 o 茅坤唐朱八大家文钞EM卷一百四四库全书集部三二二总集类1384-273 页 子之风,“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回,艺术魅力强烈,与曾巩的温和谨 严风格大相径庭。如苏轼喜雨亭记国的中心是写“喜两”,不是写“亭”,因此在 谋篇布局方面,处处突出久早逢雨的喜悦。文章一开始就指出:“亭以雨名,志喜也。” 喜雨亭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下雨的喜事,把中心意思揭示了出来。中闯用了两个大 段,具体记述这一喜事的经过和其所以为“喜”之故。作者对与”喜雨”这一中心有 关的部分,是采取了大量笔墨的详写,而对于“亭”的部分。贝 lj 写得十分简略,仅 用“余至扶风之明年以为休息之所”一段,交代了一下亭的建造,然后在写官 民相庆下雨后。加叙了一句“而吾亭适成”,把“喜雨”和“亭”联系起来,使文章 收口合拢,对上了题,就戛然而止了,至于亭子周围的景物。则完全没有写。可见, 苏轼对并非叙述重心的“亭”的部分,是采取了惜墨如金的略写。 第四平易精确 曾巩散文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格,首先和历史与现实的文学潮流有密不可分 的关系,这是宋代古文家在改变韩愈“尚奇”的方法时所共同遵循的准则。袁枚曾 总结道:“大柢唐文峭,宋文平;唐文曲,宋文直;唐文瘦,宋文肥。”在这样的时 代风貌下,欧阳修指出:“盂、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o,力主平易 明晓,反对古奥艰涩。曾巩也同意欧阳修“勿用造语”,“取其自然”的话。王安 石反对雕琢夸饰之风,在上邵学士书中曾尖锐地批判“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 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清新”。的做法。苏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保护保护行动承诺书(4篇)
- 电池制造考试题及答案
- 地质考试题及答案
- 地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 到位服务考试题及答案
- 智能家居产品购销合同协议
-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推广合作协议书
- 大庆保安考试题及答案
- 在学校的难忘经历记事作文4篇
- 语文考试前的对话7篇范文
- 2025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ETL开发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文档
- 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
- 贷款熔断管理办法
- 2025年公安部交管局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房屋翻新改造培训课件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FIDIC合同培训课件
- 学校保安法律知识培训
- 用血重点科室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