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_第1页
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_第2页
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_第3页
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_第4页
2025年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因其未发生相变而处于过冷状态,是钢在加热奥氏体化后冷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中间相。2.临界冷却速度(Vk):钢在冷却时抑制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仅发生马氏体转变所需的最小冷却速度,是制定淬火工艺的关键参数,决定了钢的淬透性。3.球化退火:将钢加热到略高于Ac1(亚共析钢)或略低于Accm(过共析钢)的温度,长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使片状渗碳体转变为球状或粒状的工艺,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后续淬火作组织准备。4.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由奥氏体快速冷却(大于Vk)时发生无扩散切变转变形成,具有高硬度、高脆性的特点,其形态主要有板条马氏体(低碳钢)和针状马氏体(高碳钢)。5.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层片状机械混合物,由过冷奥氏体在A1~550℃温度区间等温转变形成,片层间距越小(如索氏体、屈氏体),强度和硬度越高。二、简答题1.简述奥氏体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奥氏体化是钢加热时由铁素体和渗碳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奥氏体形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界面处形核,因界面能量高、成分梯度大;(2)奥氏体长大:通过铁、碳原子的扩散,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渗碳体逐渐溶解;(3)残余渗碳体溶解:奥氏体形成后,未溶解的渗碳体继续向奥氏体中溶解,需延长保温时间完成;(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由于碳原子扩散速度快于铁原子,初始奥氏体内成分不均匀,需通过长时间保温使碳及合金元素均匀分布。影响因素包括加热温度(温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奥氏体化越迅速)、保温时间(时间不足则渗碳体未完全溶解、成分不均)、原始组织(片状渗碳体比球状渗碳体溶解更快,细片状比粗片状界面更多,形核率更高)、钢的成分(碳含量越高,渗碳体越多,奥氏体化时间越长;合金元素如Cr、Mo阻碍扩散,延长奥氏体化时间)。2.比较退火与正火的工艺、组织及应用的异同。工艺差异: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如去应力退火)后缓慢冷却(炉冷或随炉缓冷);正火则是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后在空气中冷却,冷却速度快于退火。组织差异:对于亚共析钢,退火后得到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比例较低),正火后得到铁素体+细珠光体(珠光体比例较高,且片层更细);对于过共析钢,退火后得到珠光体+网状二次渗碳体(若冷却过慢),正火因冷却较快抑制二次渗碳体析出,得到珠光体(或索氏体)。应用差异:退火主要用于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如球化退火改善切削性能)、细化组织(完全退火)或为后续加工准备(如扩散退火均匀成分);正火多用于提高低碳钢的硬度(避免退火后硬度太低导致切削粘刀)、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准备),或作为中碳钢的最终热处理(代替调质处理以降低成本)。3.说明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马氏体转变特点:(1)无扩散性:转变过程中原子不发生长程扩散,仅作集体切变,因此马氏体成分与原奥氏体相同;(2)切变共格性:马氏体与奥氏体界面为共格界面,切变导致表面浮凸效应(抛光表面出现倾动);(3)高速性:马氏体片长大速度极快(接近声速),转变时间极短,转变量主要取决于温度(Ms~Mf),与保温时间无关;(4)可逆性:部分钢种(如奥氏体不锈钢)的马氏体在加热时可逆转变为奥氏体(热弹性马氏体);(5)体积膨胀:马氏体比容大于奥氏体,转变时产生很大内应力(组织应力),易导致变形或开裂。对性能的影响:马氏体的高硬度(主要来自过饱和碳的固溶强化及亚结构(位错、孪晶)的强化)使钢具有高耐磨性;但因过饱和碳引起晶格严重畸变,且组织应力大,马氏体脆性极高,需通过回火降低脆性、消除应力并调整性能(如回火马氏体保留高硬度,回火索氏体获得良好强韧性匹配)。4.分析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依据,并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危害。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选择依据:需完全奥氏体化,确保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避免未溶铁素体残留(降低淬火后硬度和强度)。若温度过低(低于Ac3),铁素体未完全溶解,淬火后组织中存在软点(铁素体),硬度不足;温度过高(远高于Ac3),奥氏体晶粒粗化(形成粗大马氏体),淬火应力增大,变形开裂倾向增加,且氧化脱碳严重。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c1+30~50℃。选择依据:保留部分未溶渗碳体(约5%~10%),可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晶粒),并提高淬火后钢的硬度(渗碳体本身硬度高)和耐磨性;同时避免加热至Accm以上导致奥氏体含碳量过高(残余奥氏体量增加,降低硬度)。若温度过低(低于Ac1),奥氏体未形成,无法淬火;温度过高(高于Accm),二次渗碳体全部溶解,奥氏体含碳量过高,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显著增加(硬度下降),且晶粒粗化,脆性增大。三、计算题已知某45钢(亚共析钢,Ac3=780℃)试样原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体积分数为40%,试计算:(1)该钢的含碳量;(2)若将其加热至850℃保温后油淬,得到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测得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8%,求淬火后马氏体中的平均含碳量(假设奥氏体含碳量与原始钢含碳量相同,残余奥氏体含碳量与淬火前奥氏体含碳量一致)。(1)计算含碳量:亚共析钢中珠光体体积分数(Vp)与含碳量(wc)的关系为Vp=wc/wp×100%,其中wp为共析钢含碳量(0.77%)。已知Vp=40%,则wc=Vp×wp/100%=40%×0.77%=0.308%。(2)计算马氏体平均含碳量:设原始奥氏体含碳量为wc=0.308%(假设加热时完全奥氏体化,成分均匀)。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体积分数Vm)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Va=8%),则Vm=1Va=92%。由于马氏体含碳量与奥氏体相同(无扩散转变),但实际中残余奥氏体含碳量略高于原奥氏体(因高碳奥氏体更稳定,不易转变为马氏体)。但题目假设残余奥氏体含碳量与原奥氏体一致,因此马氏体含碳量仍为0.308%。(注:若考虑实际情况,高碳奥氏体更稳定,残余奥氏体含碳量高于原奥氏体。设原奥氏体含碳量为w0,残余奥氏体含碳量为wγ,则马氏体含碳量为w0。根据杠杆定律,Va=(w0wα)/(wγwα),但本题假设wγ=w0,故简化为马氏体含碳量=w0=0.308%。)四、综合分析题某T10钢(过共析钢,Ac1=730℃,Accm=820℃)刀具在淬火后出现硬度不足、变形超差的问题,试分析可能原因及改进措施。可能原因:(1)淬火加热温度不当:若温度过低(低于Ac1),奥氏体未形成,淬火后仍为原始组织(珠光体+渗碳体),硬度不足;若温度过高(高于Accm),二次渗碳体全部溶解,奥氏体含碳量过高(接近1.0%),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显著增加(残余奥氏体硬度低),导致整体硬度下降;同时高温加热使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应力增大,变形超差。(2)冷却速度不足:T10钢临界冷却速度Vk较高,若淬火介质冷却能力不足(如使用油淬而非水淬),冷却速度低于Vk,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提供非马氏体组织(如屈氏体+马氏体),硬度降低;冷却不均匀还会导致局部应力过大,变形加剧。(3)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保温时间过短,奥氏体未充分形成(残余渗碳体过多),淬火后马氏体量不足,硬度低;保温时间过长,奥氏体晶粒粗化(同温度过高的影响),变形开裂倾向增加。(4)原始组织不良:若原始组织为粗大片状珠光体+网状渗碳体(未进行球化退火),加热时奥氏体形核率低,成分不均匀,淬火后组织中存在软点(未溶渗碳体周围奥氏体含碳量低,转变为低硬度马氏体);网状渗碳体还会降低基体连续性,导致变形敏感性增加。改进措施:(1)调整加热温度:控制在Ac1+30~50℃(760~780℃),确保部分二次渗碳体未溶解(细化晶粒,减少残余奥氏体),同时奥氏体含碳量适中(约0.9%~1.0%),淬火后马氏体量多,残余奥氏体量合理(约5%~10%)。(2)选择合适淬火介质:T10钢为高碳钢,淬透性较好,可采用水油双介质淬火(先水淬至Ms附近,再油冷),既保证冷却速度大于Vk,又减少组织应力(油冷降低冷却后期速度),避免变形开裂。(3)优化保温时间:根据工件尺寸确定保温时间(一般按1~1.5min/mm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