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1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2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3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溧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分析报告摘 要:为落实创建充分转移就业县工作,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促进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011年1月至7月,溧水县人社局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专项行动。调查中,笔者通过分析溧水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发现农村劳动力正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继续调整并趋于合理化,而从事纯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针对劳动力就业现状中存在的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劳动力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以及劳动力转移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等几大问题,笔者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职介服务、强化劳动行政执法以及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等几点建议,以期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为落实创建充分转移就业县工作,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动态,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全县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服务全县经济建设,2011年1月至7月,溧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抽调专门力量,成立工作小组,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一次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专项行动,本次行动的调查对象为:本县行政区域内,男性年龄16至60周岁,女性年龄16至55周岁。通过此次行动,调查小组在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几大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1、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截止2011年7月10日,我县共7镇1区91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劳动力24.5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 ,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一)以文化程度结构划分,小学及以下48510人, 占总数的19.8;初中117792人, 占总数的48;高中(技职校)49974人,占总人数的20.4;中专8731人,占总人数的3.6;大专14092人,占总人数的5.8;本科及以上5905人,占总人数的2.4。(二)以个人身份结构划分,就业困难对象1963人,占总数的0.78;被征地农民6638人,占总数的2.7;返乡人员128人,占总数的0.05;当年新增劳动力959人,占总数的0.39;就学27211人,占总数的11;公务员或参公人员2143人,占总数的0.88;事业职员6841人,占总数的2.8;其它199117人,占总数的81.27%。2、劳动力技能培训状况(1)现有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33964人,其中:初级工11323人,中级工12082人,高级工3156人,技师1607人,高级技师964人;初级职称2184人,中级职称2086人,高级职称562人。(2)劳动力培训愿望:服装缝纫工7237人,烹饪3507人,家电维修1605人,家政服务10158人,电子技术2923人,汽车维修2664人,保安2026人,车工3069人,焊工5120人,数控车床2223人,电工5949人,计算机8163人,其它技能36939人,无培训愿望84351人,现已接受培训 79477人。3、劳动力就业状况(1)目前三产就业总人数195149人,其中:第一产业35301人,第二产业99924人,第三产业59924人。(2)就业形式:在单位务工76624人,灵活就业72061人,自主创业24966人,合计173651人。(3)就业地区:县内138341人,县外省内28207人,省外6994人,境外109人,合计173651人。(4)全县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6.1%以上(转移率86.1%=转移就业人数173651/农业富余劳动力人数201685)。4、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185441人,其中:企业职工社会保险42363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21982人,征地保障2221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1891人,机关事业保险8984人。未参保57559人(其中学生27211人,提前退休1282人,应保未保29066人)。5、劳动力未就业状况(1)目前劳动力未就业总人数35154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30605人,占总数的87.06。未就业的主要原因:身体不好4475人,占总数的12.73;家里走不开17644人,占总数的50.19;没有合适的活干5480人,占总数的15.59;工资收入比较低257人,占总数的0.73;其它7298人,占总数的20.76;(2)尚未就业人员择业愿望:暂不考虑就业11355人,占总数的32.3;本县单位就业19159人,占总数的54.5;外地就业1599人,占总数的4.55;灵活就业2744人,占总数的7.81;自主创业297人,占总数的0.85。(3)尚未就业人员就业去向:第一产业16979人,占总数的48.30;第二产业7973人,占总数的22.68;第三产业10202人,占总数的29.02。二、当前劳动力就业的几大特征1、从事纯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全县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劳动力就达48510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19.8,有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仅有3396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86,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2、外出务工劳动力由单纯务工人员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累,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3、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全县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18.1,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51.2,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30.7。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已超过在单位务工人数,从事行业主要分布在居民服务、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等方面。县内就业为主,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县外就业相对集中在南京市周边、苏锡常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4、劳动力转移年龄大多在45周岁以下他们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50周岁以上劳动力不愿外出打工,以务农为主,兼营副业。5、就业结构继续调整并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城镇劳动力中,中青年就业率较高,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较高者就业率较高。6、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无培训愿望这部分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既无职业技能,又无培训愿望,促使这部分劳动力失业容易就业难。7、劳动力未就业主观因素占较大比重未就业劳动力当中暂不考虑就业的就有11355人,占未就业总数的32.3;选择外地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劳动力仅占未就业总数的13.21,相当一部分人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外出打工和自主创业。三、劳动力就业中的几大问题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较大。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单位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3、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县拥有高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匮缺,用人单位招聘拥有技能的工人难,而无技能的劳动力找工作也难。低学历、无技能导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 城镇失业人员大幅增加;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减少, 城市面临安排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1)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2) 着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本县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筑企业中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主要的工作岗位。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提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3)加快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要千方百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2、加强公共职介服务,完善劳动就业体系(1)完善信息网络,共享空岗信息。全县村(社区)劳动保障站要实现100%联网,做到县、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联网互动信息资源共享。以县就业管理中心为主体,劳动保障所、站为触角,建立覆盖全县的空岗信息收集网络,全县三级劳动保障机构信息共享,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2)加强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县人力资源市场及镇(开发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水平,定期开展特色交流招聘活动。(3)落实”片管专管”制度。按照劳动就业属地化管理原则,各镇(开发区)与辖区单位建立空岗信息报告制度,辖区内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信息采集率需达80%、准确率达90%以上,确保用人单位与辖区内劳动力的及时、有效对接。(4)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动态维护机制。发挥县、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机构职能优势,健全全县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县城乡各类劳动力的就业去向、失业状态、职业技能、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变动情况随时记录、分类整合、定期比对,当年新生劳动力信息采集率达95%。(5)培育创业典型,带动就业。3、健全配套维权服务,强化劳动行政执法加大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与司法、税务等部门联合,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三年内确保全县劳动力参保率达到98%以上。4、创立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建立县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县财政部门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专户,执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管理制度。县政府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专项培训资金,着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各镇(开发区)也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职校、技校等教育培训资源来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次,鼓励劳动者参加学历教育和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等级培训。充分发挥镇(开发区)社区的培训优势,组织好用人单位招聘前的预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抓住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增长点,加强与重点项目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县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好各类培训。5、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大力开展就业免费服务of work, relationships, 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