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据法作业_第1页
刑事证据法作业_第2页
刑事证据法作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印证”证明模式的几点思考 读三篇相关文章有感 近日,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一案再审再一次引起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从原判决书和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了解到,最终认定聂树斌就是罪犯,是建立在被告人的口供和其他证据(现场勘查笔录和证人证言)“相互印证”的基础上的。“印证”的证明模式注重证据之间的相互支撑。是一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要求很高的一种证明模式。然而,这种从逻辑上看似乎能有效排除相互矛盾的证据,提高证据的真实性,并防止单个证据的偶然性对案件事实的影响的证明模式,在实践上并没有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到底是“印证”的证明模式本身存在漏洞,还是这种证明模式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基础性制度没有得到满足,还是二者都有。 第一,就“印证”证明模式本身而言,其强调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印证,而忽视了证据本身的质量,而单个证据的可靠程度是作为证据之间相互印证的基础之所在。“印证”证明模式虽然要求证据要全面、要客观,但是在证据的取得方式上却使得其可靠程度大打折扣。在实践当中,证据的获取常常非常有限,而在“印证”的证明模式的要求之下,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证据互相印证,才能认定犯罪。侦查机关为了满足证据之间相互验证的要求,在打击犯罪的压力之下,有可能通过不正当地手段去“制造”证据。加之侦查机关的侦查过程常常很隐蔽,律师的参与程度又很低,无法在侦查取证的环节真正地形成对抗,这导致证据的取得过程缺少外部的监督,侦查机关就很有可能根据找到的实物证据诱导犯罪嫌疑人作出能与之相印证的口供,甚至是刑讯逼供。那么口供所具有的真实度和客观性就基本丧失了,那“印证”的基础就不复存在,在印证证明模式之下推导出来的案件事实的“唯一结论”就瞬间被推翻。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冤假错案。 但这其间存在一个悖论,那就是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据排除规则的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注重对犯罪嫌疑人在审讯、羁押过程当中的人权保护,更有效确保犯罪嫌疑人获得辩护的机会。我们认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能够保障“印证”的基础,提高单个证据本身的真实可靠程度,以致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但这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同时也给“印证”的证明模式本身提出了挑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口供的获取更加的困难了。侦查机关能够获取的证据在数量上会大量减少,甚至是只有孤证,而我国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有一条公认的原则就是“孤证不能定案”。那么,在很多情况之下,即使证据本身真实性和与案件的关联性极高,法官根据证据很可能也能够得出内心确信,但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是不能对被告人定罪处罚。 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来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不可偏废。以上提到的制度不断的完善是必然的趋势。“印证”的证明模式本身既需要这些制度保障其基础:证据在质量上的可靠性,又同时使得证据数量上减少,增加了“印证”的困难,那么很多犯罪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惩罚,这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也是相违背的。 所以根据龙宗智教授的观点,“印证”的证明模式为了突破其自身存在的困境谨慎地借鉴“自由心证”的证明模式很有必要。我认为,针对“印证”证明模式存在的两难困境,如何“谨慎地”引入“自由心证”是关键所在,在一项并不完美的制度中引入另一项也并不完美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外部成本,在“印证”模式之下为“自由心证”打开一条口子,在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环境之下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想要在“印证”的证明模式之中加入“心证”的因素,关键在于在刑事司法当中找清两种证明方式的适用范围。 第二,在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和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方式的双重影响之下,“印证”的证明模式也难以发挥其理论上的优势。公、检、法三机关在办理案件时相互配合,侦查、起诉、审判一环扣一环,并由案卷的移送来贯穿整个过程的始终,在这样一种流水线下生产出的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在有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将来源单一的各种有罪证据相互证成,通过“印证”的逻辑将其美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若是在审判的过程当中缺少充分的质证,法官最后根据“印证”的标准得出的结论就根本跳不出侦查阶段已经划定的框框。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侦查到审判就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并且,由于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参与程度很低,在法庭审判阶段根本无法有效的在举证质证方面与公诉机关的指控形成对抗,只能在侦查机关所提供的证据结构之内进行辩护。这样的结果就跳不出侦查机关给的有罪的证据链当中,律师就常常只能在量刑方面做文章。另外,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可以将全部案卷移送至法院,法官可以庭前阅卷,这样,法官免不了就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法庭调查若不能再实质上保障辩护的对抗性就会沦为一种形式。 根据左卫民教授的观点,“印证”的证明模式之所以仍然避免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是因为支持“印证”的证明模式的各项制度太过于粗糙。因此,在继续承认“印证”的必要性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印证”证明模式优点的前提下,刑事证明模式的转型构建有着正当程序支撑的印证模式,能够有效地遏制冤假错案的发生。 在中国现行的刑事司法环境下,“印证”的证明模式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优势。比如,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法官并不能真正拥有独立的审判权,法院体系当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带有行政色彩的制度,加上司法人员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良莠不齐,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对法官形成内心确信的标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也就达到了规范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效果。所以即便“印证”的证明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在较长一段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