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有与空论三性与三无性济群法师2010年元旦,为复旦大学禅学会学员所讲(顶礼济群法师)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唯识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通过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获得中道的如实智,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一、”空“、”有”两宗的差别我们知道,中观和唯识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源流。中观以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为依据典籍,论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二谛是通过二分法(对立法)认识世界。 所谓世俗谛,即凡夫认识的世俗世界。 所谓胜义谛,即圣贤体认的诸法实相。这个实相就是空性,就是圆成实,并非一般人所能认识,惟有具备空性慧才能通达。但我们也不必气馁,因为这一能力是众生本自具备的,只是被无明遮蔽了,不曾产生作用。修行所做的,正是开启这一蒙尘已久的智慧,由此体认空性。对于空性的表述,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同侧重。 中观讲空性,偏向用空来表述,故称空宗。但这种空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空无所有,而是超越空和有两边的。 唯识讲空性,偏向从有来表述,故称有宗。但这种有也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实实在在的有,同样是超越有和空两边的。所以空性是非空非有的,无论说它是空或有都会落于一边,是片面而不完整的。除了对空性有不同表述外,中观和唯识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对现象世界的分析。 对于现象世界,中观称之为世俗谛。 唯识宗则分为依他起相和遍计所执相两个层面,将缘起现象和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作了区分。我们看到桌子,看到房子,看到世间万象,其中都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一是缘起现象,一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我看到的你们也是同样,一是缘起现象,也就是你们的五蕴身,属于依他起相;一是你们呈现在我认识上的影像,也就是我所看到的你们,属于遍计所执相。二、从“依他起相”到“遍计执相”依他起相虽然是有,但这种有是缘起的假有,是各种条件决定它的存在。离开因缘,找不到不依赖条件的存在找不到桌子的特质,找不到房子的特质,也找不到任何事物的特质。但因缘和合的假象是有的,否则就会“拨无因果”,落入断见。在这些依他起的事相上,我们又会安立审美、价值等种种判断,认为它精美或粗糙,昂贵或廉价,等等。而当我们把这个物品买下之后,则会进一步贴上“我”的标签,认为它是属于“我”的。事实上,这些标签并非桌子本身所具有,而是我们附加其上的。但我们往往执著于自己的认定,把标签当做事实,觉得它确实如此,本然如此。这就是遍计所执相,是我们附加于现象的妄执,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唯识宗认为,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包含这样三个层面。 遍计所执相:是彻底没有(的无明妄想); 依他起相:是因缘(和合的)假有; 圆成实相:是超越空与有的究竟实相。 问题在于,凡夫的认识都是在遍计所执的层面。一方面,对事物产生错误认定;另一方面,又会执著于这种认定,并由此发展出种种烦恼。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烦恼必然和某件事有关,或是来自于感情,或是来自于家庭,或是来自于事业,或是来自于人际关系,或是来自于心爱之物,等等。为什么这些感情乃至物品会使我们心生烦恼?就是因为遍计所执相,因为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所致。就像杯弓蛇影那样,被那条子虚乌有的蛇害得大病一场。事实上,凡夫都是活在杯弓蛇影的状态。在依他起相的现象上,只有弓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认识上(遍计所执相),看到的却是蛇而不是弓。虽然这条蛇只是我们的臆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可它在我们的感觉中却无比真实。因为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观察世界,我们看到的,早已被这样那样的自我设定所扭曲,所欺骗。唯识的理论,就是帮助我们摆脱遍计所执相的干扰,进而认识依他起相的世界。(所谓依他,就是依各种条件生起,这也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是佛法对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透视。)三、边见与中道唯识三十论开篇为:“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直接指出凡夫认识的迷妄性,并通过八识揭示世界真相,说明依他起相的世界是仗缘而生,和合而有。对依他起现象的不同认识,将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生命轨道一条通向轮回,一条通向解脱。那么,什么才是与解脱相应的认识? 从唯识观点来看,就是远离“增益”和“损减”二边。所谓增益,就是增多;所谓损减,就是减少。比如此处有三棵树,如果你认为是四棵,为增益执;如果认为是两棵乃至没有,为损减执。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不增不减的三棵。而中观所说的中道认识,则是远离“断“、”常”二边。我们看到事物存在,就认为它永恒存在,此为常见;看到事物败坏,就以为它彻底消失,此为断见。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这样说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引导我们认识缘起,破除断常二见,否则就会由错误认知导向烦恼。正见缘起,方能证得空性,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缘起显现。金刚经有个广为人知的偈颂,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要对佛教稍有涉猎,多半都会知道这个偈颂,也知道它在说些什么。但我们看到的世界依然真真切切,而不是梦幻泡影。所以,它的各种变化仍会左右我们,使我们为之欢喜,为之哀伤,为之烦恼,为之思绪纷飞。原因出在哪里?就在于认识,正是它,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就像两副眼镜,一副是具有穿透性的,可以照见本质;另一副,则是令所见一切发生扭曲的有色眼镜。如果说前者代表着如实智,有色眼镜就代表着凡夫的遍计所执。无始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于这副眼镜的存在,习惯于透过它所看到的世界,这种习惯已成为非常坚固的模式。戴着绿色眼镜,就看到绿色的世界;戴着黄色眼镜,就看到黄色的世界。虽然学佛后知道一些道理,知道我们的所见存在偏差,可这副眼镜尚未摘下,终究不能亲见本来。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摘下这副有色眼镜,看到一个本来如此、未被扭曲的世界。这种看不仅局限于表面,更要明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就是空性,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三性概括了唯识的整个理论体系。唯识思想的建立,是属于依他起的层面;而唯识的修行,则是帮助我们断除遍计所执相,最终转染成净。所以解深密经告诉我们,三性中染污的依他起相是我们所应断除的,遍计所执相是我们所应了知的,圆成实相是我们所应证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惟有证得空性之后(实证),才能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四、依三性抉择一切佛法太虚大师曾就大乘三系的不同立足点作了剖析。他认为,中观讲空是一空到底,生死也空,烦恼也空,涅槃也空,三世诸佛也空,为什么?因为中观的立足点在于遍计所执相,所要突破的堡垒是遍计所执相,所以侧重说空,层层击破。而唯识的立足点是依他起相,所以侧重说有,处处告诉我们认识与世界的关系。至于如来藏的思想,则是以圆成实相为立足点,所以讲的是真心、真常。我感觉,唯识的三分法比中观的二分法更为细致,对心灵世界的分析及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也阐述得极为透彻。所以,民国年间的一些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等,都对唯识推崇备至,并推动了唯识学在近现代的复兴之潮。五、三无性建立的基础三无性是建立在三性的基础上。在这个缘起的世界,究竟什么是空,什么是有?空和有又是什么关系?在般若系经典中,最短的心经仅260多字,但出现的“空”、“无”、“不”近 40处,约占全经六分之一。此外,在金刚经乃至六百卷大般若经也同样如此,可谓处处说空,事事皆无自性。所以,有些人学了般若系经典后,在认识上会出现偏空的现象。既然什么都空,缘起也空,因果也空,四谛也空,三世诸佛也空,那是否缘起因果也不存在呢?在佛说无上依经中,佛陀特别告诫我们:“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呰。增上慢人执著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为什么?如果一个人有我见,至少还会考虑到因果,考虑到对自己负责,言行举止终会有所收敛。一旦起了断见,这种约束就不复存在。 有句话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既然人死如灯灭,又何必考虑那个不存在的未来?又何必在意那个看不见的因果?于是乎,就有可能抱着侥幸心理做任何事。这样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往往是令人畏惧的,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线是什么,不知道他最终会做出什么,又会给自己或大众带来什么伤害。六、依三无性论空有那么,如何认识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在唯识经论中,弥勒菩萨正是通过三无性作了解读。三无性是根据三性所建立: 依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 依依他起建立“生无性”; 依圆成实建立“胜义无性”。(1)首先,根据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相就是“体相”,所谓相无性,是说凡夫所认定的遍计所执相的影像,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就像龟毛兔角一样,从来不曾有过。比如我们在缘起现象上安立的种种设定和执著,都不过是主观的遍计。(2)其次,根据依他起性建立生无性。所谓生无性,是说事物的存在没有自然性,乃众缘和合而生。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世间任何现象都是依赖条件生起,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独立的存在。所以,这种生的本身就是无生。如果离开条件还能生出什么,那才是自性生。有没有这样的自性生?显然是没有的,是为生无性。它所否定的正是自性,是不依赖条件的特质。在缘起的世界,有的只是因缘假像,所以缘起是属于假有。佛典对现象世界的描述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精辟,一是假,一是幻。“假”不是没有,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幻”也是同样。在凡夫的认识中,往往会落入两边,或偏于常见,或偏于断见。这种“假”和“幻”的认识,正可帮助我们摆脱断常二见。(3)第三,依圆成实建立胜义无性。所谓胜义无性,并不是说胜义不存在。因为胜义是真实有,代表着诸法实相,而且是遍一切处的。所以,每一法的当下都蕴含这一实相。但对这种实相的认识必须摆脱我、法二执,摆脱错误的认定和执著,否则是见不到实相的。所以,胜义无性所无的不是胜义本身,仍是遍计所执相。惟有否定遍计所执,才能开启智慧,证得实相。七、结说三无性就是告诉我们,凡夫的遍计所执相确实没有,依他起的现象世界是因缘假有,圆成实为究竟实相,是真实有。但我们要知道,这种真实是超越有和无的,如果我们以为它是实实在在的有,依然是属于妄想的范畴,属于遍计所执的范畴。唯识的整个修行,就是帮助我们认识遍计所执相,断除染污的依他起相,最终证得圆成实相。(记录:慧华;整理:安隐)醍醐灌顶! 顶礼济群法师南无阿弥陀佛located in th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品房订房协议书
- 办公设备与耗材再制造工合规化技术规程
- 公司洗衣机制造工岗位标准化技术规程
- 2026届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西省(朔州地区)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 水处理技术在超低水头发电项目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 2026届山东省利津县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池州市重点中学2026届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国开2025年《行政领导学》形考作业1-4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执信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养老护理员中级考试题库2025年(附答案)
- 2025贵州威宁自治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1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云南昆明元朔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至203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建议报告
- 政府机关防恐防暴演练方案范文
- 安徽省蚌埠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性监测语文(含答案)
- 钢铁销售基础知识培训
- 医生进修6个月汇报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