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目录 第 1 章 总论4 1.1 项目概况4 1.1.1 项目名称.4 1.1.2 项目承办单位4 1.1.3 法人代表.4 1.1.4 项目地址.4 1.1.5 建设性质.4 1.1.6 建设规模.4 1.1.7 投资估算.5 1.1.8 资金筹措.5 1.1.9 建设期.5 1.1.10 主要技术指标表5 1.2 报告编制单位简介.5 1.3 报告编制依据6 1.4 报告编制原则6 1.5 报告编制范围7 第 2 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8 2.1 项目建设背景8 2.1.1 我国对农业的大力支持8 2.1.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10 2.1.3 项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11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3 2.2.1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13 2.2.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4 2.2.3 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15 2.2.4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5 第 3 章 市场及需求分析17 3.1 市场现状17 3.2 需求分析18 3.2.1 市场需求.18 3.2.2 社会需求.19 3.2.3 生态改善.19 3.2.4 旅游需求.20 3.2.5 经济发展的需要20 第 4 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21 4.1 场址选择21 4.2 建设条件21 4.2.1 地理位置.21 4.2.2 气候条件.22 4.2.3 地形地貌.23 4.2.4 水文条件.23 4.2.5 环境质量.24 4.2.6 交通通讯及投资环境25 第 5 章 工艺技术方案26 第 6 章 建设规模与方案30 6.1 建设目标30 6.2 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30 6.3 建设内容30 6.4 整体规划方案31 6.4.1 功能分区.31 6.4.2 配套设施建设31 6.5 建筑方案32 第 7 章 环境保护37 7.1 执行标准37 7.2 执行原则37 7.3 环境影响分析38 7.3.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38 7.3.2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38 7.3.3 农用塑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39 7.3.4 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0 7.4 环境保护措施40 7.4.1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40 7.4.2 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42 7.4.3 残留农膜污染的防治措施.42 7.4.4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42 7.4.5 其他污染防治措施43 7.5 结论43 第 8 章 项目组织机构与管理44 8.1 工程项目管理44 8.1.1 实施投资项目法人制44 8.1.2 组织机构.45 8.2 人力资源45 8.3 员工培训45 第 9 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招投标方案46 9.1 项目实施进度46 9.1.1 建设工期.46 9.1.2 项目实施进度表46 9.2 项目招投标46 9.2.1 招投标原则.46 9.2.2 招投标方案.47 第 10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0 10.1 投资估算50 10.2 主要建构筑物投资.50 10.3 设备投资估算.51 10.4 资金筹措52 第 11 章 财务分析53 11.1 费用估算53 11.2 销售收入分析.53 11.3 效益分析53 第 12 章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54 12.1 经济效益分析.54 12.2 社会效益分析.54 第 13 章 结论与建议57 13.1 结论57 13.2 建议57 附表附件附图59 附表.59 附件.59 第第 1 1 章章 总论总论 1.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1.1.11.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区项目 1.1.21.1.2 项目承办单位项目承办单位 1.1.31.1.3 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1.1.41.1.4 项目地址项目地址 1.1.51.1.5 建设性质建设性质 新建 1.1.61.1.6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园区规划面积 1258.9 亩,其中水面 400 亩,园区内建筑面积共计 70636 平 方米,包括温室大棚 53336 平方米,猪舍 1500 平方米,牛舍 200 平方米,农家 四合院 8000 平方米,水上游戏城 4000 平方米,培训基地用房 400 平方米,新 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站 600 平方米,无公害产品检验室 200 平方米,垃圾无 害化处理厂用房 600 平方米。 1.1.71.1.7 投资估算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 20000 万元 其中建筑工程费 3079.25 万元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2689.82 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 11269.47 万元 预备费用 461.53 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 2500 万元。 1.1.81.1.8 资金筹措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 2 亿元。申请国家财政投入 7000 万元,其余部分通过邀请合 作开发或争取银行贷款解决。 1.1.91.1.9 建设期建设期 工期 3 年。 1.2 报告编制单位简介报告编制单位简介 1.3 报告编制依据报告编制依据 (1)辽宁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规划; (2)辽宁省国土规划管理办法; (3)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4)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4 报告编制原则报告编制原则 (1)遵守国家有关循环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发展农业事业的 技术经济方针和政策,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要考虑到未 来发展。 (2)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低开发、稿利用、低排放、再 利用” 。 (3)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和农业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 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避免过度开发。 (4)科学合理、节约用地、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 (5)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等规定。 1.5 报告编制范围报告编制范围 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项目单位情况调查; (2)项目的建设背景、必要性; (3)项目需求分析; (4)项目建设的场址选择及用地区域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6)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7)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 (8)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等。 第第 2 2 章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00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循 环农业”。循环型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 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 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 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 模式,与常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效益。从世界经济发展趋 势而言,循环农业正日益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型模式。 2.1 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背景 2.1.12.1.1 我国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我国对农业的大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每年都向农业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与政策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共下 发十一个针对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尤其是从 2004 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连 续 6 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发展,保障农民生活提出 意见及相关政策,大力解决“三农”问题。 2004 年 1 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 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 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 “一号文件”。 2005 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6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这份 2006 年中央“一号 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2007 年 1 月 2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 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 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 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 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008 年 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 件。意见共分 8 部分,约 15000 字。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 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 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 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 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2009 年 2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做好 2009 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 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 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 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 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共分 5 部分,约 11000 字。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 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1.22.1.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长期沿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农业资源破坏严重,自然资源 数量和质量呈现出不断递减和下降的趋势,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从耕地资源来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土地 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原因,不断地吞噬着耕地面积。据国 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1996 年2006 年末,10 年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 1.24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 1.39 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25%;全国已有 666 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 0.8 亩的警戒线。同时,由于长期过 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中低产田已经占到了 总耕地面积的 2/3。 从水资源来看。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 2200 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 水资源占有量的 1/3,是全球人均最缺水的 20 个国家之一,水污染和浪费现象 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程度。据统计,我国 87%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污染,而农业落后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率不足 50%。 此外,作为农业生态基础的动植物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我 国的大面积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现象严重;生 物多样性锐减,已有 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多种农业资源均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素之一。 2.1.32.1.3 项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项目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突出城郊型农业特点,已经形成蔬菜、 畜牧、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和菜、肉、蛋、奶、果、花六大商品基地。全区开展 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履行职责,充 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 发展。 (1)农业方面:以区农经局牵头,林业局、水利局、动监办、科技局为成 员单位的现代农业组,在区农经局的组织协调下,发挥部门优势,组织实施农 业产业项目,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 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该组积极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的 总体思路,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果、菜、菌、肉、蛋、 粮、药、蚕”全面发展,目前已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0 户,其中市级龙头 企业 5 户,各类型农产品加工厂 36 户,种畜种禽试验供给型 9 户,年产值达亿 元的企业 3 户,千万元的 13 户,500 万元的 7 户,300 万元以下的 27 户,龙头 企业的发展,对优化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链条,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 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全区现有 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10 个,园区内实有面积 5000 亩,辐射面积 10000 余亩,同 兴杜鹃花园区,九连城窑沟村的农业生态园区以种、养、加、销为一体,带动 了周边农户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全区今年春季建成了 400 栋 日光温室,当年可生产鲜菜 600 吨,全区无公害生产面积逐步扩大,现有 31000 亩。全区养殖业小区预计今年可达 15 个,肉类年产量可达 16000 吨,奶 类产量可达 4200 吨,禽蛋产量可达 4000 吨,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局投入资金 2721 万元,解决全区农村农田灌溉工程、治涝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林业局新 发展“四位一体”生态户 200 户,建大中型沼气池 8 处,多功能高效节能灶 2100 铺,太阳能采暖房 21000 平方米。 (2)村镇建设方面:由城建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一分局配合的村镇建设 组,结合我区实际积极开展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村屯整治规划,指导农村小城 镇建设等工作。今年已对汤山城镇等 7 个镇(街)全部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 中心村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经检查目前已有 98%以上村庄达到要求, 在制定规划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已争取省市资金 270 万元,区财政投入 70 多万元,并为贫困户减免建设审 批费 10 多万元。 (3)政策方面:以区委办牵头,财政局、市信用联社为成员单位的政策研 究组。在区委办的带领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 方针,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政策。目前已完成七项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一是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二是对种粮农民直补政策,三是 菜篮子工程建设补贴政策,四是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五是免除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七是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目前我区财政已支付 552.7 万元资金直接惠农。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2.2.1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农业是以自身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在 种植业发展初期,劳动力与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简单的技术。生产、生 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属于低层次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 展,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利用现代工业化的成果, 即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大量的毁林开荒。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农业机械等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对环境的破坏;过多使用化肥、 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大,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 农业发展已由最初的低层次生产方式转变为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 特征的运行模式,但农村经济的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及大规模破 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循环农业则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 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相对与传统农业,它实现了“低开采、高利 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村经 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此外,循环农业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 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 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 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同归大自然;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 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处理。 2.2.22.2.2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其中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 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草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是世 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资源不足必然影响和制约 农业的发展,而且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 (1)农业资源使用粗放单一,使用率和产出率低,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 (2)农作物秸秆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一些村民用秸秆烧火做饭,燃烧 的热效率极低;有的秸秆被粉碎直接还田,肥效不佳;还有大量秸秆被抛弃在 田间地头、沟渠路边或直接焚烧,造成严重浪费。 (3)畜禽粪便未能有效利用。在农村,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 冲洗污水,大多未进行集中管理、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利用,而直接作肥使用, 既浪费又污染环境。 (4)大量使用化肥不但导致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地表水体受到污染,而 且增加了生产化肥的能源(煤、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磷、钾等)的消耗。总之, 我国农业资源人均拥有量少,且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农业资源的日益紧 缺,而这种情况是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有着内在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 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32.2.3 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 农村生活污水和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均能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造成污染, 并孳生蚊蝇,污染空气;人为焚烧秸秆污染大气;大量使用化肥引起土地板结, 地力下降,并且大量氮、磷、钾元素流失进入水体,影响水质;以柴草作生活 燃料,砍伐林木割草破坏了植被,加上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农业跟自然生态又有着天然 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变动、 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生态日益严重中相 对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飞速发 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敲响警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农民增收,因此 发展循环农业,减少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势在必行。 2.2.42.2.4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循环农业要摒弃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根据 3s 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 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发 展循环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 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 益,也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第第 3 3 章章 市场及需求分析市场及需求分析 3.1 市场现状市场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日益突出。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人均淡水资源量仅达世界平均 水平的 25%,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 20%。但是,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不 高。灌溉水利用率为 43%,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30;降水利用率约为 45%,仅 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 25%。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 860 亿斤,是世界上肥料用 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 30%,每年氮肥损失近 400 亿元。全 国农药年使用量超过 130 万吨,但有效利用率只有 30%。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 化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 提出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我市循环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尚有很大距离。建设循环农业是建设 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工程,引导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良性循环,将为促进我市社会农村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 作用。 目前,我市正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时期。政府 要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以长期规 划发展为目标,以年度计划实施为步骤,切实搞好循环农业发展工作。在政策 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 理念,树立符合循环农业发展观念,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 建设。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 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规划新农村和乡镇工业小区时不应片面追求大,对农民住宅用地和 企业用地要严格按实际需要进行审批。通过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节约用 地、优化用地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坚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 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旧宅基地、山坡地、废弃厂区等非耕 地进行开发,达到节地挖潜的目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山上林下产业开发、海洋河流资源 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四大工程”建设,努力壮大四个经 济优势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资源特点,搞好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北 部山区林地经济优势区、中部丘陵出口经济优势区、南部滨海平原优质稻米优 势区、沿江和沿海水产养殖优势区建设,重点发展稻米、浆果、烟草、花卉、 出口菜、食用菌、贝类、淡水鱼、板栗、红松种材、中药材、柞蚕、绒山羊、 肉鸡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3.2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 3.2.13.2.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 行着。尤其是党对“三农”政策支持的力度规模空前。给发展循环型农业,生 态型农业,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今 后农业发展发展方向。科技水平的提高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无公害水 果,有机蔬菜,花卉,水产品的需求旺盛提供了市场保证。现在水果产量在 30 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 22.7 万吨,无公害蔬菜产量 3 万吨左右,即使这样,依 然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那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水果,有机蔬菜, 花卉,水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3.2.23.2.2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旅游游客的倍量增长,以及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给了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 业,园艺型农业,示范型农业,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在 充分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吃到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水果,有机蔬菜, 各种鲜活;也为城市提供了绿色空间,改善都市生态条件,美化都市环境;更 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载体。 3.2.33.2.3 生态改善生态改善 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已逐渐成为 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 21 世纪的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该园区 扩建完成后,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节气候, 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为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 出贡献。 本项目建成后,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资源丰富,具有水资源涵养保护、调 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达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效果。 3.2.43.2.4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游客达 280 万人次,旅游产 业渐成规模,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突出新、奇、怪、特,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性要 求高。随着旅游范围的无限扩大和产品样式的日益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越来 越丰富,口味越来越刁,对新东西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去的建立能满足旅客文化性、求知性,同时使休闲娱 乐与增长见识相结合,有必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3.2.53.2.5 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园区扩建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的提高,科技 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力近千人,带动果农,华农,菜农,渔民,带动旅游业及其它产业收入近亿元。 第第 4 4 章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 场址选择场址选择 4.2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4.2.14.2.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4.2.24.2.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4.2.34.2.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4.2.44.2.4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 4.2.54.2.5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 4.2.64.2.6 交通通讯及投资环境交通通讯及投资环境 第第 5 5 章章 工艺技术方案工艺技术方案 生态农业园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对农业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进行设计, 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的农业 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循环模式为能源综合利用模式 (1)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能以满足大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要求,可以大大 减少其他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因此既可以在一定上缓 解能源危机,同时又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2)沼气资源的使用 (3)生态养殖模式的建立 循环农业的技术核心是生态农业,因此,生态养殖工程是循环农业建设的 重点和难点,直接决定着循环农业的效果甚至成败。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包括 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和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 式等。 (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1)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的循环模式,就是在一个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 的地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某项现 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则宜采用就 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5)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 1)农业内部产业循环模式的建立 2)农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模式 农林牧加复合型生态工程模式 玉米深加工生态工程 3)农牧渔加复合型农业模式 (6)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式 种植业农产品 出售 加工 旅游资源 肥料 废渣 采摘 欣赏 废渣 成品出售 肥料 养殖 第第 6 6 章章 建设规模与方案建设规模与方案 6.1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 循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目标是“城市的肺、百姓的胃、农民的惠、游 客的醉” 。 尤为重要的是,把党对农村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农业、 园艺型农业、示范性农业、观光型农业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和科技致富的丰 硕成果展现给世人。 6.2 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1)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2)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 (3)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增加项目的观光 性,提升项目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 (4)将项目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 , “绿色食 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 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6.3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 1258.9 亩,其中水面面积 400 亩,其余为土地。其上建设农家乐, 培植区,水上游戏区,钓鱼池,果树及蔬菜种植区,农事实践基地,标准养殖 场等。 6.4 整体规划方案整体规划方案 6.4.16.4.1 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及各部分的性质对本项目进行划分,本项目共分为四大功能区: (1)生态农业示范区 此区进一步细化,分为花卉种植区,鲜果种植、采摘区,特产及新品种植 区,葡萄园采摘区,蔬菜种植区及养殖区。 (2)休闲娱乐区 建设农家“四合院”一条街,迪斯尼乐园及利用水面建设水上娱乐垂钓区。 (3)实习培训区 包括温室大棚农事实践基地,培训基地,培植区和种植区。 (4)生态保护区 鸟雨林保护区 6.4.26.4.2 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 (1)道路工程 园区内的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由三纵四横形成道路主线,田间作 业道做为联系各主路的纽带,把园区划分为各分区及规则形状的地块以利于规 划管理和耕种。 建设柏油路用于生态观光园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主路宽 14 米;水泥路做为 园区内各功能分区的联系通道;另建设田间作业道以方便各种植区间的沟通联 系。 (2)引排水工程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 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 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 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 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 免污染环境。 (3)液肥供应系统 建设液肥供应系统,充分到达污染零排放的目的,满足循环农业及环境保 护的需要。 (4)供暖系统 建设统一的供暖系统满足日照不足时日光温室的热量需求及园区内生活区 的采暖需要。 (5)供电系统 园区内建立统一的供电系统,电力由外网接入园区内后经由配电箱进行统 一分配使用,满足用电负荷及用电安全。 (6)绿化美化 项目本身为循环农业,土地大部分为农作物或温室大棚所覆盖,园区内裸 露的地面均以树林和草地覆盖,以减少风化对土地及园区内植被的破坏。 6.5 建筑方案建筑方案 (1)各分区占地 各分区占地详表各分区占地详表 序号名称规模备注 1 生态农业示范区296.9 亩 1.1 花卉日光温室20 亩 1.2 花卉种植区14 亩 1.3 无土栽培区22 亩 1.4 鲜果种植、采摘区100 亩 1.5 葡萄园采摘区12 亩 1.6 蔬菜种植区98.9 亩 1.7 标准养猪场15 亩 1.8 标准养牛场15 亩 2 休闲娱乐区580 亩 2.1 四合院一条街60 亩 2.2 迪斯尼乐园50 亩 2.3 水上游戏城100 亩 2.4 钓鱼池300 亩 3 实习培训区322 亩 3.1 温室大棚农事培训基地40 亩 3.2 培训基地2 亩 3.3 实习基地60 亩 3.4 培植区170 亩 3.5 种植区20 亩 (2)主要建构筑物 主要建构筑物表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 辽东一号棚50 栋,33335 平方米 每栋占地 1 亩,100 延米长, 7.5-8 米宽,机器卷帘,每 个棚内有一口井 2 花卉日光温室20 栋,13334 平方米 3 日光温室10 栋,6667 平方米 农事实践基地用 4 标准化养猪场1 座 占地 15 亩,猪舍 1500 平 方米,存栏 1000 头,养猪 场内地面全部硬覆盖,并 包含污水及污物处理系统 5 标准化养牛场1 座 占地 15 亩,建构筑物 2000 平方米,存栏 300 头,地 面全部硬覆盖,并包含污 水及污物处理系统 6 葡萄回形长廊2000 米 7 农家四合院8000 平方米 3.6 特产及新品种植区30 亩 4 生态保护区130 亩 4.1 鸟雨林保护区130 亩 8 水上游戏城4000 平方米 9 沼气工厂1 座2000 平方米 10 培训基地用房400 平方米 11 新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服务站600 平方米 12 无公害农产品检验室200 平方米 13 垃圾无害化处理厂600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70636 平方米 14 停车场24000 平方米 15 道路167861 平方米 15.1 柏油路117503平方米 15.2 水泥路16786平方米 15.3 田间作业道33572平方米 16 绿化41965平方米 (3)主要设备表 主要设备表 序号设备名称数量备注 1 日光温室用设备30 套 2 花卉园艺设备1 项 3 养猪场用设备1 项 4 养牛场用设备1 项 5 水上游戏城用设备1 套 6 沼气工厂用设备1 套 7 能源供给系统1 项 8 引排水系统1 项 9 液肥供应系统1 项 10 供暖系统1 项 11 供电系统1 项 12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系统1 项 13 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系统1 项 14 其他设备1 项 第第 7 7 章章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7.1 执行标准执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2 执行原则执行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 补偿的原则; (2)把农业环境保护作为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职能之一,将农业环 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依法实行特殊保护; (4)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状况,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 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业经济与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 (5)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合 理开发和利用水能、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生态 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保养耕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机肥料,采 用先进技术,保护和提高地力,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7.3 环境影响分析环境影响分析 7.3.17.3.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田间施用农药首先是造成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仅有 10%左右的药剂 附着在植物体上;喷施液体农药时,也仅有 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 4% 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 40% 60% 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 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和农田土壤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通过施药时,空气中的农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散 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在地表流失,或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污 染地下水,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 (3)农药对农田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附着在作物 体表的农药,也会因风吹雨打降落于地表。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 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除草剂的土壤处理,杀菌剂的土壤消毒等,也是直 接施药于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 7.3.27.3.2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化肥可以大幅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同时也可能导致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 由于农业上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质。施入 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为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有的从土壤中淋失, 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 中。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 40%50%,钾为 30%40%, 磷为 10%20%;对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的损失,降低肥 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氮素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氮素的损失中,有一部分发生脱氮反应,变成毒性强的氮氧化物(nox) , 动物吸入(nox)引起中毒症状。目前,人们更重视的是氮素的硝酸态变成亚硝 酸态,亚硝酸与各类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强致癌的物质。氮素肥料 的损失,还能形成化学烟雾,破坏臭氧气层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化学氮素 肥料污染途径主要表现在氨的挥发,硝化反硝化脱氮和硝酸盐的淋失三个方 面。 (2)磷素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生产磷肥的磷矿石,除了含有营养元素的成份外,往往同时含有对作 物有害的元素,如砷、镉、汞、铅等。据日本分析,砷在磷矿石中的含量平均 为 24ppm。而磷酸钙中为 104ppm,重过磷酸钙则增至 273ppm。磷矿石中镉含量 因产地而异,镉在磷肥中的含量约为 1020ppm,长期施含镉量高的磷肥,能 引起镉在土壤中的积累,在肥料中含量一般在 0.5ppm 以下,而铅在磷矿石中平 均含量 17ppm,磷肥平均 10ppm。由于氟磷矿石含氟量较高,在磷矿石或过磷酸 钙中,一般含氟 24%,随磷肥进入土壤中的氟可以在土壤里和植物体内蓄积, 造成不良影响,人长期饮用或食用含氟高的水和食物会导致氟骨症。 7.3.37.3.3 农用塑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农用塑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 农用资料地膜的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取得显著的经 济效益。然而,由于地膜强度低,在田间不易回收,同时,地膜又是高分子的 碳氢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所以也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扩大, 使用年份增加,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 残留地膜主要分布在上层耕作层,根据抽样调查,010 厘米的上耕作层 残膜重量点总残膜量的 85.8%;1020 厘米下耕作层残膜量占总残膜量的 14.2%。 据调查,我国使用地膜覆盖栽培的耕地,普遍存在着地膜残留的问题;有 的残留量很高;无疑给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此外,还有许多地方将残膜 堆在田头地边、房前屋后,一遇刮风,残膜到处飘扬,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7.3.47.3.4 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废弃物包括粪肥和秸秆等,粪尿产生的恶臭性气体,释放于空气中。 粪尿中的部分水自然流到低凹处,形成臭水塘,或经雨水冲刷排入河流。污水 中含大量腐败性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水体变成厌氧分 解,使水体变黑变臭。自然堆放的畜禽类便除使堆放场所空气恶臭以外,并招 致蚊蝇的孳生。 7.4 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 7.4.17.4.1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1)淘汰高毒农药,发展绿色化学农药 绿色农药包括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和激素 等) 、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及半合成类生物农药。今后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是化 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即绿色化学农药,其特点是:超高效,药剂量少而见效 快; 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 降解。 (2)加强技术培训,科学施用农药 农民是农药的使用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农民对农药知识和植 保技术的缺乏,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农药危害的主要原因。通过 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到科学用药。加强对安全、 合理使用和轮换使用农药的指导,从农药剂型、用量和喷撒方法、技术、药械 等进行系列改进,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 (3)提高测报水平,合理选用农药 加强基层植保部门的工作力度,尤其要重视对新的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的 研究,密切注视害虫发生趋势动态,及时准确发布害虫发生趋势短期预报。根 据对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针对有害生物的生育、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薄弱 时段,抓住防虫的有利时机,适时对症下药,选择高效、安全、生物活性高的 新型农药,以提高防效。 (4)组织实施综防技术应用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实施从选用良种、健康栽培、改制到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新农药、 新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例如:在棉花 上以推广杀虫灯、抗虫棉、保护利用天敌和科学合理交替使用农药的综合治理 技术;在水稻上推广杀虫灯、稻鸭共作、科学合理交替使用农药的综合治理技 术;在蔬菜上推广杀虫灯、实行轮作、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科学合理交替使用 化学农药的综合治理技术。联合国21 世纪议程明确指出,病虫害综合防治 (ipm)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此后在 1995 年的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又特别强调 “在 ipm 中要注意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方法的运用” 。 (5)修复和预防并用 一是通过调整作物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而达到修复目的;二是 选择一些污染物超积累植物从土壤中吸取污染物,然后集中处理,或利用微生 物吸附积累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区域环境。 7.4.27.4.2 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提高磷肥、钾肥的用量,适当控制氮肥用量;推 广实施沃土工程,提倡秸秆过腹还田,施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以农家、生 物肥料来增加土壤肥力。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因 地制宜推广多种秸秆还田实用技术;以作物专用肥为载体,重点开发应用配方 肥、专用肥、掺混肥、生物肥等新肥料,示范、推广平衡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 在耕地上套种绿肥(红花草) ,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肥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还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等的残留,加快土壤转换进程,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其中每亩需红花草种子用量为 22.5 公斤。 7.4.37.4.3 残留农膜污染的防治措施残留农膜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农膜等污染物及时清理,并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通过废膜回收、 加工利用的方法,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达到消除污染、净化田间的目的。 7.4.47.4.4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农业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重视推广秸秆还田、秸杆的过腹还田、利 用秸秆加工饲料、秸秆气化、加工有机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措施。 标准化养猪场及标准化养牛场内建设污水及污物处理系统,并且其场址远 离居民区 500 米以上,远离交通干线 1000 米以上,以避免气味、牲畜粪便及洗 刷用水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7.4.57.4.5 其他污染防治措施其他污染防治措施 积极引导农村发展农牧、渔牧、果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