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教案_第1页
动物微生物教案_第2页
动物微生物教案_第3页
动物微生物教案_第4页
动物微生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 动物微生物学 教案系 部: 护理系 任课教师: 卢军霞 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 12畜牧 课程学时: 50学时 学年学期: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第 1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采用问题式教学形式引出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一: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是怎样的?教师陈述“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微生物就存在,分布非常广泛。”问题二:微生物和人类有哪些关系?教师陈述“微生物的存在,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将来为兽医工作者,动物体的疾病由微生物引起。”二、讲授新课一、绪言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微生物的分类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 (三)细胞质: 1、核蛋白体 2、质粒 3、异染颗粒(四)核质:DNA 和蛋白质合成。以上四个结构先让学生回忆高中时学的内容,再深入介绍。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一)鞭毛:分为单毛菌、丛毛菌、周毛菌等。(二)荚膜: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黏液性物质,包绕整个菌体。 (三)芽孢 :处于休眠状态。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力比繁殖体高得多。例如:炭疽杆菌芽孢在干燥条件下能存活数10年,破伤风梭菌的芽孢煮沸一至三小时仍不死。可以用来鉴别细菌。 (四)菌毛: 。详细说明,大量图片的使用增强直观性与趣味性四、细菌的形态结构1、球菌 2、杆菌 3、螺旋菌。详细说明,将实验技能项目结合起来,将职业素质理念渗透入课堂,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小结: (5分钟)新课导入(30分钟)微生物基本概念(30分钟)细菌基本结构(20分钟)结构特点(5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1、对微生物课程的认识及体会2、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 各有什么功能?课后总结分析: 第 2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细菌第二 细菌的生理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基本掌握细菌的呼吸与呼吸类型2、掌握细菌的代谢产物3、熟练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理论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重点、难点:区分分解代谢、合成代谢过程各过程产物的不同。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课程回顾:先提回忆性问题:微生物是什么?细菌属于哪一类?细菌的形态、特殊结构是什么?再提思考性问题:微生物的实际作用?细菌对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二、讲授新课细菌的营养代谢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及营养(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及作用水分:结合水,游离水 蛋白质:构成菌体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核酸:RNA,DNA 遗传物质的传递 固形物 糖类:获得能量的主要物质 脂类 其他有机物:生长因子,色素等 无机物:微量矿物质,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先从人类日常生活需要的营养着手,从简单入手,培养自信,激发兴趣,进行交流、沟通教师联系其他课程-生化知识展开说明(二)细菌的营养类型:1、自养型。教师从外界环境中的植物生长入手,将知识对接,要求学生基本清楚。 2、异养型。区分异同,对比差异的学习策略,逐层深入,分为腐生菌和寄生菌二、细菌的新陈代谢:(一)细菌的酶:1、根据各种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分 2、根据酶作用的部位分为:胞外酶、胞内酶3、按照酶的产生方式分: (二)细菌的呼吸类型:1、需养型 2、厌养型 3、微嗜氧型 4、兼性厌氧菌三、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1、分解产物: 糖的分解产物:VP实验,MR实验 蛋白质的分解产物:H2S实验,明胶实验,尿素实验等 2、合成产物:维生素,细菌素,毒素,热源质,酶类,色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到初步体验学习的学习选择策略,以假设亲身体验触动理论的掌握,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课程小结:(20分钟)课堂提问(20分钟)细菌的化学组成(40分钟)细菌的代谢(5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通过了解细菌的营养代谢,如何控制和利用细菌?课后总结分析:other staff of the Centre. During the war, Zhu was transferred back to Jiangxi, and Director of the new Office in Jingdezhen, Jiangxi Committee Secretary. Starting in 1939 served as recorder of the West North Organization, Secretary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 he has been the Northwest Office of the Federation of State enterprises Minister, Shenmu fugu SAR missions, Director of Ningxia County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and recorder of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Ministers and第 3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细菌第三、四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常用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熟练掌握细菌的一般检查方法.2、了解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条性巴氏杆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形态培养,致病性与抵抗力,检查,防治。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板书并用。教学重点、难点:细菌在不同培养基的不同生长表现,区分不同细菌。检验细菌的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经过以上问题的阐述,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鉴别细菌,来控制疾病,这是微生物课程的本质所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别细菌。导入细菌的人工培养、一般检查方法和主要动物细菌内容。 二、讲授新课细菌的人工培养与一般检查方法 主要动物细菌一、常用培养基:按物理性状分为:(一)液体培养基 (二)半固体培养基 (三)固体培养基按培养基的用途分:(一)基础培养基(二)营养培养基(三)选择培养基:(四)鉴别培养基:(五)厌氧培养基:二 、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一)、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二)、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菌膜 菌环(三)、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测定有无鞭毛 , 形成羽毛状或云雾状。以上的内容为核心技能项目,重点讲解,联系实验的内容,网上图片等材料做佐证,采用层层深入方法,逐渐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展开课堂讨论。三、细菌的一般检验方法。从五个方面,紧密与实验操作内容结 合,作为重点内容阐述,为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四、主要病原细菌(一)葡萄球菌 (二)链球菌 (三)炭疽杆菌 (四)巴氏杆菌 (五)大肠杆菌 (六)沙门氏菌 。从生物学特性,抵抗力,致病性及检验方面讲解,与传染病内容结合,提高学生的直观性和兴趣。 课堂总结:(5分钟)关于新课导入(40分钟)细菌的人工培养(40分钟)主要细菌的致病(5分钟)课程总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思考题1、菌落?纯培养?培养物? 2、细菌的检验方法。课后总结分析:第 4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病毒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病毒形态与结构掌握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功能。2、病毒的增殖中基本掌握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技术教学重点、难点:病毒不同形态的观察与鉴别,区分不同病毒。病毒增殖的掌握与运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回顾 提思考性问题:细菌的培养及细菌类疾病的一般检查方法?二、新课讲授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形态:砖形,弹形,球形,圆拄形等多种形状大小:较细菌微小,主要以纳米为测量单位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病毒的基本结构:核酸为中心,蛋白质为衣壳,外层为囊膜结构与功能结合讲解,详细讲解内容,可以和致病性联系起来。三、病毒的增殖:1、 病毒的增殖方式:杀细胞病毒,非杀细胞病毒,前病毒2、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成熟与释放。分为无囊膜的DNA和RNA病毒和有囊膜的DNA和RNA病毒两种方式作为一般掌握内容,基本清楚病毒的增殖过程,清楚与致病的关系,了解病毒危害性。课程小结(20分钟)上次课程内容回顾(20)分钟病毒的基本结构(40分钟)病毒的增殖(5分钟)本次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病毒的一般特点有哪些?课后总结分析:第 5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病毒第二至四节 病毒的增殖、培养及其他特性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干扰现象与原因,干扰素的概念与基本特性,病毒的血凝现象,病毒的滤过特性。2、掌握培养的方法:动物培养,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理论为主多媒体为辅。教学重点、难点:病毒不同培养方法的区分,病毒特性的掌握与运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 课程回顾:提回忆性问题:1、病毒的基本结构与化学组成 2、病毒的增殖过程二、讲授新课一、 病毒的其他特性:(一) 干扰现象:什么是干扰现象 ,干扰现象的原因(二) 干扰素:什么是干扰素 ,干扰素的基本特性(三) 病毒的血凝现象:(四) 病毒的滤过特性:过滤除菌三、病毒的培养:(一)动物培养:方法,要求,用途(二)鸡胚培养:方法,要求,用途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三)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如一段胎儿气管或一小块鼻黏膜)进行培养。(四)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变形,胞浆内出现颗粒化,核浓缩、核裂解等。课程小结:(20分钟)课堂提问(20分钟)病毒的其他特性(40分钟)病毒的培养(5分钟)课程总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实验的原理及实际应用?2、简要说明病毒的培养方法。课后总结分析:第 6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 病毒第五节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中掌握病料采取,包涵体检查,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血清学试验2、主要动物病毒掌握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犬细小病毒,猪瘟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新城疫病毒的主要特性,病原性,检查方法及防治。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病毒检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主要动物病毒的鉴别、诊断与应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导入许多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如何诊断出来。仅仅通过肉眼观察临床症状,通过肉眼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就可吗?请学生回答。否,我们必须要通过一定方法与设备精确得到一些数值,才能得出确诊。我们这节课二、新课讲授一、 病毒的一般诊断程序: (一)、病料采取:1、采集部位 2、采集时间 3、保存液体 4、防止污染联系生产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步骤讲解,逼真,增强兴趣性。 (二)、包涵体的检查;(三)、病毒的分离培养(四)、病毒的血清学试验:1、中和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红细胞凝集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4、免疫扩散试验 5、荧光抗体技术 6、免疫酶标记技术 二、主要动物病毒:(一) 口蹄疫病毒:(二) 狂犬病病毒:(三) 犬细小病毒: 主要特性,病原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四) 猪瘟病毒:(五)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六) 新城疫病毒:课程小结:(5分钟)新课导入(40分钟)病毒的诊断程序(40分钟)分离培养(5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写出某一类病毒类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程序课后总结分析:第7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 其他微生物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真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培养,致病性与防治。2、掌握放线菌、支原体的分类, 致病性与防治。3、了解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防治。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软件和板书。教学重点、难点: 其他微生物形态的观察与鉴别,其他微生物培养的掌握与运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回顾提回忆性问题:不同病毒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一定的解释。二、讲授新课一、 真菌:图示1、 分类:酵母菌,霉菌,担子菌2、 形态结构:(1)酵母菌类(2)丝状菌类:包括孢子,菌丝两部分3、 培养:用沙保罗氏培养基和马铃薯琼脂培养基,霉菌的菌落呈绒毛状。4、 致病性与防治:烟曲霉促使饲料变质,引起肺炎,气囊炎等疾病作为重点内容讲解他的培养、检验、致病特点等,运用网上图片和与举实例的方法讲解二、放线菌1、 分类:分为分枝杆菌属,放线菌属,2、致病性与防治:分枝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为结核病的病原将人的结核病的危害和奶牛办健康证等实例增强此病微观的形象性。放线菌引发木舌病与传染病的知识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各课程结合起来。 三、支原体 螺旋体立克次体 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防治衣原体课程小结:(20分钟)回顾提问(20分钟)真菌(40分钟)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5分钟)进行本次课的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霉菌的培养特点?菌丝?假菌丝?课后总结分析:第 8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水中细菌总数、水中大肠杆菌数的定义与意义2、微生物在其他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水中细菌总数、水中大肠杆菌数的定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 新课导入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人体和动物体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种群,称为正常菌群。互生:指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根据拮抗作用的选择性,可将拮抗分为非特异性拮抗和特异性拮抗两类。我国饮用水标准: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培养48h),即大肠菌群值不得小于333 ml。大肠菌群是指一大群与大肠杆菌相似的好氧及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们能在48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二、讲授新课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无论在土壤、水、空气中,以及动植物的外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细菌存在。对其分布情况可用“无孔不入,无处不有”这八个字予以概括。自然界细菌的生命活动,能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的生产实践带来许多好处,但也有些是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原菌。研究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对细菌的影响,在于利用它们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控制它们对人类有害的方面。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随着土壤深度不同,微生物的数量也不同。分布:1、土壤表面:土壤表面因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不适合微生物长期存留,故微生物较少。2、距土壤表面10-20cm深处:因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温度适宜,氧气也较足,所以微生物较多。3、土壤深层即距土壤表面30cm以下:因温度较低,氧气含量不足,不适合微生物生存,所以微生物较少。4、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细菌数量逐渐减少,离地面4-5米深处的土层中几乎是无菌的,这主要是深层土壤中缺乏空气和有机物质。致病菌的种类:大肠杆菌、肠球菌、芽胞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噬菌体等。致病菌来源: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死于传染病的人畜尸体的致病菌。一般致病菌在土壤中易死亡,而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则存在的时间较长。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腐败梭菌、魏氏梭菌等。当其它条件具备时,随时可以使家畜感染相应的传染病,成为感染土壤传染病的来源,当然,土壤也是创伤和战伤感染的媒介。二、空气中的微生物 分布:1、室外:微生物较少,因室外空气中没有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只能将空气作为其暂时停留的场所。2、室内:微生物较室外多,因室内灰尘及各种食物残渣较多,可作为营养物质供微生物撮取。3、畜舍;微生物最多,畜舍中灰尘、粪便、拉圾及饲料等杂物多,温度也较适宜,所以微生物最多。致病菌的种类:结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细菌芽胞和流感病毒等。致病菌的来源:土壤中的微生物、病畜及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三、水中的微生物分布:1、清水:较少,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较少。2、污水:微生物较多,污水中有可供微生物生长的丰富的营养物质。致病菌的种类:炭疽杆菌、恶性水肿杆菌、气肿疽杆菌、猪丹毒杆菌、鼻疽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来源: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细菌总数:1ML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我国1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每1000ML水样中含有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来表示。(我国3个/1000ML。四、正常动物体中的微生物分布:(请见表4-1)表4-1 正常动物体细菌分布表分布部位细 菌 种 类细菌来源分 布 特 点体 表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土壤、空气及动物排泄物的污染被毛、皮肤及汗腺、皮脂腺内均有分布呼吸道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巴氏杆菌空气飞沫和尘埃上部呼吸道特别是鼻粘膜上分布较多,支气管末梢和肺泡内无菌消化道乳酸杆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以及各种芽胞菌饲料、饮水和乳汁口腔内多,食道中少,胃内细菌更少,肠道内分布多泌尿生殖 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螺旋体等除常居菌外可被粪便、土壤、皮垢污染存在于外部,子宫、卵巢、睾丸则无菌1、体表:动物的体表面温度较高,其上附着的污垢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动物体表微生物较多。2、呼吸道:动物的呼吸道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其含量接近外界部分较多,而深部较少。3、消化道: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分布也不同,口腔中因温度适宜还有食物残渣,微生物较多;食管中微生物较少;胃中因分泌大量的胃酸,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所以微生物较低少,肠道中前段肠道中微生物较少而后段肠道微生物较多。4、泌尿生殖道:泌尿生殖道内通常是无菌的。但尿道口经常发现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非病原性的螺旋体、大肠杆菌。母畜阴道内主要是阴道杆菌(乳酸杆菌类)。五、定义(正常微生物群对动物体具有如下有益作用)正常菌群:存在于动物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害。1、拮抗作用:如动物肠道内正常栖居的大肠杆菌产生大肠杆菌素,可抑制其它致病性大肠杆菌,这种保护作用称为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肠道中的大肠杆菌等能合成维生素B及维生素K,起到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正常微生物群中各种类型的细菌均为特异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天然抗体。六、无菌动物和无特殊病原菌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动物体表和体内经常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细菌,科学工作者为了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创造了获得无菌动物(简称GF动物)和无特殊病原菌动物(简称SPF动物)的方法。所谓无菌动物,是指正常的健康胎儿(或成熟的鸡胚胎)用无菌手续取出来,即刻饲养于一个特定的无任何细菌的环境中,于试验阶段或整个生活期内的饮水、饲料和空气均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对于接触它的试验人员或其他器具也要通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杜绝外界任何细菌与无菌动物接触。在营养方面要根据同种正常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予以满足。无菌动物可用于研究消化道细菌与动物营养的关系、免疫、肿瘤、病理以及传染病的净化等。无特殊病原菌动物是在无菌动物的基础上建立的。在胎儿取出和育成的最初阶段,无特殊病原菌动物和无菌动物相同。二周龄以后,入群于笼内饲养。除喂给人工乳外,还喂给固体饲料。第5-6周龄时断乳,5-6周以后,温度应维持在19以上,所喂的饲料为普通配合饲料。本技术可用于感染慢性传染病猪群的净化。课程小结:(5分钟)新课导入, (35分钟)细菌分布(40分钟)细菌的分布(5分钟)课后总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测定环境中微生物有什么实际意义?水中大肠杆菌数的测定的操作过程?课后总结分析:第 9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第二节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掌握温度、紫外线、过滤除菌对微生物的影响。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 课程回顾提回忆性问题:干热和湿热包括哪些?巴氏消毒?提应用性问题:说明巴氏消毒、高压蒸汽灭菌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外界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消毒,灭菌,无菌,防腐抑菌作用,杀菌作用,抗菌作用比较法讲解,与实验中的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直观性,激发兴趣。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火焰灭菌法 1 温度: 干热灭菌法 热空气灭菌法 高温 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煮沸法:100度,10-30min 流通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作为重点的内容讲解,和实验中的设备高压锅的使用等讲解,激发学生兴趣。巴氏消毒法:63度,30min,72度,20min举例:麦趣尔牛奶的消毒及联系牛奶营养的损失事例讲解。间歇消毒法了解应用,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课程小结:(20分钟)课程回顾提问(60分钟)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5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1、间歇消毒法原理课后总结分析:第 10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第二节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基本掌握干燥、射线对微生物的影响。2、基本掌握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的应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课程回顾提问题:霉菌的培养特性?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一定的解释。 二、讲授新课2、干燥 3、射线: 紫外线:机理:杀菌作用和诱发变异。紫外线的穿透力弱,即使是很薄的玻片也不能通过,故作用仅限于照射物体的表面。紫外线灯的消毒效果与照射时间、距离、强度有关。 4、过滤除菌一、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消毒剂的概念与应用启发式提问学生:防腐剂对于大家陌生吗? 回答陌生或否。消毒剂与防腐剂有什么区别?学生联系上节课消毒与防腐及个人生活经验点名及举手作答。防腐剂与消毒剂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消毒剂在低浓度时能抑菌(防腐)。防腐剂在高浓度时也能杀菌。(二)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理1、 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凝固及水解:重金属盐类,酸,碱,醇2、 破坏细菌的酶系统:重金属盐类,氧化剂,卤族类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胞浆膜的通透性:表面活性剂,醇,酚类 (三)常用消毒剂的种类1、 酸类:2碱类:烧碱,1-5%。生石灰,10-20% 3、重金属:升汞,0.05%-0.1% 4、氧化剂,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5、醇,酚,醛类:6、表面活性剂,胆汁与胆酸盐:(四)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也差异。例如表面活性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灭菌效果比对革兰氏阴性菌好,龙胆紫对葡萄球菌的效果特别强。同一种消毒剂的浓度不同,其消毒效果也不一样。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起杀菌作用,低浓度时则只有抑菌作用。在一定浓度下,消毒剂对某种细菌的作用时间越长,其效果也越强。若温度升高,则化学物质的活化分子增多,分子运动速度增加使化学反应加速,消毒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缩短。(2)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因为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保护作用。所以在处理污染严重的物品时,必须加大消毒剂浓度,或延长消毒作用的时间。(3)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态不同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细菌芽胞的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4)环境因素当细菌和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混在一起时,某些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可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在消毒皮肤及器械前应先清洁再消毒。(5)温度、湿度、酸碱度消毒速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以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湿度对许多气体消毒剂有影响。酸碱度的变化可影响剂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例如,季胺盐类化合物的戊二醛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杀灭微生物效果较好;酚类和次氯酸盐药剂则在酸性条件下杀灭微生物的作用较强。(6)化学拮抗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季胺盐类和洗比泰的消毒作用,因此不能将新洁尔灭等消毒剂与肥皂、阴离子洗涤剂合用。次氯酸盐和过氧乙酸会被硫代硫酸钠中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对消毒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可降低或增加消毒作用。课程小结:(20分钟)提问(60分钟)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主要消毒药的作用机理(5分钟)课程小结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理课后总结分析:第 11 次课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第二、三节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第三节微生物的变异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教学目的:1、基本掌握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熟练掌握微生物的变异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和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教学重点、难点: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的应用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 新课导入外界环境中对微生物的影响中除了物理因素另外还包括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更好的控制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预防动物的发病,更好的为畜牧业服务。二、讲授新课一、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其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往往对后者呈现伤害作用者,称为寄生。(二)共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处时,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互为有利者,称为共生。(三)拮抗 当两种微生物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能产生对另一种微生物有毒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1、噬菌体 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等的病毒。噬菌体分布广泛,凡是有细菌存在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寄居于易感宿主菌体内。 在电镜下噬菌体有三种外形,蝌蚪形、微球形和线形。大多数噬菌体呈蜊蚪形, 大肠杆菌T2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但也有无尾的噬菌体。较大的噬菌体头部的形状常为六棱柱体,头部含有核酸,外围绕一层蛋白质外壳。少数噬菌体还具有包膜。噬菌体的尾部为噬菌体与细菌接触的器官。不同的噬菌体尾部结构差异很大。噬菌体的化学成份仅含蛋白质及一种核酸,大部分噬菌体的核酸是DNA。噬菌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1)噬菌体和宿主菌细胞的关系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先通过尾刺或尾丝等特异地吸附到敏感细菌表面相应受体上,当噬菌体的尾插入细菌体时,借助于尾部含有的一种溶菌酶类物质,将胞壁溶一小孔使尾鞘插入,噬菌体的核酸很快从尾部注入细菌细胞,而致细菌发生感染。细菌感染后可出现菌体裂解或形成溶源性细菌两种结果。 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噬菌体-宿主生活周期)示意图噬菌体核酸进入细胞浆后,宿主细胞即停止合成细菌自身的DNA,转而按噬菌体DNA所提供的遗传信息合成新的蛋白质,包括一些合成噬菌体DNA所需的酶及噬菌体头、尾部蛋白质亚单位等。当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别合成以后,在细菌胞浆内装配成为完整的成熟噬菌全。当它们增殖到一定程度,菌细胞发生裂解,释放出游离的噬菌体。噬菌体进入细菌细胞后,能在敏感宿主菌内复制增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不在敏感细菌内增殖,其基因整合于细菌基因组中,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的基因亦随着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的基因中。这种噬菌体称为溶源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溶源性噬菌体能正常繁殖,但这种带噬菌体的溶源状态有时能自发终止,结果导致噬菌体增殖而引起细菌裂解。用紫外线照射或过氧化氢等处理溶源性细菌,可诱导前噬菌体从细菌的DNA分开,而开始其溶菌性周期。偶尔溶源性细菌也可失去前噬菌体。(2)噬菌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噬菌体的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一种或与该种相近的细菌,故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目前已利用噬菌体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四个群数百个型,这种用噬菌体分型的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上,对追查和分析这些细菌性感染的传染源很有帮助。检测标本中的细菌应用噬菌体效价增长试验检查标本中的相应细菌,若在检材中检出某种噬菌体时,常提示有相应细菌存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噬菌体基因数量少,有些噬菌体为某种遗传基因缺陷株,有些噬菌体经人工诱导的变异和遗传容易控制和辩认,并且可用于基因的转导和变换等研究。近年来,噬菌体已成为遗传研究中的主要的基因载体工具。2、细菌素 是某种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性物质,不是抗生素。它的作用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细菌素敏感的菌株具有特异性受体,但又不象噬菌体那样严格,同时细菌素虽能吸附于敏感的细菌表面而进入菌体,本身并不增殖;虽能将敏感菌杀死,但不引起菌细胞的裂解,都与噬菌体有所不同。3、抗生素 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微生物。它主要来源于放线菌和某些真菌等。抗生素的作用主要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从而起到抑菌或杀菌作用。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大体可概括以下方式:(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2)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3)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如氯霉素、四环素);(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如灰黄霉素)。二、常见微生物的变异现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一样,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细菌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抗原性、毒力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翥是由细菌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这些性状在亲代与子代间表现为相同,为遗传性。然而也可出现亲代与子代间的变异。如果细菌的变异是由于细菌所处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引起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变化而出现的差异,则称为表型变异。表型变异因为并未发生细菌基因型的改变,不能遗传,所以是是非遗传变异。遗传使细菌保持种属的相对稳定性,而基因型变异则使细菌产生变种与新种,有利于细菌的生存及进化。 (一)常见的微生物变异现象1、形态变异:微生物在异常条件下生长发育时,可以发生形态的改变。慢性炭疽病猪咽喉部分分离到的炭疽杆菌,呈细长丝状。慢性猪丹毒病猪心脏病变部的猪丹毒杆菌呈长丝状。实验室保存菌种,不定期移植到新的培养基中,形态也会变异。2、结构与抗原性变异:荚膜变异:有荚膜的细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丧失形成荚膜的能力。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和特殊培养基上能形成荚膜,而在普通培养基上则不形成荚膜。鞭毛变异:将有鞭毛的沙门氏菌培养于含0。075%-0。1%石炭酸的琼脂培养基上,即可变为无鞭毛的变异型菌。芽孢变异:巴斯德在高温培养下(43度,炭疽)育成弱毒株(不形成芽孢),毒力减弱。加入CaCL2,同样结果。3、菌落的变异:光滑型 粗糙型(S-R)变异: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R型:菌落表面粗糙、枯干、边缘不整齐(绝大多数新分离的菌株为光滑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粗糙型,称为S-R变异。伴随S型抗原的丧失和病原菌毒力由强变弱。)。R-S变异:极少数细菌(例如: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其新分离的菌落正常为R型在一定条件下变为S型。4、毒力变异:增强与减弱的变异:增强毒力的变异:在实验室,可使所保存的菌种或毒种通过易感动物,以保持或恢复其毒力。减弱毒力的变异:病原菌毒力可自发减弱。如:在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株,毒力常较弱小。 人工减弱病原菌的毒力,在菌苗制作上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通过非易感动物:如:布氏杆菌羊型5号疫苗,就是通过鸡育成。在较高温度下培养:如:炭疽苗,就是将强度炭疽杆菌在43度的高温下培养所育成的弱毒菌苗菌株。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育基中培养:如:马流产沙门氏菌在含有递增浓度醋酸跎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含特异性血清、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5、耐药性变异:原来对某种药物敏感的细菌,可发生变异而形成能耐受该药物的耐药性,有时甚至形成必须有该药物方能生长的依药性。将大肠杆菌培育于含少量青霉素G的培养基中时,可诱导这些细菌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二)微生物变异的实际应用1、在细菌分类上的应用过去依靠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特异性、以及噬菌体分型等进行了细菌的分类。这些方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此外,还开展了细菌DNA分子中的G+C分类:即不同种的细菌基因型的差别程度可用细菌DNA分子中所含的鸟嘌呤和胞嘧啶在四种碱基意量中所占的成分比所反映。亲缘关系密切,细菌DNA中G+C的含量(Mol%)相同或很接近;关系远者则G+C量相差较大。除作G+C量测定外,还可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来比较两种细菌的DNA链核苷酸序列间有无同源性。如果为同一种细菌则同源性杂交率可为100%。因此,根据细菌基因组的相对稳定性,可鉴定出细菌间的相互关系。2、在诊断中的应用在实验诊断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变异菌株、其形态、毒力、生化反应或抗原性都不典型,给细菌鉴定带来困难。如在有些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体内可分离到L型细菌。从而必须了解L型细菌培养的特点以及如何使其返祖而恢复其典型形态与菌落,作出正确的诊断。3、在预防中的应用减毒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减毒活菌苗可以从自然界分离获得,也可用人工方法选择改变毒力的变异株。目前应用的减毒活菌苗如卡介苗是十分成功的例子,此外还获得了预防鼠疫和布氏菌的活菌苗。4、在治疗中的应用抗生素的生产中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