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熟记知识_第1页
行政管理学熟记知识_第2页
行政管理学熟记知识_第3页
行政管理学熟记知识_第4页
行政管理学熟记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管理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构依法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客体是社 会公共事务,必须依法进行,而 且有效。 2.行政管理原则行政管理原则:法制原则(行政 管理的要求) 、服务原则、效率原 则(包括有效性和效益) 、责任原 则(对大众及对自己) 。 3.我国行政管理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我国行政管理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政府定位问题;政府官员问题; 制度建设和创新问题;依法行政 问题;观念更新问题。 4.行政管理研究对象和范围:行政管理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国 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 务的有效活动的规律。具体对象 为:人、结构和过程三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人:国家行政机 关的行政人员(主体) ;结构:是 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形式;过程: 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动态层面。 5.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规范方 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 方法。 6.行政管理学产生于行政管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世纪初。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 历史轨迹:一、历史轨迹:一、古典理论(法约 尔、韦伯、泰罗)也称程序学派 或制度学派;二、二、行为理论(马 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 ;三、三、 决策理论(西蒙、林德布罗姆的 渐进决策理论、埃佐尼的综视模 式) ;四、四、系统理论(巴纳德、里 格斯、卡斯特及菲德勒的领导权 变模式) ;五、五、新公共行政管理与 新公共管理理论(奥斯本、盖布 勒) 7.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三十年 代以古典学派为代表(伍德罗威 尔逊、古德诺、怀特、法约尔、 韦伯、泰罗) ;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行为科学 梅奥、决策理 论 西蒙、系统理论学派 希冯贝 塔朗菲)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8.学习行政管理学方法学习行政管理学方法: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规范方 法、经验、案例、比较) 第二章第二章 行政职能行政职能 1.行政职能含义行政职能含义:是国家行政机关 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 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 功能作用。 从性质上看,分 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从运行 过程分,包括决策、计划、组织、 用人、指导、协调、控制等;从 层次分,高、中、低。 2.行政职能特点行政职能特点:执行性(立法职 能、行政职能、司法职能) ;整体 性;多样性;动态性。 3.研究行政职能意义研究行政职能意义:一、一、对于合 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 有重要意义;二、对于行政组织 建设有重要意义;三、对于行政 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四、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 提高有重要意义。 4.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 (统治、民主、军事保卫与对外 交往) ;经济职能(巩固和发展经 济基础,适时调节经济) ;文化职 能(教、科、文、卫、体育、新 闻出版等) ;社会职能(社会服务 与社会控制;社会安全;环境保 护) 5.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组 织、协调、控制。 6.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职能的转变:为适应客观环 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 的转化、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 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 整。 7.我国行政职能转变必要性我国行政职能转变必要性:是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必然要求;是迎接经济全球化 挑战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机构改 革的动因和基础。 8.行政职能转变主要内容行政职能转变主要内容:一、职 能重心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二、职能方式转变(以运用行政 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 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和行政手 段结合,由微观、直接管理为主 转向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计 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 有机结合起来) ;三、职能关系转 变(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上级 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理顺 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顺政府 内部各职能部门关系) 第三章第三章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行政领导的含义:从权力运用、 规章制度的执行与正式组织结构 相吻合的角度理解:就是通过命 令、指挥,使整个组织活动达到 其目标的行为过程;从人际关系、 感情因素的角度理解行政领导: 对组织内群体或成员施加影响的 活动的过程;从行政组织所处的 环境:是使行政组织有效地适应 外在环境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一 项活动。 2.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行政领导活动的要素:领导者 (树立正确的领导理念,发动、 鼓励下属的能力和技巧) ;被领导 者(只有依靠群体成员自身的积 极行动才能实现领导目标) ;领导 目标(使组织、个体、领导者自 身的价值都获得社会的肯定) ;环 境(任何行政领导活动都必须在 适应或有效改造外在环境的前提 下) 3.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行政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领导 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 者的主观知道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4.行政领导者的产生与特征:行政领导者的产生与特征: 三个阶段:伟人论阶段;行为论 阶段;权变论阶段; 特征:经过自身修炼而具有气质, 经过学习建立起有完整的知识结 构,通过实践和模仿积累起的经 验;敢于承担责任和敢于开拓; 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5.行政领导的独特性:行政领导的独特性: 等级性、权威性、综合性、服务 性 5.行政领导者失败的原因:行政领导者失败的原因:体制的 失败;能力的失败;性格的失败; 人生的失败。 6.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区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区 别:别: 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结构中的 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重要 功能表现为通过领导活动达到组 织目标;非正式领导者不拥有正 式的职位、权力和地位,他的领 导地位只要是因他具有某方面的 才能而取得的,他是凭借个人魅 力赢得众人的拥戴。 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职位不因某 个领导的离职而消失,这一职位 可以由他人填补;在非正式结构 中,非正式领导者的离去很可能 导致整个非正式组织的解体。 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相 同:两者都对组织内的成员具有 影响力 6.正确处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正确处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的关系:的关系:一、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应该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于 一身;二、注意协调同非正式领 导者的关系,注意使他们的作用 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完成;三、改 善正式领导,消除潜伏在等级体 制中的对抗性因素;四、在必要 的情况下,对那些妨碍正式组织 目标实现的非正式领导者加以取 代,从而使整个非正式组织瓦解。 7.行政领导过程:行政领导过程:科学化过程;艺 术化过程; 科学化过程:指行政领导在其计 划制定、控制与监督等方面,要 尽可能依赖科学管理和科学领导 的知识资源和体制资源,使领导 活动在一种规范的状态中展开。 艺术化过程:指行政领导活动仅 仅依靠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并不能 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必须辅 之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将组 织目标转化为个体的目标,使其 为整个组织主动贡献自己的才能。 8.行政授权艺术的类型:行政授权艺术的类型:刚性授权; 柔性授权;惰性授权;模糊授权。 9.行政授权的原则:行政授权的原则:因事择人,视 能授权;明确权责,适度授权; 授权留责,监督控制;防止方向 授权。 10.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与集体领导的 关系:关系:一、集体领导不能代替首 长负责制,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 剥夺行政首长应当享有的权利, 行政首长也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 推卸责任;二、首长负责制是一 种组织领导制度,而领导集体的 分工责任只是一种运作方式。 11.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行政首长的领导类型:独断型 的领导行为模式;放任型的领导 行为模式;民主型的领导行为模 式。 12.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行政领导活动的内容:计划活 动;组织活动;指挥活动;控制 与监督活动;协调活动。 第四章第四章 行政决策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的含义:具有行政决策 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 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 中做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2. 行政决策的特点:行政决策的特点:行政决策的 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 织(我国是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部 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行 政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行政 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3.行政决策的类型:行政决策的类型:经验决策与科 学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 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和不确定型决策;战略决策与战 术决策;单向决策与序贯决策; 4.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一、贯 穿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 能) ;二、具有优化行政管理目标、 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 理效益的重要功能;三、行政决 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 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以及各 项事业的兴衰。 5.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是指行政决策德 各个子系统的组成、职能及其相 互关系的综合,是关于行政决策 主体的构成及其职权关系的一种 制度化的设计。 6.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含义及特点: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含义: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是指 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 从事决策方案的领导核心。 特点:特点:在整个行政决策体制中处 于核心地位的子系统;是一个行 使决策领导权的系统;是一个对 自己所领导的机关或部门负有全 面责任的系统;是一个机关或部 门的唯一最高决策机关。 7.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任务: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任务:组织 领导整个决策过程;确定决策目 标;选择决策方案;监督决策执 行。 行政决策信息系统的含义、类型 及作用: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信息及 其传输渠道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类型:纵向、横向、综合;作用: 收集、处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 性;提供指定方案的依据;帮助 进行方案比较和优选;控制决策 和计划执行的最佳状态; 8.行政咨询系统的含义及特点:行政咨询系统的含义及特点:鲜 明的政治性;合理的智力结构; 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9.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咨询机构及其人员的作用: 内容:内容:党委咨询机构、政府系统 的咨询机构、科研系统的咨询机 构、高教系统的咨询机构、综合 性或专门性的咨询机构; 作用:作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对决策问 题作出客观的判断、内行的判断、 更全面、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信息、 提供备选方案; 10.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决策过程的理论模型:理性决 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 进决策模型;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11.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行政决策过程的基本程序:决 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决策目标 的确立;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 与抉择;决策的实施与完善; 12.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 民主化:民主化:存在问题:一、决策信 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 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二、决 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 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三、决 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 的问题;四、决策方案的选择存 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解决 方法:一、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 信息工作;二、强化行政决策过 程的咨询工作;三、强化行政决 策的民主参与;四、强化行政决 策的制度建设。 第五章第五章 行政沟通行政沟通 1.行政沟通:行政沟通:行政组织中,单位与 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之间,为了 实现组织的目标,用语言、文字、 图片、动作等形式交换有关问题 的内心感受、观念、意见、事实 与信息,以期获得相互了解并产 生一致行为的过程。 2.行政沟通的特征和功能:行政沟通的特征和功能:特征: 互动性、媒介性、期待性、目的 性; 功能:收集功能、维持功能、革 新功能、监控功能、协调功能。 3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行政沟通的理论基础:民主参 与理论、决策制定理论、动能组 织理论、人格尊重理论。 4.行政沟通的组织功能:行政沟通的组织功能:收集功能 (事发之前的预告和规划;是伐 之后的报告和调查) ;维持功能 (制定出一些价值准则巩固行政 组织的意识形态;颁布一系列强 制性的法律规章,作为维持组织 的基本条件) ;革新功能;监控功 能;协调功能; 5.行政沟通的种类:行政沟通的种类:正式沟通(下 行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参与感; 上行沟通建立对话与申诉制度; 确定建议制度;实行门户开放制 度;倡导正当的娱乐活动;举行 工作汇报或座谈会;平行沟通: 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 同目标) ;非正式沟通(建立在组 织中工作人员的社会关系上,来 自工作人员的专长、嗜好、习惯、 兴趣等,传递较快速,在无意中 进行) 。 6.非正式沟通的功能:非正式沟通的功能:可以传递正 式沟通所无法传递的信息;可以 传递其不愿传递的信息;将上级 的正式命令转变为基层人员较易 懂的形式;具有弹性,富有人情 味,传递速度比较快;减轻组织 领导人的负担;也可能给组织造 成伤害; 7.行政沟通的方式:行政沟通的方式:以视为媒介的 沟通:以听为媒介的沟通:以视 听为媒介的沟通: 8.行政沟通的形态:行政沟通的形态:连串式沟通形 态;放射式沟通形态;循环式沟 通形态;放射连串式沟通形态; 放射循环式沟通形态;连串 放射连串式沟通形态; 9.行政沟通的关系:行政沟通的关系:有沟通中心和 无沟通中心的沟通关系;单向沟 通和双向沟通关系;正式沟通和 非正式沟通关系;直接沟通关系 和间接沟通关系;定型沟通关系 和不定型沟通关系; 10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行政沟通的障碍及克服: 障碍:障碍:心理障碍;语言符号障碍; 认识和理解障碍;意识形态与身 份地位障碍;组织规模、层级与 专业化障碍;非语言符号的模糊 性引起的障碍。 克服:克服:下行沟通;上行沟通;语 言表达;沟通环境;沟通手段; 沟通形式。 11.行政沟通的过程:行政沟通的过程:发送者意愿 的形成;选择发送意愿的媒介; 将意愿转化为符号;决定意愿发 送的途径与时间;接收者注意并 接受信息;接收者对意愿的了解; 接收者采取配合行动。 12.如何建立良好的行政沟通:如何建立良好的行政沟通:1. 巴纳德的七项沟通原则()2.孔茨 和唐纳尔的沟通原则(明确性原 则、整体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 非正式组织)3.良好沟通十诫(沟 通之前先澄清观念;检验每次沟 通的真正目的;沟通时应考虑到 整个物质和人的环境因素;在策 划沟通时,应遵循他人意见;沟 通时,应注意语调;对信息接收 者有帮助或有价值的事情,应把 握时机,适时表达;追踪沟通的 效果;估计长远的利益和目的; 使他人了解,也要了解他人) 第六章第六章 行政监督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行政监督:(狭)上级行政机关 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 行的督促及检查。 (广)一切行政 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行政机构内 部的监督和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 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利益集 团与公众舆论的监督。 2.行政监督的功能:行政监督的功能:行政督察(基 本功能,督察各级行政机关及工 作人员执行国家行政法规、规章 与纪律的情况) ;行政纠错(对行 政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违犯有关行 政法规、规章与纪律的情况下, 特定行政监督部门所进行的行政 活动,以便及时纠错改正) ;行政 防护(既可以防止某种行政违法、 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又可以 防止行政违法、违规、违纪的行 为的再次或重复发生) ; 3.我国一般行政监督系统的构成:我国一般行政监督系统的构成: 国务院国务院(最高行政机关,对各级 行政机关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能) ; 国务院各部门国务院各部门(纵向监督,国务 院各部门既有管理、领导或业务 指导关系,又具有行政监督的责 任和权力) ;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各级行政机关的内部 监督监督(有纵向和微观监督的特点, 各级行政机关对下属工作部门的 领导者及其他工作人员拥有监督 的权力和义务) ;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机关之间的 监督监督(横向看,各级人民政府内 部的各工作部门之间、地方各行 政机关之间在行政活动中发挥着 相互监督的作用;纵向看,下级 行政机关接受上级行政机关的领 导和监督,也对上级行政机关起 着监督作用) ; 4.西方国家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的主西方国家专门行政监督系统的主 要模式:要模式:由议会设立的行政监察 机构(英国、行政监察机构由议 会选出的人员组成,对行政机构 及其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行政 行为实施监督) ;由政府设立的行 政监察机构(日本、下设计划调 查和行政对话两个部门) ;属于行 政机关系统,但独立于行政机关 的监察机构(加拿大、监察专员 先由广告征聘,由立法机关的特 殊委员会推荐提名,由省副总督 任命;或总督提名,议会 2/3 通 过) ;设于行政机关内各部门的监 察机关(美国、各行政部门和各 独立机构内设立监察长) 。 5.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双重领导 体制(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和上 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 主的制度) ;合署办公体制(党中 央、国务院决定党的纪检机关和 行政机关合署办公) ;行政监察权 配置(行政监察权依法由设在各 级人民政府内的监察机关专门、 统一行使) ; 6.行政监督的内容:行政监督的内容:行政指派监督 (根据行政人员的品行、个性、 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等各项条件来分配工作任务。内 容包括:行政领导是否按照自己 的职权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计 划和工作分配计划;是否定期调 查和分析行政机构的内部情况; 是否定期考察行政人员的各项素 质;是否考虑到工作的轻重缓急; 是否给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保留了适当的自主权;在行政 指派时食是否做到了行政人员的 最佳组合) ;行政指导监督(上级 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进行的非强制性的、以影 响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 目的的行政活动,包括管理性、 协调性、咨询性行政指导;主要 内容有:对行政指导合法性的监 督、合理性监督、责任性的监督) ; 行政评价监督(行政评价对行政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完成的工作 进行考核、评估,通过评价确定 奖罚的对象,一般采取定性评价 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主要 内容有:行政评价是否具有客观 标准;是否公开;是否公正;是 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7.工作监督的内容:工作监督的内容:合法性监督、 合理性监督;对行政人员的监督。 8.行政监督的方式:行政监督的方式:一般监督与专 门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国家机关 对监督对象的监督。专门监督是 指专门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律法 规和纪律,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 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 行为实施的监督。从内容看,后 者侧重违法乱纪的检查,不是一 般的工作或业务的检查;从对象 看,后者主要对违法乱纪人员进 行调查处理,不是对行政机关) ; 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合法 性监督是行政机关依据行政法规 对被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实施的 监督;合理性监督是行政机关在 确认被监督对象的行政行为合法 性的前提下,对行政行为是否符 合科学、效率、精简等原则而实 施的监督) ;经常性、定期性与不 定期性监督(日常监督、根据一 定周期对其实施的常规性监督、 不定期监督又分为临时性监督与 规定性监督) ;事前、事中与事后 监督(事前:行政机关对某项行 政活动或行为在被监督对象实施 之前,依照行政法规进行的监督; 事中:实施过程中;事后:对已 经结束的行为、活动或者事项, 依照行政法规进行的监督) 。 9.行政监督的原则:行政监督的原则:合法性原则 (从事行政监督活动的主体北徐 合法、活动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法定方式) ;行动统一原则(一般 监督与专门监督统一起来) ;弹性 原则(把握监督的分寸) ;尊重下 级原则(通过监督活动来激励、 调动工作积极性) ;幅度原则(设 置幅度是要考虑行政授权的程度、 行政工作的变动程度、监督者的 能力、行政下级的能力、行政活 动的低地域范围) ;时效原则(及 时) ;经常性原则(行政监督与行 政活动始终相伴而生) ;公正性原 则(客观的进行监督,提出监督 意见) ; 10.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不足: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不足:检 查机关地位较低;检查机关权威 不够;检查机关缺乏独立性;行 政监察与其他检查监督、党纪检 查监督的职责界线模糊。 11.西方国家的行政监察制度:西方国家的行政监察制度:议 会监察制度;政府监察制度;监 察院检查制度; 12.我国行政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关我国行政监察与其他监督的关 系:系: 行政监察与人大监督: 行政监察与司法检察: 行政监察与党纪检查: 行政监察与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 行政监察与政协、社会团体的监 督: 13.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 察制度:察制度: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 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力量 两个方面构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 员的监督体系) ;构建行政监督网 络(整合各类监督主体的力量和 资源,初步构建以人大监督为主 体,内部的行政监察监督与司法 监督、大众传媒监督、政协监督、 社会团体监督以及公民监督等外 部监督相配合的监督网络) 。 第七章第七章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 1.简述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其作用:简述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广)含义:(广)国家人事行政机关 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 人事工作进行的综合性工作,它 包括各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 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的管理。 (狭)(狭)各类政府的人事部门通过 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 对政府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 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 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 保险等进行的管理。 作用:作用:人事行政是政府行政管理 的核心活动之一;人事行政对社 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推 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 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推动经济 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包括公民有权通过法定程序进入 政府公务员队伍,参与政治生活、 有权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 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其违法 失职行为进行申诉、控告、检举 揭发、有权对录用、考核、职务 升降与任免、回避等制度进行监 督) 2.人事行政有哪些基本原则:公平人事行政有哪些基本原则:公平 竞争原则竞争原则(公开:人事行政的法 规和政策;平等:平等竞争的权 利和机会;竞争:所有符合条件 的公民平等参与竞争;择优:德 才兼备,优化政府公务员整体结 构) ;功绩制原则功绩制原则(工作实绩和贡 献,激励政府公务员努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竞争意识, 克服用人的不正之风) ;依法管理依法管理 原则原则(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 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公务员 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必须依照 法律规定,做到依法行政) ; 3.论述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历论述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的历 史演变:史演变: 发生阶段发生阶段(公元前 21 世纪的中国 原始公社时期):原始的贤能制时 代;禅让制;以宗法血统关系为 特征的世袭制;王位继承实行父 子继承制;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从秦朝到南北朝):秦到 两汉:以郡县为基础的君主集权 制,破除了宗法血缘的封亲制; 建立官吏的考核制度;俸禄制; 设立官学和私学;“三公九卿” 。 两汉到南北朝:人才录用方式多 样化发展,汉朝是察举(制度化) 、 征辟(非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 (魏到南北朝) ;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隋唐至清末):科举 制(隋炀帝时正式建立、唐朝长 足发展、明清步入八股文的歧途) 4.试述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试述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产生:产生:组成:政务官与事务官; 过程:英美式(英国:在恩赐官 爵制和政党分赃制的斗争中确立, 1870 年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 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在反 对政党分赃、借鉴英国文官制度 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 ;德、法、 日本式(在原有的帝国官僚制和 封建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发展与改革:发展与改革:科技革命使得管理 过程越来越强调技术和效率,记 忆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68 年 英国成立了以富尔顿勋爵为首的 12 人委员会;美国在二战后通过 了一系列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 5.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 程:程: 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建立和发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建立和发 展:展: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人民 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根本特征是 集中统一管理,弊端:“国家干 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 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 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管理制度不健全。1980 年开始变 化:确立干部“四化”方针、建 立正常的离退休制度、实行选任、 考任、聘任与委任兼行的多种形 式、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向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过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确立过程: 第一阶段:19841986,着手起 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 第二阶段:1986 下半年到 1988 年 4 月,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基本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1988 年 5 月1991, 公务员法规起草进入具体时间探 索验证极端; 第四阶段:19921993 年 8 月, 公务员条例最后审定颁布阶段,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6.简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简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 内容:内容: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 利;职位分类;录用;考核、职 务任免与职务升降;奖励与惩戒; 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保险 与福利;辞职、辞退、退休与申 诉控告;P232-241 7.公务员的概念:公务员的概念:指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 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第八章第八章 行政方法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含义:行政方法的含义:又称行政指令 方法,是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 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 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 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 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 活动的方法。 2.行政方法的特征:行政方法的特征:强制性;权威 性;具体性;无偿性 3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行政 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运用行政方法;运用行政方法是 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4.运用行政方法要遵循哪些原则:运用行政方法要遵循哪些原则: 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坚持具体 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领先 的原则; 5.行政方法利弊:行政方法利弊: 利:利:运用行政指令方法实施行政 管理,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 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向下贯彻,有 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 行政管理方法使行政系统内层层 直接控制,各个环节都围绕行政 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 政策、法令、决策指令得到迅速 贯彻实施。行政指令方法,使行 政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得到按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 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种方 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弊:弊:下级 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 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过 分依赖这种方法容易造成领导者 个人专断,助长家长制、一言堂 的不良作风,不利于参与式的民 主管理。 6.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点:经济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含义: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 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 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以 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 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 特点:特点: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 间接性; 7.经济方法的优缺点:经济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优点: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 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 理者的自主性。经济方法是依靠 经济杠杆为工具,以物质利益为 核心实施管理,对被管理者发出 的都是经济信息,被管理者对这 些信息是及其敏感的,会很快接 受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 运用经济方法收效快。同时,由 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 的神经,人们必然会迅速作出反 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 因此,效果较为显著。 缺点:缺点: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 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 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 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 活产生副作用,如诱发“一切向 钱看”的意识,置工作不顾而为 蝇头小利向集体、国家讨价还价, 只注重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损害 国家利益等。 8.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适度原则; 与法治原则相结合的原则;与思 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9法律方法的含义、特点:法律方法的含义、特点: 含义:含义: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 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通过法 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 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 用法律法规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人们的社会的行为,使各种社会 关系朝着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 而发展,使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社 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直接 作用。 特点: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稳定性。 10.法律方法的利弊:法律方法的利弊: 利:利: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 范和程序;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 关系;能够增强行政主体和被管 理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用 法的自觉性。 弊:弊:缺乏弹性,只适合于带有共 性的问题或关系的处理,容易导 致人们思想的僵化;只能用强制 力去要求人们自我抑制不合理行 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自觉 守法的问题。 11.电子政务的含义及特点:电子政务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含义: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 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 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 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 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 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 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 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特点:特点: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 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 子政务知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 手段;是对振幅组织结构和流程 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 程电子化;提供跨越空间、时间 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 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 水平;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 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 转变职能,符合国际惯例。 12.电子政务内容:电子政务内容:政府间的(电 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 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务管 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 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政府对 企业(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 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 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政务) ; 对公民(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 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 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 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 件服务) 13.电子政务的功能:电子政务的功能:能够简化行 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能够提行政透明 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廉政、 勤政建设;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 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 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4.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 化的意义:化的意义:电子政务有利于改善 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 信息通信手段;有助于创立全新 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为 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 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 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并 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 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 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 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 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性(一是 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事务管 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共 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公共参与性, 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 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 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服务性 (服务于整合和优化一个社会中 的资源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 化这样的目标,服务于为社会公 众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稳定、 有序、能实现两性竞争的社会环 境的目标) ;合作共治性(一方面, 仅仅依靠市场手段,无法实现资 源的最优配置,另一方面,仅仅 依靠政府的计划和行政措施,也 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公 众利益的最大化) ; 3.公共管理的功能:公共管理的功能:经济功能(限 制和促进竞争,界定和维护财产 权,提供公共物品,保障收入分 配的公正化,调控宏观经济) ;政 治功能(防御外来的入侵与渗透, 镇压敌对阶层的反抗,制止和打 击不法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 ;社 会功能(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 会稳定,提供社会保障,环境保 护) ; 4.两大时期:两大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公共行政时期(19 世纪末世纪末20 世世 纪纪 80 年代):年代):传统公共行政阶段 和新公共行政阶段。1.多采用制度 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 式的政府组织机构;主张政治与 行政分开,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 的一般性原理;强调以效率为最 高标准。2.摒弃政治与行政两分法, 更多关心社会公平和有关的价值 问题,研究重点也由政府组织机 构的静态制度层面转为公共政策 过程与公共行政过程等动态层面。 新公共管理时期(新公共管理时期(20 世纪世纪 70 年代年代 末末 80 年代初至今):年代初至今):不仅关注政 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 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 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 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新公 共管理主要力图解决 3 个问题: 一是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尽可能实现 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三是改革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 5.公共管理的准则:公共管理的准则:以人为本的准 则(公共管理的宗旨是人的全面 而自由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目的 是为了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以为公 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福利) ;公 共利益至上的准则(在公共管理 中,当某个个人的具体利益、某 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与公共 利益发生矛盾时,公共管理应该 坚持后者优先于前者,坚决维护 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的准则(政 府应该努力增强公民参与公共事 务的积极性,通过公众在公共事 务中发挥影响力这一举措来塑造 公民的公共精神) ; 第二章第二章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 1.公共组织的概念、范畴、特性:公共组织的概念、范畴、特性: 概念:概念:是指为了实现社会共同目 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按照一定法律程序而建立起来的 组织实体。 范畴:范畴:第一部门是企业;第二部 门是政府;第三部门是非营利组 织。 特性:特性:公共性(基本功能是维护 社会的公共利益) ;社会性(从政 府组织看,要不断地吸纳、代表 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从非政 府公共组织来看,本身就是一种 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 ; 合法性(正式的目标、正式的规 章、正式的机构、正式的管理系 统、正式的成员) ;服务性(将工 作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少考虑 或者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从事某 种事业时,既为自己营了利,也 为别人提供了方便) ;非营利性 (公共组织存在的价值不是营利, 而是为公共利益提供服务) ;民众 参与性(民主化与法制化是政府 组织活动的宗旨,而要实现民主 化的管理,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 泛参与) ;公开性(社会主义制度 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 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 ; 2.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性质和 功能:功能: 服务功能:政府组织服务功能:政府组织作为上层建 筑的实体,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其次,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国家 利益服务、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作为自己的宗旨;最后,政府还 应通过创办各种社会服务事业以 及对公共服务业进行管理来体现 它的服务功能。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的服 务是普遍的、大众的,是人们日 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最基本的服务, 既要提供物质产品,又要提供非 物质产品。 经济功能:政府组织经济功能:政府组织提供社会公 共产品;建立和保持市场竞争制 度;调节经济运行过程;收入再 分配。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弥补政府资源 的欠缺;倡导竞争与合作,促进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提高;拓宽 社会服务领域;提供大量的再就 业岗位。 政策与法律功能:政府组织:政策与法律功能:政府组织:在 政策功能方面,通过政策对人们 的行为和事务的发展加以引导; 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 进行调节和控制,发挥政策的调 控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合理分配, 发挥政策的分配作用;在法律功 能方面,通过行政立法、行政司 法、行政执法,将国家行政管理 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以法律规范 来调整好各种社会关系。非政府非政府 组织:组织: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和 范围内代替政府对企业执行国家 政策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 监督,保证市场交易中公开、公 平的竞争;其次,把政府的政策 意图传达给它的服务对象,又把 社会、企业、公民的意愿反映给 政府;最后,能为社会提供各种 公证服务,规范国家与社会的关 系,规范社会各主体之间的法律 关系。 社会保障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存和安全保障; 社会稳定保障;发展保障。 3.集权制和分权制的优缺点:集权制和分权制的优缺点: 集权制集权制:优点:优点:政令统一,便于 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行政首长 反应灵活,决策及时,效率较高; 具有协调配合的全局观念;统一 意志,统一行动,有集体观念, 能增强团体凝聚力,具有较强的 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缺点:缺点:组织结构僵化,下级工作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产生 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文山会海、 公文旅行;层级过多,信息传递 迟缓,不利于处理突发事件;易 走向高度集权、家长制甚至专治 或独裁; 分权制:优点:分权制:优点:独立自主,可以 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 决策和管理;利于调动下级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反应灵活,信息 传递较快;职能分工明确;缺点:缺点: 会造成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 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 指挥;不易于集中资源,统筹全 面发展;容易导致各自为政,形 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4.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关系:管 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 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 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 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 则管理层次越多; 5.政府组织的类型:政府组织的类型:立法机关(指 一切有权制定、修改、解释、补 充或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组织 和个人) 、行政机关(统治者运用 国家权力,通过强制和非强制手 段对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科 技、文化、卫生、国防等事务进 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关) 、司法机关 (认定司法机关的标准有三个: 法定标准;习惯标准;功能标准) ; 6.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几种类型: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几种类型:社 会团体(学术性、行业性、专业 性、联合性团体) ;社会中介组织 (行业自主性组织、社会运行监 督组织、为市场活动提供咨询和 技术服务的组织、监督市场活动 的中介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 中介组织、促进科学研究、文化 教育、体育卫生事业的中介组织) ; 民办非企业单位(大多是社区服 务型或公益性的) ;事业单位(第 一类属于高度行政化的事业单位、 第二类属于中度行政化的事业单 位;第三类是弱行政化的事业单 位) ; 7.非正式组织的含义、功能:非正式组织的含义、功能: 含义:含义: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 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 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 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 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机关系。 功能:功能:正功能:可以调节、弥补 正式组织的不足;可以加强组织 内部的意见沟通,使成员更加快 捷、迅速地了解组织各种措施的 意图;可以有助于成员内部凝聚 力的增强,发挥统一成员行为、 安定组织的作用;遵从团体的文 化价值规范,进而增强团结,使 组织保持和谐一致;有助于对组 织成员的控制,进而影响和规范 人的行为;可以给组织成员以社 会满足感;可以改善组织气候, 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人的全 面发展。 负功能:抵制正式组织的变革; 可能与正式组织的任务相冲突; 传播谣言。 8.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顺乎自然; 内聚性;社会距离感消失;不稳 定性;领袖人物作用较大; 9.非正式组织的类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按成员类型 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按性质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 消极型;按稳定性可分为稳定型、 短暂型、游离型。 第三章第三章 公共事务公共事务 1.公共事务的含义:公共事务的含义:指那些涉及全 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 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 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 最终结果。 2.公共事务的特性:公共事务的特性:公益性(公共 事务的收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大众) ; 非营利性(提供与公共事务有关 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 ; 规模性(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整体 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并且范围十 分庞大) ;阶级性(一类反映出长 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 反映出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 要求) ; 3.公共事务有哪些区别于私人事务公共事务有哪些区别于私人事务 的独特功能:的独特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更 好、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要形 成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机制和公 共部门服务承诺制度) ;社会管理 功能(根本是各方利益的协调, 而要正确处理各方利益,关键在 于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 ;市场 规制功能(规制必须具备充分必 要的理由、必须具有透明性、必 须遵循法制及法治的原则) ;宏观 调控功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 作用) ; 4.公共经济事务包含:公共经济事务包含: 意义: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公共 管理难以为继;从公共政策的角 度看,政府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 事实上是政府制定有效公共政策 的过程 内容: 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宏观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有利 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经 济的保值增值、市场经济的平衡 运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总 量控制、结构调控、规范性调控; 市场监管的内容:主管工商企业 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和科技经营团体的登记注册、统 一管理城乡集市贸易、监督检查 经济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调解与 仲裁经济合同、企业承包经营合 同、企业租赁经营合同和技术合 同的纠纷、办理城乡个体工商户、 个人合伙经营者、私营企业等的 等级注册、负责商标的统一注册 和管理、检查处理经济违法违章 行为) ;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 5.公共事业包含:公共事业包含: 文化事业(是公共事务中对广播、 电影电视、文学艺术、出版、群 众文化、文物等各项文化事业的 管理) ; 教育事业(按教育层次分为初等 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按性质分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 ; 科技事业(进行科技投入;制定 科技政策;构建国家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 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体系;建立 专利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