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_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1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_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2页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_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专题 4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2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人民版必修 2 2 一、选择题 1(2016天津新四区示范校高一下期末联考)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 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解析: 根据题干“质的变革” “由于”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传统工 具” ,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 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C 项表述客观, 符合史实和题意,准确。 答案: C 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便利了列强 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B C D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 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指“的确能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所以本题凡是含均 是错误的,而必须含,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A 项。 答案: A 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 A “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 “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 “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 “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A 项正确,它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男女混 杂,同乘一车。而 B 项说明了列强在华的特权,与题无关。C 项说明的是人们对新事物的 排斥,不正确。D 项说明的是中国仍多数人乘坐马车,可排除。 答案: A 4(2016嘉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 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2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解析: 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 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 第一艘轮船,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 B 项 错误,符合题意;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有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 机,向海陆空立体发展,不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 是人力,到近代后主要是机械牵引力,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5(2016桂林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 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解析: 此工具的进行要依靠“铁索” ,此工具的时效性很强,电报电信业均符合,故 A 项正确;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 B 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 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 C 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中“铁索” 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6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 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 为制造” 。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C电话 D无线电报 解析: 依据所学,A 项是交通工具,明显与题意不符;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在台湾 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 B 项符 合题意;C 项是有声通信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 20 世纪初,时间上与题意不 符。 答案: B 7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 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 解析: 本题考查通信工具的进步。关键信息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况经三 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由此判断新事物是电报。 答案: B 3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 1 639 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 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 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 6 驿即 180 里,再快要日行 300 里,最快要求日驰 500 里;步行人员日行 50 里;逆水行船时,河 行 40 里,江行 50 里,其他 60 里;顺水时一律规定 100 到 150 里。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 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 材料二 由清政府投资,于 1907 年 2 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 主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 1902 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 自 1882 年 2 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材料三 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 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 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 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 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信手段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抓住“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 “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 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 等信息归纳。第(2)问结合信息“清政府投资”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注意根据材 料三中的信息“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 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归 纳。 答案: (1)驿站及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邮驿的种类较多。邮驿 制度比较完善,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