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 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 PLK 方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 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本文为参观郭永怀纪念 馆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 自 10 月 19 日起,集团公 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 迹陈列馆” ,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 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 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 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 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 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 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 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 XX 平 方米,用 400 多张图片、200 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 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 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 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 1909 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 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 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 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 年 12 月 5 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时年 59 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 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 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 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 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 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 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 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参观郭永怀纪念馆心得体会 战乱频仍,艰难时势唤醒 了他的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梦,于是越洋跨海,纵横求 索。 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使他看到了祖国振兴的希望,他 毅然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放弃了美 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携妻挈女义无反顾踏上归 途。 强权敌国的核武讹诈、 “友好邻邦”背信弃义,无不使他 食不甘味,义愤填膺;从受命研制“两弹一星”之日起,他 便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之一,呕心沥 血,发足抢时,立誓拼命也要尽快拿出“争气弹” 。 1999 年 9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 定,对 23 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 星功勋奖章”的 7 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 名字,他就是郭永怀。 为让后人记住郭永怀,今年他的家乡山东省荣成市为他 建造了纪念馆。 乡人盛颂“聪明娃” 在郭永怀的家乡山东省滕家镇西滩郭家村,记者见到了 郭永怀的亲属郭永进老人等几位老者。 今年 82 岁的郭永进,是郭永怀的堂弟。他回忆说:1909 年 4 月 4 日,郭永怀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家,这 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他聪明伶俐,从不认生,郭 文吉夫妇将他视若掌上明珠。10 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 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 岁那年,他以 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四乡八疃第一个公费 中学生。20 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 年 7 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转入本科学习,选择了 物理学专业。 两年后,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 继续深造。 1935 年 7 月,郭永怀留在饶毓泰教授身边,做助教和研 究生。 1937 年 7 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停课。1938 年 3 月,郭永怀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西南 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 国难当头,科教兴国、科技报国的念头一次次撞击着郭 永怀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知道,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 的国家,将永远被动挨打。于是他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 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1938 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 届留学生招生考试, 蒙受空难天顿足 1968 年 10 月 3 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我国 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可谁 会想到,这竟是郭老最后一次来到倾注过他 4 年心血的试 验基地了。 1968 年 12 月 4 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两个多月的郭永 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 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 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 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 北京的飞机。 5 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 400 多米 的时候,突然,飞机失去了平衡,偏离开降落的跑道,歪 歪斜斜地向 1 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紧接着火 焰冲天窜起 当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他像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 件夹克服已烧焦了大半。他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地拥抱在 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 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中央领导震惊了,整个科技界震惊了!人们为这位惨遭不 测的伟大科学家仰天顿足,扼腕垂泪! 郭永怀牺牲的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 成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悼会,但追悼 会举办得非常隆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致悼词,钱学森、王淦昌等郭永怀生前好友参加了 追悼会 熟知郭永怀的人都知道,时间对郭永怀来说太重要了。 为了保护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安全,周恩来总理还特地叮 嘱不让乘飞机。但为了抢时间,郭永怀经常强行登机,这 次由于时间紧迫,他坚持夜航,就在他临上飞机前,大家 还劝他换个时间再走,郭永怀却平静地说: “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 1968 年 12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 烈士称号。 留取丹心鉴后人 事隔 30 多年,凡郭永怀当年工作过的地方,只要一提起 他,人们恭敬之情溢于言表。 郭永怀教授当年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将军提 起恩师,感慨万千:“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台手摇计算机, 那是郭老的心爱之物,但为了大家方便,他把它从自己家 中搬到了所里;当时的电风扇和电冰箱都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郭老也从家中搬到研究所,供大家一起享用。郭老和李佩 教授所生的惟一爱女郭芹,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应有 照顾,身体一直很瘦弱,但是,国家一声号令,郭老夫妇 二话不说就将爱女送到了内蒙古草原插队” “文革”时期,到处被一种狂热的气氛所笼罩,忙于 “两弹一星”研究工作的郭永怀躲过了此劫,他的夫人李 佩教授却被隔离审查,后来又被下放到安徽合肥,6 年没回 北京。在李佩遭难郭芹受苦的日子里,郭永怀无怨无悔, 全身心投入“两弹一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 由于女儿身体不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邢台大地震发生之际,郭永怀正在 北京民族饭店听取一项机密工程进展汇报,震感波及到北 京,他仍然十分镇定而专注地探讨着每一个细节,房子明 显开始摇动了,整个宾馆里的人们一片骚乱,可郭永怀还 在思考着、辩论着 人们不会忘记,也就是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 1961 年,郭 永怀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 共产党党员。 人们不会忘记,当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 说,郭老当大官了! 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 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 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 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科院院士俞鸿儒,是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首批研究生 之一,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 学生一种“特权” ,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 可以。 郭永怀曾经说过,他在国外 16 年,几乎每天都在思念祖 国;回国以后,尽管工作繁忙,他又经常思念故乡。据他的 侄女郭秀芝告诉我们,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回过老家一次, 祭扫了父母的墓地,拜访了乡邻亲友,便匆匆赶回北京,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1988 年 12 月 5 日,当郭永怀牺牲 20 周年的时候,他生 前的老师、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学生聚集力学研究所举行 报告会,周培源、钱学森、钱三强、张爱萍、王淦昌、彭 桓武、朱光亚等到会并撰写纪念文章。 聂荣臻元帅、宋任穷、张劲夫等题词纪念。 从 1991 年开始,力学所设立了以郭永怀名字冠名的奖学 金,作为对力学所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的最高奖励,如今已 有 30 多位研究生获得了这项奖励。郭永怀当年培养的研究 生中已有两名成为中科院院士。 安息吧,郭永怀。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人民永远怀念你。 (作者:金志涛 王士波 许运江 孙宗勇 田宏耀 卢杰) 在 3000 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而考试结果 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 5 门课超过 350 分的相同 分数同时被录取。 郭永怀一行在上海上了船,刚上船后就有消息传出,他 们将在日本的横滨停船三日登岸“观光” ,并接受日本政府 的签证。面对这种莫大的羞辱,郭永怀与同伴义愤填膺, 一致决定,一不登岸观光,二不接受敌国的签证 22 名同学 全体下船,拒绝出发,毅然返回了昆明。 1940 年 8 月,他们第三次在上海集合,乘坐俄国的皇后 号邮轮再度出发。经过 28 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 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 的留学生。从此,郭永怀开始了他的长达 16 年的海外求学 生涯。 异域他国扬功名 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和钱伟长、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 用数学系。 郭永怀进步很快,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1941 年 5 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 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继 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经过 4 年艰苦探索,郭永怀于 1945 年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 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后,郭永怀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术研究。 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 不理想。 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 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 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 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名声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 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便成为康乃尔大 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1949 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 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 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 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郭永怀由此 驰名世界。 报国之心关不住 在中关村的一座普通住宅楼里,我们见到了郭永怀的夫 人李佩教授。 谈起郭老,李佩教授久久无语。老人平静下来,打开了 回忆的闸门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乃尔大学参 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 家谈论得最多的,还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当然,还有一 个非常秘密的话题,那就是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样的时 机,把他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贡献给自己的祖国。他们在焦 灼中等待着。 由于郭永怀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引起了美国方面的高 度关注。 1955 年 8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日内瓦中美大使级 会谈开始。 不久,美国政府就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钱伟长等人已在 1947 年绕道欧洲回 国。钱学森也在 1955 年回到祖国。 “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 国的事。 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 康乃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 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郭 永怀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自认为,作 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 我们美丽的山河。 ”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 钱学森,于 1956 年 6 月写给郭永怀的信中,盼他回国的急 切之情跃然笔端:“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 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 ,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 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今天是足踏祖国土地的第 一天,也就是快乐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国吧!” 郭永怀一回到祖国,就如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 于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 1956 年年底,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7 年底,郭永怀参加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 划” ,担任力学科技规划专业组副组长。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东方”1 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 空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大力提倡我 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 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 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67 年,郭永怀参加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 作,担任筹建组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参与建院规划。 他提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以航空航天为立足 点,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模型自由飞行试验为三大研 究手段。郭永怀作为一个奠基者,在这项伟大的建设工程 中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了缅怀郭永怀的功绩,气动 中心专门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张爱 萍将军书写了“永怀亭”三个大字 倾心尽瘁为“两弹” 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 同年 8 月,日本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世界立即受 到了震动!此后,美国、苏联的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序幕。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维护 世界和平,毛泽东主席果断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 1958 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在京成立。 1959 年 6 月,苏联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 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 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 步的我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中央决定,冲破核封锁,研制争气弹,要快,要抢,就 是不能让任何人敢于小瞧我们! 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恒武形成了中国核武 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1960 年,我国自己的 105 名专 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郭永怀受命担任九院副院 长。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 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 索和研制工作。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 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 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 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 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 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 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 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 ” 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 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 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 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 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只争朝夕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 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 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 年,党中央决定将集 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 制基地。 “两弹”研制基地位于海拔 3800 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 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 40 多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试验现场寂寞荒凉, 寸草不生 高原作业,加上要抢时间争速度,由于缺氧所造成的头 晕、胸闷、心悸、厌食,再加上营养跟不上,不少科研人 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肿反应。为工作的特殊性所 决定,郭永怀必须经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这样就更 加重了高原反应复发的频率。 1963 年 7 月 25 日,美、苏、英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 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这个条约所指十分明显, 就是要妄图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党中央下达了更为明确 的命令:作好一切准备,在 1964 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是中国人民和世界所有爱 好和平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 上,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 当蘑菇状怒云扶摇升腾之时,郭永怀和他的战友们无不 欢呼雀跃! 随之,郭永怀就满含热泪浑身瘫软下来 1965 年 5 月 30 日,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