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5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5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5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高中语文 雨霖铃教案5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雨霖铃雨霖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 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 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 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 987-约 1053 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在北 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 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 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 中。有乐章集问世。 二、朗读并赏析: 1.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断句,听范读,学生再读。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 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 3.逐句分析上阕: (1)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景语)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长亭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对:面对。 提问:如果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 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 、 “凉”的味道来。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 2 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 (2)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情语)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 ,写“兰舟催发” ,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 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 “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 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 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情语)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 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景语)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 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个“念”字一直贯注到下阙别后心情的描述,在手 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念”以后都是作者的想象,就的虚写。 ) 小结: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 ,到“催发” , 到“执手” ,到“念” ,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 板书:上阕,离别中悲痛 4.逐句赏析下阕 (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堪: 承当、 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 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 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 ,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 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 (6)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 (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晓: 早晨。 提问:为什么“杨柳岸晓风残月”会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 “酒醒”遥接“帐饮” ,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 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 ,景 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 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 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杨柳” 、 “风” “月” 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 “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 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 3 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 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 ,如 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 ,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 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 无穷的哀怨。 ) 小结: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阕,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 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 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 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 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 想到“酒醒何处”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 , 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 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 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 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 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 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 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 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 一听就“入耳酸心” ,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