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后感.docx_第1页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docx_第2页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docx_第3页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docx_第4页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篇一: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还记得在那个懵懂的年龄,便与唐诗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候,家里有一本发黄的唐诗三百首 ,虽然自己当时 只能读懂少数几首唐诗,但是我对那本发黄的书仍然爱不 释手。 可以这样说, 唐诗三百首浓缩了整个唐诗的精华, 也是整个唐朝社会风貌的写照。 在或哀怨、或激昂、或 感伤、或悲愤、或愉悦的诗 句里,向我们再现了底层农民的贫苦,为我们描述了军旅 生涯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 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 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句子还不时鸣响在我 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 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 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 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 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 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 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 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 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 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 眶已然湿润。 “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 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 尺啊。 ”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 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 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 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 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 象已经很明显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 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 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 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 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 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 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 ,勾勒 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 “盛唐气象” ,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 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 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 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 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 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 ,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 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 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 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那三 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 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 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 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 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 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 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 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 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 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 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 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 北碑凝重。 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 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 之大较也。 ”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 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 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 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 ,北朝的“质” 充实了南朝的“文” ,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矣。 ”(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 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 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 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 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早在唐太宗时就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 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盛唐时期外来的舞蹈也很流 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画和雕塑,以 雄浑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远远高出于其它 的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 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 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一本唐诗三百首 , 有一半多的诗歌描写的都是盛唐的气象。 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里的诗句。在 唐诗里,李商隐的诗歌以用典多、隐晦而著称。他给我们 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 一万重”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 把我们带入美妙的意境。 “秋阴不散霜飞晚” ,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 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 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 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 “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全 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 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 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 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 ,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 ,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 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 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 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其实,通过这两句诗,我们还可以发现晚唐衰败的景 象。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后期, “开元盛 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很 多诗歌中看出来,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 别,从而透露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 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 自己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 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 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 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 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 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 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这句诗中, 从”晚“字和”枯“字,我们可以得到前面说的现象。这 里,估计会有人说我断章取义。说实话,由于本文没有对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 行论述,未免会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它确实写出了 一种衰败的气象。 手捧一本唐诗,读出来的就是一个唐朝。 篇二: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 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 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 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 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 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 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 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 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 , 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 (孟郊)、 草(白居易)、 春晓(孟浩然)、 静夜思 (李白)、 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 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 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 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 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