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课件_第1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课件_第2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课件_第3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课件_第4页
杜氏利什曼原虫致病与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与诊断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与诊断 1 致病 致病机制 临床表现 前鞭毛体进进 入巨噬C 无鞭毛体的 致病机制 内脏脏利什曼病 淋巴结结型黑 热热病 皮肤型黑热热病 2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C机制 粘附于巨噬细细胞 -随巨噬细细胞的吞噬活动动而进进入 粘附方式:1 配体配体- -受体结合途径受体结合途径 2前鞭毛体吸附的抗体和补体 与巨噬细胞表面的Fc或C3b受体结合途径 GP63多肽链上的Arg-Gly-Asp与巨噬细胞上C3b结合 体表还有一种多糖类排泄因子EF参与结合巨噬细胞 3 无鞭毛体的致病机制 在巨噬细细胞内增殖,致巨噬细细胞大量破坏和增 生,其中以肝 脾 骨髓 淋巴结结等富含单单核巨噬 细细胞的器官组织组织 受累较较重。 1.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 2. 浆细胞增生导致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 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3. 脾功能亢进造成全血细胞破坏是贫血、出血的主要 原因,免疫溶血也参与贫血的形成。 4. 肾小球淀粉样变性以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蛋白 尿、血尿的原因。 4 临床表现 杜氏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一般都 是引起以内脏为 主的全身感染,但由于机 体的免疫反应不同,也可只局限于皮肤或 淋巴结内。如局限或偏重于皮肤内,则引 起皮肤型黑热病;如原虫感染局限于淋巴 结内,则引起淋巴结型黑热病。 5 黑热病多见于少年儿童,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 )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致使巨噬 细胞破坏和增生,同时浆细 胞也大量增生。其中破 坏最为严重的是脾、肝、骨髓和淋巴结。潜伏期通 常为35个月或更长。其临床症状为发烧 、贫血、 消瘦、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齿龈出血等。 晚期面颊可出现色素沉着 血相检查时 ,可见红细 胞、血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中球蛋白大量增加,白蛋白减少,出现白蛋白球 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6 7 淋巴结型黑热 病 淋巴结型黑热病 较少见,婴幼儿发病为 主。多无黑热病病史,亦可与黑热病同时 发生。表现为 浅表淋巴结肿 大,尤以腹股 沟部多见,花生米大小,亦可融合成大块 状,较浅可移动,局部无红肿热 痛。全身 情况良好。肝脾多不肿或轻度肿大。 8 9 皮肤型黑热病 1.皮损好发于头面部,也可侵犯躯干、四肢及舌 唇粘膜。 2.损害初为浸润性红斑,以后变为黄红色斑块, 其上伴有密集的米粒至黄豆大的结节,呈红色或 棕色,半球形,表面光滑,柔软,常互相融合。 3.另一种常见的损害为花斑癣样浅色斑,可融合 成片,边界清楚。 10 11 病原学检 查 (1)穿刺检查: 涂片法:骨髓穿刺,最为常用,检出率8090;淋 巴结穿刺应选取表浅、肿大者,检出率约为46。 培养法:将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培养 1周,有活动的前鞭毛体长出为阳性。 动物接种法:将穿刺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地鼠、 BALBc小鼠等),12个月后取肝、脾作印片涂片,瑞 特染液染色镜检。 (2)皮肤活组织检查或淋巴结活检 12 免疫学检 查 (1)抗体检测:IF、IHA、ELISA等 (2)循环抗原检测:单克隆抗体-抗原 斑点试验(McAb-AS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