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 因 1 概概 述述 病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原(古称“病源”)。 病因范围: o 原发病因: 六淫、疠疠气、七情、饮饮食、 劳劳逸、外伤伤、寄生虫、药药邪、医过过、先 天因素. o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2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 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 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3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o 探求病因的方法 o 问诊求因:即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 关情况,以推断其病因。 o 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4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o 病因分类 o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o 张仲景:将病因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三类。 o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o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 阐明了“三因学说”。 5 当前病因分类当前病因分类 o 1.六淫:外感病因 o 2.疠疠气:外感病因 o 3.七情内伤伤 o 4.饮饮食失宜 o 5.劳逸失度 o 6.病理产产物:痰饮饮,瘀血,结石。 o 7.其他病因:外伤伤,胎传传等。 6 第一节第一节 六淫六淫 o概述 六淫为为外感病因,气候变变化或抵抗 力低下时时引起外感病发发生。 o外感病:发病急骤,邪气从口鼻、 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7 一、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oo1.1.六淫概念六淫概念 (l)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 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 气太过,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引起 疾病时,称为六淫。 8 一、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异常情况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 气候变化急骤 9 一、一、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o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 为外邪。 内生五邪-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 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 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 10 ( (二二)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邪从外入(口鼻或皮毛)。 (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 多湿病,秋季燥病,冬季多寒病 。 (3)地域性:居住和环境特征。 (4)相兼性:六淫多相兼入侵。 (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病变性质可以 发生转化。11 (一)(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o风邪的概念: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 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o风邪的特性: 1 风为风为 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风。 2 风风邪为为外感病中极为为重要的致 病因素。 风为风为 百病之长长。 1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风邪的致病特点: ().风为风为 阳邪,其性开泄,易袭袭阳位。 阳邪:风风邪善动动不居,具外越上浮、轻扬轻扬 升发发的特 性。 开泄:风风吹地裂。汗出,恶风恶风 等。 阳位:头头面,肌表,背部等。头头痛头晕头晕 ,鼻塞 ,背痛,身痛,皮肤瘙痒,面瘫瘫等。 “伤伤于风风者,上先受之。”() (伤风与中风之别) 13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风性善行而数变变。 善行风善动不居。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 定处的特点。行痹(风痹),关节疼 痛游走不定; 数变-风起瞬间,风有休作,来去无常。 发病急骤等。中风病突然昏倒,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等。 荨荨麻疹时时作时时止。 14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风性主动动: 风风属阳邪,其性动摇动摇 不定。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等。 ().风为风为 百病之长长:其他五邪每多依 附于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风寒, 风风湿,风热风热 等。 15 (二)(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o 寒邪概念: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 性的外邪。 o 寒邪特性: 1 . 寒邪为冬季之主气,致病多见于冬季 ,但也可见于其它季节。 2. 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 3.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 16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邪致病特点 (1)寒为为阴邪,易伤伤阳气。 寒邪袭袭表卫卫阳被伤伤温煦失司 伤伤寒。 寒邪直中脾胃损伤损伤 脾阳脘腹 疼痛中寒 素体阳虚阴寒内生畏寒内寒 17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性凝滞: 寒属阴邪,具有凝结结、停 滞的特性(气血运行阻滞、易致疼痛), 寒胜则痛(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3)寒性收引: 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缩、牵牵引 、拘急特点(气机收敛敛、腠理闭闭塞、筋 脉拘挛挛),导导致无汗、筋脉拘挛作痛、 关节屈伸不利等。 。 18 (三)(三)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o湿邪概念:湿为长夏之主气,是具 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 邪气。 o湿邪的分类 内湿脾虚生湿。 外湿感受外界湿邪。 19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 水入土中谓之湿,故湿属于阴邪之类。 阴邪易伤阳气。畏寒,肢冷等。 湿为有形之邪,有形者易滞气机。胸痞 ,脘闷,腹胀等。 20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湿性重浊。 “重”,症状沉重的特点肢重、大便 里急后重、头重如裹、小便不利等。 “浊”,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 渗液、面垢、大便粘腻,小便混浊, 白带过多等。 21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粘即粘着,症状的粘滞性。 滞即停滞,病程的缠绵性(关节炎等)。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于湿者,下先受 之。 湿性类水,水性趋下,故趋下。 病位在下焦者多属湿邪为病,如白带过多、 小便淋沥、阴囊湿疹,下肢疮疡等。(内湿 ) 22 (四)(四)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oo 燥邪概念:燥燥邪概念:燥秋季之主气,具有干燥、收 敛、清肃特性的邪气。 o 燥邪分类 温燥 外燥 凉燥 内燥津亏致燥。 23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邪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为为阳邪,易伤伤阴津。致病以口鼻咽唇干 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特征。 燥胜则胜则 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易为燥伤,清肃失 司,可见干咳痰少或无痰、痰粘难咯或痰中 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 24 (五)(五)火火( (热热)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邪概念:火为夏季之主气,是具有火之 炎热特性的邪气。 生理之火-少火-阳气-正气 火 外火六淫 如五气化火 病理之火壮火 内火-内伤 如五志化火 25 火火( (热热)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热的区分: 程度: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性质:热多由外入,火多由内生。 火邪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传变 较快,病变多表现于上部。头痛,目 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 26 火火( (热热)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火热易伤津耗气。伤津见口干、渴饮、 身热、汗出等,耗气见气短乏力等。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而现高热,神昏,抽搐。 动血迫血妄行而现各种出血。 (4)火邪易致疮疡。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 脓,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5)火邪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谵 语等。 27 (六)(六)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o暑邪概念:暑为夏季之主气,具有火 热特性的外邪。 o暑邪致病季节明显(先夏至日为病温 ,后夏至日为病暑)。 o只有外暑。 28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邪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初起无表证 、高热,面赤,脉洪大等里实热之象。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伤津见口 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耗气 见(气随津泄)气短乏力、甚至昏倒不 省人事。 。 29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湿热并存,除热象外,可以见胸 闷脘痞、四肢倦怠、食少便溏等湿象 。 30 第二节第二节 疠气 疠气 一. 基本概念 又称疫气、异气、戾气等,是一 类类具有强烈传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相互传染、染疫之义; 疠,指毒疠之气。 31 二.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发发发发病急病急骤骤骤骤,病情危,病情危笃笃笃笃。 2.2.传传传传染性染性强强,易于流行,易于流行。 3.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32 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 社会因素。 33 o 清代余师愚疫疹一得:乾隆戊子年,吾邑疫疹 流行,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 八 、 九 , 重 者十 存 一 、 二, 合 境 之内 , 大 率 如 斯 。初 起 之 时,先 恶 寒 而 后 发 热, 头 痛 如 劈, 腰 如 被杖 , 腹 如 搅 肠 ,呕 泄 兼 作 ,大 小 同 病 , 万 人一 辙 。予 因 运 气 , 而 悟疫 症 乃 胃受外 来 之 淫 热 ,非 石 膏 不 足 以 取 效 耳 !且 医 者 意 也 ,石 膏 者 寒 水 也 ,以 寒 胜 热 , 以 水克 火 , 每 每投 之 百 发百 中 。 五 月 间 余亦 染 疫 ,凡邀 治 者 , 不 能 亲身 诊 视 , 叩其 症 状 ,录 受 其 方 , 互 相传 送 , 活人甚 众 。 34 o 疫疹一得序:仲 景 之 书,原 有 一 十 六 卷 ,今 世 只 传 十卷 , 而 疫疹 一 门 , 亦 在 遗 亡 之 数 欤?以 致 后 人 纷 纷 立说 , 祖 述 宪 章 , 俱 以伤 寒 立 论 , 其 于热 疫 一 症,往 往 略 而 不 讲 ,是 以 业 斯 道 者 ,所 诵 所 传 ,连 篇 累 牍 ,无 非 伤 寒 ,及 其 临 症 , 只 就伤 寒 一 例 治之 , 不 知其 为 疫 也 。 流 弊 于 人 , 沦肌浃 髓 , 举 世 同 揆, 万 人 一 法 。 究 之 ,死 者 不 知 何病以死,生者知何药以 生,抚今思昔,可胜慨哉! 35 o 乾隆甲申,予客中州,先君偶 染 时 疫 , 为 群 医 所 误 ,及 奔 丧 回 里 ,检 视 诸 方 ,总 不 外 此 三 法 ,抱 恨 终 天 , 曷 其有 极 ? 思 于此 症 , 必有 以 活 人 者 , 公之 于 世 ,亦以 稍 释 予 怀 。 因读 本 草 言 石膏 性 寒 ,大 清 胃 热 , 味 淡 而 薄 , 能表肌 热 , 体 沉 而 降, 能 泄 实 热。 恍 然 大悟 , 非 石 膏 不 足以 治 热 疫,遇 有 其 症 , 辄 投之 , 36 o 无 不 得心 应 手 。三 十 年 来 , 颇 堪自 信 , 活人所 不 治 者 , 笔 难罄 述 。 窃 思一 人 之 治人 有 限 , 因 人 以及 人 无 穷,因 不 揣 鄙 陋 , 参 合 司 天 、 大 运 、 主 气 、 小 运 , 著 为 疫 疹 一 得 ,欲 以 刍 荛 之 见 ,公 之 于 人 ,使 天 下 有病 斯 疫 者 , 起 死回 生 , 咸登 寿域,予心庶稍安焉,敢以著书立说,自矜 能事耶? 37 o 冷庐医话:越郡有患疠风者,因至外 祖家食鸡而得,其外祖乃患此症者也 , 后 其 人 死 ,所 畜 之 鸡 ,肥 大 异 常 , 邻 人 购 食 之 ,亦 患 此 症而死 。 盖 鸡 食 疠 风者 之 痰 , 能染 人 也 。 谚 曰 : 宁 娶 疯 子妻 , 不 食疯子鸡。 良有以也。 38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惊不自知而 恐为自知) 七情内伤,指由情志变化引起内脏 疾病言。 39 第三节 七情内伤 o 一、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藏神,在志为喜; 肝藏魂,在志为怒; 脾藏意,在志为思; 肺藏魄,在志为悲; 肾藏志,在志为恐。 o 二、七情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40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o 发病条件:突然、强烈、长久情志刺 激,超出人体生理调节范围。 o 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从心而发,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 肾。 41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o2 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42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3 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属于精 神性致病因素,致病多与精神刺激 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4 影响病情变化(情志刺激加重疾病 )。恶性的或消极的情志变化,则 能加重病情。 疾病过程中,因剧烈 的情绪波动,使病情急剧恶化。 43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o 冷庐医话:真空寺僧能治邝子元心疾, 令独处一室,扫空万缘,静坐月余 , 诸 病 如 失 。海 盐 寺 僧 能疗 一 切 劳伤 虚 损 吐 血 干 劳之 症 , 此僧不 知 神 农 本 草 、 黄 帝 内 经 ,惟 善 于 起 居 得 宜 ,饮 食 消 息 ,患者 住 彼 寺 中 , 三月 半 年 , 十愈 八 九 。观 此 知 保 身 却 病之 方 , 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 ,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 44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o 冷庐医话:明末高邮袁体庵,神医也。有举子 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 , 求 体 庵 诊 之, 惊 曰 : 疾不 可 为 矣, 不 以 旬 数 矣 ,宜 急 归 ,迟恐 不 及 矣 。 道 过镇 江 , 必 更求 何 氏 诊之 , 遂 以 一 书 寄何 , 其 人至镇 江 而 疾 已 愈 ,以 书 致 何 ,何 以 书 示之 曰 : 某 公 喜 极而 狂 , 喜则心 窍 开 张 , 不 可复 合 , 非 药石 之 所 能治 , 故 以 危 言 惧之 以 死 ,令其 忧 愁 抑 郁 ,则 心 窍 闭 ,至 镇 江 当 已 愈 矣 。其 人 乃 北 向 再 拜 而 去 。 45 发病类型: 躯体表现:头痛、泄泻、腹痛、 胁痛等。 精神表现:失眠、多疑、抑郁、 焦虑、健忘、癫、狂等。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6 (一)饮食不节(一)饮食不节 1、过饥:气血乏源,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 痢疾、痔疮)。 3 、饮食规律失常:脾胃受损。 第四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47 第四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二)饮食不洁(二)饮食不洁 饮食变质 饮食污染 寄生虫 食物中毒 48 (三)饮食偏嗜(三)饮食偏嗜 o 正常的种类搭配: o 谷类-主 肉类-副 o 蔬菜- 充 水果-助 o 偏嗜某物-脏腑功能的紊乱-疾病。 第四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49 第四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1 1 寒热偏嗜 o 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腹 痛、泄泻等症。 o 燥热- 胃肠积热-口渴、腹满胀痛、 便秘,或口舌生疮等。 2 2 五味偏嗜五味偏嗜 oo 酸、苦、甘、辛、咸。酸、苦、甘、辛、咸。 oo 五味伤五脏。五味伤五脏。 50 第四节第四节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o 过食 伤本脏 伤主之体 累及他脏 累及他脏之体 o 酸-肝-筋- -脾- -肉 o 辛-肺-皮- -肝- -筋 o 甘-脾- -肉- -肾- -骨 o 苦-心- -脉- -肺- -皮 o 咸- -肾- -骨-心- - -脉 3 3 食类偏嗜食类偏嗜 oo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oo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51 第五节第五节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一)过劳一)过劳 1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1 1)耗气。)耗气。 (2 2)指持续劳作不止-心身紧张状态-或承 受力不能及的持重、受压及运动等-损伤脏 腑,导致疾病。 五劳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 , 久卧伤气,久视伤血。 52 第五节第五节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2 2、劳神过度、劳神过度 损伤脾气,损耗心血。损伤脾气,损耗心血。思虑日久- 劳神过度-伤心脾-心脾气血两虚 ,久之-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 -积劳成疾。 53 第五节第五节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3 3、房劳过度、房劳过度 房劳过度- 会耗伤肾精-致腰 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男 子遗精滑泄、性功能减退,甚则阳萎 。 54 第五节第五节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软 弱,脾胃呆滞, 体弱神倦,身体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 出等症状,继发其他疾病。 o 健康与非健康之间 “第三状态” 、“亚健康” 。 55 第五节第五节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过劳劳力过度劳则气耗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劳神过度损伤心脾心悸失眠 纳呆便溏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遗精阳痿 月经不调不孕 过 逸气滞血瘀 脾胃呆滞 神弱体疲 肥胖 56 第六节第六节 病理产物病理产物 种类种类 1 1 痰饮: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物。 2 2 瘀血瘀血 :体内血液运行体内血液运行迟缓迟缓或或停滞停滞所形成的所形成的 病理。病理。 3 3 结石:结石: 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湿热浊邪、煎熬形成结石。 57 一、痰饮 (一)痰饮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 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 病因。 痰饮 水液代谢障碍 脏腑气 血失常 58 一、痰饮 (二)痰饮分类 按性质分 痰稠浊,痰热,从火化,得阳气煎熬 而成。 饮清稀,饮寒,从寒化,得阴气凝聚 而成。 水更清。 湿弥漫状态。 59 一、痰饮 o(二)痰饮分类 o 按形态分 有形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痰饮。 无形痰饮:临床可见痰饮的常见症状,如 眩晕、癫狂、呕吐、脉滑等,但看不到排 出的实质性痰饮。 60 一、痰饮 o(二)痰饮分类 o 按病位分 狭义痰饮:呼吸道排出的痰液。 广义痰饮:留滞于体内的有形之痰与无形 之痰。 61 一、痰饮 (三)饮的概念及分类:多停留在人体的脏腑 组织的间隙或疏松组织,性质轻稀,流动性 较大。 痰饮 -肠胃 四饮 悬饮 -胸胁 溢饮-四肢 支饮-胸膈 62 一、痰饮 (四)痰饮属性:(四)痰饮属性:水湿痰饮皆属于阴邪水湿痰饮皆属于阴邪 。 (五)痰饮形成原因(五)痰饮形成原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等。、饮食劳逸等。 63 一、痰饮 o 饮食不节 o 七情内伤 o 外感六淫 o 其他 肺、脾、肾、三焦、膀胱 及肝、心等脏腑功能失常 水液代谢障碍 64 一、痰饮 (六)痰饮形成机理:(六)痰饮形成机理: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 受阻。受阻。 肺: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而为痰肺: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而为痰 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聚生痰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水聚生痰 肾: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停生痰肾: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停生痰 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5 一、痰饮 肺失宣降 生理: 肺气宣发对水液的作用 肺气肃降对水液的作用 病理:肺失宣降对水液代谢的影响 水液 66 一、痰饮 脾失健运 生理:脾主运化对水液的作用 病理:脾失健运对水液代谢的影响 水液 67 一、痰饮 肾失气化 生理:肾为主水之脏 病理:肾气化失常对水液代谢的影响 水液 68 一、痰饮 三焦水道不利 生理:三焦为水液之通道 病理:对水液代谢的影响 水液 69 一、痰饮 (七)致病特点(七)致病特点 oo 1.1.阻滞气机阻滞气机 肺:胸闷、咳嗽、气喘,甚则不能平卧 等。 咽喉:梅核气、胸膈满闷、时太息等。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 遂。 经络筋骨: 痰核、瘰疬、阴疽、流注等 。 70 一、痰饮 痰饮肠胃,见恶心呕吐,腹胀肠鸣 ; 悬饮 胸胁,见胸胁胀满,咳唾 引 痛; 支饮胸膈,见咳嗽,胸满; 溢饮四肢,见水肿。 71 一、痰饮 2 易扰心神 痰浊内扰,影响及心,扰乱神明, 一系 列神志异常的病证。 痰浊上蒙清窍头昏目眩,精神不振。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神昏谵语发狂。 72 一、痰饮 3 症状复杂,变幻多端 痰之为病,无处不到,病理变化多种多样, 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故有“怪病多痰“之说 。 痰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 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等。眩晕、癫狂 、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 ,或流脓,经久不愈等。 73 一、痰饮 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 切。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 、疼痛、泄泻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由痰作祟。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 症状。 74 4.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痰饮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与 湿邪类似,具有粘滞的特性,致病缠绵,病 程较长,难以速愈。 一、痰饮 痰饮 水湿 相似 75 二、瘀血二、瘀血 (一)概念:瘀血是血液运行迟缓或停滞所 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血瘀与瘀血 血瘀病机 瘀血病因、病证 76 (二)瘀血形成的病因 气虚:气有推动作用,气虚行血无力则瘀滞。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血热: 热邪煎灼血液,血液变稠而瘀滞。 血虚:血虚则血行迟缓而瘀滞。 外伤:外伤致血液离经而瘀滞。 二、瘀血二、瘀血 77 二、瘀血二、瘀血 (三)致病特点 1 阻滞气机 瘀血停滞脏腑经络,或血行不畅, 易于阻滞气机,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因 此瘀血常与气滞并见,而气滞又可加重瘀血 ,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78 二、瘀血二、瘀血 2.瘀塞经脉 瘀血阻于经脉之中,可致 血运不畅,或血行停蓄,血液不能正 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 ,局部可出现疼痛,癥积肿块,甚则 坏死。 3.伤及脏腑 功能失常。 79 二、瘀血二、瘀血 伤及脏腑 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脑癫狂; 心 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绞痛阵作; 肺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 血; 肝癥块, 胁胁刺痛; 胃肠胃脘刺痛, 或见呕血、便血; 胞宫小腹疼痛拒按,或有痛经、闭经,月 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崩漏下血; 四肢四肢活动不自由。 80 二、瘀血二、瘀血 81 二、瘀血二、瘀血 (三)瘀血症状特征 (6项) 刺痛 :疼痛的特点为刺痛,痛处固定、拒 按、夜间加重,或久痛不愈、反复发作 ,妇科痛经,闭经等。 肿块:瘀积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脏腑 可形成癥积,按之有块,固定不移 。 出血紫黯:血色多呈紫暗,大便色黑。 82 二、瘀血二、瘀血 紫绀:面部、爪甲、肌肤、口唇青紫。 舌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 脉曲张等,是瘀血最常见最敏感的指征。 脉涩:涩或结代。 83 结石形成的病机结石形成的病机 1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脾胃失运、湿热蕴结。 2 情志内伤 肝胆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化学原电池课件
- 高三拍摄脚本课件
- 高三化学最后一课课件
- 离婚双方共同财产分割协议范本及实施要点
- 猪场租赁合同(带屠宰加工服务)完整版
- 离婚双方彩礼退还及婚后财产分配执行合同
- 离婚协议房产分割与子女教育支持专项合同
- 环保投资担保合同风险分析与责任承担条款
- 髋臼骨折课件
- 矿业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44)
- 智慧校园建设“十五五”发展规划
- 流管专员笔试题目及答案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
-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第2框《用科学世界观指导人生发展》-【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同步课堂课件
- 《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一体化课件-第一章 职业感知与安全用电
- 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集体备课定稿)
- 工程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关于村两委工作职责与分工【五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