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1)_第1页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1)_第2页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1)_第3页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1)_第4页
1978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81978 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年前后人力资源配置及效率比较研 究究(1)(1) DistributionandEfficiencyofChineseHumanResourcesbef oreandafter1978 【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人力资 源配置政策及制度变化前因后果的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 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优 化和有效开发利用,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 原因。历史证明,劳动者本身择业的自由程度和市场配置 人力资源的力度,是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成正比关系的。 中国还有很大比重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如果这方面做的好,至少还会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20 年。因此,扩大劳动者自主权、保障其应有权益、充分 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应该成为党和政府制订政策和选择 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主题词】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发展战略 人力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其能否合理配置和不断优化, 是决定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新民主主义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计划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到苏联 模式的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再到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 1949-1957 年,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过渡阶段;1958-1978 为典型的单一公有制和计 划经济体制阶段;1978 年“三中全会”至今为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过渡并基本完成阶段。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中国 的工业化由初期到中期的推进过程。在上述经济体制和产 业结构两个变化过程中,若从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角 度看,应该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劳动力资源尽快从 传统的、低效的农业转移到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以迅速 实现工业化;二是如何充分发挥各个产业中的劳动者(包 括经营管理者)个人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应该说,世界上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工 业化的过程,是伴随着市场化的,即工业化是与市场经济 发育和成熟过程相一致的。因此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者 积极性的调动(择业自由度和权益的提高) ,也是一个平缓 的市场调节、工会斗争和政府干预的渐进过程。对于这些, 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仅对中国这 50 多年来独特的历 程作一些探讨,以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建国初期的人力资源和就业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中国的人力资源是相当丰富的, 但又是畸形的,即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 过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过剩;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有专业 技术的劳动力又非常短缺,甚至不得不引进苏联专家。另 外,劳动资源的配置也是相当落后的,绝大部分集中在落 后的农村。 据统计,1949 年底,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 人口 5416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 1064%,乡村人口占 8936%;从业人员 18082 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占 85%, 乡村从业人员占 915%。在上述人口中,平均每万人中有 大学生 22 人,中学生 23 人,小学生 450 人。到 1952 年, 在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为 33 人,中学生 55 人,小学 生 889 人。1即使这样低的比例,1952 年大学虽然计划招 收 75 万名学生,还是面临着招生不满的忧虑(因许多学 生参加工作,应届高中毕业生太少) ,政务院不得不下达指 示,禁止各单位自行到中学招工,扩大助学金发放,要求 努力争取高中生全部升入大学,至少保证 95%以上。即使达 到上述要求,还需要从党政军整编中抽调 2 万名青年知识 分子补足应届高中生升学差额。2 由于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据估计,在全国就 业人口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不会超过 5%。据 1952 年的统计,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 74 人,每万名职工中(尚不包括占就业人口 90%以上的农民和 个体经济劳动者)有科技人员 269 人。另据 1952 年全国干 部统计资料显示3,在 2470700 名干部中,专业技术人员 为 344 万人,占 139%,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为 133684 人, 仅占 54%。在这 247 万名干部中,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者占 658%,高中文化程度者占 1554%, 初中文化程度者占 3698%,小学文化程度者占 3780%, 文盲占 310%。4再从建筑行业看,在 1952 年的就业人 员中,有技术的职工仅占职工总数的 1020%,其余 80 90%的职工没有专门技术,只是一般劳动力,因此建筑公司 之间相互挖人的现象很普遍。周恩来总理在 1952 年 7 月就 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也少得很,今年七凑八凑,才凑 到两三万人,而我们每年平均却需要十万人。 ”51955 年, 在城镇职工中,文盲的比例在 50%以上,有的产业,如煤矿、 建筑业,在 60%-70%以上。6在全国国营工业企业中,担 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共有 14863 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和中 等教育的人员只占 84%。7 再从建筑行业看,在 1952 年的就业人员中,有技术的职工 仅占职工总数的 1020%,其余 8090%的职工没有专门技 术,只是一般劳动力,因此建筑公司之间相互挖人的现象 很普遍。 再从人力资源配置来看,1949 年,占全国劳动力 915%的 人数属于农业个体劳动者,1952 年则降至 88%;在城镇就 业人员中,个体劳动者也占有很大的比重,1949 年为 724 万人,占城镇从业人数的 472%;1952 年为 883 万人,占 城镇从业人数的 355%。在上述就业人员中,实际上还有 许多属于“隐形”的富裕的劳动力,即过剩的人力资源。 据 1952 年 8 月召开的全劳动国就业会议的统计,由于人多 地少,尽管农业落后,以人力、畜力为主,农村中仍然存 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土地改革以后,农村中的失业无 业人数大幅度降低,1952 年约为 135 万人(主要是手工业 者和商贩) ,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却人数众多、有增无减。 1952 年全国共有农业剩余劳动力 4039 万人,占农业劳动力 总数的 168%。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数量大,而且是一个 全国性的问题,即使地多人少的东北、西北地区,农业剩 余劳动力也不少,东北地区富裕 123 万人,占本区农业劳 动力总数的 111%;西北地区富裕 90 万人,占本区农业劳 动力总数的 72%。但会议估计实际的剩余还远大于这个数 字(据西南区的估计,农村全劳力在土改后超过需要量的 4050%,照这个比例,仅四川一省就富裕出 1000 万人, 而上述统计西南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仅 1115 万人,占农业 劳动力总数的 24%) 。农村劳动力不仅过剩,而且素质也不 高,在 50 年代中期,在农村青壮年中,约有 80%的人是文 盲。8 在城市,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大量失业人口成为政府很大的 压力。1950 年,仅登记的失业工人即达 1664 万人,占当 时城市职工总数的 21%,此外还有不少失业的知识分子。对 于处于贫困线上并且没有社会保障的广大城市居民来说, 失业就意味着挨饿,1950 年春,在一些大城市里,因就业 无望、生活无着而自杀的事时有所闻。到 1952 年,在全国 城市登记要求就业的人数仍然有 1622 万人。国家统计局 推算的 1952 年城市待业率为 132%,而根据日本学者南进 亮的推算,1952 年的城市失业率则高达 1732%。9实际 上,在城市的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以小商、小贩的形 式聚集在第三产业中,处于利润微薄、过度竞争状态。即 使如此,由于城乡之间劳动者收入的差距和城市现代生活 的吸引力,仍然有大量农民被吸引到城市寻找职业,进一 步加大了城市就业压力(据当时一些典型调查,建国初期 城市工人平均收入是农民平均收入的 3 倍左右, 中国统计 年鉴(1983) 则说 1952 年非农业居民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