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1页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2页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3页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4页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31993 年清史研究概况年清史研究概况(1)(1) 1993 年是深入改革的一年。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清 史学界的同仁励志学术,潜心研究,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 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论文约有 150 篇,出版的学术专著、论文集约 20 余种。在香港,召开了 京港清史学术讨论会;为祝贺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钟 翰教授 80 华诞,辽宁大学出版社特出版了庆祝王钟翰先 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 ;此外,北京大学历史系还召开了 纪念著名清史专家商鸿逵教授逝世 10 周年的座谈会。总之, 一年来清史学界仍然是比较活跃的。从发表的论著看,研 究领域比较广泛,涉及问题比较多,且有一定的深度。特 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表的论文、专著上,中青年学者的 成果占了很大比重,这是可喜的现象。下面将一年的研究 概况作一扼要的叙述。 一、政治史研究 政治史的研究一向为清史研究者所关注,并且在清史 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1993 年的清史研究仍然表现了这一 特点。本年度清代政治史的研究涉及面较广,而且比较有 特色。 1、关于 18 世纪的中国的专题讨论 18 世纪的中国,即从康熙四十年(1701 年)至嘉庆五 年(1800 年) ,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国力空前强盛, 四海升平,生产力水平超越元明,远胜汉唐;在对外关系 上,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访华,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 事件之一。毫无疑问,18 世纪的中国是值得史学界、特别 是清史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为此,中 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清史研究特辟专栏,以 笔谈“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和“中英通使 200 周年”为 题,先后两次刊登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看法(见 清史研究1、3 期。以下引用的一些言论,不另注) 。 首先,一些专家、学者从总体上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 己的看法。戴逸先生指出:18 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继承和 总结的时代,中国历史发展到高峰的时代,孕育着转变和 面临着选择的时代;“翻开十八世纪的历史,我们今天感 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清王 朝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的世 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 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郭成康认为, “康、雍、乾 三帝从满洲务实的传统出发,突破了儒家的某些金科玉律, 在政治上作出了一些有益的贡献。 ”刘凤云在谈到马戛尔尼 访华的礼节冲突时说,这次礼节冲突,反映了两种体制、 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乾隆皇帝抱 残守缺,固执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保守主义和封闭政策,拒 绝同英国使臣进行认真的会晤,终于导致了这次外交活动 上的失败。正是由于这种对世界无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最终窒息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高翔同 志就史家历来盛赞的康乾盛世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指出, 从历史演进的长河去看康乾盛世, “无论在繁荣的质上还是 量上,它都远逾前代,具有集大成之势” 。同时又明确指出, “如果把康乾盛世置于世界范围来考察,即会发现:当清 朝正处于繁荣的高峰,当人们正陶醉于盛世的文治武功时, 产业革命在欧洲爆发,科技发明与社会变革不断产生,传 统社会的基础在分工、水力、机器的应用中被彻底摧毁。 至此,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完全拉开,近现代史上落后就要 挨打的命运最终铸定。这种历史落后局面的形成,可以说 是十八世纪中国,尤其是康乾盛世的悲剧意义所在。 ”李华 先生认为,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 生活上的腐朽这是事实;但在社会经济上,仍然是向前发 展的” 。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我们不能“老是人为地强调它 的微弱” ,而应将其“限制在还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 段” 。陈桦在分析了 18 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突出成就和许 多局限后认为,封建主义社会制度是造成当时社会经济不 可能发生质的飞跃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评价十八世纪社 会经济发展的时候,既要看到它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所给 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同时也必须估计其在沉 重的封建主义桎梏之下,步履蹒跚,矛盾重重,仍未脱出 旧生产模式的现状” 。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某些具体问题入手,进行了探 讨。高王凌认为,清代矿厂中有 50是在乾隆时期建立的, 说明该时期的中国矿业有着一个很大的发展,因此, “恐怕 是不应称之为急遽地走向衰败萎缩的” 。华立在阐述 18 世纪中国人口流动的概况及其对边疆开发所产生的巨大推 动作用后,指出, “从经济开发到文化、社会的进步,成为 人口流动推动下边疆社会发展的历史道路” 。成崇德在着重 考察了北疆的开发情况后提出:稳定的、和平的政治环境 是促进边疆与内地人口流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发 展蒙古社会经济的重要保证。同样,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 各族人民对蒙古地区的开发活动与其他边疆地区人民的经 济建设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近三百年来丰富多彩的边疆开 发史。何瑜在论及清廷的海疆政策时认为,在传统的闭关 自守基础上产生的海疆政策,其实施的结果是: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遏制和延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但这种有利 的一面是暂时的和有限的,而它在隔绝中外交往、自我封 闭的不利方面,却是既久且深的。秦宝琦把 18 世纪中国农 民起义与农民战争,放到当时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 后指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所提出的纲领口号和实际斗 争,表明它们仍然“未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其历史 作用只能是打击了封建统治 ,而不可能是推翻封建统治, 建立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 。黄受平在论及 18 世纪的思想 文化时说, “尽管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但它毕竟 只是传统文化的终结,而非近代思想的开端,与同一时期 西方出现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比,它已经明显地落后于世界 的潮流了。 ”黄兴涛详细探讨了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的关 系,认为,这将“对人们更准确地认识此次英使访华的真 正动机,和使团在华的历史际遇有所帮助” 。 2、关于政治制度的研究 清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在 1993 年中有了新的突破。虽 然发表的文章数目并不很多,但有些文章有一定深度。此 外,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三人合著的清朝典制 (吉 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5 月版) ,为清代典制史的研究填补 了一项空白。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清代的皇帝、礼仪、 国家机关、职官管理、学校与科举、财政、监察和法律、 军事等各项制度。 满族国家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已为人所共知。但其何 以会以旗这一特殊形式出现,却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姚念慈在论满族八旗制国家的建立 (清史论丛 ,辽 宁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9 月出版)一文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问 题。文章指出:(1)牛录应作为研究满族八旗制国家的起 点;努尔哈齐起兵初期,牛录额真发生的某些质的变化, 使满族各部落“成为正在形成中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一个 下层基本单位” ,进而迅速地形成了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部 落联盟。 (2)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齐出于集中统辖管理 的需要,采取了改编牛录和建立四旗这两项重大决策,标 志着满族国家的诞生。 (3)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齐将一 度代理国政的褚英囚禁,两年后处死,结束了四旗制,从 而建立了八旗。 “可以说,满族国家的专制集权政体正是设 置八旗时才开始确立的” 。他在另一篇文章清入关前六部 的特点及权力变化 (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 集 ,以下简称论文集 )中论述了清入关前中央机构的 特点,指出: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设立六部,这是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