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doc_第3页
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doc_第4页
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秦皇岛西部旧改5号地一期工程基坑支护与降水设计方案经 理:总 工 程师:审 核 人:设 计: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3月目 录1 设计原则、编制依据11.1 设计原则11.2 编制依据12 工程总论32.1 基本情况32.2 工程规模42.3 场地自然地理概况42.4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42.5 工程特性指标62.6 本工程基本目标72.7 工程内容概述73 方案设计概述83.1 基坑开挖深度83.2 基坑周围建筑环境83.3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83.4 基坑支护结构及降水选型94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94.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94.2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145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与降排水系统施工165.1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165.2 降排水系统施工166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176.1 监测目的176.2 监测内容176.3 测点布置176.4 观测方法176.5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186.6 建筑基坑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186.7 监测频率196.8 监测精度要求196.9 监测结果处理要求和监测结果反馈制度207 施工部署207.1 施工组织机构207.2 施工现场布置228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卫生与健康、防火安全238.1 工程安全目标、保证体系238.2 安全生产258.3 文明施工268.4 卫生与健康278.5 防火安全279 施工组织279.1 人员组织279.2 设备组织289.3 进度计划2810 险情处理及应急措施2811 应急预案2912 近几年类似工程业绩3313 资料整理33附图:1、基坑周围建筑环境平面图(共1页)2、土钉墙支护设计定位图(共1页)3、土钉墙支护设计参照的钻孔资料(共1页)4、降水井平面布置图(共1页)5、土钉墙支护设计施工图(共1页)6、坡顶位移、沉降及周围建筑物变形测点布置图(共1页)1 设计原则、编制依据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根据本工程项目有关设计图纸及国家现行有关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行业标准,并经现场实地踏勘、调查、在充分考虑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环境情况下,进行设计和编制的。其设计原则和编制依据如下:1.1 设计原则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因地制宜、施工便利。1.2 编制依据1.2.1 国家颁布的有关建设法律、法规、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施行日期:1998年3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施行日期:2000年9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施行日期:1986年7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日期:1989年12月26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施行日期:2002年11月1日);6)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施行日期:2000年1月30日);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3日,实施日期:2009年05月13日);9)关于印发河北省危险性较大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通知(冀建法2007209 号)(自2007年5月15日起施行)。1.2.2 设计文件及图纸(表1-1)表1-1序号图纸名称备注1秦皇岛西部旧改5#地项目技术标文件业主提供的邮件25号地块基坑开挖界限图电子版35号地块基坑一期、二期开挖界限图电子版4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号: 2011k0231.2.3 规范、规程(表1-2)表1-2类 别序号规范、规程名称规范、规程编号国家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10年版)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6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2009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 5009-200210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20071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1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行业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973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98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 72-2004 j366-2004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7建筑施工高处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01 j 119-20019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协会1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cecs 161 :2004地方1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db13(j)35-20022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技术规程(试行)db13(j)/t 48-20053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规程db13(j)45-20031.2.4 标准(表1-3)表1-3类 别序号规范、规程名称规范、规程编号国家1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79-982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6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937建设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行业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992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 /t 77-20033建筑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标准jgj 180-2009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20045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 184-2009地方1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资料管理标准db13(j)/t101-20092建设工程安全文明工地标准db13(j)/t100-20091.2.5 其它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应用指南(黄强主编);2)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刘国彬、王卫东主编);3)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4)工程所在地政府授权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及要求等;5)公司企业标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类似工程成功施工经验等。2 工程总论2.1 基本情况1)工程名称: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2)工程地点:场地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西白塔岭文坛路以西,交通方便。3)建设单位:秦皇岛市海洋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勘察单位: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2 工程规模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本工程规模如下。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共有15层物业用房1栋、3层超市1栋、3层幼儿园1栋、32层住宅楼8栋、30层住宅楼1栋、24层住宅楼1栋、18层住宅楼7栋及地下2层地下车库分布全场地。2.3 场地自然地理概况根据勘察单位提交的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自然地理概况如下:2.3.1 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场地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西白塔岭文坛路以西,交通方便。拟建场地地势起伏较大,地面绝对高程一般在14.0521.47m之间。地貌单元为剥蚀残丘。2.3.2 气象秦皇岛市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调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年最低气温在1月份,夏无酷暑,年最高气温在8月份,年平均气温10.5。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8.5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73.5mm,最小年降水量为320.11mm,受季风影响,降水量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35%。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46.8mm,多年平均湿度为62%,多年平均日照为277.2天。本区主导风向受季风控制,全年盛行东北风,其次为西南风和西风,最大风速为东北风,速度可达18m/s,年平均风速3.1ms。本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0.85m。2.4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根据勘察单位提交的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如下:2.4.1 地层岩性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较简单,表层为人工堆积层杂填土、素填土、耕土(q4ml),其下为上更新统残积层砂质粘性土(q3el)、太古界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中风化混合花岗岩(ar)。各层岩土的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详见表2-1。表2-1 地层岩性特征表年代成因地层编号地层名称岩土描述厚度变化范围(m)层底标高变化范围(m)分布情况q4ml1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主要由建筑垃圾、残积土和粉土等组成,含少量的植物根系。0.306.209.2918.79普遍分布2耕土黄褐色,稍湿,松散,由砂、粉土和植物根系等组成。0.401.5015.3818.43局部分布3素填土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由母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土组成。0.504.4014.3417.89局部分布q3el砂质粘性 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原岩组织结构已完全破坏,但仍可辨认,含高岭土团块。0.304.908.9818.29普遍分布ar全风化混合花岗岩黄褐色,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云母次之,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结构基本破坏,节理裂隙十分发育,岩芯破碎,岩芯扰动呈砂土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属极软岩。05.04.608.1917.19普遍分布强风化混合花岗岩黄褐色,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云母次之,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结构基本破坏,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岩芯扰动呈砂土状或碎块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属软岩,局部穿插伟晶岩脉。3.5035.60(局部未揭穿)-20.939.64(局部未揭穿)分布全场 地中风化混合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云母次之,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结构基本破坏,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级,属较软岩。未揭穿揭露最底标高-21.92分 布全场地2.4.2 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水水位(静止水位)埋深3.4m8.9m,标高9.3913.93m;属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层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和第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中。本层地下水对工程影响较大,根据现场两组钻孔注水试验,含水层渗透系数分别为0.3m/d和0.5m/d,属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建议值k=0.5m/d。本场地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形式,水位随季节有所变化。一般年变幅在1.0m左右;勘察时地下水正处枯水期,且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受场区周边基坑降水影响较大,故进入丰水期或周边降水工作完成以后,地下水会有所回升。本次勘察取地下水样3组(详见附图附表6)进行室内水质简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ph值为6.7左右,属弱酸性水。地基土中各离子含量详见水质简分析报告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有关条款规定,按类环境考虑,该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2.5 工程特性指标根据勘察单位提交的西部旧改项目5号地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工程特性指标如下:表2-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参数表地层编号岩土名称承载力特征值fak(kpa)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0(mpa)砂质粘性土2104.189.0全风化混合花岗岩30030.035.0强风化混合花岗岩50045.050.0中风化混合花岗岩1500可视为不可压缩注:变形指标除砂质粘性土依据土工试验结果外,其余均为地区经验值。表2-3 边坡支护设计参数土层编号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内聚力标准值ck(kpa)内摩擦角标准值k()备注1杂填土18.01015经验值2耕土17.08123素填土19.01318砂质粘性土19.136.520.2直剪全风化混合花岗岩20.025.035.0经验值强风化混合花岗岩21.030.040.02.6 本工程基本目标工期目标:严格按照业主要求的工期完成本工程基坑降水与支护施工任务。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达到设计图纸、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及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安全目标:施工过程中无伤亡事故,基坑支护体系安全可靠,后续工程顺利施工。文明施工:各工序施工应达到工完场清,不影响文明工地的目标实现。消防保卫:遵守施工现场消防、保卫管理规定,不发生火灾,不出现偷盗、丢失及施工成品破坏现象。2.7 工程内容概述2.7.1本次工程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根据业主要求,本次工程需完成如下工作内容:1、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2、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2.7.2 需业主协助完成的工作内容:1)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工作,清理地上地下障碍物;2)施工现场最近位置提供至少两个测量放线控制点;3)提供施工现场临时加工场地。3 方案设计概述3.1 基坑开挖深度根据业主提交的秦皇岛西部旧改5#地项目技术标文件,本工程一期地块整体开挖,放坡1:0.3,土钉支护,基坑统一深度按8米计算。3.2 基坑周围建筑环境根据设计图纸,并经现场实地踏勘、调查,本工程拟建场地各侧建筑环境如下:东北侧:地下车库外墙皮距建筑红线最近距离11.96m,地下车库外墙皮距文坛路(水泥路)最近距离14.94m;西侧:地下车库外墙皮距建筑红线最近距离7.04m,地下车库外墙皮距建材学院(原煤校)6层楼住宅楼外墙皮最近距离9.21m,据调查该侧住宅楼采用的是天然地基,埋深2.0m左右。东南侧:紧邻二期工程,地下车库外墙皮距建筑红线最近距离48.52m,地下车库外墙皮距河北大街最近距离80.30m。据现场走访调查及钻探证实,本场区内存在原引水沟渠(引滦入秦河渠),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经现场钻探验证该沟渠埋深约为7m9m,渠底最大深度达12m左右,详细埋深及标高见41号工程地质剖面图,经现场测量,2#、10#、18#楼地基受该河渠影响较大。截止目前调查结果,场区除发现上述障碍物外,未发现其它地下障碍物。其拟建建筑周围建筑环境详细情况见图1(基坑周围建筑环境平面图)所示。3.3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根据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条件、周围建筑环境及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等因素。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 72-2004 j366-2004)综合确定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如下:基坑东北侧:侧壁安全等级二级,重要性系数0=1.00;基坑西侧: 侧壁安全等级二级(按技术标文件要求的放坡1:0.3,土钉支护,坑底预留0.60m工作面,只有一栋住在楼(92号钻孔与163号钻孔中间塔式转角楼),土钉墙坡顶距该建筑最近距离为6.21m,在一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该部位边坡需按一级,采用局部加强措施)。重要性系数0=1.00;基坑东南侧:侧壁安全等级二级,重要性系数0=1.00。3.4 基坑支护结构及降水选型3.4.1基坑支护结构选型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基坑工程侧壁安全等级及招标文件技术要求等综合考虑。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第3.3.1条支护结构选型表(表3.3.1)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第3.4.4条边坡支护结构常用型式(表3.4.4),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因地制宜、施工便利”的设计原则,本工程基坑支护结构选型确定为土钉墙支护结构型式。3.4.2基坑降水选型由于本场地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故需采取降水措施。根据本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本地区施工经验,适宜采用坑内明排、配合坑外管井降水,井位距坡顶距离至少1.0m。4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4.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4.1.1 设计条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环境及业主对施工场地的具体布置要求情况,本工程的支护结构设计是以现地表为基准。4.1.2 土钉墙支护设计根据前述,本工程基坑支护结构选型为土钉墙支护结构型式,经采用与现行有关规范相配套的软件(理正深基坑6.01版)进行验算分析,本工程在给定荷载(地面荷载按均布条形荷载20kpa考虑,距坡顶水平距离按2.00m,宽度按3.0m考虑)情况下,其最终设计结果如下:1、设计简图 2、基本参数 所依据的规程或方法: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基坑深度 8.000(m)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 1.00土钉荷载分项系数: 1.250土钉抗拉抗力分项系数: 1.300整体滑动分项系数: 1.3003、坡线参数坡线段数 1序号 水平投影(m) 竖向投影(m) 倾角() 1 2.40 8.00 73.34、土层信息土层数4坑内加固土否内侧水位深度(m)9.00外侧水位深度(m)9.00 5、土层参数 层号土类名称层厚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钉土摩阻力水土(m)(kn/m3)(kpa)(度)(kpa)1填 土1.5918.05.015.020.0合算2砂质粘性土1.4419.136.520.065.0分算3全风化混合花岗岩1.5320.025.030.0120.0合算4强风化混合花岗岩15.7021.030.035.0120.0合算备注:土层信息参照图3所示钻孔资料平均值。6、超载信息超载序号类型超载值作用深度作用宽度距坑边距(kpa)(m)(m)(m)120.00.003.002.007、土钉参数土钉道数 4序号 水平间距(m) 垂直间距(m) 入射角度(度) 钻孔直径(mm) 1 1.500 1.000 15.0 80 2 1.500 1.500 15.0 80 3 1.500 2.000 15.0 80 4 1.500 2.000 15.0 80 内部稳定设计条件 考虑地下水作用的计算方法:总应力法土钉拉力在滑面上产生的阻力的折减系数: 0.500圆弧滑动坡底截止深度(m): 0.000(m)圆弧滑动坡底滑面步长(m): 1.000(m)8、设计结果局部抗拉设计结果工况 开挖深度 破裂角 土钉号 设计长度 最大长度(工况) 拉力标准值 拉力设计值 (m) (度) (m) (m) tjk(kn) tj(kn) 1 1.500 44.2 0 2 3.000 45.6 1 2.029 2.029(2) 2.8 3.5 3 5.000 48.2 1 2.455 2.455(3) 2.7 3.4 2 1.239 1.239(3) 0.0 0.0 4 7.000 49.9 1 3.002 3.002(4) 2.6 3.2 2 2.059 2.059(4) 0.0 0.0 3 1.165 1.165(4) 0.4 0.5 5 8.000 50.4 1 3.374 3.374(5) 2.5 3.2 2 2.452 2.452(5) 0.0 0.0 3 1.582 1.582(5) 0.4 0.5 4 1.456 1.456(5) 14.6 18.3内部稳定设计结果工况号 安全系数 圆心坐标x(m) 圆心坐标y(m) 半径(m) 土钉号 土钉长度 1 1.255 1.214 11.722 5.274 2 2.110 -7.528 36.013 31.075 1 3.500 3 1.618 -5.703 17.023 15.500 1 3.500 2 2.500 4 1.418 -9.607 15.563 17.614 1 3.500 2 2.500 3 1.500 5 1.364 -10.046 15.853 18.768 1 3.500 2 2.500 3 1.500 4 1.500土钉选筋计算结果 土钉号 土钉拉力(抗拉) 土钉拉力(稳定) 计算钢筋面积 配筋 配筋面积 1 3.5 26.9 89.5 1d12 113.1 2 0.0 6.3 20.9 1d 6 28.3 3 0.5 1.2 4.2 1d 6 28.3 4 18.3 7.7 60.8 1d12 113.1喷射混凝土面层计算 计算参数厚度: 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配筋计算as: 15(mm)水平配筋: d6150竖向配筋: d6150配筋计算as: 15荷载分项系数: 1.200计算结果编号 深度范围 荷载值(kpa) 轴向 m(kn.m) as(mm2) 实配as(mm2)1 0.001.00 0.5 x 0.018 188.6(构造) 188.6 y 0.018 188.6(构造) 188.6 2 1.002.50 2.9 x 0.237 188.6(构造) 188.6 y 0.237 188.6(构造) 188.6 3 2.504.50 0.1 x 0.019 188.6(构造) 188.6 y 0.010 188.6(构造) 188.6 4 4.506.50 1.3 x 0.181 188.6(构造) 188.6 y 0.093 188.6(构造) 188.6 5 6.508.00 10.8 x 0.895 188.6(构造) 188.6 y 0.895 188.6(构造) 188.64.2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4.2.1 土钉墙施工参数及土钉设置步骤、工作量基坑土钉墙施工参数及土钉设置步骤见表4-1所示。表4-1 土钉墙施工参数及土钉设置步骤一览表工况编号工况类型深 度(m)倾角(。)水平间距(m)竖直间距 (m)直 径(mm)长 度(m)钢筋直径(mm)钢筋根数1开挖1.50加钉1.00151.501.00803.501212开挖3.00加钉2.50151.501.50802.50613开挖5.00加钉4.50151.502.00801.50614开挖7.00加钉6.50151.502.00801.50121备注:1、土钉墙支护面积约为13625m2,坡顶1.0m宽硬化面积约为1643m2。2、土钉与面层连接设置加强钢筋(构造措施)为横向a16钢筋(单根)。3、土钉隔离支架采用a6钢筋,每1.50m设置一道。4.2.2 土钉墙施工要求1、上层土钉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及下层土钉施工。2、基坑开挖和土钉墙施工应按设计要求自上而下分段分层进行。在机械开挖后,应辅以人工修整坡面,坡面平整度的允许值差宜为20mm,在坡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应清除坡面虚土。3、土钉墙施工可按下列顺序进行:1)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工作面,修整边坡,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标志;2)喷射第一层混凝土;3)钻孔安设土钉、注浆,安设连接件;4)绑扎钢筋网,喷射第二层混凝土;5)设置坡顶、坡面和坡脚的排水系统。4、土钉成孔施工宜符合下列规定:1)孔深允许偏差50mm;2)孔径允许偏差5mm;3)孔距允许偏差100mm;4)成孔倾角偏差5%。5、喷射混凝土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40mm;2)喷射混凝土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宜为0.61.0m;3)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h;6、喷射混凝土面层中的钢筋网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网应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2)钢筋网与土钉应连接牢固。7、土钉注浆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水泥浆的水灰比宜为0.5,水泥砂浆配合比宜为1:11:2(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380.45;2)水泥浆、水泥砂浆应拌合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水泥浆、水泥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8、注浆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前应将孔内残留或松动的杂土清除干净;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min时,应用水或稀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其管路;2)注浆时,注浆管应插至距孔低250500mm处,孔口部位宜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3)土钉钢筋应设定位支架。9、土钉墙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质量检测:1)土钉采用抗拉试验检测承载力,同一条件下,试验数量不宜小于土钉总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2)墙面喷射混凝土厚度应采用钻孔检测,钻孔数宜每100m2墙面积一组,每组不应少于3点。10、对于局部可能出现的坍塌地段,基坑开挖速度应放缓,且分步开挖深度控制在0.50m左右,分段进行,不能大面积开挖,应随挖随护,并在渗水处设置泄水孔,渗水严重地段,应辅以砂袋堆砌,砂袋外侧采用脚手架管或木桩固定。4.2.3 土钉墙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土钉墙支护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见表4-2所示。表4-2 土钉墙支护质量检验标准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土钉长度mm30用钢尺量一般项目1土钉位置mm100用钢尺量2钻孔倾斜度1测钻机倾斜3浆体强度设计要求试样送检4注浆量大于理论注浆量检查计量数据5土钉面层厚度mm10用钢尺量6墙体强度设计要求试样送检5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与降排水系统施工5.1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由于本场地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故应采取降水措施。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本地区施工经验,其降水措施采用坑内明排为主(在基槽底部设置排水明沟及集水井),配合坑外管井降水为辅的降水措施(坑外管井作为应急措施,用以减轻坑内明排的压力),降水井布置在基坑外缘呈封闭状布置,距坑边距离1.0m。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显示,场地地下水水位(静止水位)埋深3.4m8.9m,标高9.3913.93m;属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层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和第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中。由于该种类型地下水没有降水计算模型,故无法验算,只能根据本地区的施工经验布置降水井。设计降水井深度11.0m,井间距平均11.0m。其降水井平面布置情况见图4所示。5.2 降排水系统施工在基坑坡脚处设置明排集水沟(集水沟应比槽底低0.40m,宽0.40m,根据需要可考虑设置成盲沟),并设置12个坑井,以便设置明排泵排水,依据开挖后水量大小安装污水泵(泵型可选为wqk18-20-2.2型及wq6-16-0.75型)将其排放到坡顶集水池内,经沉淀池沉淀澄清后,将清水按业主指定的排放地点进行排放。6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6.1 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变化,进行各种观测及分析工作,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设计与施工。6.2 监测内容本次现场观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基坑边坡位移及坑边地表沉降;2)距基坑周边三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建筑物沉降;3)自然环境(雨水、气温、风力等);4)地下水位的变化。6.3 测点布置6.3.1 基准点的布设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基坑周边应不少于5h(h为基坑开挖深度),也不宜少于3050m,且数量不应少于2点。根据现场条件,初步拟在离场区40m处埋设2个互相通视良好的基准点。6.3.2 坡顶位移、沉降及周边建筑物观测点的布设拟在坡顶(据基坑边1.00m)顶面每隔20m布设一个观测点(坡顶位移观测点及沉降观测点共用)及周边建筑物角点布设观测点。其观测点详细布置情况见图6所示。6.4 观测方法6.4.1 观测仪器的选用沉降观测所用仪器使用ds1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铟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二级沉降观测。支护结构位移观测采用dj2型经纬仪,二级位移观测。6.4.2 执行的规范和规程1)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5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表6-1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类别二级基坑累计值变化速率(mm/d)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土钉墙600.8%152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土钉墙600.8%83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60-6备注:1、h为基坑开挖深度;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3、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3d超过该值的70%,应报警。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0.7条,本工程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6.6 建筑基坑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表6-2 建筑基坑工程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项目监测对象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备注1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2邻近建筑位移603-3裂缝宽度建筑3持续发展-地表15持续发展-备注: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2/1000或倾斜速度连续3d大于0.0001h/d(h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应报警。6.7 监测频率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基坑类别、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和当地经验而确定。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现场仪器监测频率可按表6-3确定。表6-3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基坑类别基坑进展基坑设计深度(m)510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 时 间(d)71次/2d7141次/3d14281次/5d281次/10d6.8 监测精度要求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根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4确定。表6-4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报 警 值累计值d(mm)d2020d4040d60d60变化速率vd(mm/d)vd22vd44vd6vd6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31.01.53.0备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1/;2、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3、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边坡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精度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5确定。表6-5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竖向位移报 警 值累计值s(mm)s2020s4040s60s60变化速率vs(mm/d)vs22vs44vs6vs6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0.30.51.5备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6.9 监测结果处理要求和监测结果反馈制度1)通过对监测取得的数据及时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基坑边坡沉降变形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同时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现场监测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从基坑开挖直至土方回填完毕均应做观测工作。主要监测项目的监测时间间隔应作出规定。如发现变位速率较大、支护结构开裂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观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并及时向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2)观测数据应及时分析整理,沉降、位移等观测项目尚应绘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对变形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当观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有关单位和人员。3)监测记录和监测报告应采用监测记录表格,并应由监测、记录、校核人员签字。4)在监测工作完成后,由监测人员提交完整的基坑工程现场监测报告。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第3.0.3条,该项工作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承担,并按照本节要求提出详细的变形观测方案。7 施工部署7.1 施工组织机构为实现本工程施工的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低耗的目标,本工程采用项目法施工管理体制。1)施工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形成有一定权威性的统一指挥系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工程按要求顺利完成。 根据本工程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建立管理组织。 采用项目管理体制的同时,经济合同手段辅助以部分行政手段,明确各方面责、权、利。2)项目法施工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实施项目法施工的管理模式,组建本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及文明施工等负全责。3)组建项目经理部本工程拟实行项目法施工管理,委派我公司实践经验丰富和管理水平高的同志担任项目部主要负责人,选聘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工长组建项目部。项目管理层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工程部、技术部、质安部、材料部等成员组成,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公司的指导下,负责对本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