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analysi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structure of china and indiaundergraduate: li yongjiesupervisor: prof. wen zhengwei 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y and tradeschool of public affairschongqing universityjune 201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摘 要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印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虽然中印贸易额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两国双边贸易结构,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两国贸易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中印双边贸易的总量、贸易结构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分析,以归纳出两国双边贸易的特征,并依据此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如继续保持双方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地位等。最后,本文对中印双边贸易的前景进行预测,贸易规模将达到更高的水平,两国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关键词:中国,印度,贸易结构,产业内贸易iv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abstract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india adjoin. and the two countries are not only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also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and the largest emerging markets as well. these two econom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sia, even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sino-indian bilateral trade got great development, the volume of trade are maintained double-digit growth each year. while the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has larger growth year by year, and their respective proportion in the total foreign trade has been increased, but th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in the respective share of foreign trade is not high.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economy, and the huge market of both sides, china and india trade scale is far from a proper level they should hav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making full use of their advantages, find a broader development space for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sino-indian bilateral trade volume,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both sides keep status of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oducts. finally, this paper forecast the future of sino-indian bilateral trade. trade scale between two countries will reach a higher level, and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ll more frequently.key words: china, india, trade structure, intra-industry trade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1绪论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1 1.1.1研究目的1 1.1.2研究意义1 1.2文献综述2 1.2.1国外关于中印贸易方面的研究21.2.2国内关于中印贸易方面的研究21.3课题任务、研究框架、实现途径31.3.1课题任务31.3.2论文研究框架31.3.3实现途径32中印贸易结构分析42.1中印贸易总量分析42.1.1中印贸易总额发展概况42.1.2中印双边贸易进出口额及差额分析52.2中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62.2.1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贸易结构分析62.2.2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分析92.3中印贸易模式结构分析113中印贸易结构特征分析143.1中印贸易总额及差额特征分析143.2中国对印度出口的贸易结构特征分析143.3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贸易结构特征分析154 结论及展望16 4.1结论164.2中印双边贸易前景16参考文献18附录a:2001年至2011年中印stic9类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9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1 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有四:收集并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的中印双边贸易交易数据;基于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中印双边贸易结构以及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数据并运用图表说明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在理论分析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1.1.2 研究意义 中国和印度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印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字的增长。虽然中印贸易额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通过对其贸易结构的分析可为两国贸易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印度的贸易逆差上升至288.7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贸易逆差增长了18亿美元。中印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617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2.66%,2011年增长了19.71%,至739亿美元。而2012年印度对华出口额下降19.5%,至188亿美元,中国对印度出口额也下降5.7%,至476.7亿美元。从国内经济总产值、引进外资、对外贸易等指标看来,中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中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印度则处于劣势。中印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互补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而总体上看来,印度依然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中国的第二产业相对于印度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两国产业发展的差异说明了中印经济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因而对两国贸易结构的理论研究可促进两国通过贸易的形式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1因此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研究分析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显得十分重要,理论上可补充国内现阶段研究内容,实践上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清晰地认识中印的贸易结构,这对于国内产业的发展和缓解中印贸易摩擦都有重要意义。1.2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中印贸易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贸易规模扩大和发展,两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3年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全球经济报告,首次提出“brics”,即“金砖四国”。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这四国将全部进入世界经济前六强。deutsche银行于2005年10月对中国和印度经济相似性和相异性用图表的形式做了详细的比对。比较显示,中国单位资本gdp创造量是印度的2倍,而两国这一指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处在同一水平上。中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两国近年来均表现出外向性。调查显示,印度有更好的管理标准,企业有更加完善的商业机制,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虽然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资本回报率还是印度高。1.2.2 国内关于中印贸易方面的研究闫成海、李天华等人指出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两国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产品具有很大的重合程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而说明中印在世界市场上构成竞争关系。王永利、谭晶荣和朱前等学者从纺织品行业、矿产品、其他工业制成品行业等方面分析了中印之间的贸易竞争关系,认为中印在制成品行业方面呈现较强的贸易竞争性,而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则较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与印度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都较丰富,两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较强。2还有学者认为世界贸易组织既为中印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印经贸合作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叶德利探讨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并做了中国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朱莉、丁平等学者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朱莉得出的结论为在服务贸易的绝对量上,我国大于印度。在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上,印度快于中国。在服务贸易的结构上,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印度的服务贸易结构优于中国。还有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之接近,比如徐莉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文中她也对中印经贸合作可行的内在因素进行探讨。管彦芳则探讨wto框架下中印贸易政策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这是一个政策环境的研究。万广华探讨了中印之间以及中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得出印度在第三方市场,尤其在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方面面临来自中国的强烈竞争,并认为从长期来看,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挑战将会削弱。1.3课题任务、研究框架、实现途径1.3.1 课题任务本文通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查找数据实证分析,并适当使用经济模型,指出中印贸易差额的结构特征,针对特征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并结论与对策,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1.3.2 论文研究框架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阐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关于中印贸易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问题,并梳理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分析中印双边贸易的结构特征,依照国际标准分类查找出中印近十年来的贸易往来数据,分析中印双边贸易总额的数额变化及发展趋势,中国出口印度及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额及比例变化情况,说明数据变化趋势与幅度。查找相关数据,分析中印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判断哪些类产品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哪些有发展空间。第三,通过对以上查找出的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印贸易结构的特征。如中国出口印度的主要为制成品,其中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最主要出口产品;而印度主要出口中国初级产品,近年来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上升。第四,总结结论,展望中印经贸合作前景,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在优势产品上中印要发挥各自优势等。 1.3.3 实现途径本文首先通过了解中印两国双边贸易往来情况,查找数据并制作图表,统计并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并能够从贸易结构角度出发提出促进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数据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资料参考全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部门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等原始数据,并使用适当的经济模型分析。 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中印贸易结构分析2 中印贸易结构分析2.1中印贸易总量分析2.1.1 中印贸易总额发展概况中印经济关系自1950年两国建交以来,总体发展缓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发展的起步时间与方式不同,双边贸易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这既为两国贸易提供了发展空间,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轨迹与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日益契合。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印经济贸易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两国的贸易规模及在双方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在扩大。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数据显示,1984年中印贸易额为0.63亿美元,2011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739亿美元,是1984年签署政府间的贸易协定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时的1173倍。如今,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4图1.1中方统计的中印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图1.2 中印贸易总额年增长率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6如图1.1所示,自1984年起至2011年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期间因各国经济政策和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运行态势良好。1984年至2001年内,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增长缓慢,但由于总量较少,1984年仅0.63亿美元贸易额,因而此18年中印贸易总额的平均增长率仍能达到30.76%。而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实现明显的增长,以年平均36.3%的增长率大幅度增长,其中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的贸易总额较上年下降16.32%。图表1.2呈现的是1985年至2011年期间中印两国贸易总额年增长率,总体呈波动性变化,最大值为1988年的109.75%,并且除1987年、1990年和2009年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为正。从1999年至2004年,增长率呈波动地性长,标志着中印两国贸易总额增长幅度加大。而从2004年开始,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意味着两国贸易总额增长速度放慢。2.1.2 中印双边贸易进出口额及差额分析图1.3 中印进口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从1984年至2001年,中印贸易差额基本控制在2亿美元内,两国贸易较为平衡,且除1992年、1993年和1996年外,在大多数年份里中国都保持顺差。而如图1.3所示,2001年后,两国贸易差额开始逐年扩大,贸易发展趋于不平衡,总体来看中国处于顺差地位,2011年顺差额达到271.64亿。但2003年至2005年期间,印度位于顺差地位,但差额并不大,保持在20亿美元内。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自2001年起逐年攀升,除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较上年下降6.08%外,这11年间,中国出口到进度的商品总额以年39.13%的平均增长率上涨。而中国从印度的进口的商品总额自1984年起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自2001年以来,该数额以33.82%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上涨,但不及中国出口到贸易的商品额增速快。而经济危机对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额的影响更为显著,2009年进口额较去年下降32.3%,随后进口额虽仍增加,但增长率明显5下降。6计算中印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中国对世界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对于理解中印双边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根据图1.4可知,自2001年起,中印出口贸易总额占中国总出口贸易额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从2001年的0.71%上升至2011年的2.66%。而中印进口贸易总额占中国总进口贸易额的比例趋于平缓,从2001年的0.82%上升至2008年的1.79%,后又跌落至2011年的1.34%。在此期间,中国进口自印度和中国进口自世界的贸易总额都不断扩大,因此能够判断前者的增长率与后者相比较小。而从总体上看,中印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对世界的总进出口贸易的份额十分小,中国对中印双边贸易的依赖程度不强,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两国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印双边贸易规模已呈现稳步扩大的局面,但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图1.4中印进口贸易额分别占中国对世界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2.2中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2.2.1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贸易结构分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i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制订要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着手制订国际贸易名词术语和商品统计目录。在30年代它出版了关税名词草案,并在此草案的基础上,修订成为各成员国共同使用的国际贸易统计商品目录简编。 二战后,为对世界贸易进行统计和分析,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50年制定完成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标准共分10个门类,分别为食品及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非食用原料(除燃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蜡(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未分类的其他产品(9)。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自1951年颁布实施后,经过数次修订,除门类框架不动以外,其他类项随着层次的变动也相应扩大。在国际贸易中,通常将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也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将5到8类商品定义为制成品。其中,第5、7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第6、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采用经济分类标准,并按照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的顺序分类,以反映产品的产业来源以及加工深度。学术研究中多用国际贸7易标准分类,因此本文采用stic的分类方法对除了第9类未分类的其他产品外的9个门类的产品进行统计,数据详见附录a。图2.1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初级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图2.1反映的是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进口自印度的初级产品贸易额,能够明显看到的是,除stic第2类即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外,其余四类的进口贸易额较为接近且数额较低。而从整体上看第2类产品的进口额自2001年起持续快速上涨,并与2008年达到最大值即160多亿美元,2009年该类产品的进口未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降44.7%,随后虽有一定的回升,但2011年的进口额仍不及2008年的水平。第0类产品的进口额在初级产品中排第二位,这11年间该贸易额先是缓慢下降,从2003年开始复又波动上升,并于2007年和2009年呈现较大波动,且2011年达到最大值540多万美元,并有上涨趋势。第1类产品在所有类别的初级产品中贸易额最低且变动极小。而第3类产品的变化趋势与第0类产品类似,都呈现下降而上涨而后波动上涨的趋势,而2011年该类产品的进口额较上年下降72%低于2009年达到的低点。第4类产品的进口额则呈现较稳定而持续的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由于这四类产品的贸易额较低,因而对初级产品的贸易进口额的变化未能起到一定影响。7图2.2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初级产品占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总贸易比例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图2.2反映的是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五类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占中国从进度进口的总贸易的比例变化,由此能够看出各类产品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中的比重及变化,进而对中印商品贸易结构有所认识。stic第2类产品进口额占总进口的比例变化总体先上升而后下降,2001年到2003年,此类产品的进口额占总进口的比重接近40%,2004年该比重较上年增长65.42%,随后保持平稳上升,2008年达到最大比例即79.81%,后几年该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在60%左右。第0类产品所占比例相比另三类较大,在近11年间该比例从起初的6.26%快速下降而后缓慢升高,在2006年达到峰值2.83%,随后数年稳定在1.93%。第3类和第4类产品自2003年起在所占比例及变化趋势方面近似,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第1类产品所占比例在11年间变化及其为小。总体来说由于这四类产品的贸易额总量较小,因而其变化对总贸易额及贸易结构的影响甚微。图2.3显示的是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制成品商品贸易额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这四类制成品的进口额在2008年以前相差不太大,而第6类产品在经历了一段波动的变化后于2009开始快速上升,并在2011年达到50亿美元。第5类产品的进口额在11年间先上升到2006年的13.76亿美元,而后下降在2009年达到低点,随后较快增长,于2011年达到20.58亿美元。第7、8类产品的进口额在2001年前基本一致,而后缓慢增长,至2011年相差约5亿美元,但总量较小。8图2.3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制成品商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图2.4呈现的是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制成品占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除2006年外,第6类产品所占比例在制成品中最高,该比例从2001年开始上升,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36.75%,而后下降到2008年的7.29%,而后又呈波动上涨的态势。第5类产品所占比例总体上看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28.71%下降至8.81%,后几年下降速度放缓。第7、8类产品所占比例在11年间变化甚小且不到5%,对商品结构变化的作用不大。图2.4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制成品占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总贸易比例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2.2.2 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分析图2.5反映了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初级产品的贸易额变化情况。第0类产品的出口额在2001年是21万美元,随后缓慢增长,在2011年达到232万美元。第1类和第4类产品的出口额在初级产品中是最低的,并且在近11年都没有明显变化,除2008年第4类产品有显著的增长率即180%外,其余年份里这两类产品都保持在200万美元的出口贸易额。第2类产品与第3类产品的出口额在11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此两类产品在2001年和2011年的出口额接近,但前者的出口额在这几年的波动幅度较后者小,其中第3类产品的出口额在2007年和2009年有明显的下降,同比下降41.7%和70.1%。9图2.5 中国出口印度的初级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中国出口印度的初级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出口到世界的总贸易额的比重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如图2.6所示。具体来说,2001年stic第2类和第3类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2.39%和13.95%,随后这两类产品的占比不断下降,前者比后者的波动幅度小,但都在2011年时降至1.32%。第0类产品所占比例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2.4%,之后呈下降趋势,虽偶有微小上升,但在2011年时降至0.46%。第4类和第1类产品由于所占比例极小,在图中看不出变化趋势,这与两类产品的贸易额低有关。图2.6 中国出口印度的初级产品占中国出口印度的总贸易比例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出口印度的制成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如图2.7所示。其中,stic第7类产品即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上涨幅度最为显著,从2001年的3.8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241.83亿美元,2008年后的增长率较之前有所降低,可见增长速度放缓。第5类和第6类产品的出口额在变化趋势和数额上都较为相似,分别从2011年的5.17亿美元和3.12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04.92亿美元和102.69亿美元,并都在2009年时有所下跌,但总体为上升趋势。第8类产品的增长率虽不高,但该类产品的贸易额在11年间保持平稳的上升态势,并在2011年达到39.58亿美元。10图2.7中国出口印度的制成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由图2.8可知,制成品占中国出口到印度的贸易额比例较大,其中以第7类产品所占比例在11年间增长最为显著,从2001年的26.76%增长至2009年的56.61%,随后以较小的负增长率跌落至2011年的47.85%,而在其期间,该类产品的贸易额呈快速增长态势。第5类和第6类产品所占比例在2001年时分别为27.28%和16.47%,经过11年不太显著的波动后,在2011年达到20%左右。第812类产品在制成品中所占比例最小,并且在11年间变化幅度较小,波动范围在6%内。图2.8 中国出口印度的制成品占中国出口印度的总贸易比例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2.3中印贸易模式结构分析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自上世纪90年代起快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更是两国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两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产业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贸易途径,另一反面,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为发展的中印两国提供方向和策略。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方式很多,学界一般使用格鲁伯劳艾德指数(grubel-lloyd index),简称g-l指数。 (2.9)在公式(2.9)中,xi代表某国产业i的出口额;mi代表某国产业i的进口额。指数在01之间变动,当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指数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由图2.10可知,中印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程度成下降趋势,且水平并不高。在2001年到2003年间,中印两国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而随着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自2003年开始,中印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逐渐下降,至2008年达到低点,仅0.16,此时两国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2008年后又有所回升,呈波动上涨趋势。图2.10 中国出口印度的制成品占中国出口印度的总贸易比例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得出11在对中印产业内贸易总水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采用 sitc二位数为基础,加权计算出2001年到2011年间sitc一位数除第9类外的全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表 2.11 1999-2009 年中国与印度 0-9 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年份 sitc0 sitc1 sitc2 sitc3 sitc4 sitc5 sitc6 sitc7 sitc820010.420.170.520.250.220.800.850.280.5120020.920.310.420.250.110.860.870.260.3220030.870.460.230.120.080.850.670.290.3920040.610.480.080.120.080.850.960.220.3420050.450.930.080.210.070.750.810.200.2820060.420.270.070.220.060.660.530.120.2820070.550.230.060.180.050.470.470.090.2820080.450.250.050.420.430.350.360.060.2220090.150.080.070.530.030.380.590.080.2320100.160.240.090.740.050.330.380.060.1520110.210.270.200.670.590.320.470.070.17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有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12表2.11计算了2001年到2011年间中印除第9类商品外其他各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认为能够实现产业内贸易的条件是 g-l 指数大于0.5。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在初级产品中,stic第1类、第2类和第4类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具有一定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潜力。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即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001年的0.25到2011年的0.67,说明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快速发展,未来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发展空间正待开发并逐渐形成。2001年到205年间,饮料及烟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持续增长,最高达到0.92,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而后回落到2010年的 0.09,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4类产品在11年间变化不稳定,总体来看g-l 指数较低,表明此类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可能性较低。第2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下降的态势,从2001年的 0.51降至 2010年的 0.09,表明此类产品由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变为产业间贸易,且变化较为明显。2001年到2011年间,第0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较大,除个别年份外,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总的来看,中印双边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仍有提高空间。在制成品中,中印进出口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的产品是stic第5类和第6类产品,第5类产品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该产业内贸易指数由2001 年的0.80上升到 2003年的0.86,其后开始下降,到2011年降至0.32,表明第5 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由起初的提高转为下降,但仍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6类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该产品2004年产业内贸易指数达0.96,随后受世界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影响,该指数在 2007年到2011年间较低,但在所有类别产品中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仍较高,近几年又呈缓慢上升趋势,表明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仍有提高空间。第7类和第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其中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较低,2003年时达到最高值0.29,但在2011年降至0.07,表明该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且不断降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第8类产品的g-l指数在2001年为0.51,此后其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降低,2011年时降至0.17,表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下降态势,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相对较大的空间。13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印贸易结构特征分析3 中印贸易结构特征分析3.1中印贸易总额及差额特征分析贸易结构是指某一时期贸易的构成情况,贸易结构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广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贸易结构能够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工业化程度,是反映该国对外贸易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狭义的贸易结构。 第一,中印两国贸易总量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占各自总贸易量的比例较小。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得以快速发展的,近十年来以较大的年增长度飞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6.3%。但贸易总量占两国各自的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较小,至2011年也仅达到出口占2.66%,而进口占1.34%,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各自的总进出口额逐年扩大,另一方面两国双边贸易总额在基数较小,因而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小。第二,从整体来看,2001年后印度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加。由于中印两国所处的改革与发展的阶段不同,两国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平衡,工业化程度不同,总体表现为随着中印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长,除个别年份外,印度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加,且差额不断扩大,2011年时达到271.64亿美元。但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在经过贸易的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一状况在未来会得到改善。第三,中国和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多数类别产品的贸易额较小,但也有部分类别产品呈现较高的贸易水平。14在中印双边贸易结构中,这一特点表现尤为明显,个别商品的贸易额及所占比例较大,达百亿美元,而多数类别商品的交易额仅百万美元。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中虽有部分类别商品所占比例处优势地位,但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结构较为单一,而相比较而言,印度出口中国的贸易结构较多样化。3.2中国对印度出口的贸易结构特征分析第一,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多为半制成品和制成品,所处优势地位明显且所占比例逐年扩大。中国目前处于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为其主要的出口产品的阶段,而中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及技术资源拥有比较优势,所以制成品的出口量所占比例逐年扩大。而5类初级产品总共的出口额都仅占总出口额10%左右,且近年来呈不断减少的态势,而制成品占比不断攀升,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结构较为单一。第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占主导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相对下降。中国从主要出口印度石油及矿物燃料的大户转变为主要出口机电类产品,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在提高。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能源资源较其他的国家的比较优势正在流失,而印度作为第二大发展中国家,目前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中国曾经占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印度并没有广阔的市场,因而出口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中印双边贸易的产业内水平总体较低,且两国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即第7类产品的贸易多为异质产品。中印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stic第0类、3类和6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第3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最为迅速,而其他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较低。第7类产品是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产品,但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偏低,这表明中印两国对此类产品的贸易多为异质产品。3.3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结构特征第一,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商品结构的主导地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经过数据分析能够得知,中国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使得早年中印贸易结构以stic第2类产品独占鳌头,而后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贸易结构逐渐优化,初级产品与制成品所占的比例基本平衡。比例平衡与印度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能够看到的是,近年来印度此类产品的发展速度较快,由单一性的出口结构向多元化出口结构转化。再者,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印度的制造业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印度出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在降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在增加。第二,中国与印度双边贸易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虽然两国都是劳动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但中国主要以劳动及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而印度的出口则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双边贸易量较大的产品类别中,进口或出口额一边倒的形式明显,双方都拥有具备贸易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显示了双方商品的互补性,有利于双方贸易的开展。15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4 结论与展望4 结论与展望4.1结论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印双边贸易飞速发展,两国贸易已走上正轨。短短十年间,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35.95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739亿美元,增长幅度达20倍。然而,虽然中印贸易额逐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并且在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一直在增加,但双边贸易额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并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对2001年到2011年间国际贸易标准分类10大类产品额的数据分析可知,11年间中印的商品贸易结构比例有比较显著的变化,并且贸易结构不断调整。两国贸易总量和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且从整体来看印度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加。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据商品结构的主导地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印度出口多为半制成品、制成品,优势明显且所占比例逐年扩大。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中印双边贸易的产业内水平总体较低,且两国对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即第7类产品的贸易多为异质产品。16中国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减小。这证明中国在其传统的出口产业如鞋类和服装的比较优势正在降低。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威胁可能会降低,这有利于印度在此类产品的发展。尽管中国和印度给彼此带来挑战,但我们发现两国进出口结构存在适度的互补性。这表示两国之间有可能会存在进一步贸易扩张的可能性。4.2中印双边贸易前景由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8%以上,印度的增长率也超过 6%。2001年后中印双边贸易飞速发展,但由于基数小,2008年时印度仅为中国第12大进口国。而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仅占印度当年gdp的约2%。同两国的经济总量以及规模相比较而言,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且有待挖掘,而且两国在经济上所拥有的互补性还没被充分利用。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如铁矿砂等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有较大的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有优势,在制造业领域也有一定的优势。两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如中国的资本与技术优势,印度的能源和劳动力优势,互利合作。而现今,中印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即使是在中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上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这也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中印双边的产业内贸易将是未来得以持续发展的又一领域,并会为两国贸易总额的增长提供动力。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