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 许文学 教授 2014-03-04 绪论 一、主要内容(掌握) 二、基本原理(掌握) 三、基本原则(掌握) 四、发展简史(自学了解) 五、学习方法(掌握) 2 诊法诊法诊察,了解诊察,了解 诊诊 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断断 辨证辨证 诊病诊病 诊 断 3 中医诊断过程 诊断对病人询问检查,掌握病 情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对 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 对病人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4 中医诊断学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5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 法 辨 证 诊 病 病 案 6 (一)诊 法 望 诊 闻 诊 问 诊 切 诊 7 望 诊 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 面、四肢、皮肤毛发、五官九窍以及排出 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 知脏腑病变。 8 闻 诊 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 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 9 问 诊 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的 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10 切 诊 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 ,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 症状 体征 11 几个概念 症状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症、候 证 病 辨证 论治 12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13 v病 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机体内出 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14 证: 症状、体征 具体 感性 分析综合 飞 病因、病位、病性 邪正力量对比 跃 综合性的高度概括 抽象 理性 证 15 举例:感冒:风寒证、风热证等 温病:卫、气、营、血等 可见,病是对证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 认识层次: 症状 体证 证 病 16 辨证 简而言之,就是辨识、确定证。 是把四诊所得有关疾病的各种资料,运用 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综合、推理 、判断,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是对疾病 感性认识的飞跃。 17 (二)诊 病辨病 v诊病:即诊断疾病,是判断病种,给予恰 当病名的诊断。 v病名: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 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 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 白喉、园翳内障等。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 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18 (三)辨 证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 位、病因病性、病势等病理概括,是 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 综合,也是疾病的本质。 阶段性病机本质 19 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六经辨证经络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脏腑辨证 三焦辨证 20 (四)病 案 病案,又称病历、诊籍,是临床有关 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要求详细而如实地记录患者的病情、 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21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因发知受 22 司外揣内 灵枢论疾诊尺:”从外知内”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病矣” 23 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 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4 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 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素问素问玉机真脏论玉机真脏论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25 因发知受(审证求因) 发,指疾病的反应 受,指感受的邪气 伤寒溯源集伤寒溯源集 “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26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证结合 动静结合 27 (一)整体审察 从整体、联系的角度认识、诊察病 证的原则,称为“审察内外”。 28 (二)诊法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 、切四诊并重,诸法相参,方能见 病知源。 29 (三)病证结合 病证结合,系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的原则。 中医治疗疾病,既要对疾病作出确 切的诊断,又要辨明疾病所表现的 证候,才能进行整体论治。 30 (四)动静结合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31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v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 形”,而“言病之所在”。 v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v难经:望闻问切,尤重独取寸口。 v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32 v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首次确立辨证施治理论。 v西晋王叔和脉经 是现存最早的脉诊专著。 v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v元杜本编敖氏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 33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十怪脉。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十问歌” 、“二纲六变”、“脉神章”。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明周学霆三指禅 34 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歌” 、“二纲六变”、“脉神章”。 清汪宏望诊遵经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陈泽霖舌诊研究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35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q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q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q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36 中西医诊断学比较 西医诊断学-还原病因诊断 以还原论为思想基础,利用实验和分 析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探索疾病发生规律 ,注重实质性病因和机体形态功能的改变,依 靠大量的量变参数对疾病作出诊断。 客观、精确-规范化、社会化 缺点: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只见病不见 人 忽视个体的特殊性-易于千篇一律 Date37 中医诊断学-整体发病学诊断 以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思想基础,利用 直观思辩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握疾病的 本质和规律,注重外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使 用逆向推理的思维方式推断病因、病机,从而 对疾病作出诊断。 因人因地因时,揭示疾病整体反应状态。 缺点: 表面、主观、笼统、模糊- 难以规范化、社会化 Date38 中医诊断思维逻辑方式 由外揣内,由表及里 援物比类,由此及彼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揆度奇恒,以常达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