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纪宋朝职役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1) 职役是宋朝徭役制度的重要内容,它与赋税、户等、 保甲、乡里、胥吏等制度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等关系紧密, 是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 宋朝社会的发展和国计民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王安石变轮 差之制为雇募役制,更引起了两宋朝野人士对役法的关注, 且异论纷呈,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过去的百余 年间,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 展。本文就 20 世纪以来有关研究的中文成果加以概述,以 总结宋朝差役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可行性的研究趋向提 出几点浅见。 一、关于两宋差役研究的总体回顾 早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我国学者就对宋朝差役制 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何兹全北宋之差役与雇役一文 篇幅虽小,但却对北宋差役的担负者、差役的不均与弊害, 以及免役法的提出、实施及其利弊做出了颇具启发意义的 考察该文是目前所见的第一篇有关宋朝差役研究的中文 成果。聂崇岐对宋朝免役及其渊源、役法的流弊、宋仁 宗、英宗两朝对役法的改良措施、熙宁役法改革的经过、 元祐及绍圣之后役法的纷更和南宋时期的役法等大致情况 均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是当时有关宋朝役法研究的前沿 成果。钱穆在其或“役”的性质,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其二,不同等第的民户充乡役,其性质的两面性有主次之 分;其三,从总体上讲,乡役特权性的一面是主要的。 王曾瑜认为,宋朝差役是个复杂的问题,大体上说,对于 乡村下户而言,基本性质属役;对于乡村和坊郭上户而言。 基本性质属吏21除上述钱穆外,王棣还对北宋时期不 同区域民户对于役法的不同看法以及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进行了考察22何高济对南宋时期义役进行了研究23。 殷崇浩对北宋的官户免役进行了研究24。李伟国论述了 北宋末官学学生的免役特权25。王曾瑜撰有宋朝乡村 赋役摊派方式的多样化 ,综论宋朝乡村民户所承受的赋役 承担方式26。高树林撰有宋朝赋役浅论 、 关于来、 辽、金的封建赋役问题 、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 税役变化问题等文27,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考察。 短暂的沉寂之后,20 世纪末,王棣对于宋朝乡书手的 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宋朝差役的研究。王棣考察了宋朝乡 书手由差役役人转化为胥吏的过程及其职掌与大致的操作 过程,在静态研究中融入了动态研究,颇具启发意义28。 其宋代经济史稿对他以前的研究做了一些总结。需要 指出的是,关于宋朝乡书手地位变化,此前已有王曾瑜和 日本学者梅原郁等进行了发掘29。刁培俊撰有南宋乡 司在赋役征派户的违法舞弊问题 ,对南宋乡司在赋役征派 过程中的违法舞弊行为进行了探索,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之 所以产生的各种社会的和制度的原因。30 在职役问题上,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诸多努力。王 德毅以细致剖析史料见长,撰有南宋义役考 、 南来役 法的研究31;宋晞撰有宋代役法与户等的关系 、 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与保甲法的结合等32。黄繁光 完成了 26 万余字的博士论文宋代民户的职役负担 ,并 发表了八篇相关论文33。姚秀彦就北宋的差役之弊、免 役的实施与反对者、免役实施后的利益、元祐时期对役法 的修正与废除等问题进行了考察34。翁仁德撰有宋代 役法的转变35。王明荪撰有北宋中期以前役法的改 革论36。赵雅书在研究宋朝田制和赋制时也论及了宋 朝役法问题37。黄纯怡撰有略论宋神宗时期之免役钱 38。张谷源于 1998 年在中国文化大学完成的硕士学位论 文宋代乡书手的研究 ,以 15 万字左右的篇幅,对于宋 朝乡书手的任职条件、职责的转化和向胥吏化的演进做了 更为深入的研究。杨宇勋取民与用民:南宋的财政收支 与官民互动一书,就南宋国家取于民的各种赋税和民众 的完税纳粮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南宋催税役人、二税纳税 流程以及揽户、幹人、乡司等进行了探讨。而他就二者之 间的互动与反应的考察,视角新颖富有创见,在综合吸 收前人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等方面,也给人启迪。 39 二、关于宋朝差役的渊源及衙前等色役的研究 关于宋朝差役的渊源问题,聂祟岐认为,宋朝差役与 秦汉时期的掾属、胥吏和乡官在形式上有直接的联系,而 又有别于兵役和劳役。李剑农等学者也持类似观点何兹 全、朱瑞熙、宋晞、黄繁光、张泽咸等学者则认为,宋朝 的职役与唐五代时期的役制有着延承关系。漆侠则考证宋 朝差役之法远继魏晋近承隋唐,是源远流长的40。 谷霁光认为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41。郑学檬在其 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中也引述了这一观点42。此 外,学者们还探讨了耆长、衙前、里正等色役的渊源。王 曾瑜、雷家宏认为,宋朝的耆长源于五代43。黄繁光则 认为,宋朝耆长之名源于后周显德年间对于宋朝衙前的 渊源,聂崇岐认为,街前之称见于后唐,是唐五代藩镇专 横时的遗制。唐刚卯认为,宋衙前承袭于五代,是从军职 转化为一种职役的44。顾士敏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