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_图文_第1页
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_图文_第2页
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_图文_第3页
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_图文_第4页
内科学课件缺铁性贫血_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缺 铁 性 贫 血 IDA 定义 铁代谢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 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 (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 IDA指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 相关的缺铁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 血的一种。 定义 铁缺乏分三个阶段: 1、机体贮存铁耗尽-缺铁期(ID) 2、红细胞内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IDE) 3、HB合成下降,导致缺铁性贫血 (IDA) IDA是铁缺乏的最终阶段。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最常见的贫血。 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 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升高。 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 铁性贫血。 铁的代谢铁的代谢 一、人体内铁分为两部分: 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67%)、肌红蛋 白(15%) 、酶和辅因子、转铁蛋白和乳铁蛋 白结合的铁。体内铁的2/3在血红蛋白内,约 15%在肌红蛋白中。 贮存铁: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正常男性约 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 铁总量:成年男性50-55mg/kg, 成年女性35-40mg/Kg 二、铁的来源和吸收 1. 生理性来源: 外源: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20%),植 物食品吸收率低(1-7%)。正常人每天需 从食物摄铁:11.5mg,孕妇和哺乳期妇 女需24mg) 内源: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 2.病理性来源: 输血或铁剂治疗。 正常人每天造血需20-25mg铁, (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铁的 吸收 以二价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与铁吸收有关的因素: 肉食中肌红蛋白所含的铁易吸收 植物铁吸收率低 胃肠功能(酸碱度) 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剂使高铁还原成亚 铁; 体内铁的贮存量对铁的吸收也有影响 三、铁的运输三、铁的运输 (1/3 ) 2 四、铁的再利用和排泄 1. 再利用 红细胞破坏后的血红素铁用于制造新生 红细胞的血红素。 2. 排泄 每天排铁不超过1mg。 可通过肠粘膜脱落细胞随粪便排出,少 量通过尿、汗液、乳汁排出。 五、铁的贮存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 、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中,待铁需要增加时动用。 缺铁的病因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 3.铁丢失过多 1、需铁量增加、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 ,如不及时补给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 食物,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 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收,尤 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 血。 2、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减少且食物快速进入 空肠,绕过了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长期腹泻、慢性肠炎、Crohn病致铁吸收障 碍。 3、铁丢失过多: 慢性胃肠道失血:溃疡、息肉、肿瘤、感染、食 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痔疮出血。 月经过多:节育环、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 呼吸道疾病咯血:结核、支扩、肺癌。 血红蛋白尿:各种原因血管内溶血。 血液透析:慢性肾衰患者。 多次献血: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 200ml,最多不得超过400ml,两次采血间隔期不少 于6个月。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相关概念: 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Tf )结合的最大铁量 ,正常人血循环中的转铁蛋白约1/3被饱和 。 血清铁: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能与1/3的转铁蛋白结 合,2/3未能结合。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除以总铁结合力的百分 比。 转铁蛋白受体(TfR) :表达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 其合成量与红细胞内HB合成所需的铁代谢有关。 可溶性的转铁蛋白受体(sTfR):红细胞内铁缺乏时, TfR脱落进入血液,血清 sTfR升高。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 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 、 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 、 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 血清 sTfR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1/3 ) 2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二)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 临床表现: 症状 缺铁原发病表现 贫血的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 缺铁原发病表现: 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适; 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 月经过多 血管内溶血 肿瘤性疾病的消瘦。 贫血表现: 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 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 。 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 怒或淡漠、异食癖;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易感染; 体力、耐力逐渐下降; 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吞咽困难; 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甲缺乏光泽, 脆薄易裂,重者甲变平,甚至凹下成勺状(匙状甲) 。 贫血的体征: 皮肤粘膜苍白,毛发干燥,指 甲扁平、失去光泽、易碎裂,反甲 或脾脏肿大。 指甲扁平、失去光泽、易碎裂,反甲。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 大。 2铁缺乏指标: A细胞内外铁 B血清铁蛋白(SF)(贮存铁) C血清铁(SI) 、总铁结合力 (TIBC) 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 SI游离运铁蛋白 实验室检查 3.骨髓: 1)增生明显活跃。 2)红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 ,核染色质致密,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 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核老浆幼)。 3)粒系、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 般正常。 4)铁染色后,细胞外铁及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 骨髓象:幼红细胞呈“核老浆幼”现象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男Hb4.5ug/gHb。 3. 存在铁缺乏的病因,铁治疗有效。 缺铁期:贮存铁耗尽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鉴别诊断 与其他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高贮铁低利用) 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 血 血清铁蛋白、骨髓外铁及内铁,出现环形 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总铁结合 力不低 染色体核型异常。骨髓象幼红细胞畸形变化 铁幼粒细胞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 环铁幼粒细胞:粗大深染的铁颗粒围绕胞核,呈环状 分布 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脾肿大,黄疸 血片:多量靶形红细胞 珠蛋白肽链合成数量异常:HbF、HbA2 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转铁蛋 白饱和度常 2.海洋性贫血 1.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伴发的轻-中度贫血 2.血清铁减低(必备条件),总铁结合力(TIBC) 减低,转铁蛋白饱和度(TS)正常或稍低(一般 16%,而IDA15%) 3.血清铁蛋白(SF)增高,骨髓细胞外铁增多 4.血清铁低,铁粒幼细胞减少 3、慢性病性贫血 治治 疗疗 原则-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一般治疗: 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多吃肉类等吸收率 较高的富铁食物或铁强化食物; 婴幼儿要及时添加辅食; 月经期尤其是妊娠期妇女可考虑进行预防性铁剂 补充。 寄生虫感染:驱虫。 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铁剂 方便、安全,是首选方法。 硫酸亚铁缓释片:1片,bid;餐后服用。 右旋糖酐铁:25mg/片,2-4片 tid 葡萄酸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多糖铁复合 物 茶、牛奶、咖啡、谷类、抗酸药物等不利于铁的吸收 鱼、肉类、维生素C科促进铁的吸收。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2)注射铁剂: 有胃肠道疾病口服铁 剂不能耐受或口服铁剂后加重原发病者可 选用。 目前常用蔗糖铁,每次一支,静脉注射 ,每周23次。 疗效观察及疗程疗效观察及疗程 1.铁剂治疗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增多达 高峰。 2、2周后血红蛋白Hb上升。 3、2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即男性 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 。 4、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 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