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申请书登记号项目序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申 请 书课 题 名 称 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项 目 负 责 人 闫 欢 负责人所在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08年5月27日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8年4月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研究项目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广协会媒介素养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培训基地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请用计算机如实填写。二、申请书报送一式5份,其中1份原件,4份复印件。三、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通讯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2号邮政编码:100866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培训基地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学源街998号,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邮政编码:310018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建构研究主题词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教育学 学科体系建构负责人姓名闫 欢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1972 年 5 月 3 日行政职务中心主任专业职务副教授研究专长传播学理论、媒介素养理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理论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最后学位博士担任导师硕士生导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吉林省长春市所属系统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传播系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联系电讯地址吉林省 长春市 净月大街 2555号邮政编码130117主要参与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 作 单 位孙宝国男1968年9月高级编辑新闻理论电视理论研究生博士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北方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广协会北方学术研究基地常务副秘书长杨旭东男1973年6月副研究员教育哲学研究生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 洁女1978年5月助理研究员媒介素养教育、政治传播、影视传播研究生博士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郑 军男1967年8月副教授新闻理论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生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系袁 磊男1978年8月讲师教育技术学理论 课程理论研究生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严 俊男1968年5月副教授新闻理论研究生硕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周大勇男1972年1月讲师广告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生硕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广告系孟 翀男1977年12月讲师新闻理论研究生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霍美辰女1981年3月助教传播美学研究生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预期成果b研究报告a.论文 b.研究报告 c.方案字数(单位:千字)100预计完成时间2009年 6 月 30 日二、课题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racy education)也称作媒体素养教育、传媒教育,是传播学、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新媒介技术的逐步演进,人类越发处于媒介化的生存环境之中,使得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上世纪90年代由夏商周、卜卫等学者引入中国大陆。如何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与中国社会制度、媒介体制以及媒介内容相适应并且与中国教育环境相结合、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并进而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成为传播学与教育学界所面临的挑战性课题。国外学者对这一领域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媒介素养理论方面,如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卫白金汉(david buckingham)认为在现代世界里,对年轻人来说,“媒介素养”被证实为一种与传统印刷媒介素养同样重要的能力。因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教授和学习关于媒介的过程,媒介素养则是结果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美国媒介素养研究学者詹姆斯波特(w. james potter)认为,媒介素养是多维度的,这是由信息的多种构成形式所决定的,媒介信息中包括认知信息、情感信息、审美信息、道德信息。kress等学者从历史与情境的角度讨论了素养的理论,认为素养是历史与情境的产物,新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应该加以拓展。在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方面,如学者tony lavender归纳了被广泛认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包括保护主义或免疫理论、批判的自主性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以及释放/发展理论。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在其颁布的指导性文件资源指南:媒介教育中,提出了8个“核心概念”(ministry of education, ontario)。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瑞妮霍布斯(renee hobbs)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儿童和青少年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吗?媒介素养教育是作为一门专门课程还是应该融合在其他课程中教授?”等七个问题给予讨论,为美国乃至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大卫白金汉等学者认为尽管媒介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影响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世界各国均应根据各自的国情发展自已的媒介素养教育。波兹曼的学生gencarelli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媒介影响了教育,因此媒介必须成为教育的一个主要科目。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方面,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四十几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均在不同程度地开展着媒介素养教育,并有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官方必修或选修课程。回顾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研究,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其一,对国外媒介素养理论及发展概况的引介,如张艳秋、张开、蔡琪等学者对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媒介素养理论的引介;其二,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如卜卫、陈昌凤、陈龙等学者基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理论认为应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手段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以抵御媒介的不良影响;其三,媒介素养实践的模式研究,如郑保卫、吴廷俊、张学波、谢静、闫欢等学者认为媒介素养需要通过媒介教育得以培养与提高,因而媒介教育的实施方式也成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四,公众媒介素养现状的实证调查,如鲍海波、杨洁、刘佳等学者对大学生媒介接触以及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中国教育部也先后立项从事媒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陆晔、陈昌凤、张新明等学者依托项目,从传播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综上所述,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仍处于理论引介与实践模式探索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如何能够得以实施并且确立学科体系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有相关的观点和见解散见于个别的研究论文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实施已成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发展的瓶颈;在研究与实践层面也都亟待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可见,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出路与学科体系建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与当下的网络危机事件所引发的负面传播现象相呼应,媒介正在形塑或定义媒介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对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认知与态度。所以,现在正是构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加快中国媒介教育实践化进程以利于媒介使用者在媒介环境中和谐生存的关键时刻。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本课题从媒介使用者的媒介使用模式、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社会制度、媒介体制与教育环境出发,在国内外现有成果及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适应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建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媒介素养教育导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对象、意义的论述;(2)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从比较的视角以及横断的考察两个方面梳理媒介教育的历史,将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史较为全面地加以展现;(3)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入手,系统论述并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理论;(4)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从了解媒介信息内容与符号特征、媒介再现思辨、反思、分析以及近用与使用等方面加以阐述;尤为关注新媒介背景下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与内容;(5)媒介素养教育学,从教育哲学、教学目的与教学技术等三个方面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6)媒介素养教学策略,从文本分析、脉络分析、个案研究、改作与模拟、动手做以及多种策略整合等方面论述媒介素养的教学策略;(7)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与国家课程目标的关系,与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德育、美育等相关领域的关系以及融合途径,综合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实施等具体的实践模式与路径;(8)媒介素养教育学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等方面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为学科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课题拟研究的重点问题具体如下:(1)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一个学科的学术理论基础是学科得以建构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新媒介背景下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与目的;(3)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手段,既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作为传播学与教育学等学科融合的多级交叉学科形成的基础所在。本课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教育学的重要课题,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课题系统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不仅在于对新媒介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层面的深入思考,更在于对实践层面的策略与途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学的有效链接。我们认为在新媒介时代,使得传统媒介时代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传播权力”几乎成为过去式;web2.0已经使得读者即作者、公民即是传播主体的梦想,触键可及。我们认为因新媒介所提供的媒介形态的交互式特点,使得媒介使用者与新媒介的关系较之以往也有较大的差别,由此,对其媒介素养的培育策略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化,将由个体对媒介内容的识读以及对媒介的近用能力的培育,发展到由个体通过自我呵护、自我建构的途径得以实现“人媒”共生的和谐状态。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证新媒介形态下媒介使用者与媒介之间的新型关系及其媒介素养需求,构建新媒介形态下的新媒介素养理论体系;(2)是对媒介素养基础理论在中国大陆的本土化研究;(3)是对国际媒介素养理论在新媒介形态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研究;(4)本研究在为媒介素养教育寻求出路与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的同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媒介素养理论作为传播学相关研究的课题,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的有效链接,为其应用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国内外研究和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与教育实践部门联合,以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的新媒介接触现状为依据,研究其在新媒介环境中的新媒介素养理论内涵,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学科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全国性相关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本课题的研究。争取形成一系列有深度和影响的论文,并撰写研究报告。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1)媒介教育导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内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交付书稿,合著(第二作者)(2)未成年人心理与少儿电视节目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内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独著(3)中国媒介教育实验教程系列丛书之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学生用书中年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新媒体视域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代传播,2008(2)(5)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博客及其主体素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3)(6)关于传媒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的思考, 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公民素养与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上海, 2007年12月7-9日 (7)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panel发表),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公民素养与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上海, 2007年12月7-9日 (8)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职业角色,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8)(9)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符号障碍的归因研究,中国传媒报告,2006(2)(10)儿童与电视研究回顾与前瞻,亚洲传媒研究200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主要参考文献如下:(1)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 polity press, 2003(2)w. james potter, media literacy,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2001(3)kubey, r. “what is the media literac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television uarterly, (2004a).34(3/4)(4)kress, 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5)李月莲,media education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ultivating critical young minds,in a. t. nowak, s. abel, & k. ross (eds.), media education as pedagogy: essays on ident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with e. mok, forthcoming),2007年8月(6)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2008-02-04 16:48:51 (7)吴翠珍,陈世敏编著,媒体素养教育,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第1版(8)毛荣富、周典芳等编著,媒介素养概论,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10)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三、完成项目研究的基础和保证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1. 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2007年4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 前期研究基础(1)相关著作6部 媒介教育导论,闫欢(合著,第二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交付书稿)未成年人心理与少儿电视节目研究,闫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出版(已签订出版合同,交付书稿)中国媒介教育实验教程系列丛书之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学生用书小学中年级),闫欢、袁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媒介素养教育魔镜丛书(四册),张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指南,霍美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3月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孙宝国,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2)相关论文20余篇 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模式、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青少年媒介素养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分别发表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传媒报告、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刊物及全国性研讨会上。(3)相关研究项目6项新媒体视域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闫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项目,2006年 网络传播者的社会责任与媒介素养研究,闫欢、郑军,吉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孟翀,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年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小学生“信息导航”研究,袁磊,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项目,2008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霍美辰,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08年高中生媒介素养课程实施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闫欢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2007年3. 课题组成员已有近两年的该领域合作基础,均接受过规范的科研训练,对媒介素养研究感兴趣,已对该领域的基础有了基本的获取与具备了一定的把握能力。课题组成员中正高1人、副高4人,讲师3人,助教2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5人。课题组成员学术基础较为较为宽泛,满足从事媒介素养研究的多学科理论需要;课题组成员均为各单位青年骨干教师与研究人员,有较为充足的研究时间和充沛的研究精力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并与国内外媒介素养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良好的沟通;与教育实践部门以及传媒业界也有融洽的合作关系。4.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三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图书馆有丰富的国内外专业书刊,并引进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可以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为青年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与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也为本课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5.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及诊疗标准
- 财务风险控制及内部审计操作流程
- 一次难忘的活动事件记叙作文9篇范文
- 2025-2030光伏玻璃减反镀膜技术迭代与双面组件发电增益测算
- 2025-2030儿童轮滑培训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及投资机会报告
- 2025-2030儿童营养食品市场需求及产品开发策略报告
- 2025-2030儿童绘本创作行业市场调研与消费需求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儿童戏剧教育市场受众拓展与课程本土化适配报告
- 2025-2030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市场需求激增与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报告
- 制造业生产设备维护保养计划执行表
- 外墙保温一体板监理细则
- 静脉专科护士汇报
- 博饼规则及奖项设置-含预算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九章 运动员选材的测量与评价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标识标志
- 工程质量精细化管理思路、关键点及控制方法课件
- 《情满今生》读书笔记模板
- 2021年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
- 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MSDS
- GB/T 5796.3-1986梯形螺纹基本尺寸
- 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期末考试复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