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高等教育]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_巴拉萨_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pdf_第1页
ara[高等教育]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_巴拉萨_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pdf_第2页
ara[高等教育]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_巴拉萨_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pdf_第3页
ara[高等教育]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_巴拉萨_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第 1 期税 务 与 经 济 no 1 jan 15, 2011 ( 总第 174 期)taxation and economy( serial no 174 檵檵檵檵檵 檵 檵檵檵檵檵 檵 殝 殝 殝 殝 ) 经 济 纵 横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思考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付琼 ( 吉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 2005 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始终没有消除, 造成我国宏观经 济困境。根据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追赶, 人民币实际汇率有长期升值趋势, 而当 我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下降, 这一趋势就通过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体现。巴拉萨 萨缪尔 森效应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缓解升值压力, 即采用温和的结构性通胀策略降低升值预期。 这对于稳定我国宏观经济, 消除外汇储备泡沫, 转变经济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人民币汇率; 升值; 结构性通胀 中图分类号 f830 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9339( 2011) 01 0031 05 2005 年 7 月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按照 “自主、 可控、 渐进” 的原则向市场化 改革方向稳步推进, 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 23% 以上。但是近年来, 围绕“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升值” 问题, 中美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英国、 欧盟、 联合国贸发会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均卷入其中。2010 年 6 月 19 日, 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重启中断两年的汇率 改革 , “人民币汇率升值” 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演进历程 进入 21 世纪, 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全新问题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 随着其发展、 演化, 人民币汇率 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 成为发达国家与中国, 特别是中美之间国家战略的政治问题。回顾人民 币升值压力演进的历程, 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阶段( 2001 2005 年 7 月) 。这一阶段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外 部, 最早出现在 2001 年。2001 年 9 月 6 日 日本经济新闻 刊登 “盼望人民币汇率升值 中国威胁论的 兴起” , 出现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 1 2003 2005 年, 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中美关于贸易 差额的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美国财长约翰斯诺、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总统布什都公开表示, 希望 人民币升值并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 美国还借举行七国会议( g7)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年会机会, 联合各国游说人民币升值; 2005 年美国参议院通过提案威逼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 国际学术界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0 08 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 “十一五”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研究” ( 项目编号: 2009052) 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付琼( 1973 ) , 女, 吉林长春人, 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13 也多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国内方面, 国际收支双顺差和旧的外汇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迅速 积累, 压缩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 开始出现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端倪。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多次明确表 示中国将根据自身国情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不会屈从任何国外压力, 同时推行多项外汇管理改革措 施, 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二阶段: 人民币渐进升值阶段( 2005 年 7 月 2008 年) 。2005 年 7 月 21 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 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开始步入渐进升值的阶 段。人民币汇率采用 “小步快跑” 的渐进式升值策略。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 汇改后的第一年里, 升值幅 度为2 5%; 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升值5 7%和11 7%, 升值速度逐步加快; 截至2008 年7 月, 人民币兑美 元汇率累计升值约 18%。渐进式升值策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出现的一系 列问题都与此有关。汇率改革启动后, 我国贸易顺差大规模上涨, 2004 年贸易顺差只有 320 9 亿美元, 2005 年激增到 1 020 亿美元, 2008 年则接近 3 000 亿美元, 增长了 8 2 倍,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 升值预期使得大量热钱借贸易渠道流入国内, 反映为贸易顺差的激增。 2 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导致我国外 汇储备超常增长, 2006 年 2 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 8 536 72 亿美元, 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到 2009 年 4 月则超过 20 000 亿美元, 单边升值预期使外汇的 “民间蓄水池” 功能基本丧失。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 幅增长反过来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 热钱流入推动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泡沫, 资产价 格持续上涨。2007 开始, 我国面临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2008 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 6 个月超过 7%。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 使央行货币政策陷入空前困境。 3 2008 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全球金融震荡,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 随着危机由金融领域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 全球经济下滑, 贸易萎缩, 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有所减轻,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 6 81 6 85有 限区间内窄幅波动。 第三阶段: 人民币汇率暂时稳定阶段( 2009 年至今) 。2009 年以来, 全球经济明显经历了危机恶化、 回暖和复苏三个阶段。受外部冲击影响, 我国进出口总额 2009 年连续 10 个月大幅下降, 贸易顺差也相应 减少, 按照市场标准, 人民币汇率应有所贬值, 但是出于经济恢复的整体考虑, 我国采取了稳定策略, 人民 币对美元保持固定钉住, 基本稳定在 6 83 左右。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有利于亚 洲和世界经济复苏。随着全球经济复苏,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经济运行趋于平稳, 进出 口渐趋平衡, 2009 年开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显著下降, 国际收支向均衡状态趋近, 人 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宣布重启汇改, 旨在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 平衡,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重启汇改以来人民 币汇率走势总体上呈现小幅升值的态势, 但双向波动特征更为明显, 从“有升有降、 大体稳定” 的市场表现 看, 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水平。 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加上国内产业升 级和技术创新带动, 中国将继续保持出口竞争力, 长远来看,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 如何缓解升 值压力、 把握升值节奏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国际收支失衡和美元危机讨论中提出的, 揭示 了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汇率解释理论存在系统性偏差。其对一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追赶与实际 汇率变动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理论推测, 逐渐成为研究经济增长与本币汇率走势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内涵及其扩展。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阐述, 当本国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速度快于外国 时, 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就会相对于外国货币升值。根据这一理论, 一国在持续的经济追赶过程中, 本国 实际汇率将面临长期升值趋势。该理论认为一国处于经济赶超阶段时, 通常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劳动生 23 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是指考察期末相对于汇改前 827 65 的变动水平, 根据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汇率中间价经作 者计算得到。 产率的提高速度更快, 出口增长, 该国贸易品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上升, 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况, 劳 动力需求上升引起贸易品部门工资的上涨, 引起非贸易部门劳动力向贸易部门转移, 非贸易部门的工资将 上升。其工资水平的提高只能通过价格上涨来吸收, 结果是一国物价总水平上升,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会 导致实际汇率升值。这一升值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结构性因素所致, 因而属于长期的持久性升 值, 有别于其他冲击导致的短期实际汇率升值。 在巴拉萨 萨缪尔森理论提出之时, 世界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它是在假定名义汇 率不变情况下, 实际汇率升值经由一般物价相对增长实现。 4 但是如果名义汇率可调整, 并且存在不充分 就业, 工资增长可能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这时可贸易品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降低会使可贸易品价格下 降, 国际竞争力增强, 导致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 就会通过名义汇率升值实现实际汇率升值; 或者名义汇率 短期不变, 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将引起储备资产数量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 终究会 体现为名义汇率的升值。由巴 萨效应的扩展推论可知, 在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下, 实际汇率升值的渠道更 为复杂, 可贸易部门单位劳动成本下降决定名义汇率升值, 实际汇率升值可以通过一般物价水平和名义汇 率两个因素变动或某种组合来决定。 2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汇率升值。 根据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引起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在中国经济赶 超过程中, 劳动生产率、 工资、 就业、 劳动力竞争流动状况、 贸易自由化程度等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有利 于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出现, 这对于认识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有重要的意义。按照巴 萨效应的推 论, 如果可贸易部门相对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 即单位劳动成本下降, 本币实际汇率升值 将通过名义汇率升值来实现。这一结论具有很明确的政策指向, 即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压力源于“巴 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 这是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必然结果。卢峰( 2007) 系统研究了 1978 年以来我国制造 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可贸易部门单位劳动成本变动以 1995 年为界呈现先升后 降的走势, 1995 2006 年该项指标相对于 13 个 oecd 国家平均值下降约 30% 40%, 后一阶段我国可贸 易部门单位劳动成本下降, 主要是该部门劳动生产率快速追赶, 同时伴随着劳动者实际工资大幅增长。因 此他认为, 我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快速追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引入升值压力, 而单位劳动成本同期 持续下降提示实际汇率的升值须经由名义汇率升值渠道实现。 5 对于中国现阶段是否已经出现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论。判断均衡实际汇率的 变化趋势, 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 这样可以排除短期因素对长期趋势的干扰, 否则有关实际汇率变化趋势 的判断会出现失真现象。现实中有很多因素导致实际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水平, 从而助长实际汇率的升值 压力。 6 尤其在我国经济赶超仍然处于早期阶段, 制度和管理方式、 市场化程度、 经济结构、 技术吸收能 力、 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无法发挥作用。 7 另外, 当今世界虚拟经 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国际资本流动远远大于贸易流动 , “均衡汇率” 概念本身可操作性降低。 因此由这一理论及其扩展判断现阶段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 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在一个简明清晰的分析框架下考察一国经济成长与本 币实际汇率走势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经济追赶过程中影响长期均衡实际汇率的一个供给面基本因素作用, 为认识我国经济崛起阶段人民币实际汇率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个基础模型。可以预见的是, 我国制造业部 门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从我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形势看, 劳动生产率仍然会保持快 速追赶势头, 长期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但是单位劳动成本变动趋势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所以实际 汇率的升值趋势更有可能经由名义汇率和一般物价水平两种因素组合途径来实现。 三、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种策略选择 依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在我国劳动生产率、 科技含量快速提高的今天, 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 势。 8 但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升值速度过快、 幅度过大必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9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快速赶超决定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长期升值趋势, 如果在这一过程 中不能消除名义汇率的升值预期, 把握升值的幅度和速度, 中国经济就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失去可持续增 长动力。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压力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经济因素, 也有美国遏制中国崛 33 起、 掌控全球金融霸权的政治因素, 而持续存在的升值预期给我国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困扰, 如外汇储备大 幅增长、 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 因此我国汇率政策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消除升值预期,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 力。 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这在统计上有两种实现途 径, 一是本币升值, 另一个是本国存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价格稳定有利于经济增 长, 但是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追求与发达国家同样甚至更低的通货膨胀率, 却积聚着人民币的升值 压力。劳动生产率快速追赶内在要求工资、 原材料价格、 租金相应程度的增长, 即结构性通货膨胀; 当这些 要素价格增长缓慢, 就会体现为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事实上, 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的结构性通货膨胀 并不同于政府财政赤字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 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在过去十年间,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的无限量供给减缓了工资上升速度, 中国工资水平的增长远远落后于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形成了我国可贸易部门的成本优势, 助长了贸易顺差和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中国近十年来保持了年均接近 10% 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 则 处于较低水平( 见表 1) 。2007 年、 2008 年两年通胀率高具有全球普遍性, 中国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 外汇储备激增, 外汇占款形成超量货币供给, 流动性过剩, 是货币性的通货膨胀。如此低的通胀水平将人 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压力全部转移到名义汇率上来, 同时外汇储备增长又进一步强化了升值预期, 造成我 国宏观经济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实现与劳动生产率相适应的工资等结构性上涨, 那么就会长期面临名 义汇率的升值压力。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 就业压力都不允许人民币一次性、 大幅度的重估, 那么容忍 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胀是消除升值预期的有效途径, 这样可以达到实际汇率升值的目的。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给发达国家设置的通胀警戒线是 4%, 对于我国这样高速成长的经济体, 每年完全可承受 4% 5% 的 结构性通胀。以温和通胀形式保持实际汇率升值, 会使中国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实现价格水平向发达国家 的平稳收敛, 远比一次性暴涨对经济造成的冲击要小。 表 1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对比( %)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中国 20002 7381 8271 42 5750 7770 8673 3670 4 20012 5071 7811 9042 3230 6851 1822 8170 725 20022 2761 9381 3552 610 8871 2741 5960 767 20032 7422 1691 0312 8120 2981 3632 2981 167 20041 8412 3421 792 27401 3442 6683 9 20052 231 91 922 2060 2992 0413 3661 817 20062 0181 9121 7842 2170 32 33 2181 467 20072 1311 6072 2762 03802 3462 874 767 20082 3783 1592 7543 51 3963 6293 8165 9 20090 2920 1030 0780 7641 3772 1660 3240 685 数据来源: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 , april 2010。 2005 年汇改以来, 我国实行 “小步快跑” 渐进式升值, 其目的是为经济结构调整留出空间和时间, 但是 从实际效果看, 名义汇率升值预期也由此强化, 反而对宏观经济形成掣肘。2007、 2008 年虽然人民币升值 速度加快, 但我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 投机资本大量流入, 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资产价格膨胀, 出现明显的 流动性过剩, 而央行货币政策受制于升值压力, 运作空间有限。2010 年以来开始出现了新一轮人民币升 值压力, 如果我们继续以名义汇率的小幅渐进升值来缓解, 在升值预期作用下, 就仍然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形成资产泡沫, 一旦泡沫破裂会给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 10 而如果通过温和的结构性通胀渠道实现 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中国价格水平上升速度有可能赶上和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 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减 弱, 人们持有美元资产的意愿增强 , “民间蓄水池” 功能得以发挥, 巨额外汇储备压力就可以消除。同时,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地区差异明显, 尽管工资上涨, 在一段时间内仍可以保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 实行温和的结构性通胀策略, 必须有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合, 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控制政府 财政赤字, 合理设定货币政策中通胀目标, 保证实际利率为正, 防止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缓解人民币升值 压力, 消除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泡沫, 除了经由一般物价水平这一渠道外, 也需要多种措施配合进行, 包括 43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减少进口限制、 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 促进国内对外投资、 推进人民币 国际化等; 更深层次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这将贯穿于未来中国经济崛起的全过程。容 忍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通胀,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向内需拉动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 献 1 周宇 人民币汇率机制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 4 2 曹垂龙 析解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贸易顺差骤增之悖论 j 生产力研究, 2007, ( 23) 3 贝多广, 朱晓莉 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 j 经济研究, 2007, ( 9) 4 李未无 汇率与经济增长: 理论与实证 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176 178 5 卢峰 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动及其对汇率的影响 g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2007 6 gente katine the balassa- samuelson effect in developing country j .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 10( 4) : 683 699 7 王泽填, 姚洋 结构转型与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 g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2008 8 邹重恩, 李宝银 中美实际汇率变动对两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j 税务与经济, 2009, ( 1) 9 贺铿 流动性过剩、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 1) 10 张成思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动态走势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 ( 5) 责任编辑: 雨辰 thoughts of relieving rmb appreciation pressure fu qiong ( college of finance,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