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_第1页
中日文化比较_第2页
中日文化比较_第3页
中日文化比较_第4页
中日文化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关系力量对比概观 公元九世纪大化革新 (645 年) , 追随中国 , 态度尊恭 , 中日关系处于强弱型 , 关系友好 ; 隋唐(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处于顶峰 ; 十九世纪中期 明治维新 (1868 年 1912 年 ), 日本抛开中国 ,“ 脱亚入欧 ”, 富国强兵。明治末期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 ; 甲午战争后 ,从尊重转向蔑视中日关系处于弱强型 , 关系敌对 。 二战后 1945 年战, 追随美国 , 恢复国力 ,发愤图强; 1968 年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当今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走向 经济大国 日本 由 经济大国走向 政治 大国 。 当今中日关系终于近乎于强强型 。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变革 明治维新 (1868 年 ) 结束天皇政权旁落 , 天皇拥有最高权利 。 采用 “ 日本式 ” 君主立宪 ,, 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 废藩置县 : 取消幕府统治 , 废除武士制 ,; 征兵令 : 面向全民征兵 ; 四民平等 : 取消士族 , “ 士 农 工 商 ” 平等 ; 大力发展教育 基本国策 :: 富国强兵 ; 兴产殖业 ; 文明开化 1889 年 大日 本宪法 日本第一部宪法 , 也是亚洲第一部宪法 。 宪法规定 : 天皇国家主体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依一系的天皇统治 ;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 天皇总揽统治权统帅陆海军 ; 内阁辅弼天皇 , 对天皇负责 , 不对议会负责 。 1894 中日甲午战争 , 占领台湾 、 朝鲜半岛 ,、 (辽东半岛 ) 清政府赔偿金 1904 年 日俄战争 , 觊觎中国东北 ; 在国际上 , 已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 国 亚洲的盟主 ; 在国内 , 天皇专制 , 教育敕语 ; 忠君爱国教育盛行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东京大空袭 ; 冲绳岛之战 ; 中途岛战败 ; 广岛 长崎原子弹爆炸 ; 1945 年 8 月 15 日终战宣言。 明治维新后六十年积累的财富耗费一空 教育水平 , 国民素质,技术等软实力仍在。卧薪尝胆 ; 美国扶持 ; 朝鲜战争 1950 年中期经济再度腾飞 , 1966 年超过法国, 67 年超英国, 1968 年超德国, 1968 年明治维新 100 年资本主义世界第耳大经济强国。 70 年代经济稳定发展期 人均国民收入超过美国 万美圆以上。 政治上君主立宪 ;皇位象征性 . 一切权利在国民 . 根除国家主义 ,彻底民主化 ,强调国民个性的发展 . 民主 , 自由 , 富裕 , 人性化 ,, 人与动物 , 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文明社会 。 朝代 时期 绳纹 时代 最原始时代 猎 . 绳纹陶器 . 弥生时代 前 3 世纪 世纪 弥生陶器 开始种水稻 汉光武帝赠与 “汉委怒国王 ”金印 . 古坟时代 3 世纪后期 纪 4 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割据小国 纪 ,汉字 佛教传入 飞鸟时代 6 世纪末 世纪 645 年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 ” “谴唐史 ”, 奈良时代 710 年 10 年定都平城京 鉴真高僧 , 万叶集 , 古事记 等 平安时代 (398 年 ) 794 年 192 年 794 迁都平安京 ,894 年最后一批谴唐史 平假名 ,片假名 . 镰 仓 时 代(42 年 ) 1192 1333 12 世纪末 ,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镰仓建立第一个幕府政权 室 町 时 代(26 年 ) 1333利氏掌握政权 ,室町幕府统治力薄弱 , “应仁之乱 ”. 战国时代 (103 年 ) 1467573 分裂多战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 (30 年 ) 1573603 织田信长时代称为安土时代 ,重臣丰臣秀吉 1590年统一日本 江户时代 (264 年 ) 1603 年 867 年 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政权 1623 年德川家康命令锁国 浮世绘 , 明治时代 (44 年 ) 1868 年 912 年 明治维新 5 代 将军交出政权 该名东京 1894 甲午战争 大正时代 (14 年 ) 1912 年 926 年 1923 年关东大地震 ,第一次战争 转让给日本 . 昭和时代 1926 年 989 年 昭和天皇在位 . 1931 年 “九一八 ” “卢沟桥事变 ”. 1941 年偷袭珍珠港 广岛长崎原子弹 平成时代 1989 年 仁天皇即位 . 日本家族制度、家族观念 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 日本 “ 家族 ” 形态与 “ 姓 ” 的出现 1 奈良时代( 710 794)时代前: 社会基本单位 :“ 氏 ” (原始氏族组织),不承认 “ 户 ” 。“ 家庭 ” 尚不是社会基本单位。 “ 大化 改新( 645 年) ” 前 : 贵族有 “ 氏 ” , “ 大化改新 ” 后 , 贵族有 “ 姓 ”, 身份地位尊卑。 平安时代( 794 1192):氏族分化为 若干 “ 家族 ”、“ 苗字 ” 幕府时代( 12 世纪末起):“ 武家社会 ” , “ 武士团 ”“ 苗字 ” 和 “ 佩刀 ”是武士身分标志, 贵族特权。有 “ 苗字 ” ( 6 ),不许庶民使用 “ 苗字 ”, 严格的身份等级秩序 ,“ 武士团 ” 融血缘 家族 主从关系于一体的结合 , 武士的 “ 家制度 ” 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典型 ; 武士的家族关系日本 “ 最典型的家族关系 ” ; 日本 “ 家制度 ”, 在封建社会仅盛行于武家社会 , 1868 年 以后才推广到社会 。 2 明治维新后: “ 四民平等 ”, 1875 年,法律强制 “ 国民皆姓 ” (苗字)。 二 中日家族制度、家族观念的差异 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 3000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 794年 1192年)晚期; 日本的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一家尊长是祖先的延续与化身。家族成员敬畏之所在。 “ 想向父亲提意见的儿子就好像一个想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 ” “ 地震,打雷,失火,父亲 ” 。饭碗 /入浴 “ 家 ” 概念不同 : 日本的家是 “ 家业 ” 共同体。含血缘、非血缘关系。同住,同族不同姓。家业永续为宗旨。以本家为中心,祖孙一体,传承家业。本家、分家主从关系。 中国的家是 “血缘 ”关系集合体。传宗接代为宗旨。同族同姓。异姓乱宗。 “ 非我族也, 其心必异 ” 。 家族制度不同: 日本: “ 长子继承制 ”(家督继承制) 长子 继承 “ 家名 ” 、 “ 家格 ” 及财产。家长权与家业继承权统一。 “ 家长 ” 居绝对统治地位,供养者家长与家内成员是 “ 親子 ” ,依赖与被依赖的主从关系; 长子、非长子不平等,非长子 “ 厄介 ” ;本家、分家主从关系;男女不平等。 家族内严格纵式等级秩序。 “ 暖帘重于血统 ” 中庄家 ” 养子 中国嫡长子继承制 养子、婿养子制度。 入赘必须改姓。延续家名、家业。有助于家业的健康传承 。 “ 暖帘重于血统 ” 中庄家 ” 养子 “ 江户到明治初期,四个男人中有一个是养子或婿养子 ” 。 例:日本妇产科世家鼻祖贺川家。见表。 家长 “ 隐居制 ”, 家长任期制。 年老病弱,家内 “ 隐居 ” 让位。失去家长权,受新家长支配。 搬出母屋,获得 “ 隐居分 ” 原财产的 1/10。 “ 隐居制 ” 是对家长 “ 终身制 ” 的否认。 “ 家长权 ” 任期制。 日本的家长权威在于其是 “ 家长 ” ,而非父亲。并非一定同血缘 . 有助于维护家族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 “ 诸子均分制 ”,兄弟间平等,“ 分家 ” 。家长权严守嫡长子继承制。 “ 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 ; 异姓乱宗。家长权利至高无上,终身制。 “ 祖在则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 ” 。 3 家族观念的不同 1) 祖先崇拜 : 日本独特的祖先观。对现人有直接的恩泽的,特定家业的开创者,非遥远虚幻的祖先。 未必是血缘意义的祖先。例、贺川家 中国崇拜纯粹的血缘祖先根。寻根。 2) 中日忠孝观念不同 日本孝的伦理:恩是孝的前提。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子女有报恩的义务。 此恩与生俱来,须主动偿还;“ 孝 ” 意味着对父权家长无条件的绝对服从。 1978 年最重视的道德是对父母的孝行 70 ”。更重视生前之孝。 日本国民道德的根本: “ 忠孝一致 ”“ 一本 ” 忠重于孝。忠即 ” 一而终 “ 武士的根本道 德。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 德川时代日本人价值系统中占中心位置。 孝经 。日本人的忠诚不是被动的献身,而是能动的,自觉的服务与表现。 武士的忠是 “主从 ”之忠,而非君臣之忠。 “忠臣不事二君 ” 。 “河田次朗 ” 吾等不论何时居于何地,隐于深山抑或深埋地下,吾辈之义务乃守卫主君之利益。此乃每个锅岛人之义务,此为吾等信仰之支柱,永远不变之真理。 吾之生涯中,决不将自我之想法置于吾君吾主之上。吾之一生中亦不会如此而为。纵然死,吾亦将七度生还守卫君主之邸。吾等立誓做四件事。即: 1 、履行自我之义务争先于人。 2、做有用于主君之人。 3、孝顺父母。 4、广施仁爱。 孝道不同原因:取决于中日家族制度的不同。 日本的家以居住和经济要素为中心形成的家业共同体。超血缘的, 主从关系的社会集团。服属对象不仅是血缘尊长,包括主人。 “忠 ”被凸显出来。 中国的家基于父系血缘原理形成的群体,服属对象直系血缘尊长, 以 “孝 ”为本。 三 日本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家族制度不复存在 , 家族传统、家族主义的社会关系渗透社会各角落,社会的群体结构是家族结构的延伸与扩大。 表现为: “ 家族的社会集团化 ” 与 “ 社会集团的 家 族化”, 可轻而易举地将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中 。 家 ” 到纵式序列的日本社会 从家内的严格的 “ 親子 ” 主从关系 、 扩 延到公司、政党等社会,社会结构是家族式组合关系。领导为长辈家长,其他晚辈下属,主从、服从关系。纵式等级色彩、纵式序列意识浓厚 。 集团主义 精神正是家族主义社会结构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日 本人的家是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本身是独特的社会集团。“ 和 ”是贯穿家与社会集团的基本理念。 为了延续家业的共同目标,在家长的统领支配,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 下,家族各类成员 “ 各得其所 ” , “ 各安其份 ”,层层忠孝奉公,恪守本分。 与家族主义息息相关的集团主义,植根于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观念中 , 形成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格。 “ 日本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有组织的人 ” 安心感 家会社、家学校、家、 “ 三菱 ” 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及 “ 忠 ”孝观念,培养了日本 人较强的集团归属意识,对所属集团的效忠、奉公精神,及恪守本分的观念。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极易发动整个民族的共同行动。 日本近代家族制度是近代天皇统治的重要社会支柱。明治政府和军国主义政权将传统 家族制度的原理运用于国家统治。模拟家庭关系 : 皇室 总本家 ; 天皇 家长 (万民之父 ); 国家的主权 家长权 ; 推行家族国家观 ., 让国民自觉于天皇的赤子 , “ 忠 君爱国 “ , “ 忠孝一致 ” 。日本近代家族制度,助张了天皇专制主义及集权统治,是军国主义顺利扩张侵略的社会根源 。 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居其位,恪守本分, “ 从一而终 ” , “ 爱社如家 ” 的忠诚、奉公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合力,有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对战后日本经济振兴与高速发展作用重大,强大社会推动力。 四 以血缘家族为主的小集团,孝忠的对象只是本宗的族长。并且,中国的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集团。即使如此,也难于长久。 1)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 2)“ 个人主义 ” 胜于 “ 集团主义 ” 。 “ 中国社会是比较重视横向关系的纵式结构 ” 。 林语堂说: “ 家庭与朋友一起组成一座有围墙的城堡,城内共产主义,相互帮助;对城外的世界冷漠无情,甚至对抗的态度。 ” 林语堂说: “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 而不关心社会,而这种家庭意识是较大范围的自私自利 ” 。 五 庭模式 1) 1948 年新 日本宪法 全面修改 1898 年 明治民法 。 废除父权家长制,父子关系为核心的纵式延伸的家制度被横向夫妻关系取代。 “核家族 ” 化 取消长子单独继承制,实行诸子均分制。男女继承权平等。夫妻别姓。夫妻同姓。 2)七、八十年代, “ 核家族 ” 。丈夫企业 “ 武士 ”,主妇,相父教子。“ 粗大垃圾 ” 。 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观念的多元化。丈夫注重家庭。 “ 成田离婚 ” , “ 熟年离婚 ”、“ 不倫 ” , “ 援助交际 ” 。 参考题 一 1 如何理解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对今天日本社会的影响? 2 试比较中日家族制度方面的差异。 3 谈谈中日忠孝观念所表现出的异同点。 4 家督继承 (一子继承)与原始积累,人才成长的关系。 参考书: 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 人民出版社 李卓 著 中日民族性格、行为方式 的若干倾向 一 “ 小集团本位 ” 的日本人与 “ 家族本位 ” 的中国人与欧美人相比,中、日的行为都趋于以 “ 群体 ” 为本位,而非 “ 个人 ” 。但二者有明显差异: 中国人更趋于依赖亲属集团,行为上表现为 “ 家族本位 ” 。传统中国式人际关系具有亲 属关系至高无上的特点。 日本人则更依赖于个人所处的小集团,行为上有 “ 小集团本位 ” 的倾向。 1 中国人在行为上较重视亲属集团。具有较强的家族观 念和乡党意识,对家庭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趋于由家人、亲属、熟人朋友等构成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但受亲属集团的束缚较大,亲属集团吸引了个人大部分精力 , 缺乏到非亲属集团缔结关系的内心冲动。 个人在亲属集团以外, “ 自我 ”意识较浓、通常有较鲜明的个性和独立见解。 协调性、团结性相对欠缺。 民性格的倾向性 : 1) 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极强的集团归属意识。在价值观 上更强调集团作用。自我意识较弱,其 “ 自我 ” 是以社会群体方式实现的 。 日本心理学家南博方指出 : 日本人的 “ 自我 ” 有“不踏实感 ” , 在行为上表现为更大的“他人中心” , “ 他人取向”。 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所属集团的一员。融入群体 , 才有安全感。 原文资料 1“ 压制个人生活的集团 村子 就连最具隐私性的场所 本来也是受制于集团的介入、管理,集团是先于我们个人而存在。个人、家庭每个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 :多亏了部落、集团 ,我们个人才得以躲过风风雨雨。 村付合大切、村脱落時死意味 。 2) 在行为方式上,重视小集团内部共同行动,较强的忠诚心和献身精神。 “日本人就像池子里的一群小鱼 ,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 ,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队列 ,他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方向游去 ,但仍然队列整齐 , 成群游动。” 奉行的原则:只要认准社会主流 ,将自己汇入社会洪流中去就会成功。 “ 美国人 总是极力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日本人则千方百计证明自己与大家一样。” 例: 高校生制服、公園、 学校給食、 運動会 、 飲会、 红白歌会 , 、 国民性 双刃剑:凝聚力、团队精神; 压抑、排斥个性。单一化 参考资料 2 最能揭示日本人集团本位这一行为规范的莫过于 “ 村八分 ” 制度。 “ 十付合項目,冠、結婚、出産、法事、建築、水害、火事、病気、旅、葬式。火事葬式以外付合。 ” 正如大家所知,它是对村内其他成员进行的一种制裁。受制裁者的行为一般并非盗窃、暴力 这类刑事犯罪,而多是违反村里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村中共同行动时独断专行者。 村子这一世界是最典型的 “ 集团本位 ”支配下的社会。“ 个人本位 ” 在此行不通。这种心态、可能伴随着农耕共同社会的形 成而存在、并作为日本人的中心性格而被传承至今。 译自 日本人行動意識 21 荒木博之著 3) 国民性格特征: “ 在集团内部日本人表现为较团结、协调性较好。为维护集团内的和谐关系、一般都谨慎谦和、委婉含蓄,与人打交道较注意对方的立场 ,尽量不使对方尴尬。惧怕在所属集团中 ,因与他人不同而遭排斥,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 ” 。缺乏坦白、直率和鲜明的个性。自我有意识淡漠,喜欢随大流。 参考资料 3.“ 这种集团本位、“表 面原则”优先的思 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支配我们行为最强有力的准则 土佐山民俗志 中列举了村里受人们蔑视的几种性格”。 好说者 喜好吵架辩论者 嗜酒成癖者 抱有不切实际愿望者 好发牢骚者有手好闲者 说谎骗人者投机取巧者靠出租土地为生者 耍手腕者中间人 (凭借不滥之舌不劳而获者 村子里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像是 : 不沉湎于酒色、沉默寡言不与人相争了解自己的位置责任对所处境域不抱怨正直平凡默默肯干。” 参考资料 4“ 在同一目标下、勤奋工作的共同体成员中、与有个性 的、有手腕的人相比,人们认同并赞扬平凡、本分的人;与对集团不满或反对集团的人相比,人们肯定赞扬严守集团规定,对自己的处境不鸣怨的;还有不沉湎于酒色、继承家业、正直、勤劳工作的人都是人们认同的理想村民。 这不仅是村民的理想的形象、也是我们日本人的理想的形象、不论在乡村城市。 ” 译自 日本人行動 1907 年 芳贺矢一的 国民性十论 中,将国民性分为十项:忠君爱国 、 尊崇祖先、重视家名 、 讲求现世务 实 、 热爱草木喜欢自然 、 乐观洒脱 、 淡泊潇洒 、 精巧纤细 、 清净廉洁 、 重视礼仪 、 温和大度 二 序列意识 ” 与中国人的 “ 平均意识 ” 1 中国人相对较重视横向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牢固的关系网中。 在人际关系中 ,中国人朴素的平等意识、趋于同情弱者,对来自上位者的压力趋于抵抗或逃避。总体上不大容易接受由于性别、年龄、能力带来的差别,平均主义意识较强,缺乏敬畏权威和严格遵守规则的精神 2 日本人强调纵向关系 1)等级身份制社会 “ 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日本人 来说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 ” 菊与刀 在整个历史上 ,日本一直是个身份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一直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中的准则。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日本封建社会阶层划分复杂,所有身份都是世袭固定的。皇室和宫廷贵族之下,四个世袭等级 :士 (武士 ) 、农、工、商,其下有贱民(秽多、非人)。 贱民中人数最多的为 “ 秽多 ” ,即从事各种污秽职业的人。他们被视为是 “ 不可接触者 ”, 为社会最低层。 将军(下设 “大老 ”、 “老中 ”、 “若年寄 ”官职) 士 大名(亲藩大名、普代大名、外样大名) 武士(家老、上士、下士、足轻等) 农 (持高农民、无高农民) 工 商 贱民 ( 秽多 、 非人) 在等级序列中、日本人主张 “ 各得其所 ” 、 “ 各安其分 ” 。他们对于自己、自己的集团、国家在等级排列中所处的地位较敏感。并依此决定自己的言行。 日式集团较强的纵式关系更像一个长链条。每个人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一个环节出发只有两个点与其环节相连,个人的安全感要靠加强这两头的连接获取。对上要尊敬 ,绝对服从,同时得到庇护。对下要保护、支配,同时得到尊崇。 对权威的绝对服从,造就了日本人崇拜 强势、对强者 “ 盲目 ” 服从;对弱者缺少同情心,循规蹈矩、较为谨慎、刻板的性格倾向。 参考资料 5 日本理想的上司是什么样的,从以下的问卷调查可以获知。 有两个课长,共同点是都具备作为上司的实务能力,可 A 课长不给下属派无力完成的活,也不发无名之火 ,对部下考核评价也较公平,可除了工作外、对部下不关心照顾。 B 课长向部下派免为其难的活,动辄发火,考核部下基本公平。但有时夹杂个人感情 ,可即使脱离工作岗位,对部下也是关怀备至。愿意在哪位上司手下干活?在日本 80的人选择 B,选择 A 的只占 10左右。知识分子也是 70对 15。而美国人正相反,这是战前、战后日本人的共同特征 。 总之,在日本评价一个上司是否称职,不仅看上司的工作是否做好,还要看是否了解自己、关心自己。 日本对其战争的正义性辩护, “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终结。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真心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国家,也最了解 “各得其所 ”的重要性。 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其次,是英国、俄国,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使之 “ 各得其所 ” 。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 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过去的十年间,他们把自己描绘成已踞高于国际金字塔的顶端,现在,这种地位虽已被西方各国所取代,但他们对现状的接受,仍然深深植根于等级制观念。 如:战败后日本投降,绝对接受美国。 三 “ 义理人情 ” 与 “ 人情世故 ” 中日两民族都讲究 “ 人情 ” ,强调互相偿还所欠人情, “ 恩 ” 和 “ 报恩 ” 对两国民族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 知恩图报 ” 是一种美德, “ 忘恩负义 ” 受人谴责。但两个社会 “恩 ”的概 念所表示的范围与伴随的义务,有所不同。 恩 ” 的认识 : 现代汉语词典: “恩惠 ”,指接受或给予的好处。除指父母 (养育 )之恩、师恩,现多用于接受或给予某种重大帮助 (如救命之恩 )的场合。 对中国人来说,亲属集团头等重要,不可取代。祖先恩惠第一位,还报祖先恩惠的最一般形式是对父母的孝顺。尽孝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而受到推崇。不孝被为是忘恩负义。 恩 ”的认识 日本人 “ 恩 ” 的范围宽泛、份量沉重。日本人把 “ 恩 ” 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数量上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需 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 对无限的恩,日本人称之为 “ 义务 ” 。 义务又有两类: 一是报答父母之恩 “ 孝 ” ;二是报答天皇的恩 “ 忠 ” 。 这两者都是强制的,无条件的。是任何人与生俱来的。 另一种恩,对日本人来说,属于 “ 义理 ” 范畴。 对父母孝 , 数量、时间上无限的 = 义务 恩 对天皇忠 数量等价、特定时间内义理(人情、道义、情面) (尽管有时不真心情愿),但应该做的事情 日式集团内,所有上位者都可成为施恩者,都可 成为忠诚的对象。这对象可能是公司老板、所属集团的上司、宗教集团的教主。 报恩也更容易同个人献身、忠诚、服从、责任、义务相联系,所以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对 “ 恩 ” 更敏感,背负的恩义负担更重。 对日本人来说,恩是债务,必须偿还。 “ 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说我对某人有义务。 ” 礼尚往来的行为准则 中国人日本人都是注重礼尚往来的民族。都基本遵循 “ 等价 ” 原则。如接受多、还报少,则会被人指责。如还报多于接受,在中国会受到肯定赞扬。 “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 一般中国人送礼时,倾向于把自己对对方的 情意按正比例体现到礼品的价值中去,接受时也多少习惯于同样衡量。 在日本,礼品的 “ 授受 ”大有讲究, 要以不给受礼者带来 “ 恩 ” 的负担为原则。 若是一般的朋友、同事关系、送礼要保持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度, 可能会成为一种附带条件的恩义而给对方带来负担麻烦。日本人接受他人的恩是相当谨慎的,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接受理由的,同样,给予他人时也应以不给对方施加负担为原则。 “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令人讨厌的。” (済): 劳驾; 对 不起(道歉);谢谢 (有難)。 接受 1) 小集团本位,集团归属意识浓厚,强调集团的作用。个人必须融入集团中才有安全感。行为上趋于共同行动,认清主流,随大溜,与大家保持一致,免受排斥。社会总体压制个性。 大家和谐相处,多表现出现出 “ 谨慎谦和,含蓄委婉 ” 的性格。 2)序列意识浓厚的日本社会,讲究 “ 各得其所 ” , “ 各安其份 ” ,对等级序列中的地位比较敏感。对强者权威盲目服从,对弱者缺少同情。形成 “ 崇拜强势 ” 的性格趋向。 “ 恃强凌弱 ” 。 3)注重礼尚往来,讲究人情。 受恩报恩。恩的范畴较广,恩是债 务。容易与忠诚,个人奉献挂钩。生活中恩等量回报。过度好似附带条件,给人施加负担麻烦。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原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被罪恶所征服。 日本教育的三次改革及其启示 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1984 年 11 月 2 日在职业教育 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讲: “ 我国在世界上 已经具有第二位的经济实力,享受着历史上任何时代未能实现的现代 文明的恩赐。这是我国自明治初期建立近代制度以来,普及发展教育所带来的成就。其中,职业教育自明治时起就通过为产业界培养有为人才,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为我国的昌盛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 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 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近代学校的前夜 “ 寺子屋 ” 明治初期:全国 “ 寺子屋 ” 15000 所;“ 乡校 ” 418 所; “ 藩校 ” 152 所。 商业兴盛,贸易往来等需要。百姓自发组织,不受幕府支配、支助。创办者隐居年老者、僧侣等。全国男女生比: 100: 25, 教材为 “ 往来物 ” 。寺庙教室 明治 5 年( 1873 年)被 “ 小学 ”取代, 为近代教育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 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法规:学制 , 岩仓使节团,痛感培养人才的重要。 “ 国基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 ” 1) 1871 设立文部省, 学制调查委员会。 10/12 人 2) “ 学问乃立身之本 ”, 教育的目标是 “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 3) 1872 年 8 月 2 日,一部庞大而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计划诞生。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法规学制。 213 条 109 章,涵盖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制度各个方面。基本教育理念 :功力、实用主义 、 行业技能。学制 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及教育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因袭法国中央集权的 “ 大学区 ” 制。八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内设 32 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 210 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小学 1 所。全国总计 53760 所小学。初等教育重中之重。 4)学制 局限性: 过于超前。棘手问题 :入学率 . 1883 年入学率不足半数。 国民负担不起。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1873 年最多,仅 12 6。 1881 1887 年陆军军费增长 60,海军 200。 旧藩武士认为学制 缺乏儒教的忠孝思想, “ 没有米饭的日本饭 ” 。 二 第二 次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教育令 1879 年,美国特色的教育令取代了学制。提倡非强制的自由主义教育。小学期限 4年等。 制定者:田中不穈二;美国 ( D 伊藤博文(岩仓使节团成员)。 三 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教育敕语 国学家、汉学家侮蔑 “ 文明开化 ” 是 “ 以美国为母,以法国为父 ” 。 1880 年侧臣元田永孚等保守派颁布改正教育令。强调国家干预教育,重视 “ 修身 ” ,为各科之首。 1885 年 “ 伊藤博文内阁 ” 成立。森有礼任文部大臣。 1886 年森有礼拟定 “ 国民教育计划 ” :学 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 “ 近代学校之 父 ” 伊滕主张立宪,森: “ 君主立宪制 ”培养忠实国民必不可少 ” 。国家至上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885 年 1894 年,日本教育由改革试验进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阶段。 1889 年 2 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890 年 10 月 30 日,明治天皇颁布 教育敕语 。宣扬忠君爱国,富国强兵,全民军训,强化天皇专制。标志以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的近代教育制度在日本确立。到 1945 年,教育敕语统治日本教育半 个世纪。 四 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 发展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 “ 富国强兵 ”、“ 殖产兴业 ” ,的应急措施 1 全力普及初等教育 1907 年小学义务教育由 4 年改为 6 年。据统计, 1885 年 ,初等教育经费一直保持占全部经费的 67以上。 1915 年男孩入学率 女孩 98。 1920 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可靠基础。 养 “实用人才 ” 国立大学: 1877 年创立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四个学院。 1880 年建立研究生院。1886 年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增设工学、农学,共六个学院。 1880 年用于该校的经费占全日本 文教经费的 50。 京都帝大 ( 1897) (京都)东北帝大 ( 1907)(仙台)九州帝大 ( 1907)(福冈) 北海道帝大( 1918) (札幌) 私立大学: 大重畏信 1882 年设立东京专门学校, 1905 年改为早稻田大学;福泽谕吉 1858 年创立的庆应义塾, 1890 年改为庆应大学。 1918 有 5 所私立大学:明治大学、日本大学、中央大学 。 1905 年,日本建立了 84 所大学(含专科)。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已初 具规模。 殖产兴业 ”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1893 年井上毅任文部大臣。兴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头等大事。 20 世纪初,日本职业教育网已逐步形成,并日益体系化。 文部省 专科学务局局长说: “ 在我国不是先有近代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 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 1885)建立了小学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目的在于 “ 强兵 ”的话,第二任井上毅( 1893)则通过振兴实业教育,以达到 “ 富国 ”目的,“ 富国 ” 和 “ 强兵 ” 如同车子的两个车轮,推动着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日 本第二次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 、 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制定教育基本法,废除教育敕语 1946 年 4 月 7 日,美国 27 人教育使节团向占领总部提出万字建议书,尖锐批判日本教育体制 。 规划了日本教育的未来。 1946 年日本新宪法诞生。 1947 年政府公布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和新宪法精神制定的教育基本法。迫使众参两院 1948 年宣布废除教育敕语。 教育基本法,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意义。 结束了天皇制教育体制下,教育、兵役、纳税为臣民三大义务的军国主义时代,走上了尊重个人价值,和平、 民主的法制化教育道路。2 、确立新学制 改双轨制为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单轨制,实行六三三四学制。 顺民: 小学 实业学校(职业教育) 官僚及科技人才:小学中学(年)高中(年)帝国大学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男女同校。 实行学区制;综合制高中;高中学分制( 85 分即可毕业,必修课不少于 38 分。 实行 “教师许可证 ”制度( 1949 3、 教育行政分权化 都道府县及市、町、村设立 “ 教育委员会 ”, 削弱了文部省的权力。 教育基本法公布的第二年 1948 年,日本初中入学率达到 997。中学 有国立、公立、私立( 1989 年东大新生 33来自 28 所名牌私立)。 二 战后日本教育发展重点 (一) 重点发展理工科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重法文,轻理工( 1957 年, 26)。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缓慢。 为使教育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1957 年首次将教育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预测到1962 年需理工毕业生 275 万,文部省 1957 年起扩招 8000 人。 1960 年池田内阁发布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1961战后最有影响的计划。计划长倍,达 26 兆日元。预测缺少 17 万高科技人才、 44 万初级技术人员、 160 万新技工。文部省又扩招 16 万 。 经团联、日经联仍不满, 1961 年联名向政府提交关于确立推进技术教育划时代的振兴措施的要求,希望更大规模扩招。文部省又改为每年 2 万。 社会、政府、举国上下同步高度重视教育。 (二)产学合作教育体制 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与产业脱离的现象。 经济界、产业界与教育界,有计划的良性互动,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三 ) 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先行思想: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1949 年经济濒于崩溃困境中,毅然推 行 9 年免费义务教育制。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增长速度高于 财政性教育经费西方国家之首 1955 年教育经费总额 4373 亿日元; 1965 年 17881 亿日元; 1975 年 96113 亿日元; 1955 年 1975 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20 年间, 加 ,教育经费总额增加了 ,比 长还快。 且其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 1950 年 721,之后始终在 50以上。 吉田茂首相在他著名的激荡的百年史中写道: “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 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 ” “ 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我们由于战争而使国家荒芜,没有任何东西留给子孙后代,可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一流的教育。 ” 教育先于国民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大 ; 大力支持私学发展 ;产学合作; 教育法制化。 参考资料: 1、 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增长速度严重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各国财政对教育投入占 比重, 1985 年平均 发展中国家 。中国 ,甚至还低于不发达国家(乌干达)。 1994 年世界平均 1995 年 。 1993 年中国政府提出到 20 世纪末达到 4。 (当人均 到 800 1000 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 比重下限为 。) 进入 21 世纪,连续三年下降。 2004 年 下降最明显。比 2003 年( 2006 年 我国 1993 年人均教育支出, (包括所有教育支出)仅 元,不发达国家 8,发展中国家 43 美元。仅为发达国家 1089 美元的 1 100。不到日本的 1/50 。 2、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 1995 年我国总教育经费 76是人头费(工资),公共部分很少。且非教师比例占 60,103 万中任课教师不足 41 万。 3、投入结构不合理 大学人均国家投入 4000 元,而小学只有 258 元。过于偏重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 4、分配结构不平衡。中西部经费难保证。 5、地方政府挪用、乱用现象。 经济学家 吴敬琏 说,“ 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不是家长的义务。 ” 四 战后 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本原则:国家保重点,地方保一般,私立大学承担大众化,普及化任务。 高等教育机构: 4 年制大学(医学 6 年)短期 大学( 2),高等专科学校(高中三年与两年短大 5 年制特殊学校)专修学校高中多为国立的。 大学、短大、专科学校,私立学生数量远远多于国、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多为国立,公立、私立很少。 学校 学生总数 国立 公立 私立 大学 280 3901 622403 120463 1061035 短期大学 25 0065 4515 17999 227551 专修学校 786135 12195 30583 743357 高等专科学校 57859 50974 4650 2251 1995 年大学 562 所, 其中国立 98 所,公立 42 所,私立 412 所。私立大学在校生为 大学院国立 98 所,公立 31 所,私立 256 所。 1960 年四年制本科入学率为 2001 年大学入学率达 (若包括函授、电大等入学率为 )。 第三次教育改革( 20 世纪 70代) 1、 21 世纪日本发展目标:经济大国的桂冠上再套上一个技术大国乃至政治大国。 1980 年起,日本从中、小学到大学进行全方位教育改革。被称为 “ 对过去三十年学校传统 教育的反省”, 是为争取日本在 “ 科学技术 方面达到世界第一而进行的教育改革 ” 。 1984 年中曾根康弘任首相后,设立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机构, 1987 年 10 月,内阁制定教育改革推进大纲。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性思考力表现力;向 “ 生涯学习 ” 体系过渡;适应国际化,信息化。 日本教育成功的启示: 部省 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把人口包袱变成人 力资源。 证政策连贯性,计划性。 本宝贵经验:经济起飞,教育先行,教育起飞,投入先行。 快普及高中教育,高度重视 职业教育。 等教育的一般普及靠民办。国家加大气力办重点大学,抓出成效。 展教育产业。私立学校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1902 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典范,宣告我国首创近代教育制度。当时,日本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已达 90以上。 1904 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正式实行。教育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日本 1947 年九年义务教育,日本 1948 年初中入学率就达到 200年,日本 9 年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 100 。 1984 年日本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990 年 2000年 97。 中国 1986 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分三阶段落实,预计在 21 世纪初有望达到贯彻落实。 1986 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仅 20。 目前 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 1992 年统计,为 日本人语言交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