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培训(本单位)ppt课件_第1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ppt课件_第2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ppt课件_第3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ppt课件_第4页
登革热培训(本单位)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防控形势 OUTLINE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防控措施 思考题 病原学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 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是我国传染病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登革病毒原属B组虫媒病毒,现归入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 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 病原学 概述 血清分型 登革病毒 型 型 型 型 登革病毒型夏威夷株 登革病毒型新几内亚株 登革病毒型H87株 登革病毒型H241株 流行病学 1991-20081991-2008年全国登革热报告发病数年全国登革热报告发病数 报告发病数(例) 我省流行概况 1990-2009年浙江省登革热报告数变化趋势 传播媒介 媒介白纹伊蚊分布 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常见蚊种。 在美国,巴西,意大利,南非也有分布,而且正迅 速扩散, 被称为“亚洲虎蚊”。 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均有分布,但以北 纬30以南常见。 中国白蚊伊蚊地理分布(2006) 白纹伊蚊体形较小,黑色、间有白斑, 中胸背板上有l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 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第12跗节上的 白环在基部,第5跗节全白。 白 纹 伊 蚊 生活史周期 271,湿度805%,卵期3.5天, 幼虫期6.0天,蛹期2.2天。 寿命 雌蚊23周甚至更久,雄蚊l2周。 产卵 伊蚊产卵100个左右。呈橄榄状、黑 色、单个沉入水底。 白纹伊蚊的雄蚊对雌 蚊翅振颤有反应,在 白天飞行中由雄蚊寻 找雌蚊而交配; 一般来说,雌蚊只需 交配一次即可接受一 生够用的精子。 交 配 生态习性 吸血习性 无严格的生殖营养节律,在吸饱血以后以 及卵巢发育过程过程中,会再次或多次吸 血,从而增加传播疾病的机会。 雌蚊嗜吸人血,是非常活跃凶猛吸血者, 人临近其孳生场所或栖息场所,雌蚊很快 飞来吸血。 CO2和一些氨基酸有引诱作用。 昼夜活动规律 白纹伊蚊主要是白天活动的蚊种。每天有上、下 午两个高峰(上午9-10时,下午4-5时)。 季节消长 上海、宁波3月发现幼虫,4月下旬出现成虫。 季节消长与气温和降雨量多少有密切的关系。低 于15不吸血,高于40死亡。 长江流域,从56月份开始形成幼虫高峰,其高 峰时期可持续4个月之久,幼虫在雨季出现高 峰,成蚊高峰出现在雨季末或雨季后。 扩散与飞迁 不利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滞育卵。 白纹伊蚊卵在容器积水干枯后仍可粘在内壁上存 活,当遇到适宜条件,就可孵化出幼虫。 活动范围 活动飞行范围在孳生地附近50-100m,很少超过 200m,最大飞行距离400m。疫点灭蚊100-200m范 围。 成蚊栖息习性 通常在孳生地周围栖息。如灌木、草丛、杂物堆 积场等潮湿阴暗处。 在缸、罐、坛、瓮、轮胎等容器内壁, 附近的阴 凉处、树林、草丛等处。 居民区附近的草丛、竹林、及空房内等。 建筑工地多数栖息在工地内部,比较集中在小型积 水容器的内壁、工棚内等阴暗潮湿的地方。 蚊帐内、客厅、猪栏、缸罐内壁等处栖息。 在竹林、树洞等野外孳生地, 多栖息在附近的草 丛和植物叶子下面。 幼虫孳生习性 喜欢孳生在小型的积水容器中。 家居周围废弃的缸、罐、桶、锅、泡菜坛、 盆景、莲花缸、罐头盒、碗、杯等积水中。 室内插花瓶、水缸、痰桶和花盆托等积水。 植物的茎叶等小型积水,如竹筒、叶腋等积 水中。 竹林的竹桶、树洞、石穴等积水容器。 登革病毒的繁殖与传播 (1) 1. 病毒通过蚊子 的唾液传给人 2. 病毒在靶器官复 制 3. 病毒感染白细胞 与淋巴组织 4. 病毒进血循环 3 4 1 2 内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 登革病毒的繁殖与传播(2) 5. 第二只蚊子吸了 带毒的血 6. 病毒在蚊子中肠或 其它器官复制 并感染唾液腺 7. 病毒在唾液腺繁殖 6 7 5 外潜伏期814天(蚊子体内繁殖的时间), 病毒量从数千个增长到数百万个。 临床表现 潜伏期:48天,由于病毒型别和病人免疫机 能不同,呈现非常大的差别; 典型: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和恢复 期; 1.发热: 急起 (80%) 高热 3941 短程 27天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70% 有畏寒; 伴发毒血症状: 骨、关节、头、肌肉痛 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 四肢,关节及脊背 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黑边等; 颜面、颈、胸背充血,结膜充血,似“酒醉貌”, 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皮肤充血 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 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 血小板过低: 瘀点、瘀斑; 3.出血:58病日,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肝肿大。 登革热出血热 WHO的诊断标准 有典型登革热的症状; 明显的出血现象; 血小板下降; 入院时血细胞比容较恢复期增加20%以上; 病毒分离与血清学检测为确诊依据; 防控措施 疫点、疫区的划定 疫点: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 范围 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 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 的空间范围 疫区: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 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 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 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 马 路 工厂工厂 篮球场 草地 草地 工厂工厂 河涌 小巷 民居 病家1 示例分析1 病家2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判断 输入性病例 发病前15 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 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 点属于本地重点掌握发病前15天的活动范围 掌握发病前15天的活动范围是个核心关键。 登革热防治原则 政府干预 部门负责 预警监控 宣传培训 综合治理 疫情控制-发生输入性疫情 1. 防控重点 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的停留地点 落实清除孳生地 蚊媒密度调查 卫生宣教 喷药灭蚊及疫情监测等防治措施 做好传播风险评估 疫情控制-发生输入性疫情 2.病例管理 救治病人,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病人治疗、卧床休息地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 窗、纱门(网)、蚊帐,发热病人可用杀虫剂浸泡蚊帐 或在住处喷洒击倒杀虫剂或滞留杀虫剂 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每周杀灭伊蚊成蚊和随时清 除伊蚊孳生地 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 疫情控制-发生输入性疫情 3流行病学调查 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 ,尤其是入境后活动、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病例搜索: 主动追查旅行史,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 病例病毒血症期在本地,在本地发病后,对其发病 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一 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 发生 疫情控制-发生输入性疫情 4.蚊媒密调查控制与评估 在疫点开展幼虫调查,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 (平时应控制在 20以下,超过20的话如果有登革热病人出现较易引起爆发。) 紧急喷药,杀灭成蚊 隔周喷药,共喷药三次 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更大范围内 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 思考题 IgM抗体通常在发病后5天出现, 1-3周内达最高水平,可维持2个 月,6个月还可能检测到;IgG抗 体大概在感染后2周出现并可维 持终生。 初次感染 1.人感染登革病毒后抗体可持续多长时间?产 生的抗体对异型登革病毒是否有保护作用? 二次感染 抗体产生的时间与初次感染完全不 同,病毒血症很短,IgG抗体在出 现症状后的1-2天即出现,抗体水 平比既往感染要高;IgM抗体出现较 晚,比初次感染产生的水平低,约 20-30%再次感染的病人发病的第 10天都未能检测到IgM抗体。 IgM和IgG抗体均可中和登革病毒,IgG可维持终生,故对 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终生免疫,但对异型登革病毒无长期保护 作用,一般1-2月,而且感染异型登革病毒症状加重,易发生 DHF或DSS。 2.登革病毒为什么会发生抗体依赖的感 染增强作用? 登革病毒表面存在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 性决定簇,群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 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称为增强性抗体,型 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 称为中和抗体。感染异型病毒后,不能产生中和 抗体,只产生增强性抗体,导致病毒在单核/巨噬 细胞中大量复制和毒理增强,从而出现抗体依赖 的增强作用。 3.登革热暴发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疫情过后要调查人群感染率,该如何设计调 查方案? 1.发病一周内的疑似病人血清用实时定量RT-PCR 或普通RT-PCR方法检测核酸。 2.发病一周以上的疑似病人血清可用免疫学方法 检测IgM,二周以上的血检测IgG;存在二次感染 可能的地区应同时检测IgM和IgG。 3.应在疫情过后二周以上按照不同地理位置、不 同年龄组、不同家庭等原则随机抽取样本,检测 其IgG。 4.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一般在夏季,登革热疫 区以七八月份为发病高峰,为什么我省两次 暴发都在九、十月份? 我省的登革热暴发均为输入病例引起的当地 暴发,登革热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传播,病例输 入后在合适的条件下经过一个外潜伏期和内潜伏 期(18天左右)才能传播给二代病例,而且病例 输入后至少要2-3个潜伏期才能出现大量的病例, 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下72天左右达到发病高峰, 所以我们的暴发一般比登革疫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