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1页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2页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系统论文:应重视农信社“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风险一、“借新还旧”贷款潜在的风险问题 从表面上看,“借新还旧”贷款不仅增加了贷款发放数量,又盘活了资金,而实际上这种“滚雪球”似的做法潜在着较大风险。 (一)忽视贷款动态管理,丧失贷款清收的最佳时机。信用社通过“借新还旧”,将形式上的短期贷款变成长期贷款进行运作,忽视了贷款的动态管理,造成信贷资金的虚假循环,为贷款的清收埋下了隐患,部分贷款在不断的“借新还旧”中失去了清收的最佳机会,形成事实上的沉淀,最终成为呆账贷款。 (二)掩盖贷款真实质量,导致管理层决策上的失误。到期贷款通过“借新还旧”重新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了正常贷款,这种障眼法下层层提供的掺了水分的数据,极易给管理层带来分析、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 (三)形成虚假利息收入,给信用社增加了税赋负担。“借新还旧”中有的通过以贷还息、以息转本,导致信用社的利息收入“虚盈实亏”。信用社不但要承担发放的还息贷款可能形成的信贷风险,而且还要支付由此而产生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赋,加重了负担。 (四)弱化信用社信贷管理,淡化信贷员责任意识。“借新还旧”成了一些信贷员造假的途径,长此以往,“借新还旧”的责任严重不清,导致信用社责任管理流于形式,信贷管理弱化,信贷员责任意识淡薄。 (五)影响社会良好信用环境的建立。“借新还旧”容易使借款人产生赖账心理和逃债行为,以为只要按期支付少量的利息,信用社的贷款可以长期占用,不须归还。即便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也以各种借口办理“借新还旧”,达到长期占用信用社资金的目的。有的借款企业因法人不断更换,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清偿责任的断层。 二、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借新还旧”导致的贷款形态的失真,防止以“借新还旧”形成大量隐性不良贷款,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 (二)进一步明确完善“借新还旧”的标准。对贷款借新还旧比例、次数及其新增贷款应作出明确规定。贷款借新还旧准入标准除了应规定哪些条件可以续办“借新还旧”手续外,还应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不能续办,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还贷无望的企业,且其资金用途方面十分可疑的,应明确规定不予借新还旧。 (三)完善贷款质量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农信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对信贷资产质量,除考核账面数据和指标外,还要设置一些具体控制“借新还旧”风险的量化指标,全面检查和考核隐蔽性不良贷款;考核利润指标和不良贷款控制目标时,要剔除借新还旧“水分”;对造成借款人利用“借新还旧”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联社要加强管理,防范经办人员的道德风险。对那些为了应付各类考核奖励而不顾真实性情况,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的经办人,要严肃查处。 (四)加强“借新还旧”贷款监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