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doc_第1页
《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doc_第2页
《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doc_第3页
《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唱三叹慈母情深教研咏叹调 一、首唱星光在水一方时光追溯至一年半前那次,我经学校语文教研组推荐携慈母情深一课参加柴桥片语文教学研讨。不曾想,一个美丽的教研情结就在这里悄然萌生。当时,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段深入咀嚼,体会母亲之“苦”,进而从“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切入,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并有机插入课堂练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但是,这并不是令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文中值得品味的、需要抓的“点”比比皆是,怎样筛选?怎样在这篇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怎样自然不着痕迹地触摸人物情感?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但又一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后研讨的环节中,很多同行对这堂课的看法与自己有“不谋而合”之处,大家踊跃的发言给了自己不少启发,但是具体的改进思路和操作方法,一时间没有过多涉及。所以,当评课结束的时候,心里有点触动,有点迷茫,也有一种急于突破的冲动。评课的过程,犹如让我看见迷雾之外的几个光点,当你努力去追逐的时候,却发现它依然“在水一方”。其实,同样的困惑,一样也属于参与活动的其他教师。我以为,活动就到此为止了。因为照一般的思路,能带给活动者一些启示,就是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了,至于具体的改进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吧!二、重唱顺梯层层攀爬那天,校长找我:“关于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你想过改进策略吗?”我老老实实摇头。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那种急于突破的冲动已被抛到脑后,犹如泛起涟漪的湖水又趋于平静。校长说,一般的教学研讨,往往就止于“评课”这个环节了,那天活动的时候,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许多的问题和继续研讨下去的热情,这使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在校本教研的方式上来个“一唱三叹”,搭起脚手架层层攀爬呢?我心中一动,探究的热情又被点燃了!在校长的帮助下,我们教研组从慈母情深教学研讨开始,尝试走一条“反思互助,团队研讨、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新路子。于是,组内的郑依云老师接过了我手中的接力棒,开始酝酿慈母情深的“改进版”教学。反思互助校长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材料:有他在杭州学习期间积累的他自己和另几位语文骨干教师对于慈母情深一文的“磨课札记”,有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有另几位专家关于慈母情深的多维解读以及评课笔记,有一线教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心得让我、郑依云老师和另两位这课有过教学尝试的教师进一步解读、研讨。读着读着,我的心灵开始敞亮,思维的触角向水母一样徐徐张开,变得敏锐起来,我对文本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并对自己原先的教学进行了深层的反思:原来是从读者的角度去体察“慈母情深”,逐渐转向从叙述者的角度去体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来觉得这篇课文该抓的“点”太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之感,现在却觉得隐隐有一条文脉可“拎线串珠”;原来觉得情感的触摸与语言训练之间不能有机融合,现在觉得两者之间本来就可“水到渠成”我们以互助的方式,结合我第一次的教学心得与郑依云老师反复交流,切磋。建立在第一次教学的基础上,新的教学设计线条清晰起来了:以“聚焦关键,品慈母心”为经,以“揣摩心理,悟爱母情”为络,架构起研读文本的立体网,让学生灵动地穿梭在语言文字间,品文悟情。在郑依云老师的“改进版”教学中,教学的流程简洁顺畅了,训练重点更为“少而精”,而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却更为贴近了。原来的不少困惑得以迎刃而解!团队研讨: 那天课后,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满足感,觉得这几天的努力真的很值得。看着大家,也是一样兴奋又若有所思的神情。原来,当缠绕内心的困惑终于烟消云散,当我们登上一个新的阶梯,这种豁然开朗的滋味如此快乐! 团队研讨活动开始了。这研讨有别于以往的评课。我们针对两次教学活动的不同呈现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有老师分别分析两堂课的各自的特点;有老师提出第二次教学的美中不足;有老师在为进一步改进出谋划策但大家更热衷的是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通过两次教学活动的纵向比较,我们从教学效果的提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有老师说:我原来上课时对课文重点词句非得“穷追猛打”,现在看来不仅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非常“精简”,但如何选好“聚焦点”、串好“聚焦点”、品好“聚焦点”,真的是一门学问,必须细细地钻研文本,这个“点”才会千呼万唤始出来有的说:教师的情感投入说来简单做来难,其实也不是“做出来”的,我们读文本,不能单单以读者的角色去读,而应该从作者、学生、教者不同的角度去品读,体会,情感自然而然地慢慢契合最后,大家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细读”这个关键点上。三、再唱倾听专业引领在我们研讨热情方兴未艾之时,校长又把我们送到了高一层的“脚手架”上,他为我们做了题为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从理论层面进行专业引领。校长结合慈母情深一文,从“文本细读”、“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特定涵义,讲到怎样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内容的桥梁;从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 ,到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再到其他途径对种种材料的重现真是一次深入浅出的讲座!这不仅仅是高屋建瓴的教学理论深度引领,还细致地结合了这两次教学实践进行深层剖析。因为贴近,所以亲切;因为提升,所以快乐!有许多的感受充溢心头,有许多的收获留待慢慢回味原来,“文本细读”与“钻研教材”是不同的两种状态。在“钻研教材”所在的话语系统中,语言只是工具,它是外在于人的生命而存在的。而在“文本系统”所在的话语系统中,语言是本体。原来,“文本细读”需要你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跨越时空,返回一种本初的状态。是的,在一个以“钻研教材”为出发点的老师眼里,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而已,它是“死”的、被动的。我们虽然也会从中寻找感动,寻找诗意,寻找生命,但那却是外在的和附加的。“文本细读”则不同,在文本细读这眼里,文本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解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四、余音实效、深度、唤醒这种搭建“脚手架式”的校本教研模式,年轻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明确指向于教学实践中大家最关注、最困惑、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方向明确而不是面面俱到;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说教,它来源于教学的实践,又反馈于教学的实践,把研讨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大家感兴趣并乐于深度探究。它使每一个教研组成员都知道活动的目的在于改进方法,提升认识,并充分利用组内外资源搭建脚手架,在理论与实践的轮回磨合中,顺梯层层攀爬,追问问题的本质特征和解决策略。可行性高,实效性强。它以具体课例为平台,以个体实践为抓手;它又摒弃个体化的意识形态,也不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指向对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