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doc_第1页
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doc_第2页
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doc_第3页
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doc_第4页
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的养成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它要求我们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从良好的个性的培养着手,使他们从小具有自信、进取、独立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然而,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理所当然,家庭教育成了影响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一种特殊但又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模式,即隔代家庭教育模式,分析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关键词: 隔代教育 幼儿个性 建议 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社会教育现象。这种教育模式带给幼儿个性发展的利或弊也众说纷纭。一方面事实证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或发展有一定的优势。如祖辈家长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拥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有较多的时间和耐心,这对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从整体上看,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我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孩子一生来讲,极为重要的是个性形成期:07岁这一阶段。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形成的负面影响,做到趋利避害,这就需要广大家长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思考。 一、隔代教育的内涵在家庭教育中,由祖辈家长对孙辈进行主要的看护和教育,叫做隔代教育。从中国历史来看,隔代教育似乎古已有之。在早期,儿童的教养大多由老人负责,几乎算得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特别是由于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大批退休老年人有了充足的时间照顾孙辈。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年轻父母不得不每天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无暇顾及子女,有的则为了图省事、贪图享乐二人世界,或因离婚等形成了隔代教育的格局。据有关资料表明: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家长教育。在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且,年龄越小隔代教育就越多,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一个隔代教育时代。1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一)祖辈家长自身特点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1、生理心理特点 一般来讲,祖辈家长在年龄上已步入晚年,一般健康状况欠佳,又常伴随种种补偿、义务、返童心理,会给孙辈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说: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了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幼儿来讲,极有可能加速他们的“老人”化。平时,老年人都喜欢安静,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不利于孩子养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的性格,使之不善交际,易产生恐惧症。人到了老年阶段,思维都比较固定化,思想较为固执,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2 2、受教育程度 由于祖辈家长所处的生活年代久远,存在所掌握的知识陈旧、知识水平偏低等问题。据调查:农村有75%以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文盲或半文盲;城镇也占到了45%左右。3从这种受教育程度看,他们教给幼儿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粗俗的东西,有时甚至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对于时代所要培养的新一代接班人相比相距甚远。 3、传统思想的束缚 祖辈家长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接受新生事物相对比较缓慢,会跟不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使之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4 平常他们总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对于孩子尝试新行为或因好奇心出现的“捣乱”、“破坏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性的探究行为,总是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只闹钟时,祖辈家长总汇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玩蚂蚁很不卫生,一只正常的闹钟更不能被“破坏”。试想在这种思想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开拓他们的创新个性呢? (二)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1、过分溺爱和迁就 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孙辈,可以说老年人疼爱孩子是无庸置疑的天性,又因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制没有给子女良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这样的心态就使之容易陷入毫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之中。据心理学家分析:年龄越大越怕孤独,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寻求心理上的寄托,未成年孙辈的出现,无疑成了他们可以陪伴和寄托的对象。特别当孙子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心理上更会有顾忌万一有差错闪失,怕儿女责怪。慢慢地,对孙辈的爱变为一种溺爱,主要表现为:老人处处顺着孩子,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祖辈家长往往抱着“捧在手中怕摔,含在嘴里怕化”的不健康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程服务”,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对孩子的不合理欲望也会不加考虑予以满足。以上这种种溺爱和迁就所造成的后果是:首先,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当遇到一丁点儿挫折时,就会表现得自卑、懦弱、不坚韧,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把责任推给大人。其次,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不能融于集体或与同伴友好相处。第三,幼儿过于“自我中心”、惟我独尊的思想严重,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他准备的,随时会听候他的差遣,在一切事上为所欲为,把别人对他的好看作是理所当然。祖辈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迁就无形地给孩子培植下了诱发个性问题的病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和大家看几个小画面吧: 画面一 在饭桌上,祖辈家长总给孩子做一二只“专利菜”。久而久之,孩子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绝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从而变得异常任性,占有欲强,性格急躁,不懂得与他人分享,最终,会脱离群体,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画面二 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丁丁说:“奶奶,我不要吃饭,要糖 . 奶奶一听孙子要吃糖,就立马出去买。但是,在爸爸妈妈面前,丁丁只好妥协。可是出了门,却发现奶奶拿了一大堆糖塞进孙子的裤兜。祖辈家长这种毫无原则地疼爱,事事满足孙辈的任何要求,永远持着“只要孩子想要的都予满足这就是爱孩子”这种观点,表面看来是满足了他们,实际上是满足了他们的不合理需要,为“撒谎”与“欺骗”埋下了祸根。 2、过度保护 祖辈家长的过度保护终将会扼制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的发展,增加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得娇气。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5可在祖辈的眼中,孩子就是什么都不会,一旦孩子有什么行动,祖辈就会抢在前头,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生怕孩子出事。平时,我们总能看到有不少祖辈习惯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又担心孩子摔倒,接着干脆抱着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喂这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运动,孩子的大脑也用不着独立思考,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缺乏大胆尝试的意念,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处事能力低下,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 总之,在祖辈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一般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个极端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应变能力差;另一个极端是专横跋扈、难以管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碰到问题只会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3、教育意识缺乏和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意识缺乏和教育方法不当也是祖辈家长较为显著的教育特点之一。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勤思考、谦让等优良个性品质的良机。祖辈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品质。如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抹桌子、扫地)时,由于祖辈家长的教育意识缺乏,以各种原因加以阻止,从而在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制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如孩子与同伴出现纠纷时,祖辈家长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从而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存有了霸道等不良个性,滋长了他的骄横心理。 4 、两代家长的教育差异 孩子的许多不良个性如自私、霸道、任性、娇气等都是由两代教育者的意见分歧所造成的。由于两代人的生活年代、受教程度等诸多不同,在教育子女方面就会存有很大差异性。比如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一般来讲,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趋于理性,而祖辈家长则趋于感性。6当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时,大部分年轻父母会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祖辈家长对孩子却往往出于宠爱,凡事尽量迁就,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 在同一件事上,往往两代人因观点出现分歧,对幼儿的发展来讲是不利的,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及幼儿的是非判断观。 (三)造成亲子感情隔阂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父母的无暇照顾,使幼儿从小就甩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孩子心灵上或多或少会投下一片“被抛弃”的阴影。7平时和老生活在一起,孩子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其提出要求是,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这样就不利于父母与孩子感情的培养。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也是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感情需求,是其任何情感所不能取代的。即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幼儿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仍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对幼儿长大后来讲,因缺乏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变得感情冷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心理及行为障碍问题,对幼儿尤为不利。 三、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塑造幼儿良好个性 (一)提高祖辈综合素质 在今天独生子女时代,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是落后于时代所要发展幼儿成长的要求的。想要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从提高祖辈家长自身素质开始。具体包括:祖辈家长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乐于吸收新知识,科学育儿;性格开朗,喜欢户外运动,经常带幼儿外出玩,引导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热爱学习,经常阅报、看电视,在短时间内接受最快最新的信息,使自己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祖辈家长既是一名家长同时是幼儿的一个“玩伴”,多多参与幼儿的活动,同时给幼儿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才可以引领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祖辈在隔代教育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还可依靠社区、幼儿园等提高祖辈家长的综合素质。例如办祖辈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专家咨询、成立双休日祖孙俱乐部、出版相应的祖孙读物,形成一个隔代教育的良好社会舆论。 (二)更新祖辈育儿思想 1 、改变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心理,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祖辈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溺爱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情感,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做到理性施爱,爱得适度,爱得有节,明白“爱而不溺才识真爱”,以一种民主的客观的观念与幼儿相处。8 2 、改变祖辈家长的过度保护思想。要引导幼儿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让幼儿多多地进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体验生活,去大胆尝试、观察、倾听、感知周围一切事物,不要事事都躲在家长的保护之下。俗话说得好:人类总是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祖辈家长也应该认识到“犯错”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要事事保护,错失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 3 、对幼儿随时随地施加教育与影响,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要抱着“树大自然直”的不正确心态,任何一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苗,需要家长一点一滴地灌养,这样就不会错施良机。另外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三)两代教养人相互沟通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但大多数人认为弊大于利。如何扬利除弊,是两代教养人所应共同关注的问题。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首先就应相互理解和经常沟通,必须在孩子教育的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据一项调查,两代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和老人出现分歧时,82% 的年轻父母极力说服老人,但其中有36% 不能说服,有18% 则不愿影响和老人的关系或碍于情面不说出来。9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是教育方法的不一致,这就需要两代家长的相互沟通,使用正确的沟通方法,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年轻父母要向祖辈传达现代育儿观念和知识,而祖辈家长也应该乐于吸收新知识,只有达成共识,才能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个性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关键期都在学龄前期。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和重要的教育在家庭。同时,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机会都应渗透教育。 作为父母,是孩子第一责任人,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社会赋予每位父母的责任和义务,隔代教育终将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而代替不了亲子教育。若在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刻因父母的角色缺失,这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年轻的父母们,无论有千万种理由,都不可忽视教育孩子的职责。孩子的幼儿期只有一个,错过了将永远无法弥补。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品质,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四、总结 隔代教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现象。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但也应看清它所带给幼儿的种种不良影响,发挥它的优势,同时弥补它的不足之处,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为此,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应该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幼儿从小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都是一块奠基石。参考文献 : 1 韩云霞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j 中国家庭教育, 2004 年 2 期 2 王极盛隔代教育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