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章阅读 精做课标真题,把握复习方向(二) 2016届一轮复习 四、(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 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 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 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 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 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 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 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 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 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 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 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 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 ,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 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 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 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 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 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 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 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 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 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 甚多, 如黄帝书 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 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 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 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 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 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 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 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 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 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 ,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 整体把握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以“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为中心, 结合古书材料和发掘的地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 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应年长于孔子。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希望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有新的解决线索;第二部分(24段),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 简帛佚籍及其他材料,推论出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 国早期;第三部分(第5段),从论语引用老子书中 内容推断出老子应年长于孔子。 问题研读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 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 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 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 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 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 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 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 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解析 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 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 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 的错误。 答案 B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辨别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社科文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筛选信息 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B项错在转述的语言不准 确,原句中的“其”指代义被偷换成其他指代义,偷换了 概念。答这类信息比对题,要关注代词的指代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 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 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 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 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 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 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 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 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 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 “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 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 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 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 D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难 度较大。D项的错误很迷惑人,颇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 。它错在对论据的引述上,只引后半句,未引出“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 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错误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加上文本 专业性强,因此,该题当年得分率极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 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 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 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 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 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 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 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 问学于老子一事。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 握。C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 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 答案 C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 能力,兼及推断能力。C项的判断于文无据。 五、(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 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 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 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 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 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 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 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 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 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 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 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 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 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 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 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 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 ,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 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 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 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 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 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 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 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 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 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 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 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 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 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 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 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 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 ,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 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案 本文以中国古代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为话题,阐 述了我国古代从周至宋代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 律规定及举措,以及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 管的启示。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四段,按照先分后总的思路写作:13段分 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周、汉唐及宋代封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 管方面的法律规定、举措;最后一段总结,点明写作目的 。 问题研读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 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 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 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 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错 ,原文第二段中说:“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 ,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是将处罚 “当事人及相关官员”,而没有说追究主使官员的责任。 答案 C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题干 为“负选”型。C项错在前半部分“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 的追究”,由原文可知,相关官员责任为“连坐”。最 近两年的高考题都考查了对引文中文言词汇的理解,要 予以关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 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 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 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 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错,文中没有说行会 是政府机构。 答案 B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为“负选”型。B项对“行会”设立的表述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 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 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 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 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 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 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 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解析 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B项“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是“ 行会”,而非“宋代政府”。 答案 B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题干为“负选”型。设题点与第2题一样,都 把宋代行会的设立及职责作为考查重点。 六、(2014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 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 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 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 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 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 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 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 ,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 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 拼 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 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 ,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 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 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 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 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 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 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 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 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 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 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 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 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 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 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 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 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 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 ,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 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 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 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 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 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案 本文以悲剧为话题,论述了悲剧形成的主要因素及 文学艺术是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的原因。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阐述 悲剧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二部分(34段)阐述悲剧的 审美价值的载体是文学艺术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段)概括 悲剧的价值所在。 问题研读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 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 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 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 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 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 000多名日寇 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 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 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解析 本题从混淆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 悲剧(的性质)”的理解。原文第三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 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也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 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D项中表述的“甲午海战 ”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A、B、C三项表述正确,其 信息体现于整篇文章中。 答案 D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过, 命题较以前各选项内容均出自文本内不同,四个选项均来 自文本外,它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悲剧”的性质,并能结 合实例区别“文学艺术”的悲剧与“现实”的悲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 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 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 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 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 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 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 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 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解析 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原文第四段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C项表述 为“不至于获得”“不至于介入”,语义程度加深,与原文 不符。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 第二段第五段中。 答案 C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理解文章含意,筛选并整合文 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为“负选”型。C项表述与原文矛盾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 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 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物联网设备的创新与应用-洞察及研究
- 游戏化营销策略分析-洞察及研究
- 稳定靶向纳米胶束构建-洞察及研究
- 手指画培训课件
- 科技部合同范本D007-技术咨询合同6篇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综合素养评价卷(含答案)
-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混沌态热力学分析-洞察及研究
- 手卫生指征培训课件
- 学生法制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外贸采购合同模板
-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 GB/T 8758-2006砷化镓外延层厚度红外干涉测量方法
- GB/T 6396-2008复合钢板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
- GB/T 35759-2017金属清洗剂
- ABB缠绕型干式变压器
- GB/T 21063.1-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
- 第三讲:新闻真实性分析课件
- 《婚姻家庭法 (第三版)》第四章夫妻关系
-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 电梯井道圈梁加固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