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疟疾防治基本知识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概 况 l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的 一种寄生虫性传染病,解放初期,全省 疟疾发病数占传染病的70%以上,以间日 疟流行为主、也有恶性疟和三日疟。 l解放后全省性的疟疾暴发流行曾发生过两 次,第一次是19541955年,两年疟疾发 病达800多万人,经过大力防治,发病得 到控制,并于60年代初消灭了恶性疟和三 日疟。 l第二次是19681973年,6年间平均每年 疟疾病人数达300万以上,均为间日疟。 这次流行高峰是1970年,疫情报告发病 239.59万,占当年全省传染病总数的 53.37%,很多村点发病率高达50%以上, “稻谷黄,人倒床”是对当时疟疾流行的 真实写照。 l1974以来,全省疟疾发病呈现稳步下降, 流行范围缩小,病人逐年向嗜人按蚊疟区 连片集中。 l19741983年期间,疟疾发病率年平均以 18的幅度下降, l19841993年期间,年平均以32的速度 递减;但19942003年期间,疟疾疫情出 现波动起伏状态,疟疾发病人数始终维持 在19006000之间,难以持续下降。 l目前,我省按传播媒介的种类,分为单 一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地区和嗜人按 蚊、中华按蚊并存的复媒介地区。 l全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复媒疟区18个县 市,范围人口1688.55万,占全省人口数 的28.41,平均年发病率1.79万,占 全省病例数的80以上,复媒区中部分 县市疫情比较集中,呈现局部爆发流行 态势,大致分为三片,曾都、广水、孝 昌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枣阳、襄 阳交界的乡镇为一片,宜城、南漳、东 宝三县市交界的乡镇为一片。 l中华按蚊疟区共64个县市,范围人口 4268.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1.59 ,平均年发病率为0.15万,占全省病 例的20以下,总体上看,中华按蚊疟 区呈散在分布,部分县市因传染源管理 不善或输入性疟疾导致疫情波动。 第一节 疟疾病原体 l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它寄生在人体 肝细胞和红细胞内,按照疟原虫种类分 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四 种。 一、疟原虫生活史: l红细胞外期: 体内含有成熟疟原虫子孢子的 雌性按蚊叮咬人子孢子入血液侵入肝细胞 潜隐体潜隐子肝细胞破裂潜隐子释入 血流。 l红细胞内期: 红外期裂殖子进入血液环状 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部分裂殖子 雌、雄配子体。 l孢子增殖期: 当雌性按蚊叮吸疟疾患者血液时 雌、雄配子体雌配子、雄配子合子动 合子卵囊子孢 二、疟原虫形态 l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 红色,胞浆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 深褐色。不能着色部分为空泡。恶性疟 、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原虫的生物 学特征均有所不同。 第二节 流行病学 l疟疾流行病学是研究疟疾的发生发展规 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时 间、不同人群中疟疾的分布和原因调查 ,阐明人群中各种传播因素相互结合, 造成疟疾流行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 制订防治疟疾的方针、对策和方法。 一、 流行因素 l疟疾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 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而 这三个环节又受着自然因素(如地形、 温度、湿度、雨量等)和社会因素(如 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教育、 人群活动等)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流行 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 减慢传播速度,构成各种不同的流行形 式。 (一) 传染源 l疟疾现症病人和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液 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成为传染源。 l所谓现症病人是指有疟疾临床症状者,这类患 者有明显的疟原虫血症。而无症状带虫者是指 无临床症状出现,但在血液中可以查及疟原虫 的个体。在疟疾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本身有两 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值,即传染性时间(配子 体存在的时间)和感染的持续时间(疟原虫寿 命)。 疟原虫寿命 l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随虫种而异 , l恶性疟原虫的寿命平均为912个月, l间日疟原虫平均为2年, l三日疟原虫平均为3年。 (二)传疟媒介 l按蚊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在我国, 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传疟媒介有中华 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4 种。 l能够充当传播媒介的按蚊,首先必须吸 人血,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敏感性,其次 必须有相当的密度和足够长的寿命。 (三) 自然因素 l地形 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孳 生地,从而影响着媒介种类及其种群数量。适 应按蚊孳生的水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 纬度的地理区,海拔的高低,影响着气温和水 温;地面的坡度和土质影响着不同水体的形成 ,如山区溪沟多,小面积积水多,而平原则流 水平缓,大面积积水多;潮水与其海岸的相互 作用,对咸水蚊种和淡水蚊种的孳生均有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孳生水体对按蚊的适合 度还可受到光线、遮荫情况、水生植物,水体 理化特点及寄生虫的影响。 温度 l温度条件决定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 。在1630之间,温度愈高,疟原 虫在蚊体内发育愈快。 l按蚊的活动亦受温度支配。在严寒的冬 季,按蚊处于滞育状态,一般不发生疟 疾传播。 湿度 l按蚊的发育需要适当的湿度。一般说来 ,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媒介成蚊的寿 命随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而增长。相对 湿度在60以上,按蚊都能发育,相对 湿度6085为最适宜的湿度范围,太 高或太低均不利于按蚊生存,在相对湿 度低而气温高时,按蚊较易干燥致死。 雨量 l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错综复杂。既有因雨量 多而导致的爆发流行,也有因干旱引起的爆发 。这主要与媒介按蚊的孳生习性密切关联。 l静水型孳生场所的媒介,多雨则扩大孳生面积 ,可随着蚊群数量增多而加剧疟疾传播,如以 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常年疟疾流行很轻, 但在暴雨成灾后可出现爆发流行。 l流水型孳生场所的媒介,多雨而致溪沟水流急 速,幼虫易被急流冲走,雨量最集中月份种群 数量反而减少, l疟疾传播季节的起止,虽由温度来决定,而雨 量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 (四) 社会因素 l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化 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人群的行为因 素等诸方面。同样的自然条件,受着社会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疟疾流行的态势就不同。社会 进步和经济发展常常伴之以疟疾下降的趋势, 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例如北欧许多国家和美 国疟疾的控制和消灭,正说明了这一点。 l社会因素对疟疾流行过程的影响是通过流行因素的三 大环节起作用的。 l一方面由于开发边疆、工程建设、资源探采和战事, 引起大批无免疫人群进入疟区,或从外地输入传染源 ;双季稻田面积的扩大,水库的兴建,造成良好的蚊 虫孳生地,使按蚊数量增加;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农业 机械化的发展,使牲畜大量减少,增加按蚊叮人机会 ,这些原因都可以加速疟疾传播,甚至引起爆发流行 。 l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对疟疾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进而采取了有 效的抗疟措施,可以控制疟疾流行直至消灭。此外, 住房和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卫生知识的普及,生活 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控制疟疾流行都有一定的 作用。 二、 疟疾流行形式和过程 l疟疾的流行形式主要有地方性流行和爆发性流 行两种类型。 l地方性流行是指疟疾经常存在于一定的地区, 发病虽有季节性波动,但年度变化不大。 l爆发性流行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患疟者在短期 内成倍增加,超过常年的水平。如果爆发性流 行规模很大,超出原有的地方性疟区的范围, 使原来无疟区出现了流行,称为大流行。 (一)爆发性流行 l1、流行种类 爆发性流行是一种剧烈的疫情 波动状态,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 l周期性爆发流行是指每经一定间隔时间(5 20年不等)发生一次爆发流行。其原因是很复 杂的,通常认为和人体免疫力盛衰以及自然界 气候周期性改变有关。 l而由任何原因偶尔引起的爆发流行,叫做非周 期性爆发流行,其诱发因素有的很明显,有的 不太明显,甚至查不到的诱因,亦发生了爆发 流行。 2、流行原因 l输入传染源 1969年福建省惠安县数千名 民工到闽北、闽东疟区参加工程建设, 不少人染上疟疾,未经系统治疗,1970 年返县参加该县黄塘乡的三个水库建设 ,结果大批疟疾病人复发,于流行季节 78月酿成爆发流行,其中尾田水库在场 民工1800人,发病812人,发病率45, 并以库区为中心,酿成周围三个行政村 爆发流行。 无免疫力人群进入疟区 l海南某农场有员工4800人,其中70%以上 是1960春季从岛外低度疟区迁入,由于 缺乏免疫力,加上住房简陋,防蚊条件 差,增加了人蚊接触,不少人先后发病 ,当年即酿成疟疾爆发流行,57月分 别发病76、99和117人,还出现脑型疟病 例。 外地输入传播媒介 l1930年非洲的冈比亚按蚊通过船只传入 南美洲,引起巴西纳塔尔疟疾爆发流行 ,从当年4月至次年1月,有5/6的居民得 了疟疾。至1938年底冈比亚按蚊已扩散 到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引起巴西更大范 围的疟疾爆发流行。 媒介按蚊数量增加 l无论是自然环境或人为的因素造成媒介 按蚊的大量繁殖(如修水库、旱田改水 田等),均可能加速疟疾传播,引起爆 发流行,如1924年美国亚拉巴马洲修建 水库,为当地媒介四斑按蚊提供了大面 积孳生环境,按蚊密度比上一年增加近 40倍,导致疟疾爆发流行,疟疾病人增 加7倍左右。 按蚊嗜血习性改变 l1960年南美圭亚那沿海地区,由于消灭 了传疟媒介达氏按蚊,疟疾已趋绝迹, 该地同时牛大量减少,使原来只吸牛血 的趋盐按蚊转而吸人血,1962年随着传 染源的输入重新发生疟疾爆发流行。 气象条件的改变 l温度、湿度、雨量的异常变化,改变了 媒介按蚊的生存环境,也可能导致疟疾 爆发流行。1956年6月河南汤阴县宜沟乡 暴雨之后,大量增加了中华按蚊的孳生 地,延长了按蚊寿命,引起了疟疾爆发 流行,全年门诊疟疾病例为上年的17倍 多。 3、流行过程 l疟疾爆发流行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l流行前期(疫势增进期) 一般为12个月,在温带 或亚热带可断续绵延数年,新感染病例逐渐增多。 l高峰期 疟疾患者骤然成倍增加,疟原虫率急剧上升 ,但脾肿率上升较慢。 l流行后期(疫势衰退期) 疟疾发病多系复发,人群 有一定免疫力,疟原虫率下降,但脾肿率常较高。 l流行间歇期 此期可短至数年,长至10余年,居民发 病率、疟原虫率和脾肿率逐渐降到较低水平,人群免 疫力也逐渐减退。 4、疟疾消灭后的爆发流行 l在疟疾消灭规划后期或疟疾消灭若 干年之后,放松防治措施,仍有可 能重新发生局限性甚至较大范围的 爆发流行。这种爆发流行与灭疟前 爆发流行的不同点就是原发病例很 少,甚至由12个无症状带虫者传 播开来。 (二)地方性流行 l地方性流行是一种相对的疫情稳定状态 ,其疟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各国根 据本地区的条件或以发病率、或脾肿率 、或疟原虫率、或流行季节、或地形、 海拨高度,或媒介种类、或以几个指标 综合起来划分疟区。这里介绍国内外常 用的几种方法: 按年发病率划分 l年发病率在5以下者,为低度疟区; l年发病率在520之间者,为中度疟区; l年发病率在20以上者,为高度疟区。 l这种方法不受技术条件限制,但只考虑流行程 度,没有考虑疟区性质,在稳定性疟区和爆发 流行数年之后的地区,人群有一定免疫力,隐 性带虫者较多,故不大适用,而且发病率通常 根据疫情报告和询问病史来确定,准确率较低 ,但此法简单易行,在新疟区和爆发流行头两 年仍可采用。 l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由少数疟疾病例开始传 播至出现大量病例,是经历了几个不易引起人 们注意的传播周期,称潜伏间隔。 l所谓潜伏间隔是指一个有传染性的原发病例, 通过按蚊传播,至第二个人末梢血液中出现配 子体所需的时间。这个潜伏间隔可以分成三个 阶段: l第一阶段从有传染性的配子体至发育为成熟的 子孢子,称孢子增殖期,即外潜伏期。在25 时,间日疟原虫的外潜伏期为10天,恶性疟为 13天。 l第二阶段从子孢子注入机体到末梢血液出现疟 原虫,称原虫出现前期,间日疟为10天,恶性 疟为11天。 l第三阶段从初次原虫血症至出现成熟的 配子体,这段时间恶性疟为11天,而在 间日疟一般认为初次出现原虫血症时也 同时出现了配子体,可以不计。 l上述三段时间的总和就是潜伏间隔,恶 性疟为35天,间日疟为20天。恶性疟由 于孢子增殖期长,加上配子体在末梢血 中出现较晚,所以潜伏间隔要比间日疟 长。因此在两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的地区 ,间日疟往往比恶性疟早出现流行高峰 。 l假如由于少数病例而发展成一次流行,那么在 一定的时间内必定有某些流行因素(如按蚊密 度、寿命、叮人率等)发生了变化,随着出现 病例的增加,先是带虫者的增加,而后发病率 增加。 l在第一个潜伏间隔,传播正在发展之中,还没 有增加新病例。 l到了第二个潜伏间隔就出现了新病例,但每天 产生的新病例不多,呈算术级数增加,发病曲 线出现明显阶梯状。 l到了第三个潜伏间隔,这时配子体携带者大大 增加,新病例持续不断地向上增长。因此在第 三个潜伏间隔之后传播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l影响疟疾流行过程诸因素中,疟原虫率和子孢 子率是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的。子孢子率最高 时正是人群配子体率最高的时候。按蚊把具有 传染性的子孢子接种给人的频率愈高,人的疟 原虫率亦随之升高,带配子体的患者亦相应增 多,反过来又促使按蚊感染率的上升。以疟原 虫率作为启动点亦是一样,疟原虫率高使按蚊 的感染率上升,反过来亦进一步促使疟原虫率 再升高。随着这两种率的相互作用,人和按蚊 重复受染的机会亦越来越多,人的免疫力亦随 之产生,越到后来两种率的上升速度变慢,到 一定时间两者都不能在继续上升,达到了平衡 。在什么高度上达到这种平衡,则随接种率高 低而定。接种率低的,在低水平上维持平衡; 接种率高的,就维持高水平的平衡。 l地方性流行终将在一定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抗疟就是作为平衡的干预措施,破坏原来高水 平的平衡,并使之持续下降至零点的平衡。在 消灭疟疾过程中,常常遗留一些持续传播的疫 点。这种少数不易阻断传播的疫点(或称为病 灶点),仍然向外扩散病例,可使已阻断传播 的疟区重新引起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在高疟 区,当灭疟措施停止,重新发生的爆发流行正 是生态系统的弹回现象(resilience),这种 倾向于弹回到原先水平的平衡状态,是灭疟实 践多年后才被重新认识的一种流行病学现象。 第三节 临床症状 l由于患者感染疟原虫的种株差异,感染程度的 高低和个体免疫状态的强弱等因素,造成疟疾 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略感头痛、不适直至 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l临床症状 疟疾的一般发病规律为:初起症状 较轻,发热亦低,尔后渐趋加重;随患者免疫 力的产生,临床表现继由重而轻,甚至可自愈 。按蚊叮刺是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尚 可通过输血、病损的胎盘等途径传播疟疾。 潜伏期 l潜伏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疟原虫种、株的生物 学特性。此外,尚与患者的免疫状况、感染疟 原虫的数量、感染途径、服药等因素有关。 l疟疾的潜伏期一般为9天-30天。恶性疟的潜伏 期较短,三日疟者较长。 l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患者体内不易大量繁殖, 潜伏期往往延长,甚至可成为带虫者。 l对于婴幼儿等而言,由于缺乏免疫力,则疟原 虫繁殖迅速,发作出现较早,病情亦较重。 l经输血、血制品或受污染的手术器械等感染疟 原虫者,由于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无需经肝细胞 期发育,因而发作比按蚊叮刺者为早。 发作期 l典型的疟疾发作包括周期性的寒 颤、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 阶段。 寒颤 l常延续数分种至2小时不等。患者始感四 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 白、口唇等发绀,同时伴剧烈头痛、肌 肉和关节酸痛,恶心、呕吐常见. 发热 l脸色潮红,周身燥热,结膜充血,口渴 ,头痛加剧,常伴恶心、呕吐,呼吸急 促,脉宏大,体温常可达40以上。患 儿,特别是5岁以下的患儿甚至出现谵妄 ,惊厥等症。此期一般持续2小时4小时 。 出汗 l患者大汗淋漓。始为面颊部和双手微汗 ,继而波及全身,衣被尽湿,体温迅速 下降,甚至有降至35者。发热时的各 种症状随之消失,患者顿感通体舒适, 惟乏力疲劳,常安然入睡。此期一般持 续2小时-4小时。 l发作前数天可有轻度的畏寒,发热伴疲 劳、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等症, 常称为前躯期。初次发作的患者症状较 轻,发作二、三次后症状趋重,但在多 次、反复发作后症状又渐次减轻,甚至 仅出现周期性的微寒、低热伴头痛、四 肢酸痛等症状。整个发作历时6小时-10 小时。发作多见于午后和傍晚。 间歇期 l前一次发作结束至后一次发作开始之间 的时期为间歇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所 感染的疟原虫种完成一次裂体增殖周期 所需时间。此外,双重或多重感染、患 者的免疫力等亦可影响间歇期的长短。 在间歇期中,患者自感良好,体温常在 正常范围内,偶见低热者。 复燃 l患者在经一定的治疗或机体免疫力等 因素作用下,发作停止,惟体内尚存少 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并无新感染且 条件适宜时,残存的疟原虫再次大量增 殖,一旦原虫数量超过发热阈值,又可 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燃。 感染人体的 四种疟原虫均可出现复燃。 复发 l患者在适当治疗后,停止发作,症状消失,外 周血中亦已检不出原虫,在并无新感染的情况 下,经过一段潜隐期(latency)后,再次出 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复发见于间日疟或卵 形疟患者,恶性疟或三日症患者并无复发。目 前,多数学者认为复发是由于存在迟发型子孢 子之故。潜隐期的长短取于所感染的疟原虫虫 株。由于Pv存在三型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地理株 ,因而其复发的表现型可有较大区别。一般而 言,在初发后8周-10周出现复发者称为近期复 发,30周40周出现复发者称为远期复发。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 l在全球因病死亡的患者中,约有5%是 由疟疾所造成的;在罹患各种疾病的儿 童中,约有5%是疟疾患者;在赴疟区旅 游回国的因疟疾死亡者中,约有2/3是因 延误治疗或仅因未明确诊断而造成的。 因而,在疟疾的控制策略中,早期诊断 是其中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键之一 。 一、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方法 l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对疟疾作出明 确诊断并不困难。应该注意的是对于疑 似疟疾以及如何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 其他疾病加以鉴别。同时,不同疟原虫 各有其特殊性,因而应明确诊断为何种 疟疾。以下为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卫生部于1996年1月联合颁布的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有关诊 断部分的内容。 诊断原则 l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 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大等体征, 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 果,予以诊断 诊断标准 l(1)疟疾症状典型。 l(2)抗疟药试治有效。 l(3)血检疟原虫阳性。 诊断方法 l目前,用于疟疾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学 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三类。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合适的方 法,以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病原学检测 l检出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应是明确诊断 的最直接证据。目前常用的有常规血涂片法, 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法等检测方法。 l常规血涂片法 由于具有操作简便、敏感、价 廉和可鉴别虫种等优点,本法广泛用于疟疾的 病原学诊断已近一个世纪,且仍是目前最常用 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血涂片吉氏染色法可分为 薄血膜和厚血膜两种。 薄血膜 l用血量约为2l。通常血涂片需经甲醇固 定,使红细胞及其内疟原虫形态保持完 整,便于虫种的鉴定。惟由于用血量少 ,检出率低,为保证检测的敏感性,常 耗时较多,似不适用于大规模调查。 厚血膜 l厚血膜:用血量约为10l,甚至可达20l。 由于在制备过程中红细胞已溶解,疟原虫在形 态上仍清晰,但胞质和胞核形成一定程度的固 缩。受影响较大的有滋养体、裂殖体。镜检时 ,一般须检查2001 000个油镜视野(相当于 0.5l2.5l血量),才能确保敏感性和可 重复性。本法的敏感性可达约0.0002%原虫血 症,即1020个原虫/l血。 l在感染人体的四种疟原虫所致不同的疟 疾中,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仅见环 状体和配子体,且以疟疾发作时的检出 机会为多;其他三种疟疾的血检时间往 往不受限制。对于血检阴性,但临床表 现酷似疟疾者,应多次采血镜检,连查 数天。由于厚血膜用血量较多,因而阳 性检出率较高。 二、治疗原则与疗法 l治疗原则: 对疟疾病人必须及早发现, 经确诊后, 立即进行正规治疗,特别是对 无免疫力的恶性疟患者, 更应及时处理, 以免转为重症疟疾。进行正规治疗, 可 以较彻底地杀灭疟原虫、治愈病人和阻 断疟原虫传播。所以及早发现病人、及 早治疗, 是控制疟疾、减少死亡的重要 措施。 间日疟治疗 l氯喹加服伯氨喹啉 8天疗法 l(1)磷酸氯喹:口服总剂量1.5g或1.2g(基质 ),首日顿服0.6g ,第2及第3天每日各服一次 ,每次服0.45g或0.3g。上述总剂量1.5g一般 用于恶性疟流行地区以及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 感染地区,在间日疟流行地区,较多采用总剂 量1.2g的疗法。 l(2)磷酸伯氨喹:口服总剂量180mg(基质) ,在服氯喹的第1天即加服伯氨喹,每天1次, 每次服22.5mg,连服8天。 恶性疟的治疗 l敏感性和低度耐药性恶性疟的治疗(任选下列 一种) l磷酸氯喹 口服总剂量1.5g(基质)3天疗法, 首日服2次,每次服0.3g ,间隔68小时;第 2和第3天每日各服一次,每次服0.45g。同时 加服伯氨喹45mg,(基质),分2次服,每天1 次,每次服22. 5mg,连服2天。 l磷酸喹哌 口服总剂量1.5g(基质)3天疗法, 首剂0 .6g第2和第3天每天1次,每次服0.45g 。同时加服伯氨喹45mg,,分2次服,每天1次 ,每次服22. 5mg,连服2天。 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 (任选下列一种) l蒿甲醚 口服总剂量克600mg,每天1次,每次100 mg ,连服5天,首剂加倍;肌注总剂量克480mg,每天1次 ,每次80 mg,连注5天,首剂加倍。 l青蒿琥酯 口服总剂量克600mg。每天1次,每次100 mg,连服5天,首剂加倍。 l双氢青蒿素 口服总剂量克640mg,7天疗程。每天 一次,每次服80 mg ,连服7天,首剂加倍。 l磷酸咯萘啶 口服总剂量1.2g(基质),3天疗程。首 日服2次,第2、3天各服一次,每次0.3g。 l目前能彻底杀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药 物,仅伯氨喹一种,所以在治疗恶性疟 和抗药性恶性疟时,仍需加服伯氨喹( 45mg,分2次服,每天1次,每次服22. 5mg ,连服2天)杀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才 能有效地阻断传播 孕妇疟疾的治疗 l孕妇疟疾反复发作,对孕妇和胎儿均不 利。必须用药时,可降低剂量或延长服药 时间。孕妇若患间日疟,采用口服氯喹 三天疗法,待分娩恢复后, 再进行伯氨喹 根治。孕妇患抗药性恶性疟,一般可选 择无胚胎毒的抗疟药的联合应用。对有 胚胎毒的抗疟药,应用要慎重。 婴幼儿疟疾的治疗 l婴幼儿疟疾发作,特别是抗药性恶性疟 ,往往发作迅猛,治疗时应考虑应用青 蒿素类药物为主的抗疟药的联合用药, 也可选用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药物。婴 幼儿间日疟,选用氯喹三天疗法,一般 不宜加服伯氨喹,若要防止反复发作, 必 要时,对无家族溶血史者, 应在医生监护 下,将要加服的伯氨喹延长原有的疗程 进行根治。 l应注意儿童用药的剂量。15岁及15岁以下儿童剂量,应将成人(成 人体重一般按50kg计)剂量折算成每kg体重的剂量后,再按儿童实 际体重的剂量给药;或按儿童年龄的不同剂量给药。 l1岁以下: 1/101/8成人剂量; 1岁3岁: 1/61/4成人剂量; l 4岁6岁: 1/3成人剂量; 7岁12岁: 1/2成人剂量; l 13岁15岁: 3/4成人剂量; 16岁及以上: 成人剂量。 第五节 疟疾的调查及防治 l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地区疟疾的分 布、流行因素和流行程度。为拟定抗疟 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查 l(一)一般情况调查 向基层卫生防疫部门了 解当地疟疾流行历史,目前流行情况,当地自 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了解当地经纬度、地 形、传播季节和休止季节起止月份。传播季节 的月(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雨季节及降 水量、水利灌溉情况。了解当地单季稻和双季 稻的种植面积,使用农药情况。对旱地改为水 田,应了解改水田的时间,旱改水面积等情况 。还应了解当地饲养家畜的种类、头数,饲养 场所和人房的距离等。收集当地兴修水利后, 积水时间和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l调查了解当地房屋结构、居民点分布情 况。人口数、户数、流动人口情况,居 往条件,有无蚊帐及防蚊设备,有无露 宿习惯等。 l了解当地基层医疗卫生组织情况,是 否健全,是否认真执行急性传染病管理 制度。 (二)疟疾调查 l1.发病率:计算出旬,月,年发病率。 l2.带虫发病率:与发病率不同之处在于疟疾病 例都是经过镜捡确诊原虫阳性者。 l3.血检率:血检人数占居民的比例,及其在时 间、空间上的覆盖程度。血片检查数只包括主 动和被动病例检查的血片数,不包括普查大量 的血片数。 l4.疟史率:有疟史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称为 疟史率。 l5.死亡率:疟疾死亡主要见于恶性疟。 l6.原虫率:居民原虫率是了解抗疟前居 民疟疾感染的重要指标,亦是抗疟初期 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l7.婴儿新感染率:主要了解疟疾传播起 止时间和新感染高峰季节,亦是抗疟效 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媒介调查 l该调查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主 要查清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为制定抗 疟和灭蚊措施提供依据。 二、不同疟区的防治措施 l(一)技术措施:在中华按蚊为媒介的 疟区,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 蚊灭蚊的综合措施。在嗜人按蚊为主要 媒介的疟区,采取以室内杀虫剂滞留喷 洒灭蚊为主,结合控制传染源的综合措 施。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地区,采取流 动人口管理和疫点处理为主的监测措施 。 (二)组织措施 l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应将发热病人镜检疟 原虫列为常规化验。对疟疾病人应按照 规定给予正规治疗。基层卫生组织应有 专人负责疟疾防治工作。要利用各种形 式宣传疟疾防治的重要性,普及疟疾知 识,推动疟防工作深入发展。 (三)传染源防治 l传染源防治包括疟疾现症病人治疗、抗复发治疗和健 康人的预服药等。 l现症病例治疗:对所有确诊病例,一律以氯、伯八日 疗法进行治疗,氯喹总剂量基质1.2g,第一天服 0.6g(4片),第二、三天各服0.3g(2片);伯喹总剂量 基质180mg,每天服22.5mg(3片)。对疑似疟疾氯喹三 日疗法试治有效者再按以上剂量续服伯喹八天。 l休止期治疗:3月份,对上年有疟史者及疑似疟疾患者 、来自高疟区或自高疟区返乡人员,以氯、伯八日疗 法进行治疗。在爆发流行点对病人家属及四邻居民以 同样方法进行服药,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全民休止 期服药。 (四)传播媒介防制 l1、环境改造 l排水:排出地面无用积水,控制蚊媒孳生。 l填平坑洼 :结合农业生产,填平洼地和水沟 等,控制蚊媒孳生。 l平整田地:平整田地有利于灌溉和排水,减少 积水,减少蚊媒孳生地。 l修整沟渠:结合农田规范,使沟渠底平岸直。 清除杂草,保持水流畅通,使之不利蚊媒孳生 。 l加深蓄水:鱼塘的永久性水体,修整边缘,加 大坡度,加深岸边水城,使之不利于蚊虫孳生 。 2、减少人蚊接触 l改善居住条件和习惯:新住宅远离媒介蚊虫的 孳生场所,房屋要前后开窗,使室内通风,光 线充足,卫生整洁。在有条件地区装纱门纱窗 。教育群众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 帐,避免蚊虫叮咬。 l 作物防护:在村庄周围与稻田之间种植旱作 物并保持适宜宽度作为防蚊带。 l 动物屏障:将畜舍迁至村庄外围,用牲畜引 诱寻找血源的蚊虫,减少蚊虫对人的侵袭。 3、杀虫剂灭蚊 l有机磷类:目前常用的有:敌敌畏 、马 拉硫磷、杀螟松、倍硫磷 、双硫磷等。 l合成拟菊酯类:这类杀虫剂高效低毒, 生物降解快,是目前较好的杀虫剂,如 :氯菊酯、溴氰菊酯等。目前我省常用 合成拟菊酯类杀虫剂浸泡蚊帐防蚊灭蚊 。 三.、爆发流行地区的防治 l爆发流行多见于原高、中度疟区的抗疟后期; 不稳定疟区当社会、自然因素发生变动时;以 及无免疫力人群集体进入高疟区时。爆发流行 时发病人数在短时期内呈几倍甚至数十倍增长 ,凶险病例增多甚至伴有大量死亡。 l出现爆发流行后,要迅速组织力量在爆发流行 区及其周边地区开展调查,查清流行的程度、 范围、主要的传播媒介和疟原虫种类,根据当 地疟疾流行及防治的历史资料和有关的社会、 自然因素的变化等,判定爆发流行的性质、范 围及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迅速开展防治。 l(一)如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宜 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 施。对暴发流行区的居民及时给予预防 服药,休止期进行全民治疗。宣传群众 使用蚊帐,夜间不露宿和室外乘凉。如 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爆发流行时,除应及 时治疗病例外,并要迅速在一定范围内 实施控制媒介按蚊措施。 l(二)、如系嗜人按蚊、微小按蚊等喜 室内栖息及吸血的蚊种为主要媒介,应 采取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 爆发流行区及周围地区,及时开展菊酯 类杀虫剂浸泡蚊帐或以DDT等滞效喷洒 。同时加强对传染源的防治,采取同中 华按蚊为主要媒介地区基本相同的措施 。在有抗药性恶性疟存在的地区,选用 疟原虫敏感药物预防服药及治疗病人。 第六节 基层卫生组织和专业 人员的职责 l一、乡 (镇)卫生院 l(一)负责本乡(镇)疟疾防治措施的贯彻执行。 l(二)要把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定为常规。治疗 疟疾病人,对重病号及时介绍到县医院治疗。 l(三)按旬上报疟疾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原虫种类; 如果发现恶性疟应立即向上级报告。 l(四)以村为单位做好疟疾病人登记造册。 l(五)培训农村医生。定期召开例会,交流业务信息 ,布置任务,开展评比活动。 l(六)负责村卫生室的管理工作, 二、村卫生室 l(一)负责本村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如有条 件的卫生室和诊所应涂制厚、薄血片,送乡 ( 镇)医院或邻近镜检站化验。对于疑似疟疾病 人,应立即给予假定性治疗,待接到阳性报告 后,再给予正规治疗。 l(二)定期向乡(镇)卫生院报告疟疾疫情。如 发现恶性疟病人或疑似恶性疟病人应立即向上 级报告。 l(三)组织居民点卫生员搞好报病、送药、流 动人口管理等项工作。 l(四)对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均应做好登 记和治疗记录 三、各级专业人员职责 l(一)乡(镇)防疫医生 l1、具体执行本乡各项卫生防疫和疟疾防治工作。 l2、定期下村,尤其疟疾流行季节,到各村、各居民点 检查发热病人漏报漏检的情况,血片制作的质量,是 否及时送检,检查对现症疟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抢险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 语文19记念刘和珍君
- 防控疫情知识培训会课件
- 股权回购协议(公司回购股东股权)2篇
- 防处邪教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无偿装修学校书法室协议书6篇
- 实时市场动态监测-洞察及研究
- 天津市南开区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
- 河南省周口市等2地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收银技能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1.1 常见的植物(教学课件)科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新教材)
- 2025污水处理综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学习二十届全会精神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
- GB/T 37507-2025项目、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管理指南
- 2025年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 DB32∕T 2882-2016 城市轨道交通桥隧结构养护技术规程
- 建设银行员工劳动合同
- 土石方土方开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企业能源管理制度管理办法77948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