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 谈《孙权劝学》一文的教法[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 谈《孙权劝学》一文的教法[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 谈《孙权劝学》一文的教法[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 谈《孙权劝学》一文的教法[新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谈谈孙权劝学孙权劝学一文的教法一文的教法 孙权劝学是古代文言文的名篇,为历代人们所推崇,由于它文笔洗炼、行文流畅、理趣横生,也是各 种版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人本文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古文,传承民族文化的极好范本,深得语文老 师喜爱。近来,我听了几位同行对本文的课堂教学,可谓各具特色。同时,也引起我对本文以致整个语文 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现略作浅谈。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 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方法。它是课堂教 学的一个酝酿、过渡的过程,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孙权劝学一文时,上课伊始, 我便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并通过三国时期“白衣渡江袭荆州”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课题。 这样既从视觉上直观了时代背景,又从听觉上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形, 无形之中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二 、粗读课文 感知文意 粗读课文是学生浏览或粗略的阅读课文,即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扫清字词障碍,弄清文章主旨,明 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朗读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感知文意。 (一)扫除文字障碍,把握感情基调 首先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要求找出生字词、划出停顿、标出重音,感 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将自己不认识的字罗列出来之后,我特意板书“更”、“为”“邪”三个字,引 导学生说这几个字读音的特殊性,使学生明白多音字在文言文中要根据意思来定读音,而通假字的就是所 通字的读音,如“邪”的读音原本为“xi”,由于在文中“邪”通“耶”,因此“邪”的读音为“y”。 像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又给予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疏通文意,尝试翻译 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处理不好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的传统教学是老师讲解并提醒关 键词句的意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常常教者费神费力,讲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而学生则恹恹欲睡, 兴趣索然。为避免这种现象,我设置了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标记不懂之 处,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同时在教学中我又采用选派代表翻译全文,其他同学则对该同学的翻译质疑 的方法,来完成疏通文意这一教学过程。这样一改常规,不再是老师的“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当老师, 学生可随意质疑。在本堂课中,学生的质疑能紧扣关键词句,如“但”、“往事”、“博士”、“见” “以”等,并指出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字词方面的翻译错误,因为这些词与 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去甚远,可称得上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点拨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 翻译,如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和省略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翻译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学生 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看着同学们查找资料,朗读课文,斟酌句意,忙 得不亦乐乎,我心中也不尽开心!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往往很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因此对课文的概括很不完整,当我让学生概括孙权劝学的主要内容时,答案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学的故事。 本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 2 本文主要写了鲁肃赞叹吕蒙变化快的故事。 这样的概括“断章取义”,很不全面。如果要遇到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则会更吃力。怎么办?作为老师 “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该如何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老师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用自己的思路帮助 学生解决,因为这样的教学很片面,孩子们只能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因此, 我决定对他们“授之以渔”,给以方法指导,告诉学生写人记事文章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 结果怎样。学生了解了概括的方法,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三、细读课文 解读文本 细读是“仔细阅读”,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 掘,让自己的心与“文心”产生共鸣,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蕴作出丰润的阐释。为了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我给学生提供了细读方法,即联系语境,抓住关键字词和修辞,体悟文中人物语言,借助知识积累和生活 经验。没多久,学生便畅所欲言了。 本文描写人物重在语言描写,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的展现,从他们的语言,可以读出 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孙权的语言“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时,孙权又说“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直到吕 蒙答应学习为止,可看出孙权是一个善劝的人。“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身多读书,受 益颇多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坦城布公地讲给了吕蒙,可知孙权也是一个好学的人。而吕蒙呢,从刚开始的 不肯学习到后来“就学”可看出他有着知错就改的品质。 可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语言的语气来体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诫语气, 因为“卿今当涂掌事”可知吕蒙当时官很大,孙权认为如果要掌管好军中事物,必须要读很多的书才行, 所以用劝诫语气来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该用生气的语气来读,因为孙权是当时的吴王,他劝 手下人读书,手下人本应该服从、听从,但吕蒙却“以军中多务”推迟了,所以孙权生气了。后面则用委 婉、语重心长的语气来读。“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与吕蒙交谈之后鲁肃的惊讶之词, 他惊诧于吕蒙的变化之大。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还可用赞叹的语气读,因为鲁肃赞叹这一武夫的才能,开始对“吴 下阿蒙”刮目相看了,这是对吕蒙的学习成效的一种肯定。“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可见吕蒙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从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吕蒙豪爽,坦诚的性格特征。 还可从文中特殊句式来读人物,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文中“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 表示非常肯定,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看出孙权自己认为学习对于人成才很重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孙权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让吕蒙读书学习并不是要吕蒙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而是为了让他多学些知识,博闻强识。 文中描写鲁肃除了语言描写之外还有行动描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把鲁肃爱才敬才的性格 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学生的解读领悟,我由衷地赞赏,只要老师真正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 壳,达到其深层意蕴,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着学生兴趣正浓,我顺势引导学生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融入 到朗读之中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获得美的熏陶。 3 四 、精读课文 品味精彩 精读是细致研读,主要特点在“精”和“研”上,把短文读长,读出许多深层幕后的东西,让学生在读中 去找问题,从思辨入手,从设疑入手,在探究的过程中解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自挑,然后 4 人一小组,在组内设疑,并合作探究解决疑问,老师也加入小组 讨论点拨,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小组 1:“为什么不直接文章写孙权劝学的结果,而是通过鲁肃的所见所语来表现?”有些不懂。 我要求学生从作者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作者写鲁肃“与蒙论议”,以二人 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记叙 极为简练,而意蕴则深长,它含蓄地写出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并从侧面烘托了吕蒙变化之快。 小组 2:为什么要“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我惊喜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大家品读、咀嚼,领会含义。一会儿,小组 3 的代表说:“刮目相 待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因为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 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在这里是说吕蒙变化之神速。”我顺势又引导学生用这个成语造 句。如:平常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张杰,这次却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不得不 对他刮目相看。 小组 4:文中还有一个成语“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地下而攀高了,以及贫困而富有了,都可以化用此 语。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穷小子的小文,而今却成了赫赫有名 的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小组 5:学了这篇文章让我感慨颇多,受到很多启发。本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吕蒙学习,使吕蒙由一介武夫 变为能言善辩、有勇有谋的大将,最终受到足智多谋的鲁肃的赞叹。让我认识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 重要性,所以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也要像吕蒙一样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领悟得多么透彻啊!看到学生这样兴趣盎然,我甚感欣慰,激动地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对,能联 系语境,抓关键句子,把握句子的深层意蕴,表现出了对含蓄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 五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要求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在 本文的教学中,我在紧紧围绕课文的主题和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了两个拓展题。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 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让后人借鉴历史上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如今天所学的孙权劝学,它 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很多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关于学习方面的故事和诗句,你们 知道吗?请说一说。 2.吕蒙因“孙权劝学”而才略大进,方仲永因“父利其然”而“泯然众人矣”,这两个人的变化,让你想 到了什么?写一篇 300 字以上的短文。 语文的教学不仅是汉语知识的传递,还有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江 泽民说过“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 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我们执教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深入地领会原文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