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二语文: 长恨歌课件(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 恨 歌 v作者简介: v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朝 文学家,诗人初与元稹并称“元白”,同为中唐新乐 府倡导者,后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代表作有:叙 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杂律小诗:暮江吟 、钱塘江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 南、竹枝、长相思、与元九书其诗 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 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 求作品“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 ”,以充分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 能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 名称。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 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 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v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曾 出过许多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 鸿的长恨歌传、元杂剧白朴的梧桐雨 、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传 奇吴世美 惊鸿纪清代传奇洪昇的长生 殿等等。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不同 的角度。 二、长恨歌 讲析 杨妃专宠 马嵬兵变 玄宗思念 仙境出现 寄物传情 1.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恨”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是“长恨”? 4.作为一代君王的唐明皇为什么会 出现“掩面救不得”的情形? 5.为什么要将杨赐死? 6.杨贵妃将唐明皇“迷惑” 到那种程度? 7.杨靠什么“迷惑”君王? 8.杨的“美”与“媚”是悲剧的根源吗? 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长恨歌主题辨析 讽谕说:长恨歌通过对唐明皇和 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唐玄宗的荒淫误 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爱情说:长恨歌通过对李杨悲剧 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 。 隐事说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 歌颂。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作者是持有讽喻态度 爱情悲剧: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 的赞颂。 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都超 过了前者. 2、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 喻,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白居易对自己的诗 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喻类。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4、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伤感 思念之情.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四、文本分析 v长恨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 佳作,与琵琶行共同构成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叙事长诗双 璧。 。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离死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救不得可怜思不得可悲 梦不得可痛寻不得可恨 “六军不发”。由于自己的荒淫误国,君王已失去 了民心和应有的威严和霸气,在江山与美人之间, 他已丧失了抉择的权力,如果僵持下去,盛极一 时的唐王朝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六军将士认为“安禄山叛乱”是因为 杨贵妃迷惑唐明皇所致。 日高起 不早朝 无闲暇 夜专夜 醉和春 看不足 美媚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v 有的分二部分 v 前一部分写安史之乱以前,玄宗“重色 思倾国“,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从此君 王不早朝“;后一部分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 殒命,从而演绎出了玄宗、贵妃人间天上生 死相思而永无见期的爱情悲剧。 v 有的分四部分 v 第一段写杨贵妃专宠。第二段写马嵬 兵变。第三段写明皇思念杨贵妃之苦。第四 段写杨玉环死而复生,李杨恩爱不绝。 有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思得倾国玉环入选沉溺欢爱 (春寒赐浴、淫欢忘政、杨妃专宠、兄妹列土) 酿成倾国 淫欢倾国 第二部分: 弃都避难生离死别 征途肠断 妃死恨生 第三部分: 生者相思 (马嵬徘徊、 睹物思人、 孤灯难眠) 道士觅魂 (遍求不见 忽闻太真) 死者相思 (金阙魂惊 仙山寄词) 点题结篇 思恨无期 分析 v 第一段: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 杨玉环选入宫中,得到唐玄宗的专宠,对唐玄宗 重色而荒废朝政有所揭露、批判。 v 第一层为前六句,唐玄宗多年寻求美色, 美丽的杨玉环被选进宫中。 v 第二层从第七句到“玉楼宴罢醉和春“,写 杨玉环的美貌,唐玄宗迷恋美人,荒于朝政。 v 第三层为本段最后四句,写杨玉环得宠后 杨门举家荣华富贵。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v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 治天下多年,却一直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 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 之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 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七个字,就揭示了故 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v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 相形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这 里,“一”和“百”形成映衬,又和“六宫”形成 对比。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见出杨妃 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从“一”到“百”,再 到“六宫”,数位的递升,展示了杨妃魅力的 不可抗拒,为后文写她受到独宠作了铺垫。“ 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这里代指六宫中 的女性。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v后宫中的美女有三千多人,但三千人的宠爱 都集于她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 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 力。前面“回眸”一联,采用的是递升的夸张 ,此处用的则是递减,充分写出杨妃得宠之 专、受宠之深。 (一)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 入宫 李杨欢爱 杨家显赫 目的 交代长恨之因 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v 16岁 寿王妃 v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v 27岁 册为贵妃 v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 薛王沉醉寿王醒 杨家显贵 三姐妹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二)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归途的思念 1.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竟日游宴 仓皇奔逃 兵变身死 分析 v 第二段: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不见玉颜空死 处”。这段写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杨玉环在马嵬兵变中 丧命。 v 第一层为前六句,唐玄宗沉酣歌舞,贪图享乐。终 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v 第二层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 唐玄宗在西逃途中发生马嵬兵变,杨玉环在兵变中被处 死。 v v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夜 雨闻铃肠断声“,写杨玉环死后,唐玄 宗在去蜀途中寂寞凄凉的心境。 v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写安史之乱 平息后,唐玄宗返回途中经马嵬时的无 比伤感。 分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v突然间,渔阳叛乱的战鼓惊天动地而来,惊断 了宫中演奏的霓裳羽衣曲。至此,全诗的 节奏和笔调,顿时由缠绵婉转,变为劲健快捷 。“渔阳鼙鼓”句,指天宝十四载(755)十一 月,安禄山起兵叛乱。“渔阳”,郡名,辖今北 京平谷区和河北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 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辖区。“鼙鼓”, 古代骑兵用的小鼓,这里泛指战场上的鼓声。“ 破”,古乐舞曲中有“入破”,这里指破坏。“霓 裳羽衣曲”,唐代大型舞曲。新唐书礼乐志 载,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 羽衣曲十二遍”,经唐玄宗润色并作歌辞。乐 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天宝 后曲调失传。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v护驾的六军不肯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凄楚缠绵之中,绝代美人杨贵妃就这样 被凄惨地勒死于马前。“六军”,泛称皇帝 的警卫部队。“宛转”,犹展转,形容美人 临死前哀怨凄楚缠绵的样子。“蛾眉”,本 指美女的眉毛,后借指美女,此处指杨贵 妃。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 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诗句以替 罪羊之死,委婉含蓄地抨击了唐玄宗。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v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 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救不 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无助与无 奈。既曰“掩面”,又曰“回看”,岂不矛盾? 其实,“掩面”是不忍见其死,“回看”是不忍 无情地离去。这里,一“血”一“泪”,一死一 生,衬托出凄惨、痛苦、万般无奈的情状。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v秋风瑟瑟,卷起漫天黄尘,君臣们历尽艰辛,通过 盘旋曲折、高入云宵的栈道,才抵达剑阁。“剑阁” ,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之 间,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 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为蜀相时,命人凿石驾 凌空栈道以通行。据历史记载,玄宗幸蜀并不经过 剑门关。白居易如此虚构,意在借助剑门关的险峻 ,渲染一种艰辛的氛围。另外,入蜀之初在六月, 七月即达成都,一路上的真实景况也不会“黄埃散漫 风萧索”。秋天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的季节,是生 命悲剧的季节。从春天到秋天,李、杨爱情也走向 悲剧。白居易虚构路途的险峻、时景的萧瑟,无非 要与当时动荡的时局,与玄宗衰飒的心境相配合。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v蜀江一片碧绿,蜀山一派青葱,日日夜 夜触动着君王的相思之情。上句写连绵 不断的碧水青山,下句写李隆基的内心 世界。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 气的相思之情。“朝朝暮暮”,用循环往 复的动态变迁,衬托李隆基内心的孤寂 与苦闷。 v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起兵范阳 六郡附之 次 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 大将陈元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 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 之 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 杨贵妃也 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 用白绫让其自缢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2.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v 入蜀道上 借景抒情: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 v 归途的思念 分析 v 第三段从“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 曾来入梦“。写唐玄宗返回长安宫中以后 ,触景生情,对杨玉环的无比思念。 v 第一层为前八句,写唐玄宗回到宫中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春风桃李“两句意 味着一年四季都在思念贵妃。 v 分析 v 第二层为“西宫南内多秋草“到“椒房阿 监青娥老“四句,写宫中荒凉冷落和宫里人 的变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衬托 唐玄宗的感伤。 v 第三层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到“魂魄不 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孤独寂寞,日夜思念 贵妃。 (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 v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v回到宫中,水池庭苑依然如故;太液池的荷花、未央宫 的杨柳,还是那样娇媚动人。那荷花就像贵妃美丽的面 容,柳叶就似她的双眉,面对此景,叫人如何不伤心落 泪?“太液”、“未央”,是对“池苑”的具体申说。“太液” ,即太液池,在大明宫内。“未央”,汉有未央宫。这里 借指唐长安皇宫。 v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v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 打梧桐落叶的时日。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 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 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 吊思恋欲绝的处境。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 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 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 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v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v西宫、南内到处都是枯黄的秋草;台阶上落满了红叶,无人 清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 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其中所突出的衰 草这一意象,和人物的心情是对应的,同时暗示了被隔离的 处境。“西宫南内”,皇帝居住的皇宫叫“大内”,亦简称“内” 。唐代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唐 玄宗回京后,先住在南内。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宦官 李辅国挑拨玄宗和肃宗的父子关系,把玄宗迁到西内的甘露 殿,实际是幽禁。 v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v当年的梨园弟子新添了根根白发,椒房的宫女太监们一个个 容颜衰老。“梨园弟子”、“椒房阿监”,都是承平时李、杨生 活的见证人,而今都垂垂老矣。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流转、 今昔变迁之慨,已意在言外。“梨园”,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 乐的机构。开元二年,选坐部伎子弟三百,唐玄宗亲自教法 曲,号为“皇帝弟子”;因院所靠近禁苑的梨园,故又称“梨 园弟子”。“椒房”,后妃居住之所,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 暖,兼辟除恶气,使有香气。后亦以“椒房”为后妃的代称。 “阿监”,宫内近侍之女官或太监。“青娥”,年轻的宫女。 v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v寒冷的鸳鸯瓦上,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冰凉的翡翠绣 被,与谁共用?这两句是形容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 凄楚与悲伤。“鸳鸯瓦”,屋顶上的瓦一俯一仰,相合构 成一对,如鸳鸯双栖,故名。“翡翠衾”,布面绣着翡翠 鸟的被子。鸟儿雌雄双飞,是爱情的象征。白居易在作 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杨境遇前后进行对比。 李、杨相亲相爱之时,“芙蓉帐暖度春宵”;爱情失落之 后,“翡翠衾寒谁与共”。一“暖”一“寒”,是自然界变迁 所致,更是人事变迁的结果。 v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v生离死别已经过了一年,杨妃的亡魂始终未曾进入梦中 。思念到极处,在梦中相见也可聊以慰藉,然而这样的 期待依然落空。此时的痛苦真是到了无以复加、难以忍 受的地步。这两句语调酸楚动人,有浓重的抒情气氛, 为下文作好了铺垫。“经年”,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 756)六月离长安奔蜀,次年十二月回长安,历经一年 半。 分析 v 第四段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结尾。写杨 玉环亡魂再现和她对唐玄宗的忠贞不渝之情。 v 这一段可分三层: v 第一层从开头到“雪肤花貌参差是“写方士 寻觅杨玉环的曲折经过。 v 分析 v 第二层从“金阙西厢叩玉扃“到“梨花一 枝春带雨“。写方士终于找到了杨玉环,描写会 见时杨玉环的容貌和神态。 v 第三层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到结尾,写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怀念,并赠物寄词以表达忠 贞。结尾两句点明全篇“长恨“的主旨。 (四)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 方士寻觅 寂寞的仙家生活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 v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v有一位临邛的道士客居长安,能用至诚招回死者的 魂魄。“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相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把道士说成是临邛的, 除四川为道教发祥地外,可能还以司马相如与卓文 君的爱情故事隐喻李杨故事。“鸿都”,东汉都城洛 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这两句与上面两句联 系紧密。前言生人不得见,期之以梦,而梦中相逢 的希冀也属镜中之花,事情至此依稀“山穷水复疑无 路”,但接下来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v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v为太上皇苦苦思念贵妃、辗转不眠之情而感动,于 是命道士想方设法努力去寻找贵妃灵魂。“为感”、“ 遂教”之前省略了主语,至于是谁,不必细究。“展 转思”总结上文“黄埃”以下三十二句所写李隆基思恋 杨妃之状。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v道士腾云驾雾,疾驰如闪电,几乎一切地方都寻 找个遍。结果,上登九天,下入黄泉,两下里渺 茫迷离,全都找不见。这里是具体描写“殷勤觅” 的情状。“下”之后承上省一“穷”字。“碧落”,道 家所称东方第一层天,为碧霞满空状。这里泛指 天上。“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借指阴间。 “两处”与“皆”、“茫茫”与“不见”相互作用,加强 了否定与绝望的语气。为表现道士行动的积极紧 张,诗人在前二句紧锣密鼓地运用了动词“排”、 “驭”、“奔”和“升”、“入”、“求”。句式于整齐中 求变化,显得张弛有节、缓急有序。 v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v披起衣服,推开枕头,走出床帷,激动得来 回走动不停,一路上把珠帘银屏层层打开。 上句七字之中竟有四个动词,层次感很强地 展示出杨妃接连不断的行动,透露出她在仙 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和由于消息突然传来 而表现出的惊喜,以及由惊喜带来的不知所 措,描写逼真而传神。“珠箔”,珠帘。“银屏 ”,饰银的屏风。“迤逦”,接连不断。 v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v她发髻半偏,刚刚睡醒,等不及梳洗打扮, 甚至顾不上扶正花冠,便急急忙忙走下堂来 。“新睡觉”呼应上文“九华帐里梦魂惊”。“下 堂来”呼应上文“珠箔银屏迤逦开”。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v杨贵妃身居仙山蓬莱宫中,天长日久,生涯 寂寞;听到玄宗派遣使节到来,她如玉的容 颜流满了晶莹的清泪,就好像一枝梨花带着 点点春雨。“玉容”应以“梨花”,均有白皙之 意。由于梨花色白且经不住晚春风雨,诗人 往往用它象征不幸而哀伤的女性。“泪阑干” 应以“春带雨”,写杨妃珠泪潸然之貌。一句 直接描绘,一句间接描绘,同一意象获得了 叠加的效果,二者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v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v她含情凝目,再三请道士转谢君王,诉说着与玄宗一别 以后音容渺茫的惆怅。“两渺茫”,指李、杨两地悬隔, 空有相思而不得相见。“两”与“一”相互映衬,分别加强 “别”和“渺茫”的效果。“一别”句以下数句,把叙述者( 白居易)的叙述与故事中人物(贵妃)的叙述结合在一 起,用双声更好地唤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 v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v昭阳殿里的恩恩爱爱已经断绝,贵妃只能在蓬莱宫中苦 度漫长的时光。上句对过去的爱情做了个总结,“绝”字 凝重而断然;下句则一笔写入无限的未来,“长”字悠远 而凄然。爱情属于短暂的过去,未来属于无尽的孤寂。 “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 过的宫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 仙山的居所。 v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 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 会相见 v惟有拿出当年与君王恩爱时所得的旧物略表深情, 请求道士把这钿盒、金钗带回君王前。金钗被掰成 两股,钿盒分作两半,双方各持一股、一扇。只要 两人同心,如金钿一样坚贞,天上人间虽阻隔重重 ,总会有相聚的那一天。 v不写成“钿盒”而用“钿合”,也许还有相合、相会之 意。以物之两半相合喻夫妻合谐,或以两半之分喻 两情悬隔,这种写法由来已久。金钗、钿盒原是完 整的两件东西,如今一分为二。一方面,如原文所 言,是表示爱情的地久天长;但另一方面,意味着 永无复合的可能。这也正象征李、杨再次结合的期 望永无实现的可能。故具有反讽效果。 v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v临别时又反复多次委托道士把话儿捎去,其中的誓愿只 有君妾两人知道。有一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夜深 人静时,两人曾山盟海誓:在天上愿作相依双飞的比翼 鸟,在地上愿作相生相缠的连理枝。 v“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长生殿” ,在骊山华清宫集灵台侧近。不过,唐代也称皇帝寝殿 为长生殿,不必细究。这几句写得哀婉动人,深情缠绵 。“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元白诗 笺证稿长恨歌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 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 、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纪无一次 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只 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雌雄并列,紧靠而飞。“连理 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 侣相爱、永不分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v虽然天长地久,也会有穷尽时,而这生离死别的绵绵长 恨,却永远不会有了结的时候。最后两句以概括性的语 言点明“长恨”,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誓言不能 实现的千古遗恨。这两句常为后人引用。老子谓“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 生”,这里则反其意而用之。通过“尽”对“天长地久”的 否定,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恨”之永。同时,又通过“此 恨绵绵无绝期”,显示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 理枝”愿望的虚妄,加深了李、杨爱情的悲剧意义。其 实,愈是饱含泪水不懈地追求与思恋,其分离就愈具有 悲剧意义,使人冥冥之中感受到的那一份无可奈何的心 灵负荷就愈沉重,感伤的心灵就愈丰富。而李、杨永恒 的分离与彼此痛苦的思恋,又把他们的悲剧放大了,使 他们的爱情悲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艺术手法 v兼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入蜀(实) 小结:重色 长恨 回宫(实) (原因) 仙界(虚) v 叙事 写景 抒情相结合(借景抒情) v 语言 比喻 对仗 连环顶针 总结全诗内容结构,找出故事的焦点 ,诗的主题。 v第一层:写长恨的内因(安史乱前) v1、李重色、求色、得色。(迷色误国是祸根) v2、杨娇媚恃宠。 v第二层:写马嵬坡贵妃陨命及李对杨的刻骨相思。 v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v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v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v第三层:道士幻境找寻贵妃。(渲染“长恨”) v上天入地 (浪漫想象) v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脉脉、忠贞不渝) v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v总结长恨的原因: v荒淫误国导致政治悲剧,毁灭了爱情。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v长恨是诗的主题,是故事的焦点。诗人通过诗化的故事层层展示,让读者体会品 味感受。 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主题? 贵妃殒命(李不忍割爱而又欲救不得的矛盾 痛苦:君王掩面回看血泪相和流) 相思之苦(愁肠百结、惨恻动人) 仙境想象 (悲剧情节高潮,曲折动人) 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v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v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 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v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 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 ,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v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v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v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v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v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v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 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v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 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 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归纳本诗主题 v长恨是主题,然而恨什么呢? v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 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 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 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 ,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 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 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怎样看待诗中不合史实的内容? v 叙事诗既要尊重历史,但又不等 于历史。 v “六军不发无奈何”,“君王掩面 救不得”,完全符合唐史的记载。所以 尊重某些重要史实,不仅可以增强故事 的真实感,而且可使主题更加突出。 v 诗人为了保持诗中人物形象的完 美,回避杨妃入选之前为寿王妃的一段 秽史。诗人如此剪裁,也是出于公正的 同情。 对长恨歌的评价 乐天之长恨歌,实 系自许以为压卷之杰构 ,而亦为当时之人所极 欣赏且流传最广之作品 。此无怪乎压千岁之久 至于今日,仍熟诵于赤 县神州,王公妾妇 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陈寅恪元白诗鉴证 稿 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 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 纪昀唐宋诗醇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平声与仄声间次 而押,如初四句为押平声,次四句即押仄声 ,盖每四句一转,每一转四句。 刘铁冷作诗百法 浮 名 不 系 名 居 易 ,造 化 无 为 字 乐 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蔡居厚诗史 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 结合。 v 有人称之为“诗体小说”。 v叙事:虚实相间,曲折婉转; v绘景:随物赋形,借景寄情; v写人:情貌写意,富于个性; v抒情: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艺术特点 试比较白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