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赵文霞课件_第1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赵文霞课件_第2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赵文霞课件_第3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赵文霞课件_第4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赵文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 文 霞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诊治 1 2 3 4 定 义 5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6 7其它相关疾病 西医治疗 8中医辨证与治疗 目 录 1.定 义 n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 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等 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 n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粘膜破损称为反 流性食管炎(RE) n 有反流症状而无组织学病变称反流异常 (reflux disorder). 生理性 餐后发生 时间短 夜间较少发生 一般不引起症状 频发 时限长 日间和/或夜间发生 可产生症状及食管炎症或粘膜损伤 病理性 反流:胃酸 (pH 1.5-2.0) 食管(pH 6.0-7.0) 1.定 义 2.流行病学 患病率 GERD RE 欧美 7-15% 9% 中国 5.77% 1.92% Flynn CA, J Fam Pract 2001 烧心、反酸 21%-59% 首次胃镜检查糜烂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日本) 2.9%2.9% Suzuki T, et al. Jpn J Gastroenterol 74: 1446, 1997 n=1323 1977 Furukawa N, et al. Jpn J Gastroenterol suppl 39: 90, 1997 19.1%19.1% n=1956 1997 2.流行病学 潘国宗等, 中华消化杂志 1999; 19:223-226 N=4992 中国的GERD发病情况 1998年北京、上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RE 1.92% GERD 5.77% 2.流行病学 反流症状发生越频繁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越高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无症状2-3次周3次/周 Lagergren et al. 1次/周 发生食管腺癌的比数比 2.流行病学 反流症状持续时间越长食管腺癌的发生率越高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无症状20 症状持续时间(年) Lagergren et al. 发生食管腺癌的比数比 2.流行病学 u不良的生活习惯:脂肪、咖啡、巧克力 u 药物:钙粒子通道抑制剂、多巴胺、地西泮 。 u 解剖异常:食管裂孔疝 u 感染:Hp感染 u 化学性物质刺激 u 物理损伤 u 继发于肿瘤,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全 身性疾病如糖尿病 u 其他(情志因素) 3.发病机理-病因 u食管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 u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障碍 u食管粘膜的屏障功能下降 u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建立的动态平 衡被打破 u胃排空障碍 3.发病机理 3.发病机理 酸 蛋白酶 碳酸氢盐 神经末梢 酸-蛋白酶的侵袭 使细胞间连接减弱 紧密的 细胞连接 导致细胞间隙增宽 细胞间隙增宽 致使酸渗入 Orlando u平滑的肌肉管道 u长约25-30cm u负责将食物由口腔传送至胃 u食管腔内pH6.0-7.0 u胃腔内pH1.5-2.0 G.I. Tract: Functional Anatomy 3.发病机理-食管功能与结构 3.发病机理-食管抗反流机制 u食管下端括约肌:环形高压 区,防反流屏障。 u食管与胃之间的角度(His角 )、横膈,膈食管韧带。 u食管清除性蠕动 u吞咽少量的碱性唾液-化学清 除 u重力作用-容量清除 其中以LES张力最为重要 3.发病机理-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下降 u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极度下降,胃 -食管形成共同通道,体位改变时如弯腰 、平卧时,引起反流; uLESP低于正常,腹内压力增高时; uLESP正常,但有频发的TlESR. 3.发病机理-食管对反流物廓清能力障碍 u 食管的清除能力(容量清除、化学清除 )下降; u 反流物:胃酸、胃蛋白酶、胆酸、胰酶 对食管粘膜损害: 1、胃酸、胃蛋白酶的损害:食管PH3或4) u起效时间 u每天有效抑酸时间 u抑酸治疗的疗程 强度 时间 6.西医治疗-抑酸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10 年临床经验 u临床经验与问题 几天内不能达到抑酸稳定状态 某些情况下,治疗的最初2-3天需要每天两次给药 第一次给药需在早餐前 某些病人疗效不确切 u有待改善 症状缓解慢 夜间酸反跳 6.西医治疗-抑酸治疗 u质子泵抑制剂有待提高: 首剂量后迅速起效 有效控制夜间胃酸分泌 迅速解除疼痛 可预测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 药物间相互作用少 理想的PPI 6.西医治疗-抑酸治疗 (二)促动力药 通过增加LES张力,促进胃和食 管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 胃复安 吗丁啉 红霉素及衍生物 莫沙比利 6.西医治疗-促动力药 1.胃复安: u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u增加 LES 张力 u协调胃,幽门,十二指肠的运动,促进 胃排空 u不良反应:躁动,坐立不安,嗜睡,锥 外体系症状, 30发生率 6.西医治疗-促动力药 2.吗丁啉 n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n增加 LES 张力 n协调胃,幽门,十二指肠的运动 n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 n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内多巴胺受体无抑制作用 n 无锥体外系症状 6.西医治疗-促动力药 吗丁啉 的临床应用 u 由胃排空延缓、胃食道反流、食道炎等引起的消化 不良症状 u 上腹部胀闷感、腹胀、上腹疼痛、嗳气、 胃肠胀 气、恶心、呕吐、烧灼感 u 功能性、器质性、感染性、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所 引起的恶心、呕吐 适应证: 6.西医治疗-促动力药 3.莫沙必利 -5-HT4受体激动剂 u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肠管的5-HT4受体,促进肠肌间神 经丛节后胆碱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而发挥促动力作用 。 u莫沙必利作为5-HT4受体激动剂,具有全胃肠道促动力 作用 6.西医治疗-促动力药 (三)粘膜保护剂 较安全 缓解和治疗轻症反流性食管炎 联合治疗 轻症:H2受体阻滞剂粘膜保护剂/吗丁啉 中症: 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 + 吗 丁啉(30mg/日) /莫沙必利 6.西医治疗-粘膜保护剂 胃食管反流病- 停药复发 - 70%的病人一年后出现新的糜烂/溃疡 - 55%-60%的病人4周内出现糜烂/溃疡 - 70%-75%的病人4周内白天出现烧心症状 可能因未得到治疗而引起 6.西医治疗 三、手术治疗 巴德内镜缝合术 GERD导致的食管溃疡或狭窄 药物难以治愈 难治性吸入性肺炎及喉炎 Barrett食管或食管裂孔疝导致的反复出血 不愿接受终生药物治疗者 6.西医治疗-手术治疗 6.西医治疗-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胃反流是由于十 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 起的症状和/或组织损害 ,部分可引起食管炎。 一般人群发病率10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 病 因 u括约肌功能不全 幽门括约肌,LES u胃窦十二指肠动力异常 十二指肠逆蠕动 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性障碍 u胃大部切除术后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 临床表现: u 多发生于胃手术后 u 上腹痛,饭后加重,制酸药无效,胸骨后疼痛 u 常晚间或清晨空腹时呕吐苦水或胆汁 u 全身症状:贫血,体重减轻,失眠,心悸 u 体检可有上腹压痛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镜下可见胃或食管内有 黄绿色胆汁,胃粘膜充血水 肿, 呈颗粒状,组织脆弱或 糜烂,出血灶。组织学检查 除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外, 可见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镜下表现: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 放射学检查:可见到钡剂反流入胃或食管 核素扫描:需依据反流量大小评价异常DGER 胃肠压力测定:大多出现胃窦或幽门压力降低, 十二指肠球部压力上升 胃内PH值测定 :病理性DGR时PH值升高时间长, 次数增多。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 u胃内碱灌注激惹试验 u 胃液Na+测定 u 24小时胆红素检测:长时间动态定量检测DGR或 DGER, u 还可同步监测PH. (Bilitec 2000)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 n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少 量多餐,戒烟戒酒 n 药物治疗:消胆胺,达喜,吗丁啉, 熊去氧胆酸, n H2受体阻滞剂, n 静脉高营养治疗 n 外科治疗 7.其它相关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治疗 中医学的认识 u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 、“吐酸”、“嘈杂”、“胸痹”等 范畴。 u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 七情所伤,劳逸不均,年老体弱,或 体态肥胖,误用、过用药物伤及胃气 。 8.中医辨证与治疗 病因病机 u 本病病位在食管,但与脾胃升降失调, 肝肺升降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食管的 功能是通过蠕动将食团送进胃中,传化物 而不藏,以通降为顺,故应属“胃”的范 围。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 多因暴饮暴食、进食过快,或饥饱不均 损伤脾胃,致胃失和降; u饮食有偏,过食生冷、喜食肥甘伤及中 焦阳气; u饮酒嗜烟、偏食辛辣、煎炸、粗糙、热 烫食物,热自胃生;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胃主和降,胃气不降,即胃的排空障碍,则转 化无由,壅滞成病,饮食不能及时排空,经初步 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质不能正常移至小肠,以供 脾转输周身, 气不降则满,满则逆,所致胃气 上逆的主要表现为腹痛胀饱,胸膈痞满,呕吐 反胃,呃逆上气等症。故可导致 反流性食管 炎的发生。 病因病机-脾胃失和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脾主运化,以升清为主,即脾将水谷精微等营 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化生气 血,营养全身,故有:“脾以升为健”之说。 若脾之清气不升,则胃之浊气不降,消化、吸 收、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障碍, 浊气上逆,则 脘腹痞满,纳差、呕逆、泄泻。 病因病机-脾胃失和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 抑郁恼怒,所愿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 ,肝气犯胃。 肝主疏泄,喜条达,主升,主 动,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 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 条件。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影响脾的升 清功能,而且妨碍胃的降浊功能:表现为在上 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 则为便秘、泄泻。 病因病机-情志所伤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近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型与 胃排空功能关系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 和肝胃郁热型餐后2小时胃排空率明显小 于正常对照组和脾胃虚弱组,从而推测 肝胃不和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 中医病机。 病因病机-情志所伤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灵枢 本腧称:“胆者,中清之府”。 东医宝鉴曰“肝之余气,泄与胆, 聚而成 精”。胆汁的合成与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 制和调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 达,胆汁注入小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胃气 下降亦有助于胆汁的排泄 。胆汁排泄不利, 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胆木不降克胃土,致 使胆胃失和,胁下胀满疼痛、腹胀、便溏,胃 气上逆则恶心、口苦、反酸、烧心。 病因病机-胆胃失和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食管反流病,因胃 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十二 指肠屏障压降低,导致大量的十二指肠液 胃反流,而后者又进一步使胃排空缓慢 。 因此认为胃排空迟缓和十二指肠胃反 流可互为因果。 病因病机-胆胃失和 8.中医辨证与治疗 古代医家论述 u如周学海曰“世谓脾胃为升发之本,非也。脾 者,升发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 ”张肇青亦云“木不升发,则心血不升,脾不 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 以资盛纳。” 唐溶川:“木之性 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 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1 、肝胃不和 胃脘胀满、胀痛、或痞塞 ,痛及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食欲减 退,失眠多梦。常因恼怒而诱发或加重,舌 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沉弦。胃镜下食管黏 膜基本正常,或在黏膜活检时发现有食管炎 的改变,贲门闭合欠佳。幽门闭和差,胃内 黏液糊黄绿色,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治法 疏肝和胃、降逆除满。 u方药 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刀豆子、 旋复花;此类患者多半有失眠多梦,加 伏神养心安神,煅龙牡既重镇安神又中 和胃酸。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 2、肝胃郁热 胃脘及胸骨后灼痛,嘈杂 泛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口中有异味 ,心烦失眠,嗳气、大便不畅或干结。舌 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胃镜检查见食 管下段黏膜条索状充血、水肿、糜烂,或 环周黏膜充血水肿、斑片状糜烂、或有溃 疡形成。幽门、贲门关闭差,镜下见黄绿 色胆汁、胃液反流入胃或食管。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u方药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加生姜、枳实 消痞止呕。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化肝煎 、(青、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 、贝母)加竹茹、黄连清胃泄热,鱼骨、 煅瓦楞制酸护膜。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 3、脾胃气滞:胃脘隐痛、喜暖喜按、脘腹 胀满、食后加重、纳呆嗳气、口流清涎、 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 ,苔白,脉沉细或弱。胃镜下见胃蠕动差 、贲门、幽门关闭不全。有胆汁或胃液反 流入胃中或食管内。 8.中医辨证与治疗 u治法 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u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或枳术丸加味 。人参、茯苓、炒白术、半夏、陈皮、 木香、砂仁、生姜、炙草加苏梗宽胸理 气、旋复花、乌贼骨、浙贝、刀豆子、 柿蒂;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