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 ppt课件_第1页
脑干 ppt课件_第2页
脑干 ppt课件_第3页
脑干 ppt课件_第4页
脑干 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30 熟悉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和连 通; 掌握各脑神经核的位置、功能,了解主 要非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熟悉四个丘系、一个锥体束的位置和功 能。 了解脑干网状结构和中缝核。 1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神经系统 2 概 述 位置:位于颅腔 组成 端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脑干 延髓 小脑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女性1305.14g) 3 端脑 间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分部图 4 一、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 中脑组成。脑干位于颅后窝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枕骨 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 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 。 5 1. 脑干腹侧面 (1)延髓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前正中裂 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端平枕骨大 孔处与脊髓相接,上端借横行的延髓 脑桥沟与脑桥相隔开。延髓下部与脊 髓外形相似,脊髓表面的各条纵行沟 、裂向上延续到达延髓。其腹侧面正 中为前正中裂,其两侧的纵行隆起称 锥体,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在 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皮质脊髓束纤维 左右交叉,形成发辫状的锥体交叉, 将前正中裂部分截断。延髓上部,锥 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称橄榄,其深面 藏有下橄榄核。每侧橄榄和锥体之间 的纵沟称前外侧沟,舌下神经根丝由 此穿出。在橄榄的背外侧,自上而下 依次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根丝穿出。 6 1. 脑干腹侧面 (2)脑桥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面神经 脑桥 小脑中脚 前庭蜗神经 腹侧面中部宽阔隆起,称脑 桥基底部,其正中线上的纵行浅 沟称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基 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的部分,称 小脑中脚.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 界处有三叉神经根相连。 脑桥腹侧下缘与延髓之间 为深而明显的、横行的延髓脑 桥沟,沟内自中线向外依次有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根穿出。沟的外侧端,恰是延 髓、脑桥和小脑的夹角处,临 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此部 位的肿瘤常可侵及面神经和前 庭蜗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7 1. 脑干腹侧面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视束 视交叉 大脑脚 脚间窝 尾状核头 内囊 (3)中脑 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 界为脑桥上缘。两侧粗大的 纵行柱状隆起为大脑脚,其 浅部主要由大量自大脑皮质 发出的下行纤维组成。两侧 大脑脚之间的凹陷称脚间窝 ,动眼神经由此穿出。 8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 动眼神经()连于中脑,由脚间窝出脑;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连于脑桥基底部 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 依次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相连;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 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舌下神 经()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 9 脑干腹面观全貌 10 2. 脑干背侧面 (1)延髓 小脑下脚 髓纹 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背面的上部构成菱形窝的下 半;下部形似脊髓,正中线的纵 形浅沟为脊髓后正中沟的延伸。 脊髓后索内的薄束、楔束向上延 伸至延髓下部时,分别扩展为膨 隆的薄束结节,位于延髓后正中 沟的两侧和楔束结节(前者的外 上方),二者深面分别含有薄束 核及楔束核,它们是薄束或楔束 的终止核。楔束结节外上方的隆 起为小脑下脚,由与小脑相连的 白质纤维构成。 11 2. 脑干背侧面 (2)脑桥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髓纹 面神经丘 正中沟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前庭区 背面的中部为菱形窝上 半部(见菱形窝),其两侧 为小脑上脚和小脑中脚,连 于小脑。 12 2. 脑干背侧面 上丘 下丘 (3)中脑 背面有上、下两对圆形的隆 起,上方者称上丘,是视觉反射 中枢;下方者称下丘,是听觉反 射中枢。二者的深面分别有上丘 核和下丘核。通常将上、下丘合 称为四叠体。在中脑内部有一贯 穿中脑全长的纵行管道,称中脑 水管。 13 2. 脑干背侧面 (4)菱形窝 位于延髓上部及脑桥的背 面,由延髓和脑桥内的中央 管后壁开放形成。由于和小 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故又 称第四脑室底。菱形窝的外 上界为两侧的小脑上脚,外 下界自内下向外上依次为薄 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 脚。窝中部有横行的纤维束 ,称髓纹,可作为脑桥和延 髓在菱形窝表面的分界线。 14 在菱形窝的正中有纵贯全长 的正中沟,将菱形窝分为对称的 左、右两半。正中沟的两侧,各 有一条大致与之平行的界沟。界 沟和正中沟之间的部分轻微隆起 称内侧隆起,其紧靠髓纹上方的 部位,有一较明显的圆形隆凸称 为面神经丘;在髓纹下方,则可 见两个小的三角形区域,内上方 者为舌下神经三角,外下方者为 迷走神经三角。界沟的外侧是较 宽阔的三角形区,称前庭区,其 深面含有前庭神经核。前庭区外 侧角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内含 蜗神经背核。 15 3.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近似四棱锥形。其底为菱形窝,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可通 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 16 第四脑室顶的前上部由 两侧小脑上脚及中央的上髓 帆构成,后下部由下髓帆及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脉 络组织内的部分血管反复分 支,相互缠绕成丛状,夹带 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 腔,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可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脉 络丛呈U形分布,两侧横行 向外延伸至第四脑室的外侧 隐窝,并经第四脑室外侧孔 突出于蛛网膜下隙 。 视交叉 前连合 垂体大脑脚 脑桥 延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第四脑室 下髓帆 17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 3个孔:单一的第四脑室正 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 上方;成对的第四脑室外 侧孔,位于第四脑室外侧 隐窝的尖端。第四脑室通 过此3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 通,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 通过这些孔注入蛛网膜下 隙的小脑延髓池。 18 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10对) 腹侧面: 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舌下神经、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与脑桥相连的神经:三叉神经、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与中脑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与中脑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19 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白质 纤维束 网状结构 (二)脑干内部结构 上行纤维束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按性质分类: 20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 移向背侧。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 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 ,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21 按性质分类: 躯体运动核位于第四脑室底 最内侧,发出轴突经相应的脑神经 至骨骼肌,司其随意运动。 躯体感觉核位于被盖部的最 外侧,接受脑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节 中枢支传入的躯体感觉冲动。 内脏运动核纵列于躯体运动 核的背外侧,司平滑肌、心肌舒缩 和腺体分泌。 内脏感觉核位于延髓内脏运 动核的外侧,接受面N 、舌咽N 、 迷走N的内脏感觉神经节中枢支传 入的内脏感觉冲动。 (1)脑神经核 22 动眼神经核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滑车神经核 Nucleus of trochlear nerve 展神经核 Nucleus of abducent nerve 舌下神经核 Nucleus of hypoglossal nerve 三叉神经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面神经核 Nucleus of abducent nerve 疑核 Nucleus ambiguus 副神经核 Accessory nucleus 躯体运动柱 23 躯体运动柱 名 称 位置 相关脑神经 分布区 动眼神经核 上丘 动眼神经 5块 平面 眼外肌 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 舌肌 三角深方 展神经核 面神经丘 展神经 外直肌 深方 滑车神经核 下丘 滑车神经 上斜肌 平面 24 躯体运动柱 名 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三叉N运 脑桥 三叉N 咀嚼肌 动核 中部 面N核 脑桥 面N 表情肌 下部 疑核 延髓 上-舌咽 N 咽喉、软腭肌 上部 中-迷走N 下-副N 副N核 延髓部 迷走 咽喉肌 脊髓部 副N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25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Accessory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下泌涎核 Inferior salvatory nucleus 迷走神经背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26 内脏运动柱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区 动眼N 上丘 动眼N 睫状肌 副核 水平 瞳孔括约肌 上泌 脑桥 面N 泪腺 涎核 下部 舌下腺 下颌下腺 下泌 延髓 舌咽N 腮腺 涎核 上部 迷走N 迷走N三角 迷走N 颈、胸、腹 背核 深方 大部脏器 27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位于界沟外 侧,接受味觉及一 般内脏感觉 28 内脏感觉柱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 孤束核 延髓 头部 面N 舌粘膜 舌咽N 味蕾 尾部 舌咽N 舌咽喉和 迷走N 胸腹腔脏器 29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经脑桥核 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三叉神经脊束核 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特殊躯体感觉核 蜗神经核 Cochiear nuclei 前庭神经核 Vestibular nuclei 30 一般躯体感觉柱 名 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布 三叉N 中脑 三叉N 咀嚼肌 中脑核 本体觉 三叉N 脑桥 三叉N 头面部 脑桥核 中部 触觉 三叉N 脑桥 三叉N 头面部 脊束核 下部 痛温 延髓 31 特殊躯体感觉柱 前庭 前庭区 前庭N 壶腹嵴 N核 深方 球囊斑 椭圆囊斑 名称 位置 相关脑N 分 布 蜗N核 听结节 蜗N 螺旋器 深方 32 脑干核团 33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皮肤、肌、肌腱和眶内、口 、 鼻粘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视器、前庭器官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头、颈、胸、腹的脏器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蕾和嗅器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眼球外肌、舌肌等横纹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咀嚼肌、表情肌和咽喉肌等 34 躯体运动柱 功能柱 脑神经核 橫切面 中脑脑桥延髓 脑干各段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性质一览表 上丘 下丘 脑桥上部 脑桥中部 脑桥下部 橄榄上部 橄榄中部 内侧丘系 交叉 锥体交叉 正 中 沟 动眼神经 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面神经核 三叉神经 运动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 背核 动眼神经 副核 特殊内脏 运动柱 一般内脏 运动柱 界 沟 内脏感觉柱 一般躯体 感觉柱 特殊躯体 感觉柱 三叉神经 中脑核 三叉神经 脑桥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 () () 35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起着联系各级脑与 脊髓之间的桥梁作用,发出轴突构成神经传导路的一部分, 又称传导中继核。 (2)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 楔束核 下橄榄核 楔束副核 上橄榄核 脑桥核 下丘核 上丘核 红核 黑质 36 薄束核和楔束核 gracile nucleus and cuneate nucleus 延髓水平切面(平内侧丘系交叉) 位于延髓背侧 ,是颈以下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神经通 路的中继性核团。 37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e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位于延髓橄 榄深面,可能 与小脑控制运 动特别是步态 的功能有关。 38 红核 Red nucleus 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 呈圆柱状,平上丘平面,富于血管,对肢体远端的精细活动有 重要调控作用。 黑质 纵贯中脑全长,断 面呈新月形,细胞内含 大量黑色素,是脑内合 成多巴胺的主要场所。 在皮质运动中枢调控下 ,为“启动”一切躯体运 动做好准备;同时协调 肌张力,确保动作的稳 准性。 39 黑 质 红核 40 名称功能 延髓 脑桥 中脑 薄束核 楔束核 下橄榄核 脑桥核 红核 黑质 本体觉、精细触觉(中继) 小脑对运动控制(运动的学 习、记忆) 大脑 脑桥核小脑(运动) 综合大脑、小脑、脊髓各种信 号,调节对侧肢体运动的节律 活动。 伤后:震颤或舞蹈样动作 DA能神经元 参与运动调节 的重要中枢 伤后:DA减少 震颤麻痹 (Parkinsonism) 脑干内主要的非脑神经核 位置传入纤维自传出纤维至 薄 束、楔 束 内侧丘系 大脑皮质小脑中脚 大、小脑 皮质 红核脊髓束 纹状体 纹状体、丘脑 大脑皮质等橄榄小脑束 41 2、脑干的白质 长上行传导束长下行传导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脑桥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42 内 侧 丘 系 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对侧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43 脊 髓 丘 系 对侧后角固有核和边缘核白质前连合部分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对侧颈以下浅感觉 44 三 叉 丘 系 对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延髓交叉丘 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浅感觉 45 外 侧 丘 系 双侧蜗神经核斜方体(部分交叉)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 传导双侧听觉 46 皮 质 脊 髓 束 大脑皮质锥体(部分交叉) 47 皮 质 核 束 大脑皮质不交叉止于同侧各脑神经运动核 48 脑干的主要纤维束简表 丘系名称起始核交叉部位 终终止核功能 脊髓丘系对侧对侧 后角固 有核和边缘边缘 核 白质质前连连合丘脑脑腹后外 侧侧核 对侧颈对侧颈 以下 浅感觉觉 内侧侧丘系对侧对侧 薄束核 和楔束核 内侧侧丘系交 叉 丘脑脑腹后外 侧侧核 对侧颈对侧颈 以下 深感觉觉和精 细细触觉觉 三叉丘系对侧对侧 三叉神 经脑桥经脑桥 核核 三叉神经经脊 束核 脑桥脑桥 延髓 丘脑脑腹后内 侧侧核 对侧头对侧头 面部 浅感觉觉 外侧侧丘系双侧蜗侧蜗 神经经 核 斜方体(部 分交叉) 后丘脑脑内侧侧 膝状体 双侧侧听觉觉 皮质质脊髓束大脑脑皮质质锥锥体(部分 交叉) 皮质质核束大脑脑皮质质各脑脑神经经运 动动核 49 3、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n位置 脑N核、境界明确的非脑N核和上 、下行纤维束以外的区域。 n结构 有多种化学特异性神经元,神经元 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神经纤维 交织成网,胞体散落其中,有多群 核团。细胞构筑有阶段性,树突多 水平分布,轴突纵行分布且侧枝多 。多突触联系,是神经冲动聚集和 分散的核心,以传递非特异性信息 为主,也传导内脏慢疼等信息,维 持着大脑清醒状态。 在 脑干中央区,神经纤维纵横交错成网,大小不等的细胞团散在 于纤维之间,这种灰、白质交织的结构称 “网状结构”。 50 化学递质、本质: 单胺类物质(儿茶酚胺):NA、 DA、 5-HT 其它:Ach、多肽、氨基酸类化学递质或调质。 n 分群 中缝核 正中区,中缝附近狭窄区域 ,分成数个核团,产生递质 5羟色胺,镇痛效应可能 与睡眠有关 网状核群 (蓝斑 NA ) 外侧核群 感受区,接受传入冲动,轴 突向内侧区,中小神经元 内侧核群 效应区,轴突上行到间脑, 下行到脊髓,大型神经元 51 主要传出纤维 上行的网状激动系统,调节觉醒睡眠周期 下行的皮质网状纤维(固有束),网状脊髓束和 网状脊髓束,调节躯体和内脏运动 52 (2) 调节躯体运动的功能: 对骨骼肌的运动和肌张力起抑制或易化作用。 (3) 参与许多重要的反射活动: “生命中枢”(Vital Centers):如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反 射中枢、吸气中枢、呼气中枢等。 功能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