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课件_第1页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课件_第2页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课件_第3页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课件_第4页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八章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第九章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 年龄差异 第一节 犯罪的年龄差异概述 第三节 中年犯罪心理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第四节 老年犯罪心理 n个体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其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年 龄、性别、神经类型和异常生物学因素四种。它有其自身 存在和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n犯罪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犯罪人的生理基础。不同年龄阶段 的人,身心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社会经历的各异,对犯 罪率的高低和犯罪种类、方式的选择,会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第一节 犯罪的年龄差异概述 n犯罪率的高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中呈不均衡分布,即一 定年龄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n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是一个动态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 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犯罪 的高发年龄都有可能有所不同。 n各国犯罪统计表明,犯罪率最高的年龄虽有高低之差,但 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最高则是一致的。青少年犯罪率较高 ,与毒品、环境污染并列为三大公害。青少年时期指11岁 13岁的少年期,14岁17岁的青年初期,18岁25岁 的青年晚期。我国犯罪的第一高发年龄段是18岁25岁 ,其次是14岁17岁。 n犯罪率最低的年龄层,一般均在60岁以上的老年阶段。 n未满14岁者,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受父母保护多,独立行 动少,犯罪也少。 n1、犯罪类型方面的的年龄差异 n年龄与犯罪种类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犯罪人往往根据 自己的年龄特征去选择犯罪的种类。 n青少年体力旺盛、行为冲动和性欲强烈、控制力差的青少 年容易形成杀人、伤害、抢劫和强奸等暴力犯罪心理。 n年幼少年的犯罪多属财产犯罪,尤其是盗窃罪。 n中、青年人犯罪以需要智慧的财产犯罪居多,如诈骗、贪 污、伪造文书等。 n老年人实施的犯罪的侵害对象多为反抗力薄弱的儿童、妇 女、残疾人或精神病患者等;在犯罪类型上多实施与其生 活经历、体力和思维能力相适应的诈骗、教唆、奸淫幼女 、传授犯罪方法、盗窃等犯罪行为。 n2、犯罪手段和方式方面的年龄差异 n不同年龄段的犯罪人,由于其体能和社会经验的不同,所 以表现在犯罪上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 n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情景性、冲动性、体能 性、缺乏预谋性等特点。 n中壮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预谋性、欺骗性、智 能性等特点。 n老年人的犯罪手段和方式往往带有非体能性、单独性和情 景性的特点。 n(一)青少年时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n1、精力过剩但缺乏支配力 n2、容易兴奋但控制能力差 n3、性机能发育成熟但性道德观念、性教育缺乏 n(二)青少年时期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矛盾 n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n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n3、情感与意志的矛盾 n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 n(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n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 n2、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的矛盾 n3、心理发展水平与客观现实适应之间的矛盾 n(一)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 n(二)冲动性 n(三)戏谑性 n(四)反复性与连续性 n(五)结伙性 n(一)加强亲子教育,健全家庭生活 n(二)加强学校全方位教育、引导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n1、学校的教师应注意检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榜 样,同时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疏导; n2、学校对学生应采取引导、帮助的立场和坦诚交流的态度 n3、学校应加强法律常识、性教育和人际关系与情绪处理的 课程; n4、学校应密切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 了解学生状况; n5、学校应尽量完善和改进学生的体育运动等活动场地,充 分开放使用图书馆或活动中心,知道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健 康活动。 n(三)社会应致力于建立正向的社会规范,引导约束青少年 的生活。 n中年期,即成年中期,一般指35岁至60岁或者65岁这一年 龄区间。中年人犯罪数量在全部刑事犯罪中占有较大比例, 中年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于青少年犯罪和老年人犯罪。 n(一)中年期的生理发育特征 n中年期的身体变化:体制增加,身体发胖,各种感觉器官以 及脑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并且逐渐走向退化。 n中年人进入更年期阶段时植物神经紊乱、精神状态和情绪也 会出现波动、焦虑等一系列更年期的症状,会给中年人带来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困难,一些外在的刺激就会使他们 产生过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第三节 中年犯罪心理 n(二)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n1、认识特征 n中年人认识范围广,知识经验丰富,理解力强,易于实施 智力型的、技术性的犯罪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 力,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和多元化。 n2、情绪情感特征 n中年人人际关系复杂,社会责任、家庭负担、工作中的得 意与失意、人事纠纷等常使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内心 焦虑、失望、忧郁、压抑,可能因为某一诱因的出现而产 生激情发作,出现暴力行为,造成严重犯罪后果。 n3、意志特征 n中年人意志力较强,确定犯罪目的后会不顾一切的去进行 犯罪活动;中年人易产生固定观念, 固执己见,难以进行教育改造工作 n4、个性特征 n中年人的个性特征基本定型。 n首先,在个性倾向性方面,中年人的需要复杂多样,社会负 担重,如果正常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需要,就有可能用非法 的手段来活得满足,甚至不惜以犯罪的方式来满足个人私欲 。在动机特征方面,中年人更易产生动机冲突。中年人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已形成并逐渐定型,如果中年人 在以上观念上存在着错误、消极、腐朽的认识,就有可能激 励并实施犯罪行为。 n其次,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中年人的性格特征逐渐定型, 如果中年人的性格不良或有障碍,也易推动其实施犯罪行为 。在能力特征方面,中年人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 ,大多具有一技之长或兼有多种技能,这种能力特征使其犯 罪易得逞。 n此外,中年人的自我意识常存在缺陷,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和 评价不够客观真实,为了所谓的面子、自尊不惜以身试法。 n(一)数量特征 n从犯罪数量看,中年人犯罪不及青少年多,但危害性更大 、影响更恶劣。 n(二)类型特征 n中年人犯罪的类型广泛、种类繁多,但主要集中在经济方 面,以及与腐败有关的犯罪。 n(三)犯罪手段特征 n中年人犯罪多带有隐蔽性和智能化的特征。选择非暴力手 段以及其他职能手段来达到犯罪目的。 n(四)犯罪的行为特征 n中年人犯罪,在行为上具有典型的预谋性、独立性和功利 性的特点、 n(一)做好中年人的心理危机的预防 n1、防患于未然 n2、应注意协调好人际关系 n3、要做好自我保健 n(二)中年期要认真对待婚姻 n(三)社会各界也应重视对中年人犯罪的预防工作 n(一)老年期的认知变化的特点 n1、感知觉的退化性明显 2、记忆力下降 n3、思维的年老变化 n(二)老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n1、智力的变化各种基本的认知能力逐渐下降和衰退。 n2、情绪情感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保守 、刻板。 n3、意志特征的变化意志较为薄弱,控制力降低,对不良 行为习惯方式具有极强的守旧性、固执性和习惯性。 n4、心理的变化老年人仍存在性欲,长期得不到满足,可 能导致人格偏移、丧失生活兴趣、忧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 致性犯罪行为发生。 第四节 老年犯罪心理 n(一)犯罪手段的非暴力性 n(二)犯罪形式的单独性、隐蔽性 n(三)犯罪类型的相对集中性 n(一)老年人犯罪的动机分析 n老年人犯罪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n1、追求享乐,欲壑难填 2、心胸狭窄,斤斤计较 n3、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4、不堪虐待,以身试法 n5、维护自尊,铤而走险 6、恶习较深,重操旧业 n7、倚老卖老,藐视法律 8、革命“吃亏”,伺机补偿 n9、老无所养,生活所逼 n(二)老年罪犯改造的心理分析 n老年罪犯在被捕后普遍对刑罚存在抗拒心理,行为上孤独 性表现突出,社会关系冷漠,老年罪犯的心理易变得灰冷 、日渐孤独、痛苦,难以合群,增加了对老年罪犯改造的 难度。 n(一)自我预防 n老年人应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以增 强自己的体质,学会自我调养,消除内心的顾虑。 n(二)家庭预防 n子女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体谅和孝顺老人,对丧偶或离异老 人的再婚问题也应给与支持和理解。 n要坚决贯彻执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让老年人依法维 权,而不是采取非法手段来报复或维护尊严。 n(三)社会预防 n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 系; n政府和社会应建立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的服务 和保健机构。 第九章 犯罪心理的 性别差异 n犯罪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的生理特征、行 为特征和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社会角色所决定的。 n由于两性存在着典型的差异,使得女性犯罪呈现出在犯罪 的数量、类型、手段、方式及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方面 的特殊性。 n女性犯罪今年日趋上升的态势已使之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 问题,不仅给众多家庭造成了悲剧,也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 因素。 n本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从女性犯罪的概况、女性犯罪 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性别差异及其对犯罪的影响等方 面对女性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n女性犯罪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n(一)犯罪手段的非暴力性 n(二)犯罪的从属性 n(三)犯罪的隐蔽性、欺骗性 n(四)犯罪的情感性 n(五)女性的性犯罪较多 n(六)犯罪年龄低龄化 第一节 女性犯罪概况 n(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 n1、爱慕虚荣的心理 n2、依附的心理 n3、丰富的情感及不稳定的情绪 n4、文化素质低下,认知能力差 n(二)女性犯罪的客观因素 n1、社会风气 n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 影响,加之见权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 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 n2、家庭因素 n家庭不和睦、不完整、经济条件差以及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 等都对青少年女性犯罪起着直接的影响。另外很多女性暴力 型犯罪都是因为家庭生活不幸福,长期受虐待导致的。 n3、不良文化的传播 n很多社会媒体都带有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色彩的垃圾文 化,宣扬暴力、色情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给人以强烈刺激,青 少年尤其是青少年女性,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 模仿、设计犯罪,最终不仅危害社会也自食其果。 n4、不良的人际交往 n很多青少年女性择友不慎,结交 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有的直接与有 劣迹、有前科的违法 犯罪分子来往 受到教和感染,最后走上了犯罪的 道路。 n从初生到儿童时期,身高、体重、生理机能、神经系统等 方面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 n进入青春期,性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出现第二 性征的年龄阶段,女性的生理迅速发育,体态和生理机能 都得到了发展,使其在生理机能、体态、内分泌、性机能 等方面都有明显优于男性的地方。 n进入更年期后,身体各系统、器官相继衰退,女性开始绝 经,性机能衰退,步入晚年的人生阶段。 第二节 性别差异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n(一)认知特点 n1、在感知觉方面,视觉能力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男性 优于女性; n2、在听觉能力方面,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上,女 性明显优于男性; n3、在注意力方面,从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上看,女性 比男性要略高些; n4、在记忆力方面,女性在机械记忆方面占优势,男性在 意义识记方面占优势; n5、在思维方面,男性偏向于抽象思维,女性偏向于形象 思维; n6、在言语方面,女性从总体上优于男性。 n(二)情感和意志特征 n女性情绪情感丰富,感情细腻,富于内心体验和敏感性, 情绪体验深刻细致,遇事能激发出很高的热情,情感易外 露,喜怒哀乐形于色,易激动、兴奋,也易消沉、愤怒。 易被情绪所左右,引起情绪的变化,情绪波动很大。 n女性意志力薄弱,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抵制不住 诱惑,受逼迫走上犯罪道路也屡见不鲜。 n犯罪女性的自我意识常变现出幼稚性、歪曲性和忙从性, 其意志力的特点表现为冲动性、偏激性和无批判性。 女性犯罪 n(三)个性特征 n1、攻击性女性的攻击性比男性弱。 n2、支配性 n有两种表现:一是支配他人;二是对别人所施予的影响予 以抗拒,这是从反方向体现个人的自我支配感。 n3、自信心 n女性的自信心低于男性,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 n4、移情作用 n移情作用: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正在感受着的情绪;或者 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类似的情 绪反应。 n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移情作用。 n5、受暗示性女性的受暗示性强于男性 n6、冒险性女性的冒险性低于男性 n(一)犯罪数量上的差异 n在数量上,女性犯罪远远少于男性犯罪。 n(二)犯罪类型上的特点 n1、女性多利用其生理特点进行犯罪,如性犯罪、流氓罪 等; n2、女性常利用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信任进行犯罪,如诈 骗、偷窃、拐卖人口等; n3、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于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 切的财产型犯罪和家庭方面的犯罪,如重婚、流氓、卖淫 、杀人等,而实施危害国家安全或公共安全以及渎职等方 面犯罪的比例则很低。 n(三)犯罪手段上的特点 n女性在犯罪手段上具有被动性、欺骗性、非暴力性、隐蔽 性、逆向倾向性的特点,且在犯罪中多利用女性的性别特 点做掩护。 n(四)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 n一般情况下,女性在共同犯罪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她 们常常扮演“粘合剂”的角色。 n一、女性性犯罪心理 n(一)异常的性意识 ; n(二)畸形发展的性需求; n(三)缺乏性意志力。 n二、女性杀人犯罪心理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