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第10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课件_第1页
流行病学 第10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课件_第2页
流行病学 第10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课件_第3页
流行病学 第10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课件_第4页
流行病学 第10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的最高目的在于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治疗 疾病,最终消灭疾病,促进人类健康。 疾病预防不仅研究疾病未发生前减少危险因素的 方法,而且还研究在疾病发生后,如何阻止病情进 一步发展和尽量减少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所采取的 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包括: 一是防制的策略和措施 二是疾病监测 第1节 概述 策略 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 ,如基本原则、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 措施 实现预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 步骤和计划。 一、在宏观水平制订预防控制的策略 在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疾病的流行现状如何?哪些是影响流行的决定因 素? 针对该病的流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 是否有效? 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疾病的防制策略是在充分了解疾病特点和当地背 景的情况下,对如何执行具体措施作出的一种宏观 决策。 因此在制订防制策略时要考虑: 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 社会大卫生观念 现代医学模式 影响健康的因素 社区诊断 (一)、制定策略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响着个体对疾病 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例如:艾滋病的流行主要是由于行为因素造 成的,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的差异,使 得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状况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 国家内也会同时存在着特点截然不同的流行。 2、疾病的防制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国家、所有 地区的通用的简单模式。 对一种疾病流行的预防与控制必须结合当地 的流行背景与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3、有些疾病的流行具有迅速变化的特性。 疾病防制策略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针对 不断变化的流行形势迅速调整其工作重点,设计出 综合性的、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的策略与措施。 4、战略规划制定必须客观地考虑现有可利用的 资源,寻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二)、制定策略和措施的依据 形势(基线)分析 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背 景来分析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规划 提供背景资料。 应对分析 主要集中在疾病防制方面,它关注的是一 个国家或地区对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总的对策,重点 放在那些对疾病的流行或疾病的影响起重要作用的 领域,对这些领域开展的项目或活动进行全面分析 与评价。 (三)、我国预防工作的总策略 发达国家 以健康促进理论和实践为标志的新公共卫生运动 正方兴未艾。 发展中国家 逐步顺应医学模式转变潮流,发展符合自己国家 国情的社区行动计划。 我国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 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的 宏观思想 (一)、社会大卫生的观念 健康是群众和政府的共同目标,卫生工作 要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卫生工作只靠“技术突破”而不靠“社会 突破”,只靠“医学技术”而不靠“政治行动”是 很难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标的。 (二)、医学模式 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研究疾病到研究健康。生 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医学环境的变化 ,它要求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医学等方 面的研究成果,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 解决人类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最佳的思维方式 ,以预防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是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 最佳服务模式。 (三)、 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四 类。 1、生活方式因素 又称健康行为因素,因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 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包括嗜好(吸烟、饮酒等)、性行为、营养、风 俗习惯、体育锻炼、生活节奏以及心理压力等。 2、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分为 自然环境:阳光、空气、水等 对疾病有直接影响 社会环境: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 科学技术等 3、生物因素 包括遗传、生长发育、衰老等。 4、卫生保健因素 包括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的设施、制度及 其应用。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特征、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 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并保持平 衡状态。 (四)、宏观流行病学的思想 宏观流行病学研究中以群体水平分析为主,来研 究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宏观决定因素与规 律,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群体的健康。 其次,从预防的角度看,宏观流行病学主要研究 针对群体的宏观策略和措施。 图10-1 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模式 (Hancock et al. 1985) 第2节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在推行全球卫生策 略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是世界卫生 组织和各国政府的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 久性目标。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使世界上所有人民的 健康状况能达到在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享有 卓有成效的生活水平。 但并不意味医护人员能治愈所有疾病,或 不再有人患病或成残疾。 含义: 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 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 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 4、)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 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 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实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策略,监 测和评价全球卫生目标的实现程度,1981年第31届 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12项供全球使用的最低限度指 标,并且进行了两次全球性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的进度评价。 全球卫生目标有下列12项: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已获批准成为官方最高一级政策。 ()已经建立或加强了吸收人民参加实施策略的机构。 ()至少有5%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 ()有一个适当比例的卫生经费用于初级卫生保健。 ()资源分配公平。 ()发达国家的卫生经费至少有0.7%转拨给发展中国家。 ()全体居民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至少90%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克以上;至少90%的儿 童体重符合相应参考值的标准。 ()婴儿死亡率在50以下。 (10)出生期望寿命在60岁以上。 (11)成年男女受教育的比例超过70%。 (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美元。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 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 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 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 式。 初级卫生保健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疾病 和保健服务、治疗疾病和社区康复四个方面开展工 作。 其含义包括: (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 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健 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流行。 (三)基本治疗 以一级医院为中心,面向社会,通过 设点、开设家庭病床、巡诊、转诊相结合,为社区提供及早 有效的医疗服务。 (四)社区康复 通过设立家庭病床或社区康复点,对丧失正常功能 或残疾者,采取医学和社会综合措施,促使康复。 第3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慢性非传染病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简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 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 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 病因尚未完全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所致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全 球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较少直接病因,主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疾病的发生、发展时间较长 治疗的非特异性及难以根治性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指患病时间长,反复 发作,难以彻底治愈,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 慢性病的自然史可分为3个阶段: 1、发病前期 2、发病早期 3、发病晚期 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 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 解来进行。 因此,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 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 、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 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 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 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 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健康促进 特异预防 (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为形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条件所采 取的健康教育与环境支持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 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 于发病。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 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 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 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环境保护和监测 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 施,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通过开展 环境监测工作 ,以期作为改善环境,保护人民不受致病因 子危害的根本保证。 (二)、健康保护(特异预防) 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 段的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 主要作用。 如长期供应碘盐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增加饮水中的 氟含量来预防儿童龋齿的发生;改进工艺流程,保护环境不 受有害粉尘的侵袭,以减少肺癌和尘肺的发生;通过孕妇保 健咨询及禁止近亲婚配来预防先天性畸形及部分遗传性疾病 等。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 高效率。 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旨在降低 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 康促进实现的。 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具有 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 康保护实现的。 二、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早期发现是二级预防非常重要的环节。 方法: 普查 筛检 定期健康检查 设立专科门诊 三、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 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 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康复治疗是实现三级预防目标的手段之一。 第5节 公共卫生监测 公共卫生监测是公共卫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包括疾病监测和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 通过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发现人群中的疾病或健康 问题,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为 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比 较某项干预措施前后的监测资料,评价该措施的实 际效果。 一、概述 (一)、概念及发展简史 1、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 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的卫生问题资料,经 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和利用卫生信息的过程, 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公共卫生监测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疾病及公共卫 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要素 、只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才能发现 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 、只有将原始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后,才能转 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只有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后,才 能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时得以最有效利用。 最早的监测活动是对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观 察,故称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 随着监测内容的扩大,也有人称为流行病学监测( 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但现在西方一般 都称为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 2、发展简史 17世纪,英国人Graunt利用教堂的死亡登记资料 分析伦敦居民的疾病状况,这种最原始的疾病监测 被认为是疾病监测的萌芽。 1741年罗德岛地方当局(英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 )通过一项法令,要求旅店必须及时报告患有天花 、霍乱、黄热病等烈性传染病的旅客,这就形成了 传染病监测的雏形。 1901年美国各州都制订法律列出本州的法定报告 传染病,到1925年所有的州都加入了全国发病报告 系统。 1943年丹麦建立癌症登记制度,这是非传染病监 测的开端。 二十世纪40年代末,美国CDC开展了现代疾病监 测工作,该中心开始对疟疾(1950年)、脊髓灰质 炎(1955)、流行性感冒(1957)、肝炎(1961) 进行监测。随后又对多种传染病陆续开展监测。 WHO在世界各地支援建立监测组织和培训监测人 员,在总部有一套完善的组织和管理系统,负责收 集、整理、分析和印发疫情资料和其他卫生资料。 中国在1950年建立了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报告 的病种从18种、25种增加到目前的35种。 从1975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流行性感冒、乙 型脑炎、流行性闹脊髓膜炎、霍乱、肾综合征出血 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许多单病监测系统,将 全国性的传染病报告与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病原 学、血清学监测结合起来,显著提高了我国传染病 监测和预防控制能力。 1980年建立了全国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开始了 长期综合疾病监测工作。以后又陆续开展了非传染 病监测和其它公共卫生监测。 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疾病监测主要针对烈性传 染病,以便能及时隔离病人,防止传播。以后随着 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监测的范围从传染病扩 大到非传染病,从疾病的影响因素(如行为)扩大 到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事件(如卫生服务评价)。 监测的方法不断完善,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观察发 展到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 1、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我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吸毒人群中感染率从96 年的1.95%上升到04年的6.48%,暗娼中从96年的0.02%上升 到04年的0.93%。 2、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1979年,监测资料显示美国妇女中出现了中毒休克综 合症流行,病例主要集中在月经期的妇女。通过研究发现 ,卫生棉条,尤其是某一品牌的与妇女中毒休克综合症有 关。撤消后,流行终止。 3、评价干预效果 美国于1963年开始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监测数 据显示麻疹报告病例数量明显下降,说明措施有效。 4、预测疾病流行,估计卫生服务需求 5、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公共卫生监测分为: 疾病监测 健康相关问题监测 1、疾病监测 (1)、传染病监测 监测的传染病种类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为流行性 感冒、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 热5种。 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6种 国际监测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 治法等法律法规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2种) 、乙(25种)、丙(10种)三类共37种(含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SARS)。 传染病监测的内容 收集人口学资料; 传染病的感染、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 首发病例的个案调查; 传染源调查; 新发传染病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确定,人群 、有关动物的血清学检测; 监测传染病的回顾性调查; 有关动物、病媒昆虫、食品、饮用水和环境因素调查; 消毒、除鼠、除虫、预防接种的效果观察与评价; 国内外监测传染病疫情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 对监测对象开展健康检查和对监测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非传染病监测 例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职业病、出生 缺陷等。 监测内容: 人口学资料, 非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 人群生活方式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的检测, 饮食、营养因素的调查, 基因型及遗传背景因素的检测, 高危人群的确定, 预防和干预措施效果的评价。 2、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 环境监测 营养监测 生育健康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计划生育监测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 1、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对 某种疾病或某个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时 ,就形成了一个监测系统。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可以分为四种: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高危人群为对象的哨点监测系统。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过程 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包括: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信息反馈 监测资料的利用 (1)、收集资料 人口学资料; 疾病发病或死亡的资料; 实验室检测资料(如血清抗体测定、水质检验等); 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如吸烟、职业暴露有毒有害因素等) 各种干预措施记录资料(如疫苗发放、食盐加碘等); 专题调查报告(如暴发调查、漏报调查等); 其它有关资料。 (2)、分析资料 实际上就是把原始资料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的 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 首先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认真核对、整理,同时了解其来 源和收集方法。只有质量符合要求的资料才能供分析 用。 (2) 利用统计学技术把各种数据转变为有关的指标。 (3) 解释这些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 (3)、反馈信息 必须建立反馈信息的渠道,使所有应该了解公共 卫生监测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获得,以便能 对疫情迅速作出反应,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 信息的反馈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 纵向包括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向下反馈给下级 监测机构; 横向包括反馈给有关的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以 及社区。 (4)、监测资料的利用 监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与公共卫生计划、评价 有关的监测资料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一个监测系 统应具备将资料收集、分析和分发以及同公共卫生 项目联系起来的功能。 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了解疾病分布特征并预 测流行、评价干预效果、确定主要卫生问题等,为 制订预防控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3、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为了提高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质量,完善公共卫 生监测体系,需要对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以下七各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 敏感性 及时性 代表性 阳性预测值 简便性 灵活性 可接受性 二、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 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 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 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一)、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 接收。 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 定收集资料。 2、常规报告系统与哨点医生报告系统 常规报告 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 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 哨点医生报告系统 是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 哨兵医生(sentry doctor)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 、定量的监测,这种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 滋病哨点监测系统。 3、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疾病与健康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按照 某个临床诊断标准诊断病例,就有可能发生一定 比例的漏诊和误诊。 监测病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 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 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称 为监测的直接指标。 间接指标 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 个流感病例都给以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 死亡有时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 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5、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静态人群(fixed population)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无 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一个人口迁出迁入不多时,仍可视为 静态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入,则称为动态人群( dynamic population)。 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 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二)、疾病监测系统 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如我国的法定传染 病报告系统、综合疾病监测网。 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该系统以医院为现场开展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感染 和病原菌耐药进行监测的系统以及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3、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主要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它致病 因素开展监测 4、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这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主要从宏 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的动态变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1、监测系统数据的网络共享更加便捷 2、促进监测系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3、GIS系统使数据更加形象化 如美国应用了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妇女心 脏病死亡数据库即可按照用户需求显示不同地区、种族的 数据。 4、在线收集数据的应用 5、为卫生项目的评估提供依据 6、监测系统间的数据交流 7、向社区传递数据 (四)、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1、行为学监测(Behavioral Surveillance Survey, BSS) 传染病监测的指标主要是可能导致传播途径实现的 各种行为,如共用注射器、性乱等可能是使艾滋病传播的行 为。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主要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行 为,如吸烟、饮酒、营养缺乏或过剩、缺乏体力活动等。 2、 二代监测 二代监测(Secondary Generation Surveillance, SGS) 是指以血清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监测 ,以达到提高敏感性和监测效率的目的。 第二代HIV/AIDS监测是在第一代HIV/AIDS监测的基础 上,针对HIV/AIDS流行形势的复杂性和第一代HIV/AIDS监测 的缺陷而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 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责成WHO卫生总干事研究 防治药物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措施,并“确保将药物 新的严重不良反应迅速通报到各国卫生行政机构” ,遂在美国成立药物不良反应合作监测的国际组织 ,试行一段时间后,于1971年在瑞士日内瓦建立全 球ADR数据库,1978年搬迁到瑞典的乌普萨拉市至 今。 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疗好疾病,而 且要防止发生可能或潜在的ADR,要合理、安全、 有效地用药。 首先必须对某药所可能发生的ADR谱有明确的认 识,由于新药临床前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其ADR谱 的认识非常局限,必须通过药物的上市后监测 (PMS)即IV期临床试验(我国现行的期临床试验 ),完成对一个新药的全面评价。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 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一般可以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 A型药物不良反应 又称为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由药物本身或其代 谢物所引起,为固有药理作用增强或持续所致。 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发生率较高,但 危险性小,病死率低,个体易感性差异大,与年龄 、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有关,包括药物的副作用 、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 B型药物不良反应 又称剂量不相关的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 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发生率较低,危险性大,病死率高。 变态反应:也称药物过敏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 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严重程度不 一,可以很轻,也可以致死; 特异体质反应: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 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给予 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药源性疾病 当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 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时 ,就成为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的程度 三级标准: 轻度: 指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不发展,一般无须治疗; 中度: 指反应症状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有中度损害; 重度: 指重要器官或系统有严重损害,可致残、致畸、致 癌,缩短或危及生命。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 情形之一的反应。 (1)引起死亡, (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 的或显著的伤残, (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和方法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 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国际上常用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自愿报告系统 义务性监测 重点医院监测 重点药物监测 速报制度 自愿报告系统 自愿报告系统(SRS),又称黄卡制度,这是一种 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当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 业的相关人员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时,就应当填写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逐级上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 多采用此法。 义务性监测 义务性监测,是在自愿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要求 医师报告所发生的每一例不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 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报告率。 重点医院监测 重点医院监测,是指定有条件的医院,报告药物 的不良反应和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监测研究。 这种方法覆盖面小,提高了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 性,花费高,多用于临床常用药物。 重点药物监测 重点药物监测,主要是对一部分新药进行上市后 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一些未知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 ,并作为这类药品的早期预警系统。 速报制度 速报制度,上市后的药品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