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凝血与外科手术及麻醉 中南大学麻醉科 鄢建勤 一,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抗凝 血药物 n(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n (1)阿司匹林; n (2)磷酸二酯酶(ADP) 抑制剂 n (3)噻吩吡啶类药; n (4)血小板膜糖蛋白(GPb /a)受体拮抗剂; n ( 5)选择性的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 n (6) P2 Y12拮抗剂 n(1) 阿司匹林(ASA) n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 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无ASA 过敏或 未接受溶栓、抗凝治疗的心、脑血管动 脉血栓疾病的一、二级预防。治疗急性 心肌梗死(AMI) 、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 死(MI) 二级预防的经典用药 nASA使环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 血栓素A2 的合成。体内有两种环氧化酶, 即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血小板中只 有环氧化酶1,由于血小板是无核细胞,没 有重新合成还氧化酶的能力,一旦酶的活 性被抑制,其作用可持续至血小板的整个 寿命。 n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大约3040 min血 浆浓度达到高峰,但肠溶制剂需3 4 h血浆浓 度方可达到高峰。阿司匹林的血浆半衰期只有 20分钟尽管阿司匹林迅速从血液循环中消失, 但一旦作用于血小板,其对环氧化酶的抑制是持 久的,除非有新的血小板合成。(40-50mg/d的 阿司匹林就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功能 ), 在循环的血小板每日更新约10% ,因此停用 阿司匹林后需56 d才能使患者50%的血小板 功能恢复正常。 n(2 ) 磷酸二酯酶(ADP) 抑制剂 n血小板内的ATP 在腺苷酸环化酶的催化 下生成cAMP ,cAMP 在磷酸二酯酶的作用 下代谢成5 AMP ,cAMP 通过cAMP 依赖 蛋白激酶调节血小板功能 n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 又名潘生丁 n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 增高,也能抑制红细胞和血管内皮对腺苷的摄取 和代谢, 进而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使cAMP 浓 度增高, 还可以刺激前列腺素的释放以及抑制 TXA2 的形成。 n 该类药物的缺点是化学稳定性差,半衰期短, 必须加倍剂量或者使用缓释剂才能在24 h 内起 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n 临床应用发现其在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脑卒中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n(3) 噻吩吡啶类药 n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主要通过拮 抗血小板ADP受体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 板激活,作用持续时间与血小板的寿命时 间一致。 n1) 噻氯吡定 噻氯吡定是一强效的 血小板抑制剂, 口服吸收良好, 2448 h 出现作用,35 天达高峰, t 1/ 2为24 33 h。血小板功能被不可逆地抑制,其抗 血小板作用强而持久,通常停药后仍持续 710 d。用于预防急性心肌再梗死、一 过性脑缺血及中风,治疗间歇性跛行等 n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ADP 受体 拮抗剂 n不可逆阻断ADP 与其受体的结合,进而阻断ADP 激活血小板聚集的整个过程,抑制血小板聚集 。每日1 次口服75 mg 在肠道迅速吸收,从第1 天开始明显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 作用逐渐增强并在37 天达到稳态。一般中 止治疗5 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 基线水平 。 n (4)血小板膜糖蛋白GPb /a受体拮抗剂它 是纤维蛋白原受体在激活剂作用下,血小板活化 并导致GP b/ a 受体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 以便与纤维蛋白原或Von Wllebrand 因子等结 合,从而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 n 目前已获美国FDA 批准的主要有3 种经静脉 的血小板GP b/ a 受体拮抗剂,即阿昔单抗 、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 n(5)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中药 n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表明 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对抗血小板功能异 常,在抑制或延缓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 n(二)抗凝剂 n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多见于静 脉血栓栓塞、遗传性高凝状态、机械瓣 膜置换术后以及房颤的患者。 常用药物 n1 . 低分子量肝素: n 低分子量肝素( L M W H ) 抗血栓活性高, 而出血副作用低, 其分子量在2 0 0 0 1 2 0 0 0 Dal之间,一般 瑞替普酶(rPA ) 替奈普酶(TNKtPA),尤其是nPA 的出血发生率 (1.13%)难以接受1。 围手术期补液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n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除 了与液体的理化性质有关外,还与输液 后血液稀释的程度密切相关。 n1. 液体理化性质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以往 认为晶体液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是由于稀 释血液降低了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浓度, 使凝血机制受损,而晶体液本身对凝血 机制无直接影响。但近年有报道显示晶 体液会增加凝血倾向,使机体处于“高凝 状态”。因此,有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 成和肺动脉栓塞的风险。 n晶体液增加血凝状态的原因还不是十分 明确,可能与血液稀释本身促进凝血酶 的形成,导致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 的消耗,使抗凝物与促凝之间失衡有关 ,也可能是凝血酶原激活增加导致血液 高凝状态。 n王卓强等认为用晶体液低浓度血液稀释 时可加快血液凝固过程,中等量稀释对 凝血机制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稀释则抑 制凝血机制。 n通常认为人血白蛋白对凝血机制没有直 接影响, n但Palanzo 等认为白蛋白可以抑制血小板 激活,通过抗凝血酶加强对凝血酶Xa 的抑制,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但其作用 n有限。 n一般认为明胶对交叉配血及凝血机制没有影响 ,甚至大剂量 亦未见明显副反应。但近年发现 明胶可明显减弱血小板聚集,减慢血小板栓子 的形成,血小板黏附功能下降,可能由于明胶 使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因子)和因子 稳定性下降,vWF 因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血 小板功能不协同的结果。在血液稀释时,明胶 束缚了纤维蛋白的连结使其交叉连锁减弱,导 致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增加出血的可能。 n罗富荣等研究也显示4%琥珀酰明胶能抑 制血小板聚集强度和速度,且抑制血小 板聚集能力大于羟乙基淀粉。所以临床 大量应用时仍需慎重,特别是有严重心 功能不全及严重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 应注意。 n右旋糖苷对凝血机制的影响已经得到广 泛认同,其分子质质量越大,用量越多 ,凝血状态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n右旋糖苷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凝血机制。 n(1)缩短凝血酶时间。右旋糖苷可以通过“变形球蛋 白效应”加速由凝血酶介导的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 化。 n(2)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右旋糖苷可以导致vWF 下降,这是因为右旋糖苷分子可以吸附vWF ,引起这 个因子的结构变化,导致其亚型的多聚化减少。 n(3)改变纤维蛋白单体的多聚化,促进血凝块纤维溶 解。 n(4)对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有包被作用。 nMarkus 等也发现单次大量输注低分子右旋糖 苷可造成凝血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 低,且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一次用量1000mL 即可致红细胞缗钱状聚 集,使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发生困难。因 n此,目前多数作者主张中分子右旋糖苷日用量 1000mL,低分子右旋糖苷1500rnL,且不 宜反复应用,输注速度也不宜过快。 抗凝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n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涉及两种人群: n一种是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 n另一种是围手术期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倾 向的病人。 n围手术期制定抗凝治疗方案通常要权衡以下问 题: n(1)抗凝的出血危险和不抗凝的血栓栓塞危 险。 n(2)血栓以静脉血栓栓塞为主还是动脉血栓 栓塞为主。 n(3)需确定术前一直口服抗凝药物病人围手 术期的最佳抗凝方案。由于血栓栓塞和出血常 受手术过程的影响,应按术前和术后分别考虑 抗凝方案。 n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n手术病人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因素包括并存的 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围手术期的 长短、术后制动以及抗凝药物中断时间等。特 别是术前具有抗凝适应证的病人,术前暂停抗 凝药物,当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激活凝血系 统时可能导致反弹的循环系统高凝状态,进一 步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n围手术期抗凝预防与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包括: n静脉血栓栓(venousthromboembolismVTE)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者、慢性心房纤颤病人预 防脑血管意外和体循环栓塞、外周血管以及心 脏介入干预后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n次要指征包括: n肺动脉高压、冠心病和扩张性心肌病等。 n出血的危险 n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无疑会增加岀血 的风险 n目前普遍承认围手术期抗凝替代治疗有 增加出血的风险。 nKovacs 等报告围手术期使用速效抗凝剂 增加术后出血率高达6.7%。 n有人认为术后出血没有术后栓塞事件严 重,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n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因大出血导致 死亡的发生率高达8%; n另一方面,术后出血可能导致伤口感染 、输血或临时再手术,最终导致术后抗 凝治疗时间延迟,增加栓塞风险。 n手术术式按照其可能导致出血的危险程度进行 分层,以此制定中断抗凝治疗或行围手术期抗 凝替代治疗时机和方法可以相应的降低出血发 生率。 n其中有出血高风险的手术包括:冠脉搭桥术、 心脏瓣膜置换、颅内或脊柱手术、主动脉瘤间 置修复术、外周动脉搭桥术和其他大动脉手术 、矫形外科手术、大型肿瘤切除手术以及前列 腺膀胱手术、结肠息肉切除术等。 抗凝药物术前术后管理 n目前ACCP 指南推荐可以在围手术期继续 使用口服抗凝剂的手术:小型齿科手术 术前予止血性(氨甲环酸)漱口剂 ,皮肤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关节和软组 织抽吸术,部分胃肠内镜检查。 n手术前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的病人需调 整抗凝强度,使INR 降低至安全范围。 停用华法林后,INR 自然回落到1.5 以下 一般不会增加术中出血。 n术前调整INR 有两种方式: n一种为单纯停用华法林, n一种为换用半衰期较短的肝素抗凝。 VKAs抗凝替代治疗 n术前5d 暂停VKAs 治疗,栓塞中、高危病人需要另行围手术期抗 凝替代治疗。 n临床上常用的替代治疗药物是低分子肝素。 n建议栓塞高危病人或手术出血风险较低者给予治疗剂量: n 1mg/kg 皮下注射,12h 1 次或1.5 mg/(kgd)皮下注射; n 栓塞中危病人或手术出血风险较高给予预防剂量:30 mg 皮 下注射,12h 1次或40 mg 皮下注射,每天1 次。 n 终末剂量应在术前24h给予。每隔12d 需监测INR,当INR 1.5 时,给予 维生素K1 口服。 n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策略都可能增加暂时性抗凝不足或抗凝过 度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操作后短暂性华法林抵抗。 n口服和皮下注射相比,静脉给予维生素 K1 能更迅速降低INR,12h 内的急诊手 术,以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为宜;24h 后 的急诊手术,可静脉注射或口服小剂量 维生素K1(2.55.0mg)同时检测INR, 使之24h 维持在1.52.0。如果INR 接近 于2.0,在术前给予2U 的新鲜冰冻血浆 。静脉给予维生素K1 的病人可能发生低 血压或者过敏反应,发生率在1% 2% 左右。 n恢复抗凝治疗需要同时考虑手术导致的出血风 险和止血程度: n在没有大出血的情况下,术后1224h 可以恢 复VKAs 治疗,因为首剂服用华法林后至少48h 内不会对其凝血机制产生影响。 n小型手术病人在适当止血的情况下,术后24 h 可恢复LMWH 或UFH 治疗 n接受出血风险较高的手术病人,恢复抗凝治疗 至少延迟至手术4872h 以后或INR 达到2.0。 n3 骨科大手术的抗凝管理在髋关节置换 术、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后深 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达40% 以上。专家建议,现阶段应对所有下肢 大型骨科手术病人进行积极预防 n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预防 n药物为LMWH、戌聚糖钠和维生素K 拮抗剂等 :术前12h 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 除后24h 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 ;或术后46 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 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 VKA,用药剂量需要监测,维持INR 在2.0 2.5 左右,勿超过3.0 ;戌聚糖钠:2.5mg,术 后68h 开始应用(国内尚未上市)。上述任 一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 n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会增加出血并发症 的可能性,故不推荐联合用药。需要注 意的是,决定LMWH、VKAs、戊聚糖钠 等药物剂量时,应考虑病人的肝、肾功 能和血小板计数情况。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围手术期 管理 n阿司匹林在抗栓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ACCP 指南将阿司匹林列为抗血小 板治疗的基础用药。对于因手术需暂停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病人,建议术前7 10d 停用此类药物,而通常继续使用 抗血小板药的前提是恢复止血功能,于 术后24h 继续应用。 抗凝剂与椎管内麻醉 n对于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病人能否进行硬 膜外穿刺及置管一直有争议。主要原因 可能为硬膜外血肿导致截瘫。鉴于目前 的医疗责任及纠纷问题,北京协和医院 的经验值得借鉴,即要求择期手术病人 在术前停用阿司匹林至少1 周,氯吡格 雷应停用7d 以上,这些药物在硬膜外导 管拔出后均可恢复使用。 nVandermeulen 等回顾了19061994 年发生 n的61 例与硬膜外麻醉或脊麻有关的脊髓血肿 的病例报道,46例为硬膜外麻醉,15 例为腰麻, 其中42 例(68 %) 存在多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 能紊乱,如使用肝素、血小板减少、肝功能障碍 、肾功能不全、使用其他的抗凝药或抗血小板 药物等。25 %的患者有穿刺或置管困难,25 % 硬膜外导管有血迹。 n美国区域麻醉协会(ASRA) 认为皮下使用 预防剂量(术前2 h 用5 000 U) 肝素的病 人行椎管内麻醉没有禁忌证,他们推荐在 阻滞后12 h 再给予肝素,可以减少出血 的危险性,对于任何接受肝素治疗超过4 d 的病人,在麻醉或拔除硬膜外导管前应检 查血小板记数,以排除肝素导致的血小板 减少(HIT) 的可能性 n由于使用普通肝素充分抗凝的患者,可能 会增加椎管内血肿形成的危险性,尤其在 联合使用其他抗凝血药或溶栓药的时候, 因此,上述情况应避免选择椎管内麻醉 n拔除硬膜外导管的时机为肝素使用前1 h 或最后的肝素使用后24 h。拔管后1 h 以上,才能恢复肝素的使用。术后注意监 测,及早发现椎管内血肿。 有关LMWH n1998 年,Horlocker15和Tryba16报道 n了52 例与LMWH 有关的脊麻或硬膜外麻醉后 出现的椎管内血肿,其中欧洲12 例,美国40 例 。在美国的40 例中,26 例是硬膜外麻醉,其中 12 例与其他的抗凝剂有关,10 例在拔除硬膜外 导管后12 h 出现,10 例脊麻患者,3 例接受了抗 血小板药物治疗,1 例使用LMWH 静脉肝素化,6 例在手术当天使用LMWH。 n由于患者术前接受LMWH 治疗可能改变凝血功能, n因此,ASRA 推荐在使用LMWH 后,至少1012 h 后,方可行 n椎管内穿刺硬膜外置管。在穿刺置管时出血,不必延期手术, n但应在手术后推迟24 h 开始使用LMWH 治疗。术前使用 nLMWH的病人,单次脊麻是最安全的。在术前2 h 使用LM nWH 的患者,应避免椎管内麻醉。 n接受大剂量LMWH 的患者,至少在停药24 h 后,待患者凝血功能正 常,才能进行椎管内麻醉。应在最近的LMWH 给药后1012 h 拔 除硬膜外导管,并且在拔除导管2 h 后,方可重新使用LMWH。 LMWH 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会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危险性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用超声治疗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新型全液压钻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煤炭采掘机械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等教育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合作协议
- 2025年家用塑胶垫项目发展计划
- 金融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及保密条款
- 假期旅游企业批准旅游证明(5篇)
- 建筑工程代理咨询服务合同
- 财务证明书个人银行流水证明(6篇)
-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递等式计算练习300题及答案
- JB T 5528-2005压力表标度及分划
- kpu鞋面工艺流程
- 图形设计方法同构、替构、解构、重构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
- SCA涂胶机内部培训资料课件
- 部编人教版3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电子课本课件
-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课件
- 税务会计学(第 14版)习题参考答案
- 海康产品及公司介绍全系列
-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