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信用风险管理及监管 有效银行业监管核心原则中原则 8- 12 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和监管标准。 原则 8 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及监管的总体原则, 即监管当局应当确保银行制定并 执行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的审慎政策和程序。原则 9- 12 分别要 求监管当局确保银行有效管理问题资产和拨备、大额风险暴露、关联交易以及国 别风险,主要包括: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问题资产和拨备管理政策和程序;根据 监管当局制定的风险集中审慎限额, 建立并遵守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集中度的政 策和程序;银行与关联方的交易按市场原则进行;具备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国别风险的有效政策和程序,并提取充足的拨备等。 fsap 评估团在评估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银监会颁布了一批重要的信用风 险监管法规和指引,并通过大量监管实践推动银行改进信用风险管理,在提高银 行信贷资产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取得了显著进 步, 信贷资产的质量明显提高, 许多银行已开展了很多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但同时评估团认为,尽管不良贷款指标明显改善,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仍 有可能上升,有证据显示并非所有银行都建立了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银行 业和银行业监管机构仍需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能力。 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评价 (一) 信用风险战略不健全, 内部风险管理指标未得到充分应用(一) 信用风险战略不健全, 内部风险管理指标未得到充分应用 fsap 评估团指出,各银行信用风险战略差异很大,有详有略,有些体现为 信用风险指标,有些是信贷限额,或简单体现为信贷增长目标,目前以信贷限额 或信贷增长目标来设定信用风险战略的做法较为普遍。 大多数银行将信用风险战 略简单地表述为按行业、地区或贷款类别设定的信贷增长目标。信用风险战略中 的风险类指标往往只限于一些监管指标(如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贷款集中 度指标等) ,不良贷款率通常是其中最突出的指标。信用风险战略中的风险指标 大多没有与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指标挂钩。 有些大中型 银行甚至没有明确的信用风险偏好。对此,评估团建议,银行需要以内部的信用 2 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其信用风险战略, 如采用内部评级和贷款损失率 分布等内部风险指标为信用风险战略或风险偏好的基本要素, 以实现对信用风险 更精细化和前瞻性的管理。 (二) 评估信用风险的前瞻性不足, 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关注(二) 评估信用风险的前瞻性不足, 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关注 不够不够 fsap 评估团认为,监管机构和银行普遍重视不良贷款指标,中国银行业近 年来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但不良贷款往往是信用风险的滞后指标,过分关注不 良贷款,可能导致对其他信用风险指标和定性判断的重视相对不足,不能前瞻性 地反映贷款质量变化。理论上,当银行具备了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时,在经 济下行阶段不良贷款应表现为上升而非下降。过于关注不良贷款,并将其与业绩 考核挂钩,可能导致银行通过各种方法人为压低不良贷款指标的数值,而不是去 关注并改进更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此外,更细致的贷款分类和信用风险压 力测试仍处于早期阶段。评估团建议,银行应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以早 期识别信用风险的上升,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评估团认为,中国将来可 能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银行应当将该因素纳入其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考虑之中, 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更准确地评估信用风险,对贷款进行科学定价。 (三) 贷款快速增长反映出信用风险管理不够审慎, 信用风险存(三) 贷款快速增长反映出信用风险管理不够审慎, 信用风险存 在潜在上升趋势在潜在上升趋势 fsap 评估团认为, 2009 年以来的贷款高速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银行 业信用风险管理实践还不够审慎,并意味着信用风险的潜在上升。大量政府融资 平台贷款的发放,反映了银行通过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来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与审慎经营双重目标之间的平衡面临很大挑战。评估团认为,银行应通过建设 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良好的信用文化, 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稳健 的贷款增长。 (四)部分银行贷款集中度偏高,存在集中度风险(四)部分银行贷款集中度偏高,存在集中度风险 fsap 评估团指出,部分银行存在显著的集中度风险。评估团从银行年报中 发现,有些银行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已占到银行资本的 25%- 30%。此外,银行 3 大客户的同质性较高,许多大客户都来自相同的行业,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 题。 (五)科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还面临挑战(五)科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还面临挑战 fsap 评估团认为,中国实施了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后,银行 业已按照单项和组合测试方法来确定贷款减值准备,但在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 题:一是一是部分银行缺乏足够的贷款损失历史数据以有效预计未来的贷款减值程 度; 二是二是中小银行在执行新会计准则确认单项和组合减值准备方面还面临一定的 挑战。 (六)国别风险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六)国别风险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fsap 评估团认为,由于跨境敞口日益增多,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国别风险将 逐渐上升。尽管目前部分银行已建立了国别风险敞口监测体系和管理体系,但仍 然有待完善。相当一部分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监管机构近期将 其对国别风险的监管要求整合为专门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 但银行尚需一定的时 间方能达到指引提出的要求。因此,主要银行应对照国别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 尽快就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向监管机构提交改进计划。 二、关于信用风险监管的评价 fsap 评估团对银监会的信用风险监管给予了较高评价,如制定适当的信用 风险监管指引,通过专门的非现场监测系统来识别大额风险暴露,对于关联方的 识别、 关联交易要遵守市场原则并受一定限额控制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等。 同时, 评估团也对监管机构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的监管能力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 一是一是 信用风险的监管法规比较分散,监管要求散见于各种规章、指引或通知中,缺失 一些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要素(如:尽管银行已开展相关实践,但监管指引中并 未要求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至少每年复核一次) 。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梳理完 善信用风险监管法规,提高信用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采取有效措 施督促银行真正落实各项监管要求。 二是二是由于通过不良贷款指标和监管评级对信 用风险状况及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可能存在滞后性, 监管机构还应使用更具前瞻性 的评估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判断, 及早发现银行信用风险的上升趋势并及时 4 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同时,监管机构应更多地关注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推动银行建设良好的信用文化。三是三是监管机构在对银行进行监管评级,以及评估 银行资本相对于风险的充足性时,需要将贷款集中度因素考虑在内。四是四是监管机 构应对银行报送国别风险信息提出专门要求,并在国别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后的 18 个月内对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督促银行业真正落实指引中 的各项监管要求。 三、关于其他制度建设的建议 fsap 评估团认为,中国特有的一些制度性因素给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和监 管造成了外部制约,主要有:一是一是根据现行监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会仅因其同 属国有而直接认定两家企业或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关联关系, 而要看二者之间是 否存在其他的股权和控制等关系。 评估团建议在大额风险暴露和关联贷款监管框 架中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域普惠养老中心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 北京外省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垃圾填埋场运营管理优化方案
- 改安置房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2026年网络直播设备租赁公司租赁预付款管理制度
- 2026年蔬菜种植公司销售数据统计与分析管理制度
- 桥梁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2025湖南长沙军民先进技术研究限公司校园招聘55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浙江金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招聘1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浙江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属国公司招聘11名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九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精选】
- 基于BIM基数的机电安装工程降本提质增效
- 《在你们离开以前》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 原发性肝癌放疗进展-门脉癌栓放疗
- GB/T 10003-2008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
- 动物组织胚胎学课件
- 高位自卸汽车设计计算说明书-毕业设计
- 高考语文阅卷启示-课件
- BOSA测试培训课件
- 【国标图集】13J404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 EMC电磁兼容实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