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政府和市场是现实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力量,政府和市场都对经济的发展具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绝对的政府和绝对的市场都会造成绝对的失灵,政府和市场两 者的关系是经济理论研究永恒的课题。但是,无论是市场派的自由经济思想还是政府派 的政府干预思想大都基于完全信息、完备市场和完全竞争假设之上来研究的,市场失灵 的范围也仅局限于外部性、垄断和收入分配领域。斯蒂格利茨突破传统的理论假设,从 更加接近于现实经济的角度,利用信息经济学分析工具来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斯蒂 格利茨不仅认为,在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备和竞争不完全的现实经济中,市场失灵是 广泛存在的,而且实现资源最优配置需要政府和市场建立一种“伙伴”关系,这就要求 既要有强大的市场,也要有强大的政府。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是基于现实经济环境研究的,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有指导 作用。本文正是基于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深入研究,理清政府干预的范围及手 段,为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 五大部分对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条件。斯蒂格利茨所处的社 会、经济现实,激发了他对政府干预的思考。斯蒂格利茨认为,无论是市场自由派的自 由思想还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干预理论都是建立在完全信息这一基础之上展开的,而在 现实的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在此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开始了从信息经济学这一角度 来重新审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部 分。在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备、竞争不完全的现实条件下,市场失灵是一种常态并且 失灵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政府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干预范围要广。斯蒂格利茨认为,政 府可以凭借自身优势通过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政府规制和政府决策等手段纠正市场失 灵,并且要求在干预过程中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第四部分主要对斯蒂格利茨和凯恩斯政府干预思想做了比较。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 论将政府的经济作用着眼于稳定经济(即维持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 ,而斯蒂格利茨 的政府干预理论主要研究了政府经济职能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从政府干 iv 预的原因、手段和干预范围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人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认知,包括其思想的合理性 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自由市场,信息经济学 v abstract government and market are two indispensable power in society,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the absolute government and the absolute market will cause the absolute failure, so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is the eternal subject of economic theory. however, both the liberal economic thought of the market school or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complete markets and perfect competition to research, and the range of market failure is only confined to the externality, monopol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tiglitz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assumption, from the prospect that is more close to the reality economic,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by analysis tools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stiglitz says that market failure is widespread under the real economy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complete market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achieving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tner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which requires not only have a strong market, but also has a powerful government. becaus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stiglitzs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economic environment, it has very good instruction function to the real econom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tudy of stiglitzs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combs the scope and mean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hina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on stiglitzs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from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s of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laborates the producing condition of the stiglitz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ractical that stiglitz lived in inspired his thoughts o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tiglitz thinks, whether the liberal thought of market vi school or the keyness theory of macroeconomic intervention is based on the bas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whil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is not complete. on this basis, stiglitz began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angl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the third part mainly elaborated the main content of stiglitz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research. under the real conditions of th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complete market and incomplete competition, the market failure is normal and very broad in scope, s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the scope of intervention should to be widen. stiglitz thinks, the government can correct the market failure by virtu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through direct control, indirect control,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methods, and requir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the fourth part compares stiglitz and keynes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keyness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ake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s focu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economy (maintain economy under conditions of full employment) while stiglitzs theor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mainly studies on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is part is mainly to compare the two theories from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the scope of interven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fifth part mainly introduces my perception of stiglitz thought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cluding rationality and limitations of his though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for our government. key words: stiglitz,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free market, information economics iii 目 录 摘 要 iii abstract v 目 录 iii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现状 2 1.4 创新点 4 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条件 6 2.1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6 2.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7 2.2.1 市场自由派经济思想的优缺点 . 7 2.2.2 政府干预派经济思想的优缺点 . 8 2.3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立论基础信息不完全 . 9 2.3.1 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 . 9 2.3.2 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产生原因的分析 . 10 2.3.3 信息经济学对标准竞争均衡模型的挑战 . 11 3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主要内容. 13 3.1 政府干预的界定、原因及范围 . 13 3.1.1 政府干预的界定与政府的作用 . 13 3.1.2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14 3.1.3 政府干预的范围 20 3.2 政府失灵及政府干预的优势 . 21 3.2.1 政府失灵产生的原因 21 3.2.2 政府对政府失灵的矫正 22 3.2.3 政府干预的优势 23 3.3 政府干预的方式 24 iv 3.3.1 直接控制 . 24 3.3.2 间接控制 . 25 3.3.3 政府规制 . 26 3.3.4 政府决策 . 26 3.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28 3.4.1 强大的政府与强大的市场 28 3.4.2 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进化论思考 . 29 4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与凯恩斯政府干预思想的比较 30 4.1 斯蒂格利茨与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不同点的比较 . 30 4.1.1 政府干预的原因比较 30 4.1.2 政府干预的手段比较 31 4.1.3 政府干预的范围比较 32 4.1.4 政府干预的依靠力量比较 32 4.1.5 政府干预频率的比较 32 4.1.6 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比较 33 4.2 斯蒂格利茨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33 5 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认识 35 5.1 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评价 35 5.1.1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贡献 . 35 5.1.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不足 . 36 5.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启示 . 37 5.2.1 总量调控和经济效率相结合 37 5.2.2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38 5.2.3 着力提高政府的公共信任度 38 5.2.4 建立政府和市场两者联合的战略合作关系 . 38 5.2.5 建立政府失灵的防范机制 39 结 论 40 主要参考文献 . 41 后 记 4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4 1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一经济学永恒的争论,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之初一 直延续到现在,而且,只要国家还继续存在,市场还继续运行,这场争论就会无休无止 地进行下去。 在资产阶级出现的初期, 重商主义认为: 只有金银是国家财富的唯一形态, 其将一国的财富等同于该国所拥有的金和银的数量,金银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强 弱,所以他们主张国家应该强制限制进口,大力鼓励出口,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国家财 富。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大机器的应用、市场不断扩张、需求不断增加、工业 资本不断累积和国家在干预领域的败落(如英国政府掌控的东印度公司的腐败和衰落) , 民族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呼声日益强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国家干 预开始向自由放任转变。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理 论基础。二十世纪 30 年代,西方经济进入低谷,在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的指导下,西 方经济走出大萧条,凯恩斯政府干预主义被广泛接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凯恩斯主义 不能有效解决“滞涨”问题,所以政府干预主义也日渐冷落。此时新货币主义、供给学 派、合理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的思潮开始活跃。经济的起起落落,造成了干预学派和自 由市场学派的交替轮回,而两种思潮的不断碰撞也时刻影响着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 中国自建国几十年来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国家绝对干预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市场机制完全封闭,从生产到消费无处不是政府的影子。这种体制的弊 端包括,经济部门分工不细,职责不明,效率低下。微观经济领域政企不分、目标不明 导致产能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十二大提出了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 一目标,以党文件的形式确立了下来。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政府也一直致 力于平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两种力量的平衡,保证经 济稳定快速的发展。从上面可以看出在中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处于 调整之中。 近几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愈演愈烈,斯蒂格利茨教授指出,国有企业虽然有其弊 端,但仅仅靠私有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分情况、分领域进行经济改革。斯蒂格利茨 2 教授作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因其对信息经济学的突出贡献,于 2001 年获得诺 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 尤其在政府干预方面有着系统而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而且他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着极大地兴趣,实时关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他的政府干预思 想在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少数学者对其政府干预思想做过述评, 但是不成系统。 1.2 研究意义 斯蒂格利茨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传统的竞争模型现实的可行性给予了否定, 并否定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定理的正确性。福利经济学 的两个定理将政府的干预范围限定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如外部性、垄断、公共产品和 收入分配,而斯蒂格利茨却证明了在市场不完备、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 市场调节不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他认为市场失灵不是特殊领域的个例,而是一种常 态。政府的职能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市场制定游戏规则,而应该广泛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各 个方面。他主张既要有强大的市场又要有强大的政府。斯蒂格利茨所建立的信息经济学 新范式这一独特的经济学方法,值得重点研究和考察,尤其是在这一经济学方法之上对 政府职能的研究值得深入理解和学习。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深入研究其政府干预思 想,认识其重要观点。 当今,在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我国政府如何发挥好政府职能保证经济良性发展值 得关注。中国现阶段政府干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有要求扩张的需求,又有要求收敛 的需求。总之,在中国转型时期,研究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对于发挥政府职能、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卡尔斯 弗里曼在两个世纪争论的结果:变革总比不变要好一文中指出:通过 纯经济理论找到在所有历史和国家的条件下都能达到均衡竞争的“最佳”配置,是虚无 缥缈的,在实践中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他认为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是考虑客观现实的务 实的研究,斯蒂格利茨正在唤醒人们对“国家和私有制的功能的区分不应该看成是某种 纯经济理论的结果,而是历史进程的反应”这一观点的现实认识。卡尔斯弗里曼认为 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很实用,这一政府干预思想理论告诉我们,在政府正在放松 管制,国家干预减少的现实环境下,什么样的政府干预才是最适合的。 艾恩 麦克格里高在政府干预与趋同倾向中,通过对英国、美国等国有化企业 3 低效率、高浪费的分析,证明了斯蒂格利茨关于国有工业行为利弊的论述,即国有企业 多重目标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国有企业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接受许多自相矛盾的任 务。艾恩 麦克格认为斯蒂格利茨所倡导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不可缺的。 他认为市场经济活动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的要求为准。同时,市场经济合 同也将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法规,来应付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和市场秩序的歪曲。这一政府 与市场的关系的观点,会像资本和资金的全球流通一样,在政治实践和政治观念中逐渐 趋同。 马克 波尔曼从一个经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评论了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在 美国联邦政府的历史演变与国家的经济角色中,一方面,他认为斯蒂格利茨的政府 是完全不受局限且独立的权利实体这一理论切入点存在纰漏。他指出斯蒂格利茨只是简 单的把政府这个名词理解为统治,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幻想。他分别从三个方面解 释了政府权利的局限性,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是基于多数选民意志基础上的,二是 三权分立制度的建立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权利,三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是在宪法中明 确列举的,不可能随意随心使用。另一方面,他认为斯蒂格利茨最重要的工作是阐明了 平等的真正含义,虽然在斯蒂格利茨的著作中,他没有明确的阐明平等的含义,但马 克 波尔曼认为斯蒂格利茨的平等含义就是指: 市场调节无法到达的、 特定意义的平等, 即“在分配中的优惠政策和对一些劣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 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与其他经济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只有政府拥有全体的社会成 员、只有政府有国家强制力,而迪特 鲍斯在我不完全同意斯蒂格利茨:他的观点太 偏激了一文中认为,斯蒂格利茨关于政府的显著特点的观点太过偏激,并指出政府其 实并没有如此强有力的强制力。迪特 鲍斯认为,在多数的公共经济著作中,经济稳定 问题常常被忽略,同样斯蒂格利茨在其著作中也只是讨论政府在配置和分配中的作用。 斯蒂格利茨认为, 由于估计社会需求函数的信息是无法得到的, 所以公共产品定价体系, 包括亨斯 布瓦多定价,应当被限制在配置领域,而补贴制度和所得税制度应该在收入 再分配中起主导作用。迪特 鲍斯却认为斯蒂格利茨这一观点甚为荒唐,因为迪特 鲍斯 认为计算最佳所得税和计算亨斯 布瓦多价格所需的信息是一样多的。迪特 鲍斯非常支 持斯蒂格利茨关于再分配政策公开的建议,但对于其通过将再分配政策公开以使公共需 要的再分配政策保留,使公共不需要的再分配制度废除这一观点持批判态度。因为他认 为判断需要和不需要的标准根本就无法统一。 道格拉斯 c 诺斯在国家经济角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中认为,在发展政治经 4 济理论时,除了理论上的进步外,我们应当比过去更多地考虑社会行为的复杂性。他认 为斯蒂格利茨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建立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国家必定会对经济发展做出 贡献。诺斯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解释,一方面,从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情况来看, 国家制定的经济发展规则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另一方面,即使在发达的国家,这些规 则也是经常变化的。尽管如此,他依然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和职责 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游戏规则,来鼓励全民充满活力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道格拉 斯 c 诺斯和斯蒂格利茨一样很关注经济转变效率这一问题,他非常认同斯蒂格利茨关 于影响转变效率的两个关键因素,即竞争和相对分散化的决策。但对于斯蒂格利茨关于 财产权对刺激经济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斯蒂格利茨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路易斯 尤奇特尔认为斯蒂格利茨对市场和政府的分析都是基于信息不完全之上 的,然而这一理论基础却是和传统的竞争均衡理论的前提是相反的,由此斯蒂格利茨的 许多观点和决策是独特的和非大众的。例如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斯蒂格利茨反对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采取提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来恢复市场信心的方法解决亚洲经济问题。 杨天宇(2000)主要从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职能理论两大部分做了分 析,对斯蒂格利茨所提出的市场失灵的普遍性、政府干预的范围、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以及政府性对市场的优势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析。杨天宇认为斯蒂格利茨的市场失灵理 论,对微观经济学基础原理提出了质疑,并否定了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这一观点。他认为斯蒂格利茨的政府职能理论新颖独特且很有说服力,且对政府职能相 对分散化和在政府内部引入机制的优势做了说明,但是他认为斯蒂格利茨的公共政策定 位(政府应该在纠正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论述,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柏拉图梦想。杨天宇认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不应该定位于微观资源配置方面,而是 定位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实施, 李礼(2009)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理论的理论基础、干预范围、干预方式、政府 与市场关系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斯蒂格利茨的政府干预思想合理性和不 合理性做了客观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的政府干预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斯蒂格利茨 所认为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要有强大的市场又要有强大的政府, 并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达到平衡状态。 1.4 创新点 目前关于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的文献大多都是针对其某一方面做了阐述和评论而 5 没有从整体上对其理论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背景、理 论核心的研究从整体上对其理论进行了研究。另外,本文通过分析斯蒂格利茨和凯恩斯 政府干预理论上的异同,对两者的政府干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 6 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条件 2.1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市场自由思潮成为经济思想主流。七十年代美国的“滞涨”这一奇特的经济现象, 使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学派陷入困境。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以科 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 学派等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活跃起来,市场自由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 各个方面。 在政治上, 当时在很多国家, 公开允许奉行进一步限制政府作用原则的政治家当选; 在社会制度方面,为了削弱政府在法规制度方面的作用,美国还掀起了一系列的反干预 运动,而美国政府则对民航、运输业和天然气、煤气也放松了管制;在经济方面,欧洲 和日本有一流行的观点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地从事生产,而且并在当时掀起了将公共 企业私有化的浪潮。当时的美国政府也顺应潮流,成立了私有化委员会。在美国,有一 种观点很受欢迎。该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是不仅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即 使是自然垄断性企业,潜在的竞争也完全能够将市场价格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而且大 多时候都会对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产生危害。 政府干预意识慢慢觉醒。由于政府放松了管制,随后银行业和保险业不断被披露出 丑闻,民航公司凭借其垄断地位以高价位谋取暴利但是效率却极其低下,而且,一方面 由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 1,所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对于公共物品的 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社会认为,政府有责任照顾老年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 完善,政府在老年人收入保障金和医疗保险费上的开支也越来越大,所以到了八十年代 中后期,关于小政府、大市场、限制政府作用的观点,受到了挑战。 在英美的实际经济实践中,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并没有给两国带来较为平稳的经济, 相反失业率持续增高,工厂、企业纷纷倒闭,经济周期所带来的波动影响着社会经济的 各个方面,此时很多西方学者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 么?自由市场经济学开始遭到学者们的质疑。可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对政府作用 进行重新评价的时期,斯蒂格利茨观察到了当时现实的微妙变化,他指出: “或许当我 们站在政府干预不断增强的时代之门时, 对政府的经济作用进一步做更细致的考察是合 7 适的。 ” 2.2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 关于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争论,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轮回交替也就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 15 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市场自由化和政府干预化, 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变化, 也开始了 轮回交替。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所以大力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 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使金银流入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干预限 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依靠“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主张 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发展经济。此时,政府仅仅作为一个“守夜人”的身份存在。亚当 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继承发展了亚当斯密了经济自由思想。大卫李嘉图认 为政府要做的仅仅是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地外部环境,所以政府应尽力避免干预 市场,让市场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也为经济自由提供了理论 依据,并且他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更细化、具体化。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 机使市场自由主义无计可施,凯恩斯认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往往是不足的需要政府的干 预,政府应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市场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虽然凯恩斯政府 干预思想指导西方经济走出大萧条,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凯恩斯主义不能有效解决 “滞涨”问题,所以政府干预主义也日渐冷落。此时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 学派等自由主义的思潮开始活跃。虽然在里根时期,市场自由派占主导权,但是关于市 场和政府的争执仍然在继续。市场自由派和政府干预派所主张的经济思想其理论本身及 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都有各自优缺点,这也正成了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研究的理论背 景。 2.2.1 市场市场自由自由派经济思想的优缺点派经济思想的优缺点 市场自由派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是支撑市场自由经 济思想的最重要的支柱。他强调经济的“理性人”在自私自利的动机下,为了实现自己 的经济利益参与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福利要大于单纯追求社会利益所创造的福利。 在 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市场会自动完成资源的最佳有效配置。这一理论的优点 是强调了市场机制运行的本质,即经济人对利益的追逐,且分工、竞争的形成对市场产 生了巨大的激励,竞争激励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 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42. 8 制本身具有天然优势:第一,自私利益的内在原动力激发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生产技术飞速提高,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经济运行效率大步提高;第二,市场决策 的灵活性和分散性,能敏锐地感知到市场的供需。但是此理论所强调的市场会自动完成 资源的最佳有效配置,却忽略了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不一定一致,个人的收益很多 时候都是大于社会收益的。 “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对市场派来讲是毋庸置疑 的,但是亚当斯密只是从文字逻辑上对其进行了阐述,所以从古典经济学家到新古典 经济学家都试图从数学意义上进行严格地论述和证明,使其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其中 最成功的当属福利经济学定理和市场均衡理论。总体均衡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衡的原理 以及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应用严谨的数学工具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 提供了理论论证,一方面证明了“看不见手”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指出特定的市 场条件(完全信息、完全竞争、零交易成本、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满足对市场机制的 有效运行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当然从反面来看,由于这些特定的市场条件在现实的经 济实践中很难满足,所以这些特定市场条件又成为其理论本身的缺陷,同时又限制了理 论的实际应用。 2.2.2 政府干预派经济思想的政府干预派经济思想的优缺点优缺点 凯恩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对宏观经济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凯恩斯认为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 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自由经济失业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以干预,利用财政政 策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以拉动有效需求,利用货币政策通过调节利率影 响投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在经济实践中强 有力地帮助经济快速复苏。市场中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而凯恩 斯的政府干预理论虽然从宏观上给出了严密论证,但是却缺少微观基础。进一步讲,其 政府干预在具体的应用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第一,政府政策的时滞性。市场是不断变 化的, 针对某一情况的政府干预政策可能刚要起作用环境却发生了变化, 导致成效甚微。 第二,政府行政的低效率。因为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垄断组织,缺乏竞争激励,导致政府 运行效率低下甚至瘫痪。第三,政府官员本身就是“经济人” ,可能会以牺牲公共利益 来实现自身利益。 斯蒂格利茨认为,无论是市场自由派的自由思想还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干预理论都 是建立在完全信息这一基础之上展开的,而在现实的世界中信息是不完全且非对称的。 因此斯蒂格利茨立足于信息不完全这一经济现实,利用信息经济学分析了市场和政府的 9 关系。 2.3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立论基础信息不完全 对于传统的经济学家来讲,完全信息这一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对经济模型进行研 究时,这根本就是不用特意去提出的假设。不仅市场派经济学家始终把此默认成不可动 摇的大家共同遵循的先天假设,而且政府干预派经济学家大都是在完全信息假设的基础 上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如今很多经济学家仍然将其模型建立在完全的信息之 上,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都认为现实中信息就是完全的,而是他们在进行研究时没有 很好的办法将不完全信息加入到他们的模型之中。当然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强烈支持、 崇仰传统的均衡理论从而内心深处就不愿打破完全信息这一假设。 斯蒂格利茨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看到了现实与教科书上的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偏差, 这促使他研究背后的原因,他发现信息不完全是导致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信息经济学 的研究方法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和说 明,特别是斯蒂格利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考察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所以说斯 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思想是其政府干预思想理论的立论基础。 一直以来对于信息经济学,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部分经济学家仅仅把信息作 为一种交易成本,试图为传统的理论辩解,其中乔治斯蒂格勒作为代表。他认为虽然 信息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如果考虑到信息的真实成本,将其纳入到标准的经 济理论之中,就算信息是不完全的,标准的经济理论的结果仍然是正确的,信息仅仅充 当一种交易成本的角色。一部分经济学家,如很多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仅仅将信息经 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其研究对象只局限于信息的需求和供给的相关因素, 诸如农业经济学中分析影响玉米的需求和供给一样。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仅仅只是 在其生产函数中加入一个变量而已。但是,斯蒂格利茨证明了这种分析方法和结论都是 错误的。斯蒂格利茨认为信息经济学绝对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应该是经济学研究 的基础,是对传统经济学大部分理论重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信息信息经济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理论的研究背景 现实背景:斯蒂格利茨观察到的残酷的现实与新古典模型的假设格格不入,两者存 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传统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根本无法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 释。在斯蒂格利茨刚开始学习经济学时,他对观察到的现实世界和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 巨大的差异甚为震惊。 在其家乡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 这是一个生产钢铁而著称的城市, 10 即使在最繁荣的时候,高失业率、贫穷和大量存在的种族歧视等问题依然严重,而所学 理论却很少关注贫困,认为各种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总是出清的,所谓的失业只不过 是一种假象。当时斯蒂格利茨作为一个研究生对此作了深深的思考,从此开始试着创建 一些新的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理论模型、即不完全信息模型,去解释现实。 理论背景:斯蒂格利茨经过研究认为,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有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 问题,这些问题所在也就成了他进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背景。标准竞争均衡模型本 身就存在很大的毛病,即使对其完全假设稍微做一点点的改动,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就会 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标准竞争均衡模型内在结构和逻辑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面: 标准竞争均衡模型将经济研究工程化。竞争均衡模型实际上将经济学变成了工程学 的一个分支,经济的参与者都几乎变成了工程师,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求解出某种最大 化问题, 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求出利润最大值, 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求出效用的最大值。 这样就会发生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所有企业在决策中都不会出现分歧,不同团队对最优 问题会做出相同的结论。 信息问题的单一性。标准竞争均衡模型也关心信息的问题,但是仅仅局限于信息的 缺失单一问题。然而,影响各种服务和产品销售的价格和数量,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积 极性,影响投资回报率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问题却没有被关注。标准竞争均衡模型认为, 在经济运行中不存在冲突的难以预料的事件,人们根据解出的均衡路径,按照设计好的 计划解决出现的各种随机事件。 忽视制度、历史和分配的重要性。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认为制度并不重要,市场本 身就可以理解这些制度,供给和需求定理决定着均衡。历史也不重要,在生产技术、消 费者偏好和初始禀赋既定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的发展路径就很容易被描述。财富分配和 效率完全可以分裂,市场有效配置和财富分配没有关系。 2.3.2 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产生斯蒂格利茨对不对称信息产生原因原因的分析的分析 斯蒂格利茨在对不完全信息的研究中,主要着重于对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所谓信息 的不对称是指,不同的人知道不同的事,或者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量。 若非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签约之前, 叫做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发生在合同签约之后, 称为事后的不对称。事前不对称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事后的不对称模型称道德风 险模型。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部分信息不对称是固有的:每个 人当然比别人更了解自己;一部分信息不对称来自某种经济进程,例如现任的老板比其 11 他潜在的老板更加了解员工,正在与供应商合作的企业可能比其它企业更深地了解供货 渠道信息;有些信息的不对称是由市场的参与者人为创造出来的。通常市场的参与者希 望通过创造不对称的信息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者获取更大的利益。 “例如企业的现任 经理为了巩固自己,通过创造信息不对称,防止其他的经理团队与其竞争管理职位。 ” 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不可能是完全信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市场上有的人才会搜集 信息的动机,能力高的人有传递其高能力信息的激励,因为这样他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 平的工资;雇主要有搜索高能力工人的动机,因为这样他可以以平均工资的水平雇佣高 能力的人;在资本市场上如果发现被低估的股票,就会到的较高的收益。斯蒂格利茨认 为许多行动本身也可以传递信息,教育程度的高低传递了能力的信息,也许并不仅仅是 因为教育增加了人力资本,教育水平本身也发挥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所以受过高等教育 的人获得较高的工资;企业所有者长久地持有公司股票说明其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息。 另外斯蒂格利茨认为通过考试进行筛选,通过逆向选择模型和自选择理论的应用也可以 传递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2.3.3 信息经济学对标准竞争均衡模型的挑战信息经济学对标准竞争均衡模型的挑战 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新范式对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挑战。多 种经济学定理如以市场出清为基准的供给和需求定理、产品以相同价格在整个市场上出 售的一价定理、市场均衡时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定理和有效市场定理,都被 信息经济学所否定或者证明严格地满足相关条件时才能成立。 在信息经济学出现以前,标准竞争均衡模型所面临的信息问题是稀缺性问题,而这 个问题也只能由价格才能传递,所以价格是传递产品稀缺性的唯一途径。斯蒂格利茨认 为传统的分析模式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价格在信息传递中不仅 传递着稀缺性信息,而且同时它还传递着质量方面的信息。当价格传递质量信息时,均 衡时供给和需求就不一定是相等的。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就会出现效率工资和信贷配给 等现象,即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企业也不会向工人支付更低的工资,反而会提供高于均 衡时的工资水平以提高劳动效率;在存在超额贷款需求时,银行业不愿提高利率,以降 低回款风险,所以均衡时供给未必等于需求。由于信息不完全会导致市场的垄断,进而 出现不完全竞争,企业会采用加成定价。斯蒂格利茨和格罗斯曼证明“价格体系不仅不 能完全加总信息,而且还必定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均衡” ,所以有效市场也不成立。 “ 斯蒂格利茨.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一卷(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5 斯蒂格利茨.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一卷(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99 12 综上所述,斯蒂格利茨在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点进行分析时,引入了非对称信息 理论, 指出了新古典模型中完全信息这一假设的严重错误性。 因为在引入非对称信息后, 即使有一丁点的信息不完全,标准的竞争均衡模型的结论就不再成立。斯蒂格利茨将不 对称信息应用到对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信贷市场的分析上,并通过全面的 推论,描述了在非对称信息下经济的运行机制。斯蒂格利茨既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又对传统的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进行了重新补充解释,认为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价格机 制不能实现帕累托效率,一旦将不完全信息引入经济分析,就很难得出市场是有效的。 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改变了当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政府干预理论 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考虑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13 3 斯蒂格利茨政府干预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政府干预的界定、原因及范围 3.1.1 政府干预的界定政府干预的界定与政府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 对于政府干预的界定,市场派认为政府仅仅是作为市场的“守夜人” ,制定相关法 律以保护私人产权、保护个人合法财产,制定各种游戏规则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运行。 凯恩斯政府干预学派认为政府职能仅仅是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等工具来拉动市场的有效需求,消除失业、保证经济的稳定有序。斯蒂格利茨认为由 于市场失灵普遍存在于经济中的各个方面,所以政府干预也触及到经济的各个角落。斯 蒂格利茨分别从政府干预的主体、原因、方式、层面、活动类型等方面,对政府干预进 行了界定。 斯蒂格利茨将政府主体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政府组织。 ” 中 央政府主要负责国防、货币发行、邮局、管制、和国际交往,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教育、 消防、警察和提供地方的公务服务,政府组织一般包括社区组织、政府国有企业。斯蒂 格利茨认为利用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的两个差异可以完全区分两者的属性。第一,在民 主社会中,负责经营公共机构的负责人是选举产生的,或者由选举产生的人来任命的。 第二,政府被赋予特定的强制权力,而私人机构没有。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为自由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根据,该定理指出,一定的 假设下竞争的市场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但是斯蒂格利茨认为,由于市场的不 完备、信息的不完全等原因导致市场失效的常态化,这给了政府进行干预的强有力的理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