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尊的比较研究一.doc_第1页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一.doc_第2页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一.doc_第3页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一.doc_第4页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莲花尊的比较研究(1)欧阳希君原文部分章节2007年发表于收藏快报,收入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续集 1河北省博物馆藏莲花尊笔者通过长时间收集整理,共收集到莲花尊的资料39件(部分为赝品),有青瓷、褐釉瓷及黄釉陶、三彩陶,时代从南北朝至“宋代”,其中“宋代莲花尊”、“隋褐釉莲花尊”等为新仿赝品。而“三彩陶莲花尊”在没见到实物前,无从置喙,但从图片观察,存疑较多。兹按出土时间、地点和传世品,分别叙述。一、出土或传世的莲花尊(一)河北出土莲花尊4件1948年5月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被当地农民挖掘,出土文物被拿走。其后不久,景县人民政府、衡水十一分区知道情况后,派人调查并搜集已掘出文物。1955年底中国历史博物馆(时称北京历史博物馆)再次派员赴景县调查,发现四座墓及另一墓道被挖掘,出土墓志五合及墓志盖一合,最早为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封魔奴墓志铭,最晚的为隋开皇九年(589年)封延之妻崔氏墓志铭。4件莲花尊是和其它近300件文物一起从当地农民家中收集,但出土情况不明,仅凭当事人回忆,其中2件出土于封子绘墓,2件出土于祖氏墓3。因此这批瓷器与墓葬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显。这4件莲花尊一件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一件陈列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另两件分别陈列于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及陶瓷馆中4。四器均有盖(有两个盖已破碎不能复原),造型花纹亦相同,仅颈部的花纹略有不同。莲瓣有六层的、有七层的,雕贴并用,遒劲有力5。02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莲花尊河北省博物馆藏莲花尊(图1),通高61.2、尊高54.4、口径15、底径17,口部稍残,顶有莲瓣形盖,盖心有突起的覆莲式捉手,颈部装饰贴花两层,间以三道凸弦纹,上层为堆贴龙戏莲团花四组,下层为兽面与双龙戏珠团花各二组,肩设六个双梁系,腹饰仰覆莲瓣,胫部为两层覆莲,浅灰胎,施白色化妆土6。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莲花尊(图2),一说高69.87, 一说通高63.6、口径19.48,莲瓣形盖,口沿下对称设双耳,颈间交接处有六个双梁系,整器以堆贴手法自上而下饰以宝相花、团龙、神兽、仰覆莲花,施青釉,聚釉泛绿。故宮博物院藏莲花尊2件,一件(图3)高67、口径19、足径209,该器口部呈喇叭形外侈,唇沿比较圆滑细薄,往下至颈部逐渐加厚,肩部丰满,设6个复式系,下腹器壁线条外凸,弧度较大,喇叭形足。口沿有两道弦纹,沿下堆贴飞天,颈下端为6组贴花团龙,肩部饰双层莲瓣,莲瓣间贴菩提叶,腹中为翘头覆莲,下腹为仰莲该器尺寸有多说,如高66.5、口径19.2、足径20.610,以及高7011等。另一件(图4)12高55.8、口径15.5、足径17.8,造型、纹饰等与上件无异,口部至肩部堆贴花纹三周,上周为六组飞天纹,中层为宝相花,下面为四组兽面和两组蟠龙,肩部六个复系,上腹饰覆莲花,下腹为双层仰莲,高足上有双层覆莲。胎骨坚硬,釉色润泽。03故宮博物院藏莲花尊(二)湖北出土莲花尊5件武汉先后出土莲花尊5件13。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莲花尊(图5)14,1956年2月湖北武昌县何家大湾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刘觊墓甬道前部出土。高32.8、口径21.1、足径11.8,有盖,盖上饰五宝装莲瓣,钮上为方格线纹,敞口,长颈,椭圆腹,平底,喇叭形圆足,肩有六耳,口边有两个倒置横耳,颈部上饰十瓣仰莲,下饰忍冬花纹,中间隔以凸弦纹二道,腹部上饰覆莲十二瓣,下饰仰莲九瓣,中间以忍冬花纹相隔,肩耳之间和圈足上均饰竖道凹纹。施透明青釉略带黄绿,光润匀薄,釉面见流聚釉现象15。04故宮博物院藏莲花尊湖北省博物馆藏莲花尊(图6)16,1956年8月湖北武昌县钵盂山南朝墓出土。高43.7、口径12、腹径27.3,带盖,覆莲形,盖沿为锯齿形,喇叭口,颈中有凸弦纹,弦纹下堆贴纹饰精美,肩设厚重拱梁形系,上腹饰覆莲瓣,下为仰莲,胫足饰覆莲,通体施青釉。钵盂山同时出土了两件莲花尊,其中一件器形与封氏墓出土大尊基本相同,惜出土时已破碎残缺不全17。图7为钵盂山同时出土另一件莲花尊18,尺寸不详,修复后与图6相同。05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莲花尊武汉博物馆藏莲花尊(图8)19,1979年湖北武昌区(现江夏区)关山何家垅南朝墓出土,通高38、口径12.6、底径14.5,喇叭口,长颈中束,橢圆腹,口沿下有二个对称横桥型耳,肩部有六系,颈部饰刻花和贴花,凸弦纹以上为刻划花和堆贴神兽,凸弦纹以下为堆贴神兽等,腹上部刻划卷草纹,中部堆贴双层覆莲,下部为刻划莲瓣纹。足根部为堆贴的两层仰莲。胎质细腻,施青釉见小开片20。06湖北省博物馆藏莲花尊武汉博物馆藏莲花尊(图9),湖北武昌区(现江夏区)关山m335墓出土,高30.9、口径12.8、底径13.8,口唇外撇,长颈中部有凸弦纹一周,上贴莲花,下饰飞天,长圆腹,上腹部刻忍冬纹,中部为重瓣覆莲,胫亦饰一周重瓣覆莲,圈足,施青釉多剥落21。该图为刘毅先生绘或引90特別企画展(日本大分市历史资料馆1990年印行),不知是否与关山何家垅南朝墓莲花尊同为一物?07武昌县钵盂山南朝墓出土莲花尊(三)江苏出土莲花尊5件南京博物院藏莲花尊(图10),1958年南京宋家埂出土,残高29.7,颈口以上残失,足亦残缺,灰白胎,茶绿色釉,开片,圆肩,长圆腹,方桥式耳残,颈、肩各有双线凸弦纹一周,肩以下浮雕双重覆莲一周,中部线刻忍冬纹饰,下为一周仰莲22。08武汉博物馆藏莲花尊镇江市博物馆藏青瓷镂空有胆莲花尊(图11)23,1960年镇江市钢铁厂建筑工地出土,残高40.7、底径16、腹径27,口部残失,丰肩,椭圆腹,高圈足,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呈灰白色,全器施青釉,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积釉处呈青绿色,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片。器分内外二层,外层纹饰精美,内层为素胆胎,与外层上下连接,中间镂空。通体用三道弦纹相隔,形成四层图案。第一层在肩部,有四个捏塑复系,系与系之间各为四组模印的联珠狮面纹;第二层为刻划的忍冬纹;第三层以双莲捧珠纹、方形宝相花瓣狮面纹以及联珠狮面纹相间排列;第四层为方形宝相花瓣狮面纹,花瓣朝上,与第三层方形宝相花瓣狮面纹相对应,圈足周壁堆贴覆莲瓣24。关于该青瓷镂空有胆莲花尊的时代,一般定为北朝。从釉色、装饰及造型、工艺特征判断,可能是隋时物。今见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25亦将之定为隋,较为准确。09武汉博物馆藏莲花尊南京市博物馆藏莲花尊(图12),1972年江苏南京麒麟门外灵山梁代墓出土一对,一大一小,此为小者通高79、口径21.5、底径20.8,盖顶四方形,以肥厚短俏的堆塑莲瓣环绕四周,莲瓣上下围饰齿纹,喇叭口,长颈,橢圆腹,底较高。颈部为模印贴花装饰,以凸出的弦纹分成上中下三段,上段为飞天,中段为熊,下段为双龙抢珠。腹上部由两层模印双瓣覆莲和一轮贴花菩提及一组刻划瘦长的覆莲组成,腹下部为一组双层单瓣仰莲,莲瓣尖端略微上卷。足部由两层覆莲组成,上层的莲瓣较短且无瓣尖,下层则为刻划的瘦长莲瓣26。南京市博物馆藏莲花尊(图13),1972年江苏南京麒麟门外灵山梁代墓出土一对,一大一小,此为大者通高85,与上件造型、纹饰相同,从盖至圈足均用仰覆莲瓣和变体莲纹装饰,器型硕大,装饰魂丽,为最高大的一件莲花尊27。10南京博物院藏莲花尊南朝青瓷莲花尊(图14)28,1974年南京尧化门对门山墓出土,通高37.2、口径16.8、腹径27.6、底径18.6,喇叭状敞口,颈粗而较高,鼓腹稍下垂,最大腹径在中腹略偏下处,假圈足微外撇,肩有六系,口沿下有一对横耳,颈中部及假圈足上各有弦纹两道。颈部对称堆贴圆形图案,上腹及下腹分别浅刻11瓣覆莲和仰莲。施青釉呈黄绿色,开碎片,胎釉结合不够紧密。11镇江市博物馆藏青瓷镂空有胆莲花尊(四)山西出土莲花尊10件北齐黄釉莲花宝相釉陶尊7件,形制相同,1973年山西寿阳县贾庄河清元年(562年)库逖迴洛墓出土,图1529通高39.7、口径10,盖作伞状,宝珠形钮,边竖锯齿纹,周围附圆片菊花纹。大口外侈,粗短颈,鼓形腹,平底,器底施釉。胎不均匀,上薄下厚,釉色浅黄,光泽晶莹,釉底有开片。遍体满贴覆莲、宝相和圆片菊花等纹饰。图1630命名为“黄釉莲瓣壶”,通高38.7、口径15、底径16.5,器身略似梨形,高颈,有盖,器身堆贴三层莲瓣和圆形花饰图案,釉色淡黄明亮。图1731亦命名为“黄釉莲瓣壶”,通高20、口径11,体如胆形,矮足,盖作僧帽形,周围贴四圆形图案,颈和近底部各贴一圈半圆轮形图案,肩部覆莲辦和圆形图案相间,腹部贴两周覆莲瓣,通体施淡黄釉,有细小开片。邓白命名为“黄釉贴花莲瓣纹尊”32。 12南京市博物馆藏莲花尊北齐“青瓷莲花尊”(图18),2000年山西太原郝家乡王家峰村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出土,通高41.5、腹径26,敞口,长颈,圆腹,平底,颈中部有五卷弦纹,颈底饰一圈联珠纹,肩饰重瓣覆莲,肩腹交接部饰一圈联珠纹,腹部贴四个团龙纹,间以四个铺首衔环。施青釉偏黄,有开片33。笔者认为这件“青瓷莲花尊”及同墓所出“青瓷”都应属低温铅釉陶。它与太原娄睿墓出土的“青瓷”34造型、装饰、工艺等相同相似,均为铅釉陶。冯先铭早指出娄睿墓出土“青瓷”为铅釉陶35。但北齐娄睿墓36仍称“瓷器”。太原娄睿墓发掘报告37亦认为:“原简报上称瓷器,研究后认为这批器皿,虽然用了高岭土,但烧制温度较低所以现改称之为低温釉陶器。” 太原娄睿墓出土的2件“贴花宝装壶”中一件无莲花装饰,而另一件带盖者,盖为为宝珠捉手,下贴莲花一朵,瓣外阴刻莲瓣纹。壶为敞口,圆唇外侈,短颈,平折肩有棱,鼓腹,平底,沿外壁贴3朵团龙纹,颈上隆起一圈,下贴3个铺首,并衔细茎莲花垂于腹壁,莲花间又贴3个铺首衔环38。13南京市博物馆藏莲花尊隋青瓷莲花尊(图19)39,1980年4月山西太原西南郊沙沟村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斛律徹墓出土一对,形制相同,唯所饰图案稍有区别。通高18.2、口径6.7、底径6.2、腹径8.4。口呈喇叭状,束颈,肩部有双带形四系,卵形腹,喇叭形底内凹,施青釉,腹部饰堆贴图案三层,上层为覆莲瓣,中、下层及足部均饰朵花,另一件除在腹部增加卷叶纹外,余相同。14南朝青瓷莲花尊(五)山东出土莲花尊1件淄博市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