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4.1 王静_第1页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4.1 王静_第2页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4.1 王静_第3页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4.1 王静_第4页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4.1 王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作者单位:扬州市东关小学 王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月球离地球有多远?月球的大小怎样?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月球上温度如何?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2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学习的要求:首先,请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主题;接着,去认真细致地阅读有关资料,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然后,小组讨论出一篇导游解说词,并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最后组织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参考资料知识参考: 月球概况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见的月光是它所反射的太阳光。它几乎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气温一般在零下120摄氏度左右,白天气温达到150摄氏度左右;没有大气散射光线,使月球上能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格外明亮,而照不到的地方就非常黑暗。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面积与亚洲差不多,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密度为地球的35,所以,月球远不如地球结实。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宇航员从地球飞到月球上,第一个感觉就是身轻力大,健步如飞,三四米高的障碍物和十来米的深沟,可以一跃而过;在地球上100千克的物体,到了月球上还不到17千克,人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它举起来。 月球的运动 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共同围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转的运动。地球与月球围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 671千米的地球体内。 宇宙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其中“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子其他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磨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教材分析参考: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惟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干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但是,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去太空旅行只是一个难圆的梦。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类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船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20世纪60年代末把入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对月球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和画家,用美妙的语句和笔墨赞美过它、描绘过它,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准月亮后,人类才逐步认识了月球的真面目。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个放大倍数达32倍的望远镜,开始观察浩瀚的星空,他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所有天体都是平滑的”,另外伽利略亦发现银河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组成,木星有四个卫星。以上种种,对当时教会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打击。第二部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最后通过数据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千米8千米之间。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扔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所取得的成就。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于是便产生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1969年7月16日,奔月“旅行”开始了,此次火箭行程达384 000千米,历时73小时。在火箭进入月球轨道并绕月第11圈时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了被称为“鹰”的登月舱,“鹰”开始进行独立飞行并启动下降火箭进入椭圆形的下降轨道。7月20日清晨5时17分40秒“鹰”在月球上较大的月海之一“静海”平衡着陆,上午1l时51分,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人们听到了从月球传来的第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留下了足迹。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